转自:中国环境报
在加纳中部海岸,一个个海龟宝宝破壳而出,成为中加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使者。当前正值海龟产卵期,中国企业不仅将加纳特马新集装箱码头打造成为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港口,还为海龟宝宝筑起了安全温馨的避风港。
12月16日是“一带一路”国际日。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在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成果丰硕,绿色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绿色规则标准的“软联通”、绿色交流合作的“心联通”,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绿色成果,在为共建国家提供绿色动能的同时,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绿色理念技术推动“硬联通”
特马港是加纳第一大港口,其附近海域是野生海龟重要繁殖地。“施工前,我们进行了环境基线调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并获得环境许可证,同时严格执行绿色施工方案,专门设置海龟的产卵通道,最大程度为海龟提供良好的繁殖生存环境。”回忆起建设时的场景,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伟记忆犹新。
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推动对外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初心,源自绿色丝绸之路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
2013年,原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要求企业应按照东道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开展污染防治工作,支持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鼓励企业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或中国更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
从“东道国标准”到“国际标准”,“一带一路”建设始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中方企业严格遵守共建国家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将绿色理念融入共建项目,推动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如今,加纳特马新集装箱码头已顺利完工并投用,但保护海龟的爱心行动仍在继续。刘伟介绍,截至项目完工时,“海龟孕育中心”共收集海龟蛋两万余枚,孵化率达到75%以上,远高于自然条件下10%—20%的海龟孵化率。
绿色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助力共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报告显示,2016年—2022年,巴基斯坦、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已有明显上升。
绿色丝绸之路高度契合共建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深度对接。随着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的绿色理念、绿色技术将带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绿色规则标准实现“软联通”
深化规则标准“软联通”是绿色丝绸之路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组织积极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持续推动共建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对接,推动实现规则标准制定互认。
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意愿强烈,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绿色和低碳是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一致需求。绿色丝绸之路既顺应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也响应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介绍,绿色共识推动规则标准实现融合——
老挝为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与中国共同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作为中国与共建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低碳工业园区,在园区内随处可见的太阳能路灯、新能源汽车和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帮助老挝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达成共识。
各国持续强化绿色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近日,在绿色丝路与国际合作研讨会上,多国代表纷纷点赞“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携手加强绿色合作推动规则标准实现共享——
“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汇集了共建国家的基础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信息,集成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水环境、海洋生态环境等指标数据。目前,平台汇集60余个共建国家的基础环境信息、40余个共建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
绿色金融作为激发绿色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为推动绿色丝绸之路提供了巨大潜能和解决方案,助推中国绿色投资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相对接——
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项目,项目由中国三峡南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共同提供贷款。三峡国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生产中心副主任卢东升介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满足巴基斯坦当地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参照IFC的环境和社会绩效标准,采用国际高标准的环保设备和措施处理废水,推动共建国家高质量发展。
绿色交流合作促进“心联通”
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商人、使臣的友好往来,也见证了海上船舶穿梭不息的繁荣盛景。今天,在这条互联互通的康庄大道上,技术专家、合作伙伴依然步履不停,持续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一批批环保政策、示范项目、人才交流在共建国家落地生根,不断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在加纳,特马港周边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显著提高。中国企业在当地积极宣传海龟保护知识,组建了由百名当地志愿者组成的“守护蔚蓝”环保志愿者队伍,深度参与海龟保护行动,极大提高了当地居民保护海龟的积极性,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在建设高峰期为当地民众直接带来约5500个工作机会,间接为当地相关行业提供就业机会达数万人。同时,中方还为当地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他们完成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毕业后还有机会在卡洛特水电站工作。
在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预计每年可使当地减少1000余吨碳排放,相当于植树超10万棵。目前,示范区已集聚150余家企业,年产值突破20亿美元,初步形成以光伏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老挝乃至东盟国家中低碳城市的典范。
为让更多国家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中国面向发展中国家组织开展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为100多个国家提供培训1万余人次,帮助共建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发出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40余个国家的17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推动建立绿色低碳专家网络,以及绿色发展投融资伙伴关系(GIFP)建设,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达成国际共识、采取务实行动。
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虽道阻且长,但唯有绿色,方可持续,唯有合作,才能共赢。
展望未来,张建宇满怀希望:“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基础日益坚实,沟通更加紧密,合作更为畅通,中国的技术、产品、经验、方案等将进一步推动共建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丝绸之路蓬勃发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