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保定发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四年。保定,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因地制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PART01
有盼头——机制创新,念好联农带农“致富经”
点击屏幕上“开始”按钮,随着机床上动刀跳动,几分钟时间,100层布料便按“云”上的图纸被裁成1000套服装裁片……在河北春风树服饰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记者见识了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厂的魅力。
“如今的5G工厂源于帮扶车间。”公司董事长王海宾说,2019年,春风树公司先后在阜平县龙泉关镇平石头村、黑崖沟村、天生桥镇大教厂村成立帮扶车间,带动村民增收。车间采取弹性工作管理方法,通过计时、计件等方式发放工资,促进村民就业、务农、照顾老人孩子“三不误”,让以往因种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闲置劳动力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增收。
“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每月工资平均下来差不多4500元。”车间工人李文君说,“我家是建档立卡脱贫户,2019年从大山里易地搬迁到阜平县美居家园,离这儿不到1公里。”据介绍,整个工厂共吸纳400多人就业,其中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80多人。
为念好联农带农“致富经”,保定延续脱贫攻坚期间产业帮扶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旅融合、庭院经济、人才技术等的联结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产业帮扶全覆盖,脱贫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脱贫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全覆盖。
龙头企业带动方面,保定市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和分享收益。
“去年涞源县肉鸡出栏5411.36万只,产生养殖收益1.15亿元,直接带动2300人‘家门口’就业,间接带动上万人增收致富。”河北玖兴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办总监冯赏说,该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村两委+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同时,保定市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和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业态,盘活闲置资源。涞水县依托野三坡景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探索形成了“双带四起来”旅游带动模式,受益人口近10万人。
PART02
有奔头——品牌建设,擦亮名优产品“金名片”
一颗“食用菌”,撬动增收致富“好品牌”。
在河北国煦色岭口香菇种植园区内,阳光透过棚顶的透明塑料膜,洒在整齐排列的菌床上。菌棒上,一朵朵“小伞”破土而出,浅褐色的菇面上纹路清晰,像是开出一朵别致的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
“园区占地312亩,大棚101栋,棚户56人,每天有500余名工人对成熟的食用菌进行采摘。”色岭口园区主管周扬介绍,通过建设网格化立体培养架和养菌周转培养用设施,香菇菌棒从制棒到出菇需要在大棚培养100-120天,香菇菌棒一个周期可以出5-6茬菇,每茬菇一个月左右,深受全国各地客商喜爱。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只是保定市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易县磨盘柿、满城草莓、望都辣椒、安国中药材、顺平苹果、唐县肉羊、蠡县麻山药……这些优质农产品品牌在保定大地遍地开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品牌发展成效显著,更要让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我们今年多次参加食品推介会,与多家企业达成协议,产品主要销售至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周扬说,该园区种植量为二百余万棒,每个菌棒可产1.8-2.2斤香菇,每年可产1960吨-2400吨香菇。
近年来,保定市积极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保定农业“金字招牌”,聚焦拓宽产销衔接,开设保定品牌农产品电商馆,入驻淘宝馆102个、京东馆80个,店铺总浏览量123万人次。同时,积极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品味河北”进京推介会、第三届航空助农大会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和河北品牌农产品万里行活动,举办京津冀和东北地区采购商入冀采购对接会,设立保定马拉松品牌农产品展销品鉴区,提升农业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溢价能力。2021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参加各类展销对接活动73次,累计参加农业经营主体1007家,参展农产品数量8467种次,大大拓宽了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
PART03
有劲头——人才汇聚,乡村振兴添活力
在徐水区,一家由返乡创业青年创办的博士农场,带动当地1/6的麦田种上优质麦。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这个小小农场来说,手中多了一粒北京专家培育的良种,前方开启的是一个广阔的京津大市场。
“博士农场”是具有农业高科技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高科技人才创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自2022年开始,保定市聚焦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等著名农业高校,引进科研攻关型博士团队84家、成果转化型博士团队63家、企业孵化型博士团队5家,高端人才1176人,创建了152家博士农场。祥麟小麦博士农场负责人刘锐雪是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人,短短几年间,她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的转型。
谈起创业史,刘锐雪感触颇多,“我自幼生长在徐水农村,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看到北京超市里价高热销的特色果蔬、高端麦粉后,便萌生了回到家乡种植高质量小麦和果蔬的想法。”2017年,刘锐雪放弃一线城市的优厚待遇,返乡创业,立志试验和推广农作物新优品种。
此外,通过定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刘锐雪还把博士农场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地推广给当地农户,耕读拓展、农业研学、观光采摘……一系列新业态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保定市围绕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都市农业创新研究院、博士农场、农业驿站等4个科创平台,高新精技术研发和运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持续增加,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城市人才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人才的集聚,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PART04
有势头——产业融合,农村经济蓬勃又兴旺
11月26日,顺平县瑞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工人们正忙着分拣、装箱、入库……靠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的150亩富硒生姜,每亩收入达2万多元。
“我们是联合附近村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式逐步打造集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许振彪介绍说,合作社还建设生姜保鲜冷藏库,进一步延长销售周期。目前,生姜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重要产业。
产业融合,一头连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头连着地方农业发展的转型方向。近年来,保定市立足22个县(市、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形成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4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脱贫地区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做优农业+服务业,抓好全市35个数字化应用场景试点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推进种业振兴,出台《保定市农作物种业振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促进种业振兴七条措施》,蛋鸡品种“大午粉一号”和“大午金凤”通过国家品种资源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小麦品种“轮选145”成功入选河北省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上谷白山羊列入省级畜禽品种名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库正在公示。
——做靓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打造文旅、农旅、生态康养等多业态融合新场景。开展“恋乡·骑行保定——探寻最美乡村”活动,走进17个县50余个村,网络累计传播量超3.8亿人次,旅游收入75.3亿元。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23个;创建国家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6家,省级星级休闲农业园及休闲农业采摘园35家;推出保定四季休闲农业景点线路75条。
——做深农业+电商业,以推动农村电商提升为载体,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标,重点围绕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育区域电商公共品牌等主要任务,不断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壮大。巩固拓展示范县建设成果,做大做强9个电商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全市农村电商发展。
“我们围绕做优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强链延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有效推进产业富农、质量立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金科说,保定市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地、专业村镇、产业强镇、现代化园区聚集。
新风吹田野,奋楫再出发。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全市上下将砥砺深耕,履践致远,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水平建设现代化都市农业强市,持续推动全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