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风险管理本身已经成为一场冒险,甚至比所面对的挑战更难以预测。掌控不确定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紧迫。
在当前不断演变的风险环境中,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声誉、环境、监管和社会各方面的多重压力。但是,继续沿用旧有的模式,单纯扩大风险管理的规模已不再奏效。企业管理者需要彻底转变思维,将风险视为推动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动力和资产。如果缺乏这种集体关注,现代风险环境中的机遇将难以把握。同时,日益复杂和多变的风险环境威胁着企业竞争力和生存。企业韧性已经成为帮助企业在当今的挑战中前行、提升战略敏捷性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别因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彻底转变其风险管理模式。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深入了解风险的结构、功能、目的和价值,并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同时,这要求企业建立主动的风险管理能力,将风险职能从“合规与控制”转变为“价值创造”,并利用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等来加速这些变革。通过前瞻性的量化风险管理,提升企业韧性,使企业更为整合、协同和运转高效,以增加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提高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探讨高管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应对外部和内部风险,毕马威国际于2024年2月和3月对全球400名高管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的反馈——以及本文中的见解——将为企业规划其风险职能的未来提供重要参考。
Nancy Chase
毕马威全球风险主管合伙人
本报告清晰地表明了组织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风险的态度,将风险视为促进发展的助力和提升利益相关者价值的资产。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所揭示的,高管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和广泛性,他们正在积极筹划应对措施。
然而,面对外部的种种挑战和即将到来的深刻变革,企业需要积极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风险将不再是威胁,而是被充分认知并有效利用的资源。本报告为企业迈向这一目标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它明确了风险职能的战略重点,并为高管们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帮助他们更稳健地管理风险,同时抓住风险带来的机遇。
关键见解
61%的高管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他们所需承担的风险水平将显著提高。
#1 对于高管而言,推动风险转型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培养风险意识文化并优先考虑整个组织风险管理的领导力。
67%的首席风险官(CRO)和风险管理专业人士表示,基于风险的量化数据有助于提高对潜在风险及其对组织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71%的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经理表示,系统、业务领域和流程的整合可以显著提升与风险相关决策的有效性。
41%的高管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将一半以上的风险管理预算用于技术,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为28%。
#1 到目前为止,在未来三到五年,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成为管理额外风险责任的首选技术类型。
当前,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从外部来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对各个行业产生冲击,影响供应链、金融系统、资本获取、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以及最终的经济稳定。此外,令人瞩目的技术进步与伴随而来的新监管要求、气候变化以及极其微妙的声誉风险环境相结合,增加了整个企业的不确定性。
企业内部面临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风险的范围不断迅速扩大,但对降低风险职能成本的压力却愈发紧迫。此外,多年累积的“技术债务”所产生的内部问题使现有的人才问题更加严重,同时加剧了对转型优先事项和资源的竞争。(图1)技术债务风险不仅与未集成的遗留系统和流程有关,这些系统和流程阻碍了新技术和能力的采用,还与企业多年来为了跟上快速变化步伐而采取的大量技术捷径密切相关。
图1:驱动重塑风险需求的关键因素
梅放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风险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
声誉风险作为一个对企业市场、客户、利益相关方、财务会带来持续影响的风险,对企业而言仿佛“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面对声誉的管理,要建立强有力的韧性管理机制,将主动的声誉管理、危机应对和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同时关注内外部因素对业务的影响,将其整合,以构建、维护和保护组织的声誉。
风险职能的五大战略要务
调整应对风险的方法需要对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深入反思。其他业务部门应积极参与其中,在风险和业务之间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整合,并需要将风险视为机遇,而不是简单地避免损害。
现在,我们将研究企业应重点关注的五项战略要务,以成功定位其风险职能以应对这些未来的挑战。
图2:风险职能的五大战略要务
技术进步正在加速,使风险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管理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李斌
毕马威中国治理、风险与合规服务内地主管合伙人
在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面临不同的关联交易管理痛点与难点。针对这些挑战,建议从两个维度进行差异化管理:一方面,强化关联交易管理体系的全流程规范化;另一方面,利用关联交易管理系统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实现关联交易在业务流程中的无感嵌入,以提升管理效能。
风险是每位高管(C-suite)的共同责任。随着变革速度的加快,61%的受访高管(包括风险职能内外的高管)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他们需要负责的风险水平将显著增加——尤其是运营风险、监管和合规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对于参与调查的高管们来说,推动风险转型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培养风险意识文化并在整个组织中优先考虑风险管理的领导力。
李迪
毕马威中国治理、风险与合规咨询合伙人
在当今企业运营环境中,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和投入显著增强。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仅需要应对传统财务风险,还必须重视战略风险与合规风险等多维度挑战。因此,构建一个全面且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董事会及管理层的首要使命。
在中国专题板块中,我们调研了44位中国企业高管,他们表示网络攻击增加、政府法规与政策变化、技术颠覆列为驱动风险管理转型的主要外部因素,除此之外,在中国地区客户行为和期望的变化是另一个驱动风险管理转型的重要外部因素。
曹劲
毕马威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
我认为中国未来的风险管理应聚焦几个关键领域:首先是数字化与风险转型,其次是通过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来优化成本管理。此外,数据质量与治理、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以及模型风险也至关重要。同时,市场风险将受到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波动的影响,最后,绿色融资转型与气候风险也应被纳入考量。
企业韧性
当前,组织面临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共同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其中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规模经济、垂直整合甚至其它曾经稳固的企业文化,正在被市场响应速度快、组织结构灵活以及拥抱变革与创新的新型企业文化所替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韧性成为区分经营成败的关键要素。具备韧性的企业不仅能够迅速应对变化,更能主动预见未来,战略性地布局和塑造自身的发展路径。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在逆境中迅速恢复原有状态,更能将挑战转化为推动企业成长和转型的契机。它们以持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为特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对同行的领先地位。
毕马威的企业韧性解决方案有助于组织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通过前瞻性、预测能力和知情决策,进行预测和灵活调整。企业韧性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战略、运营、声誉、财务、技术和组织解决方案。该框架包括四个关键流程:
战略对齐:
定义战略目标以及支持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和活动。
建模:
建立关键指标和定量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和模拟。
报告:
建立企业韧性看板,作为管理层获得当前战略形势见解的中心平台。
韧性增强战略:
根据ROI和信心水平,确定增强韧性水平和基于的最优战略。
通过整合来自各渠道的大量数据,包括内部系统、外部市场趋势和客户反馈,企业得以全面理解自身风险状况,并识别出潜在的薄弱环节。
利用先进的AI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这些企业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藏的模式,预测潜在的干扰,并模拟各种情景。在此之上,它们做出明智且积极主动的决策,并制定出稳健的应急预案。该框架还强调了持续监控和改进的重要性,使企业能够在应对新的挑战时灵活调整和完善其韧性策略。
采取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赋能方式的企业能够积极识别和减轻风险,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客户需求和技术进步。同时,这些企业还倡导员工赋权文化,鼓励实验并从失败中学习,并能迅速调整业务战略和运营,以抓住新机遇,应对各种挑战。
最终,企业韧性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决定性特征,成功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来保持竞争力并推动增长。具有前瞻性的组织正将韧性视为一项战略要务。
梅放
亚太区及中国风险管理咨询
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frank.mei@kpmg.com
曹劲
金融风险管理咨询
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jin.cao@kpmg.com
李斌
治理、风险与合规服务
内地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johnson.li@kpmg.com
李迪
治理、风险与合规咨询
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vd.li@kpmg.com
韩伊璇(中文作者)
治理、风险与合规咨询
副总监
毕马威中国
cheryl.han@kpmg.com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