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谊日月长——毛泽东与杨昌济、黎锦熙相交往事

师生情谊日月长——毛泽东与杨昌济、黎锦熙相交往事
2024年09月10日 10:23 媒体滚动

转自:党的文献

位于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下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面对着滔滔北流的湘江,东侧靠着粤汉铁路。自然环境优美,时代气息浓厚。毛泽东在这里就读时,受教于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老师,如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方维夏等。他们不仅教会他知识,而且帮助他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而毛泽东本人也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在这里,我们择录毛泽东与杨昌济、黎锦熙这两位恩师的相交往事,以缅怀伟人,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全国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毛泽东与杨昌济

在湖南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字华生,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1903年留学日本,改名怀中,意思是身在异邦,心系中土。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做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围。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假期里有时也放弃回家的机会,到板仓杨宅请教。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1914年,毛泽东和同学们曾组织一个哲学小组,还请杨先生担任指导。师生之间,相交甚深。毛泽东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这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磨灭的。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做“异材”的。

杨昌济也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倡导下,研究船山学问在一师成为风气。毛泽东尤其用功,还经常到杨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本意是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实事求是”的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并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后,数次写信请毛泽东来京,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他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可惜,毛泽东的这位恩师杨昌济不久就病逝了。毛泽东曾多次到医院探护杨昌济。杨昌济病逝后,他到法源寺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起守灵,并发起募捐,抚恤遗属,操办后事。1920年1月22日,又同蔡元培、章士钊、杨度等联名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公布杨昌济病逝的消息,介绍他的生平。

毛泽东与黎锦熙

黎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事教育、科研70余年,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湖南大学等校任教师、校长等职。一师时期,黎锦熙教授毛泽东历史课。毛泽东很喜欢到他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毛泽东从与黎锦熙的交往中,得到许多教益,因此对黎锦熙非常尊重信赖,他在1915119日的来信中称:“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在1917823日的来信中称:“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又在192067日的来信中称:“先生及死去了的怀中先生,都是弘通广大,最所佩服。”这些已足见他们之间的关系之深,情谊笃厚。同时,黎锦熙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且同是湘潭人,因此毛泽东在来信中又常以“仁兄”称黎锦熙,而自称称“弟”、“小弟”或“乡弟”。从这种称谓中也不难看出他们关系的亲密程度。

19159月黎锦熙应教育部之聘,离开长沙来京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兼文科主任。黎锦熙来京后与毛泽东常互通音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15年至1920年间毛泽东的6封来信,黎锦熙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后。

6封来信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许多是关于学习的,涉及哲学、伦理学、佛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还有谈及他办报编刊,游学交友,计划组织自修学社,培养德、智、体兼备人才,以及筹集资金组织留法、留俄、勤工俭学等事;信中还大谈如何立志、如何做人、如何研究学问,以及他个人的近期安排、远期规划。6封来信中还有许多指点江山、批评时政、改造社会的内容,如1917823日来信,长达3300多字,综述了他观察、改造社会的看法和主张。黎锦熙看过此信,在日记中评写道“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在这6封来信中也充满着对老师的敬重与关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到了北京。1949617日,毛泽东来到北平师范大学教工宿舍代校长汤璪真家,邀请黎锦熙及家人会面、聚餐,并请同一宿舍内的其他教师参加,询问他们的生活及工作情况。会面时,毛泽东想请黎锦熙出任教育部长,黎锦熙只想从事文字改革和教书工作,便婉言谢绝了。晚饭后,毛泽东用汽车送黎锦熙回家。据黎锦熙回忆,毛泽东出门时,院中儿童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说:“这就是你们先进教育发生的影响。”这是解放后也是阔别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会面。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同住在北京,特别是黎锦熙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后,见面的机会就增多了。两人多次共商文字改革问题。毛泽东对黎锦熙的身体、生活也一直很关心。195313日,毛泽东派人把各兄弟民族先后所送的礼物中的珍贵药品送给黎锦熙。195327日,黎锦熙在怀仁堂参加政协一届四次会议时,毛泽东知道黎锦熙有病,叮嘱黎锦熙不必终会,宜好好休养。195351日在天安门城楼休息室及19541225日在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问起黎锦熙健康情况,让黎锦熙以休养为主。19541019日,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到家中慰问。以后还曾多次派人来慰问。1971年毛泽东派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毛泽东在一师时的同学)来家看望、问候黎锦熙。周世钊向毛泽东汇报了黎锦熙在“文革”中居住条件较差的情况,毛泽东得知后,立即责成中央组成“五人小组”落实老知识分子待遇问题。

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黎锦熙于1972年迁居朝阳门内北小街一所四合院内,并把他五十多年来的家藏图书资料集中于此,进行整理,以利于工作。黎锦熙就是在这寓所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6年。

文章根据《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及黎泽渝《先父黎锦熙与毛泽东交往追述》(《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编辑而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