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了50%,我才想明白亏在哪里

亏了50%,我才想明白亏在哪里
2024年08月20日 21:31 简七读财

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最近有朋友和我吐槽,说她买了只医药基金,3年多一直在跌,已经亏了50%,感觉回不来了,现在账户都懒得打开。

虽然她都已经跌得「心如止水」了,可还是有些不死心,问我医药行业会好起来吗?

我说,从大方向上看,人们看病吃药的需求始终存在,叠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医药行业是有很大发展空间。

但是……

医药股投资很容易踩坑,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避开它,那就是妥妥地送钱了。

今天就来聊聊,让人「又爱又恨」的医药股,普通人该怎么投才能赚到钱。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的个股,仅为示例参考,不作任何投资推荐。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据此买卖,请自担风险。

01

在聊医药的坑之前,先来说说,大家看好医药行业的原因。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对1957-2003年美国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涨幅最高的20家公司进行统计:

(数据来源:《投资者的未来》,西格尔)(数据来源:《投资者的未来》,西格尔)

他发现「大牛股」主要来自两个行业:

一个是消费品行业,共有11家公司入选(涵盖烟草、食品饮料、糖果等知名品牌)

另一个是医药行业,共有6家制药公司入选(如雅培制药、百时美施贵宝、辉瑞、默克等)

除了少数医药巨头,美股医药行业整体走势,长期看也能超越标普500指数:

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一方面,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都在加深,对于医疗保健的依赖会加大。

数据显示,近60年来,全世界「变老」的速度明显加快:

1960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人囗占比为5%,2000年为7%,2019年达到9%。

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囗将达98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囗将超过15亿。

另一方面,医药需求是真正的刚需

当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期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救治,期望能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需求的推动下,医药行业赢得不少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

02

在海外市场,医药行业可谓是「牛股集中营」,那国内是不是也符合这个投资逻辑呢?

不得不提醒大家,医药股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大坑」——

第一,「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增加,但医保资金有限,导致医药行业整体增长放缓

在老龄化趋势下,民众的医疗消费开支可能持续上升,但是「医保控费」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医疗开支过度增长。

以我爸妈为例,年纪大了跑医院的次数逐渐增加,医疗开支确实是上升了,但他们有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比例,自己出的钱,占比并不太多。

真正出钱的大头是医保,并不是患病的老年人,而缴纳医保的在职职工,是青壮年人,目前这批人还能覆盖庞大的医保支出;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未来医保收入大幅减少,过高的医疗开支,必然会有入不敷出的一天。

因此,我们这两年看到的「医药集采」「DRG」等改革,都属于「医保控费」的政策手段。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控费」会导致行业增速整体下降。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医疗费用年均增速高达20%左右,但进入90年代,国民医疗费用增速降到5%以下:

照理说,日本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吃药的人变多了,医疗开支是增加的,但行业增速却在大幅下降。

原因是80年代起,日本开始搞「医保控费」了。

1988年,日本卫生部开始控制药品定价,平均每2年1次,对医保目录涉及的药品进行降价。

在此期间,日本大批医药企业倒闭,医药行业整体跑输市场,只有少数制药企业实现「逆袭」。

第二,国内医药行业「to G」的商业模式,很难诞生出超级「大牛股」。

市面上常见的商业模式有3种,to C(个人客户),to B(企业客户),to G(政府客户)

按照难易程度排序,to C的消费行业大牛股比较多(如美股的苹果、A股的茅台等)

to B的企业有不少「隐形冠军」(如福耀玻璃,可能公众知名度不高,但长期涨幅也挺可观;

国内医药行业属于to G模式,它的最大买家既不是个人,也不是企业,而是医保局。

如果行业的下游客户太过单一,通常讨价还价的能力会较差,何况大买家还是政府,哪家药企敢漫天要价呢~

在美国,医药行业的大买家有两类,一个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一个是公立医疗保障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去确定药品定价。

举个例子,某大型药企研发出一款特效新药,价格昂贵,商业保险公司愿意拿下这款特效药(谈判时有一定折扣优惠)

这样它可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保,只要总体收入能覆盖支出,还是能赚到钱的。

于是,医药企业就在这些保险公司中,选择愿意出高价的买家。

相对来说,美国医药行业是to B模式,药企在定价上有较大自主权(尽管也受到政策监督的制约),中国的医药行业是to G模式,药企的定价权相对较小。

03

大家会发现,医药行业投资,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之前想得有点简单了。

「医保控费」+「to G」商业模式,是不是意味着国内医药股没有投资价值呢?

也并不是。

就拿现在的「医药集采」为例,医保局作为大买家,通过带量采购,把药品价格打下来了,确实会导致一部分药企的利润减少;

不过这里面砍的,主要是「仿制药」虚高的价格(挤掉一部分营销推广费用的水分)

而医保省下来的钱,最终还是要花出去的,为了满足民众看病需求,多出来的钱,也会纳入一部分「创新药」。

创新药:药企自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药,一旦上市销售,可以在专利期内售卖高价。

仿制药:专利药的专利过期后,其他药企仿制的药品,生产成本通常较低。

这对于国内创新药企业算是一个利好,这里是不是有投资机会呢?

我找到海外市场的一个例子,供你参考——

日本有家药企叫「武田制药」,从1781年成立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日本仿制药龙头的武田制药,也面临「医保控费」的巨大冲击。

1988-1995年,武田制药的股价,跌了差不多7年;

但1995-2000年,武田的股价一路大涨,有六七倍之多:

在这期间,武田制药做了两件事,很重要:

一个是推动国际化布局,加快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对本土市场的依赖;

另一个是坚持创新研发,公司通过收并购整合外部资源,快速丰富产品管线,提升研发实力。

2000年后,武田制药从仿制药龙头,逐步转型为国际创新药龙头,也是少数成功「逆袭」的传统药企。

再来看国内的医药行业,同样也面临「医保控费」「药品降价」的局面,普通人如果投资整个医药行业指数,今后未必能获得理想的收益·

不妨参考武田制药的逆袭之路,布局那些「坚定创新+推进国际化」的药企。

比如国内的恒瑞医药,2011年前基本也以仿制药为主,之后的发展逐渐转向创新药。

恒瑞拥有丰富的创新药管线,近年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在美国、欧洲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所以,未来想在医药行业获得更好的收益,还是要从积极转型创新药的药企中发掘机会

综上所述,想投资医药股的朋友,不能冲着历史的高收益闭眼买入,还是要先了解这个行业潜藏着哪些「坑」;

至于已经深套了好几年的朋友,与其整天茶饭不思、盼望着啥时候能回本,倒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踩了哪些坑,亏也亏得明明白白的,这样才会有进步。

借用巴菲特的比喻,医药行业就像是一个7英尺高的栏杆,即便费很大力气跨过去,也就获得一个奖杯,但有很多1英尺的栏杆,跨过去也是一个奖杯。

如果你对其他某个行业更熟悉+感兴趣,而它的栏杆高度只有1英尺,你完全可以轻松地跨过去赚钱,没必要再为难自己。

最后放一张总结图:

晚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医保 日本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12.4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