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来回哪去。”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最近,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据介绍,《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两位网络博主拍摄的3集系列短片,讲述的是一盏中国玉壶(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
近日,这部短剧的主创夏天(饰演“小玉壶”)和煎饼(饰演“记者张永安”)接受了记者采访。夏天在接受采访时说,“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介绍一下“小玉壶”👇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品由一整块十三公斤的青海青玉,历经半年时间精雕琢磨而成,采用传统中国茶壶形制,壶形温顺、舒展,并进行写意式的变形。壶上有宝相花、缠枝莲纹路,整件作品端庄、稳重、有灵气。
“小壶”制作于2011年,201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对于玉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一事,俞挺回忆:“答应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件作品是因为一句话——一位朋友的孩子在英国时,在跟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偶然聊天中,听到他们对中国薄胎玉器制作工艺的感叹。他们认为自从清代结束之后中国的薄胎工艺就失传了,中国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做薄胎器皿了。然后朋友孩子马上否定了他们,他说,你们说得不对,薄胎玉器制作工艺在中国还传承得很好,我叔叔就是做这个的。随后发了几张我的作品给他们看。结果大英博物馆的人很震惊,所以找到我,希望收藏一件作品。
我考虑再三,觉得有必要把中国文化推广出去,用一件作品让大家看看中国的薄胎玉器制作工艺没有消亡,并且在我们里发展得很好。同时,我也跟大英博物馆达成协议,这件东西不能放在仓库里,而是要在展厅永久展示,他们也同意了。”
在大英博物馆出具的正式收藏函中写道:“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雕刻大师们的玉雕作品。这些当代玉雕作品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最近在英华人都纷纷前去打卡~已成为了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热潮。
5日,这个短剧迎来大结局。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网友评论↓
“这次创作是争口气”
夏天告诉记者,拍摄《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灵感来自今年年初网友评论里的一句话:“逃出大英博物馆。”两人便萌发了一个想法:拍摄以大英博物馆里某件中国文物回家为主题的短剧,煎饼负责打磨剧本,夏天负责妆造。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剧中的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夏天介绍,为了让大家体会到“身处异乡为异客”的无助和辛酸,两人前往英国拍摄。主创团队希望通过短剧让更多人知道,在大英博物馆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很多都是绝世珍藏。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只要遇到家人,我就安全啦!” “小玉壶”为何总是强调“家人”?
黑眼睛、黄皮肤,家人就是血脉相连的人。流失在海外的每一件中国文物,也是最亲的家人,承载着泱泱华夏的文明故事。
为什么“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还惊奇于“这么大柜子只睡两个人啊”?
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有的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还有不少中国文物被切割,一条条裂缝让人看了心疼。
为何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主角?夏天说,很多文物的介绍和图片寥寥无几,最终选择了这盏“小玉壶”。“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小玉壶”为什么郑重强调自己是“盏”?
中国的量词有很多,英语很难翻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很少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小玉壶”用“盏”来强调自己,唤起大家的记忆。
为何剧中男主角取名为张永安?
大英博物馆里有件文物是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刻在瓷枕上的“家国永安”四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家国永安”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深意,可能只有中国人才懂。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3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目前,30号展厅正在展出中国晚清时期的展品。
不少中国游客初见这些文物,心里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但随着参观的深入,这份自豪又被悲愤与心痛击中……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
它们最佳的归属是回到故土
近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因多件馆藏被曝“失踪、被盗或损坏”后忽略警示、未充分调查藏品流失事件,宣布辞职。
经大英博物馆证实,馆方发现部分藏品“失踪、失窃或损坏”,流失的藏品包括产自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和玻璃器物等。
对此,央视记者徐德智在联合国犀利提问:大英博物馆被曝丢了2000多件文物,既然管不好,那是否应该还给文物来源国?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
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愿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