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最火英歌舞领队: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普宁最火英歌舞领队: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2023年02月06日 18:35 羊城晚报

流行于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在这个春节再次引燃人们的关注热情,频繁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在相关视频中,数十名年轻舞者扮作水浒梁山不同角色,随着锣鼓点和吆喝声,双手持槌击节,身形变幻,舞步勇猛,一路行进,气势磅礴,似滔天水,如下山虎,粗犷、威武、雄浑、奔放,任何狂野的词汇都适合安在这里。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2006年,英歌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普宁市近百支英歌队伍中,泥沟英歌队成就不凡,颇为亮眼。英歌舞的出圈其实并非首次,但对于泥沟英歌队成员来说,总是希望英歌舞不止火春节这一阵,还能继续火下去,不是想着自己能出名,而是有着最为质朴的念想:“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最为宝贵的文化,不能断。”

普宁泥沟英歌队巡游现场普宁泥沟英歌队巡游现场

一举拿下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

泥沟村,位于揭阳普宁市燎原镇,拥有700多年建村史,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村落民居与宗祠庙宇交错,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潮汕古民居群建筑,还是有名的英歌之乡,英歌舞在泥沟村的祠堂中穿行,已有三百多年。

50岁的张仲炳是泥沟英歌队的领队,在春节到来前,他花了一个多月,把原先停歇的英歌队队员们重新召集起来。据他介绍,目前泥沟英歌队由百来号人流动组成,但他也担心:“很多人都到外面讨生活了,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凑不凑得齐。”所幸最后还能招来五六十人,“有空的能来都来了,大家都很兴奋,很久没跳了,就是喜欢,入骨的”。

按一天一场来算,正月的开头十天里,张仲炳带着泥沟英歌队演了六场,再加上排练,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邀请的电话还在不断打来,足可见英歌舞的火爆,在社交平台上,跟英歌舞有关的热搜,一挂就是好几天。

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按舞蹈节奏,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完整的表演顺序,又分为前棚、中棚以及后棚,中棚表演传统曲艺,后棚多是武术表演,而前棚最具英歌舞特色,因此,如今大部分英歌队都只保留前棚部分。

普宁泥沟英歌舞表演普宁泥沟英歌舞表演

“泥沟英歌队是中板英歌,主要演的前棚,现在的队伍凑齐水浒36天罡角色,最前面是鼓上蚤时迁和神行太保戴宗,他们身体灵活,擅长打探消息,是队伍前面的探路者,后面是头槌李逵,二槌刘唐,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主要起指挥作用,紧接着是其他角色,这就算是整体队伍。”张仲炳说道,“最后面就是锣鼓队,演奏最传统的英歌舞舞曲,舞者跟着锣鼓点跳。”

以往英歌舞多流行于潮汕地区,以揭阳普宁市和汕头潮阳区最为盛行,仅普宁市就拥有一百多支英歌队伍,泥沟英歌队毫无疑问是其中亮眼的一支。

2020年9月,泥沟英歌队表演的《盛世雄风》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荣获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山花奖有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之称,这是张仲炳引以为豪的事情:“这个品类拿奖只有五支队伍,其他队伍舞种大多源自少数民族,只有我们英歌舞是汉族舞蹈,拿到这个奖很不容易,是一种很高的认可。”

尚武的风气融入英歌舞的编排

“我是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领队的这份活。”张仲炳自述,其父张伯光当泥沟英歌队领队50多年,受其影响,他15岁开始正式学习英歌舞,16岁便开始演出,一度是队里的头槌。近年来,由于刻苦练习膝盖积伤过重,再加上父亲年纪渐长,2012年,张仲炳接过这一棒,成为泥沟英歌队的新领队。

84岁的张伯光是极为传统的潮汕父亲,面上乐呵呵的,言谈中也会开几句玩笑,但唯独很少出言夸赞儿子,张仲炳领着队伍在训练时,他偶尔也会偷偷过去看一眼,每每看到哪个“后生仔”(年轻人)抬踢腿时不得劲,总要按捺下冲上去踢一脚训一训的冲动。

提起英歌舞,张伯光侃侃而谈,泥沟英歌队至少有三百年历史,中间曾停歇过,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组建,自此再未断过,“家家户户都会英歌舞,哪家男人不会跳上那么几段,是有点丢脸的。”张伯光说,“以前村里不管大小节日,还是新屋建成、家里添丁、剪彩开业,都要请英歌队来跳上一段。”在他的回忆中,最为热闹的时候,泥沟英歌队一天要转数个大棚演出,村民争先围观,场面热烈,出了正月还不肯停歇,依旧天天舞着跳着。

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英歌舞具有驱邪的力量,吉祥喜庆意味浓重,经过英歌队舞过的地方,能永保平安。“英歌舞跳起来有力、有劲,我们农民就崇敬这种力量感。”张伯光提到,“再就是农闲时候,老一辈人看不得年轻人游手好闲,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跳英歌舞,越跳越热闹,就丢不了那份精气神。”

普宁泥沟英歌舞表演普宁泥沟英歌舞表演

这种力量感和精气神代代相传,被很好地保留下来,纵使经过多代演化,如今的英歌舞依旧行舞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动作大开大合,行进间整齐划一,有排山倒海之势,令人油然而生豪迈之情。

英歌舞气质粗犷、勇猛,专家学者们大多认为其是由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衍生而来。古时普宁属荒芜地区,农民靠双手辛勤劳作,依存于一方土地,对“力量”有着天然的追捧,更要时刻警惕外敌入侵,便形成尚武风气,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这一出,又恰好极为凸显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精神。“我自己琢磨这些动作,以前泥沟村推崇武术,一些身法和拳术,也被融入到英歌舞中。”张仲炳解释道,“我跳英歌舞,心里就有一股气在,浑身是劲。”

这种力与气的融合,锻造出一种刚强美感,直到生活安稳的今天,仍不过时。对于今年英歌舞的火爆,张仲炳不以为奇,在他的印象中,每一年春节英歌舞都要火上那么一回,只是经过三年疫情的冷清,又重新新鲜起来。

但观众们的热情远超想象。翻看社交平台,多个英歌舞的视频火爆出圈,有网友留言:“每次看潮汕英歌舞,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这个浮躁时代,还保留着民族的根本,太难得了,为潮汕地区点赞!”“场面壮观,热闹纷繁,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望年年有这样的表演!”

经过三年的疫情之后,在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里,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力量,来为憋了许久的冲劲寻求突破口;需要一种激情,来将曾暗淡的生活拉回滚烫红尘。英歌舞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双槌一击,过年氛围就起,其驱邪的好意头,在大疫之下,更寄托了百姓们的美好祝愿。

能火起来,英歌舞就能传下去

2月2日,泥沟英歌队受到邀请,参与今年汕尾陆河县的非遗文化展示巡游活动。两个小时的巡游时间里,队伍途经县里多个点,一路走一路舞,体力耗费极大,对于英歌舞的舞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然而,没有队员松懈,长街中,队伍两侧,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民众,人们挤着闹着笑着,跟着一起巡游,掌声喝彩声不断,年味渐浓。每次看到这种热闹场景,听到掌声和欢呼,都是阿海(张拱海)心里最为高兴的时刻:“其实每次跳下来是很累的,但看到大家这么喜欢,我也就不累了。”

泥沟英歌队的成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29岁的阿海干的是装修行业,他15岁开始学跳英歌舞。“我爸爸也是跳英歌舞的,受家庭影响,我自己也很喜欢,读书的时候就跟同学一起学,后来发现有人在教,就过来参加了。”阿海说道:“这么多年看英歌、跳英歌,也不会觉得腻。在我们村里人看来,能够跳英歌舞是一件很自豪的事。”阿海解释,英歌舞作为当地出名的舞蹈,谁会跳,周围人都会觉得谁很厉害,有那种力,也有那股气。这是一种认可。

阿海在队伍里的角色是二槌赤发鬼刘唐。刘唐勇猛好斗,粗暴鲁莽,而阿海日常生活中却是个比较温和的人,“性格是完全相反的,但只要穿上衣服,就会很自然地融入角色,身体打开,动作幅度增大,行动间有劲。”

在英歌队中,头槌到四槌具有指挥作用,后头队员会跟着他们一起跳,因此常挑选最为优秀的队员。张仲炳曾提到,他在为队员们安排角色时,除了看跳得如何,也会尽量贴近角色本身特点,譬如时迁的扮演者,就需要身量精瘦、灵活。张培发接下了这一重担。

英歌舞中,探路者无疑是夺目的角色,脸谱诙谐,动作灵巧,时迁扮作舞蛇人,舞“蛇”行于队伍最前方,为后续的梁山好汉们收集情报,开拓道路。而蛇这一图腾的加入,有傩舞遗风,为英歌舞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张培发弄“蛇”豪舞的镜头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小火了一把,他其实从事的是电商行业,本身是个主播,平时也会开直播唱唱歌跳跳舞。

24岁的张培发也是从小便开始学习英歌舞,2019年,他开始扮演时迁。在戏曲中,时迁常归武丑,性格滑稽,面谱诙谐,英歌舞融合曲艺艺术,在时迁的塑造上也如出一辙。

武丑脸谱具喜剧特色,滑稽好笑。洗去厚重油彩,张培发露出的面容却颇为俊秀。他说:“跳英歌舞就是喜欢,让我去哪个位置都行。”他常年在外工作,奔波在深圳和杭州等地,但只要英歌队有演出,他都会尽量回来参加,坐车坐飞机,一路劳累也无二话。“我平时工作也需要跳舞,光鲜亮丽出现在镜头前,认认真真把舞跳好。而跳英歌舞时,多了一份自在。”张培发解释,从小就在英歌舞盛行的环境里,这个舞种对他来说更有亲切感,“跳英歌舞真的很累,特别累,但我也是真的喜欢”。

对于泥沟村的年轻人们来讲,英歌舞传达的是一种信念。英歌舞一跳,气势便来,“更是一种传承”,老祖宗把英歌舞一代代跳下来,在某个时刻,在历史的交汇处,或与先祖重合。

英歌舞火了之后,阿海说:“平时跳英歌时,也不会去想什么,就是尽量表演好,尽我所能跳到我跳不动为止,到我跳不动了,就传给我的孩子。”张培发则希望英歌舞能继续火起来:“越多人知道,那就代表越能把英歌舞传下去。”

传承下去,是一种朴素的念想

传承和创新问题,是所有非遗项目都绕不开的讨论,英歌舞也是。往年英歌舞一年能跳个七八十场,但疫情时,一年不到十场,张仲炳为此忧愁过,生怕就此中断,在他们这一辈的口中,时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传下去,是一种朴素的念想。

对于泥沟村新一代年轻人来说,传承成分也有,但纯粹喜爱的念头更甚。27岁的张资杰,从小逢年过节就喜欢跟着英歌队到处走:“英歌队到哪里,哪里就很热闹,我当时是个小孩,看着他们心里就觉得我要去学,就是喜欢。”但热爱有时并不能当饭吃,英歌队的年轻人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一部分人需要背井离乡,到外面奔波,这使得泥沟英歌的传承也存在困难。

普宁泥沟英歌队中时迁的扮演者普宁泥沟英歌队中时迁的扮演者

采访过程中,张仲炳有时也会透露出忧愁,譬如在化妆这一环节。英歌舞中各个梁山好汉的脸谱画法各有不同,哪个角色划成哪样都有一套章法,但给队伍画了几十年的老画师去世了,他们只能在队里找个差不多会画的,顶上这一位置,或是队员间凭着记忆互绘,或是队员对镜自画,看起来大差不差,但张仲炳也会嘀咕两句,嫌有时画得粗糙。

据了解,整个普宁地区虽英歌队众多,但舞姿招式大体相同,核心内容不变,只是在各个队伍代代传承中,慢慢融合进一点不同。比如头槌二槌等角色不同,或是穿着有所不同,有些英歌队角色会着袍穿甲,泥沟英歌队则穿短打武服,他们认为此时梁山好汉还未被招安,穿着简单点更合适,此外更显泥沟尚武之风。

对于张仲炳来说,他最在乎的是保持泥沟英歌舞的独特性,诸如其他队伍没有的使双槌翻转“活槌花”、单踢腿,以及多个独特旋转招式等。然而,要完全掌握并不容易,练习过程中摔碰跌磕是常有的事,筛选条件也挺严苛,“十三四岁不行,力道不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更好些,慢慢练到能上场,也很不容易。”张仲炳提到,“以前不用教,从小耳濡目染,看多了就会了,现在不一样,要专门召集起来学习。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们就教,但有些人学了十几年,也没法达到能正式演出的水准。”

不难发现,纵使近年来英歌舞不断火出圈,但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传播,仅局限于揭阳与汕头一带,甚至很难波及潮汕其他地区。一方面,潮汕民俗众多,一方水土便有一方习俗,甚至一个村都会有自己传承百年的独有习俗,英歌舞很难传播到邻近地区。而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外人时常也只是看个新鲜,更难以在全国推广;另一方面,英歌舞本身也很难外传,“泥沟英歌舞几百年下来都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张仲炳解释道:“也有过女子英歌队,但是英歌舞学得太苦,又跳得太累,很多动作都需要较大的力度才能完成,因此女子来学很吃亏。”

泥沟英歌队的化妆室,就是张氏祠堂,很多队员到了祠堂,总会收起嬉皮笑脸,虔诚地上几炷香,再开始演出前的准备。在祖先香火面前,他们围聚在一起,互相上粉着彩,没有书本供他们参考,只是循着祖先传下来的记忆,细细描摹每个角色的脸谱。

在如今的泥沟英歌队中,年纪最大的张伯56岁,从17岁开始跳英歌舞,使双槌使不动了,就去锣鼓队中敲锣,“不用学,听多了就会了,一敲就上手”;年纪最小的队员只有13岁,正顶着一张花脸,乐呵呵坐在凳子上,“他还小,跳不了,就让他去帮忙拖鼓”。

一次演出,往往要花费一天,有时天还没亮就得起来准备,耗神费力,但当英歌舞的锣鼓点和吆喝声响起,这支队伍便一扫疲倦,老少爷们汇成一种声音,那是来自先辈们坚忍不拔、团结一致、热爱故土的精神召唤,也是百姓们驱邪祈福、祈祷生活安乐的愿望回响。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婉

图片、视频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雪媛

编辑 | 木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脸谱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7 坤泰股份 001260 14.27
  • 02-07 一致魔芋 839273 11.38
  • 02-07 扬州金泉 603307 31.04
  • 02-06 利尔达 832149 5
  • 02-06 中润光学 688307 23.8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