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阿斯利康供应全球的产能一半来自中国
今后还将持续加码在华布局
继续打造世界级“中国造”的生产供应基地
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阿斯利康依然是中国市场表现最好的跨国药企。
今年初,阿斯利康发布2021年财报,当年营收达374.17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60.1亿美元,远超第二名的40.62亿美元。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将此归功于“阿斯利康引领全世界的中国创新商业模式”。
从1993年进入中国,阿斯利康先后在无锡和泰州建立生产供应基地,把中国总部放在上海。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上,不仅将原有中国新药研发部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并首次提出中国区域总部建设构想。“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只是上海,也不只是长三角。”王磊对此表示。
此后,以上海为中国总部,北京、杭州、成都、广州、无锡分别建立起不同主题布局的区域总部,通过区域总部战略下沉优质资源、辐射区域患者,同时借势当地产业资源,释放区域医疗产业创新实力,因地制宜推动医疗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今年6月,阿斯利康正式宣布成立以罕见病诊疗为主题的青岛区域总部,由此形成“中国总部加六大区域总部”的全新在华格局。就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首日,阿斯利康正式揭牌青岛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这也是继无锡、泰州全球供应基地之后,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又一重要产业布局。
位于山东青岛的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奠基
“我们持续看好中国在制造业、供应链方面的能力,并且将继续加码。”王磊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药健康市场之一,作为全球领先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不仅把国外的新药带进中国,而且把中国新药带给全世界。在他看来,这种“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理想,已经变成现实。
用好“进博会”这一重要平台
引进全球创新药物是阿斯利康扎根中国的基础。
通常认为,2005年是靶向药进入中国的元年。这一年,由阿斯利康研发的吉非替尼应时进入中国市场,由此引发制药公司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战,带来的是种种国外新药在中国快速上市,给国内肿瘤患者更多新生希望。截至目前,阿斯利康已将近40种创新药物带到中国。
然而,由于患病人口基数大,创新药物少、治疗效果不佳,中国仍存在着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2017年,阿斯利康依据自身在肿瘤、呼吸、消化、肾病、女性健康与慢病管理等六大优势治疗领域,先后支持推出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中国胸痛中心等14项诊疗一体化全病程解决方案,串联起从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康复的全进程,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战略。
近年来,阿斯利康把国外新药带到中国的步伐加快。2018年,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王磊回忆第一次参加进博会依然难掩兴奋,“没想到进博会拉动的是全中国和全世界。”就在这次进博会上,阿斯利康引进首个“进博果实”,很快该款呼吸疾病领域创新药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广泛覆盖,目前已深入超过7000家医院,累计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
之后每年进博会,阿斯利康一届不落地参加,共带来包括呼吸疾病领域、肾病领域、消化领域以及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等6款中国患者亟需的全球高品质创新药物,它们通过进博会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千千万万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今年进博会,阿斯利康继续引进创新治疗方案,4款创新药首次亮相,涉及罕见病、肿瘤、中和抗体领域。同时,也由去年的六大治疗领域升级为全面展示九大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心血管、肾脏、代谢、呼吸、消化、疫苗抗体、自体免疫、罕见病等。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7月,阿斯利康完成对罕见病巨头瑞颂制药(Alexion)的收购,首次踏足罕见病药物领域,向填补其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迈出关键一步。
2022年进博会阿斯利康主展台
王磊也对本届进博会带来的阿斯利康中国首个罕见病药物寄予厚望:“通过进博会加速推动其商业化上市,希望在进博会后不久就能有第一个罕见病患者用上相关药物。”
透过进博会的平台,这些创新药物被引进中国,触达中国患者未被满足的迫切医疗需求,阿斯利康在其中充当着桥梁作用,进一步推动进博成果加速惠及中国患者甚至全世界患者。
当然,“引进来”是跨国药企的“常规操作”,把中国创新药物推向全世界是阿斯利康取得中国市场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阿斯利康深入本土化的重中之重。
助力中国创新走向全世界
“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发明新药造福全世界人民?”
带着这个思考,阿斯利康逐步加大对中国式创新的投入。2007年,深耕中国市场14年的阿斯利康在华投资建立中国创新中心;2013年设立中国新药研发部,以支持阿斯利康的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上市;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正式宣布将中国新药研发部升级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这也是其全球第四个研发中心。
“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开发的创新产品及适应症带到全世界,而不仅仅是引进产品。”王磊解释说。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
以阿斯利康与珐博进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治疗肾性贫血的创新药物为例,该药物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第一次展出,其创新作用机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并实现三“首”突破,即:首批(中国是全球首先批准上市的国家)、首创(使用全新作用机制的首创新药)、首次(中国首次成为全球首批首创作用机制药物的国家)。该药物2019年在国内获批上市,去年获欧盟批准上市,这标志着双方让中国的1.1类新药在中国实现研发和生产,并走向世界。
阿斯利康同样注重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的合作。2021年,与和黄医药共同开发的抗肿瘤药物,已在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首次获批。王磊透露,目前这款药物在全世界的临床研究和注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寻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上市的机会。此前,阿斯利康通过与本土企业绿叶集团深化合作,获得其自主研发的一款创新中成药的独家推广权,并帮助其实现国际化发展。目前,该药物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成功获准上市,同时正积极开展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家的注册。
“我们希望中国式创新不仅能够惠及中国,也能走向世界,造福全世界的患者。这个说法我原来觉得是一个理想,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现实。”王磊表示,阿斯利康所依仗的就是其独具竞争力的全线研发优势。
目前,阿斯利康在华研发管线已有150多个在研项目,其中近90%实现与全球同步研发,预计未来五年内,阿斯利康还将有60至65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而脱胎于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与先进制造按照相同比例出资成立的迪哲医药,不仅去年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A股市场biotech类公司中最“年轻”的公司之一,且旗下研发管线拥有5个处于临床阶段并用于不同适应症的创新药以及多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候选药物,进展最快的两大产品均已进入国际多中心注册性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3年提交上市申请。
“引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这使得阿斯利康在疫情之下仍保持发展平稳,“整个经营状况很令人满意。”王磊表示,目前阿斯利康全球一半的产能供应来自中国市场,仅无锡和泰州的全球供应基地在供应中国之外,还供应全世界约70个国家和地区。
“今后公司也将持续地加大本地化生产力度,加码中国制造业和加大中国产能。”王磊说。
阿斯利康位于无锡的全球供应基地
对中国市场长期坚定
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王磊对此表示,对在中国加大投资更有信心。就在本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除正式揭牌斥资超1亿美元的青岛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外,还宣布设立青岛智慧医疗创新中心、青岛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筹建青岛基金,融合行业及资本优势,助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在当地加速成长,支持青岛打造全国领先的罕见病诊疗创新高地。
横向对比来看,其他区域总部如北京、杭州、无锡、成都、广州分别侧重于基层智慧医疗与国际化发展、数字医疗、生命健康全产业链覆盖、中西医结合现代化和精准诊断。但各区域总部都致力于打造共同的“标配”,即1个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CCiC),和当地专家与产业,助力各个治疗领域的全病程解决方案;1个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以及其中孵化的产业园,通过和政府的合作来达成;1个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子基金,通过融资跟各地政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来推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目前,凭借各区域总部这三驾“创新马车”,截止2021年底,创新中心及合作伙伴共同支持学会打造的多项全病程管理创新方案,在全国数千家医院实现落地,部分方案更走出国门,惠及全球患者;创新园已有60多家海内外企业入驻;产业基金目前管理资金超过30亿元,成功投资10余家创新企业。
2022年8月第五届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由宁光院士发起,蒋建东院士、陈卫院士团队支持,无锡高新区、阿斯利康和智众医药共同打造的代谢产业园正式成立
另一方面,阿斯利康还宣布增资扩产无锡、泰州两大全球供应基地,增资1.8亿元,用于在泰州全球供应基地建设安达唐生产线,并将在无锡全球供应基地投资1亿元,用于引进利倍卓新产线,并将阿斯利康全球耐信针剂生产整合到无锡,推动创新药本地化生产并向全球供应,以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地位。
“用投资来推动更多创新落地。”王磊认为,中国的供应链是有效率的、顺畅的,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配套世界第一,因此跨国企业扎根中国,就要把供应链放在中国,把全世界产能和制造业都往中国归拢。
今年阿斯利康进博会的主题是“举创新、致中国、链全球”,助力中国的创新让全世界的患者受益。正是通过引领性的创新商业模式,阿斯利康以引进创新药物、本土合作研发和投资创新,逐步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理想照进现实。
而在王磊看来,不仅只有阿斯利康一家企业在做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如今在中国各个角落里都在发生新药走向世界的例子,这对中国医药发展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
作者:刘焕
编辑:马敏
值班编辑:王琳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