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挖掘特色创新改革……哈工程这样上好“大思政课”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挖掘特色创新改革……哈工程这样上好“大思政课”
2024年10月21日 19:57 哈尔滨新闻网

“从‘金银滩’到‘东风’、再到‘马兰’基地,都有哈军工人奋斗的身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代代哈工程人的坚定选择。”

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那时花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会”,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一新生,通过宣讲、诗朗诵、情景再现等形式,为来自育红小学、继红小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的师生们带来直击心灵的“大思政课”。这是哈工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推进“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深挖用好红色资源 共研共探讲好思政大课

“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等东北抗联将士在艰苦抗战岁月中所作的诗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李世辉的课上,通过朗诵、演唱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习感悟东北抗联精神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诗歌是了解东北抗联历史的一把钥匙,是学习这段历史的一个窗口。”李世辉说。

这些宝贵的素材,都是他带领哈工程“红色火炬团”的学生们寻访了30余位抗战和抗美援朝老兵所得,整理形成并出版的20余万字书籍《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访谈录》和寻访中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成为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资源。

“在我们这样一所有着忠诚底色和军工特色的学校,我们应该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动哈军工精神融入思政课,讲好新时代故事,为建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注入红色精神底蕴,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让‘真理的味道’转化为‘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潘强表示。学校发布《走进哈军工》等线上课程,出版专题教材、校史读本,制作“藏品有话说”等系列口袋书,极大丰富了思政课特色内容供给。

“黑龙江拥有2981公里的漫长边境线和我国最北、最东点,要将国防教育高质量融入思政课”“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基地,脚踏黑土地,认识中国粮”来自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的20余名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围坐在一起,共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商讨如何讲好“五大安全”这一“同题异构”教学专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围绕知识传授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学生成长链塑造价值链,着力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体、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共同体、红色基因传承共同体、跨学段学生实践研学共同体,打造六链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

“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中研讨,专家领导为我们‘把脉’,老师们头脑风暴,理清授课逻辑,丰富思政课的案例、数据的同时,也让青年教师提升了解疑释惑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栩说。

学校持续推进思政课“分课论治,专题教学,分段主攻,专家授课”的“两分两专”教学综合改革,邀请党政领导、专家教授、行业大师、优秀校友、专业教师、辅导员等与思政课教师同上、同研、同创思政课,提升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弘扬龙江优秀精神,做新时代好青年”系列课程入选全国首批10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

精神铸魂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涵养报国情怀

“今年的开学典礼上,老师告诉我们,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需要我们去爱护、守护、保护,这是哈工程人的使命和追求。”2024级水声学院学生张沛然认真学习杨士莪院士“时代楷模”的事迹,被杨士莪耄耋之年仍在讲台上“一站到底”,为学生讲授水声专业第一课的故事深深感动。

校长主讲开学第一课、院士主讲专业认知课、全员参与雪舰实践课、“大先生”主讲毕业生最后一堂党课,学校“入学第一分钟到离校最后一课”全贯通,办学历史和发展实践都成为专业课程的丰厚滋养,也更好地激励了广大学生强国报国的志气,增强了强国建设的骨气。

“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生价值的引导者。要充分挖掘知识本身蕴含的科学精神,与学校红色文化与船海文化结合,做有方向、有组织、有色彩、有温度、有环境、有氛围的课程思政,让学生感受专业之美,潜移默化树牢科技报国志。”本科生院副院长刘海波说。

在《港口规划与布置》课上,船舶学院李明伟老师给学生们带来了来自南海岛礁的礁砂,并讲述了学校2017届毕业生无畏高温高盐高压奋斗在南海岛礁建设一线的故事,让学生们对岛礁作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科技报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他以数百个鲜活的思政案例将哈军工精神深度融入专业课堂,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学校传承哈军工“教书教人”“工学并举”办学传统,不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培养优秀品质,着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工程金课。

在学校61号楼的工程文化展厅,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仅是小有名气的科普基地,也是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伦理与工程认识》第一堂课的打卡地。

周莹和同事利用一年多时间,打造工程文化展厅和“工创匠心”系列文化长廊,从国之重器与超级工程引入,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同时,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课程从具有船海特色和工程特点的发动机,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鲁班锁,在这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课上,人人都是小“工程师”,学生们在学习中建立工程思维、掌握工程知识、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生们完成任务后会将细小的零部件仔细测量归类放好,并自发为下次使用的同学标注提示。”周莹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为了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学校牵头成立了由全国37所高等船海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学者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联盟,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深化经验交流。学校建立“三海一核与国防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等系列课程66门,举办兴海学术前沿讲座86场,打造思业互融的优质品牌系列课程,构建思政要素谱系,汇聚课程思政资源、丰富教学案例,让红色文化、船海特色、冰雪文化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灵。

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 奏响协同育人新乐章

“雪地航母”“三颗明珠”,在军工操场的雪地上、在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中,学生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定点画线,分工协作,这一刻,爱国情怀、荣校情感得以具象化体现。

“让学生体会科技报国的力量,实地感受更有感染力。”智能学院教授张兰勇说。通过校企合作的契机,学校智能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陈阳,在大一时就随老师去参观大亚湾核电站,了解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修和维护时的难题,他和同学们自主创新研发核电领域智能巡检机器人,一台可抵百余人的工作量,目前这一技术已成功应用转化。

学校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今年夏天,15支精品实践团队,围绕“传承红色精神、感知大国重器、熟识国情省情、促进民族团结”4条主线,走遍祖国大地山川,分赴省内外21个地区、15个科研院所,英、俄、澳3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000余支院级团队、4000余名师生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研学考察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上好社会实践这堂规模最大的“思政大课”。

就在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每一位同学都收到了一张专属车票,起点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终点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师生代表深情献唱《少年》等歌曲,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思政教育。“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既是他们坚定笃行的人生追求,也是母校送给他们最美好的毕业祝福。

谷雪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越

原标题: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挖掘特色创新改革……哈工程这样上好“大思政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思政课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5 健尔康 603205 --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10-18 科力股份 920088 7.32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17.5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