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历史脉络、现实样态与未来路向

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历史脉络、现实样态与未来路向
2024年06月27日 14:24 中国教育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心之一。科学高中作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种学校类型,是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建设科学高中成为当下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要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历史脉络、分析其现实样态,以期为进一步建设科学高中提供路向思考。

一、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历史脉络

我国与科学高中建设相关的实践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进阶期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以重点高中为载体的科学教育探索阶段(1949—198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人才短缺。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教育部相继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1953年)和《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1962年),提出实施重点学校政策。“文革”期间,正常的教育秩序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重点学校政策得到恢复。197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80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力求“先集中力量办好一部分重点学校”,再由“重点带动一般”。重点学校政策促使我国快速建成一批高质量的重点高中。但大部分重点高中并没有专门发展“科技”特色,只是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类课程,许多学校的科学教育也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没有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一些学校的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融合仍显不足。[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天津、江苏等省份的个别重点中小学校陆续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选拔在数学、物理等科学领域具有较高天赋的英才学生进行集中培养,为其提供科学领域的超前教育和加速教育。[2] 例如,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创办通过数学竞赛遴选优胜者的数学实验班,1989年人大附中又在数学实验班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华罗庚数学学校”。这一时期,全国性的中学生数学、物理等理科竞赛也开始举办,激发了全国范围内部分中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起步期:以示范性高中为依托的科学特色项目发展阶段(1990—2009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科学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也不例外。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中学校逐渐强调发展科学教育特色。例如,1994年人大附中联合华罗庚数学学校、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创造发明学校等共同成立华罗庚学校(2004年更名为“仁华学校”),在招生、教学、管理和研究方面进行统筹安排。[3] 这一时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也进行了改革。为改变一些重点高中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和同质化发展倾向,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及《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试行)》,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性高中建设。此后,示范性高中成为我国高中科学教育的主阵地。2000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旨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和科技辅导员搭建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该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开设科学教育项目的兴趣和热情,为学校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

(三)发展期: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科学特色高中建设阶段(2010—2021年)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其中,建设具有科技特色的科学高中成为许多普通高中的选择。同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增设“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所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中小学校,进一步调动了国内创办科学高中的积极性。2013年,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实施“英才计划”,加强高中与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衔接,促使一些高中和大学成为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总之,在国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双重政策导向下,一批办学成效显著的高中进一步突出其科学教育特色而转型发展为科学高中。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新建学校在建校伊始就以科学高中为建设目标,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例如,2012年新建的深圳科学高中,2018年成立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等。

(四)进阶期:教育强国背景下科学高中规模化建设阶段(2022年至今)

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和助推器,而科学高中则是高中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同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进而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同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1000个左右实验校。至此,建设“一批”科学高中成为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以及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共同要求。我国科学高中建设也将走向体系化、规模化和纵深化发展阶段。

二、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现实样态

总体来看,我国科学高中建设呈现三种不同的发展样态,分别是在已有办学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凸显科学特色的转化型科学高中,成立之初就以科学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创生型科学高中以及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的协同推进型科学高中。

(一)转化型科学高中建设

由于1953年我国就开始实行重点学校政策,国内形成了一大批教育质量卓越、办学成效显著的重点中学。随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各类科学教育计划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动下,一些高中学校纷纷将科学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心和特色。近十多年来,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政策驱动下,部分学校以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为着力点,在原有科学特色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向科学高中建设转型,这些学校可以被称为转化型科学高中。人大附中、北京市八一学校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北京市八一学校始建于1947年,现已发展为集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的教育集团。2021年,基于学校丰厚的军事文化底蕴和办学实际,八一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国防科技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将进一步整合军事国防、航空航天、生物环境等前沿科技领域资源,着力培养未来的国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4] 创办于1954年的湖北省宜昌市科技高中原名为宜昌市第七中学。2017年,学校利用宜昌市对宜昌城区高中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契机,向科学高中转型发展并更名为宜昌市科技高中。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建立科技特色平台、组建学生科技社团、举办校园科技节、邀请博士进校园等举措,为全体学生打造科学教育实践体系。[5]

(二)创生型科学高中建设

除了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向科学高中建设转型的高中之外,我国还有多所新建的创生型科学高中。这些高中在建校伊始就以科学教育为办学特色,锚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力求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发展、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变革。近年来,陆续新建的创生型科学高中主要有深圳科学高中、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等。

2012年成立的深圳科学高中,是国内第一所以“科学”命名的普通高中学校,由深圳市教育局及深圳中学共同筹建。学校致力于打造科创教育特色,积极开发涵盖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在科学、科技、科创领域见长的创新型人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是江苏省第一所以“科技”冠名的特色高中。学校将科技特色渗透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构等方方面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6]

(三)区域协同推进型科学高中建设

我国科学高中尚在不断建设发展之中,对比庞大的普通高中教育系统,现有科学高中数量有限且分布比较分散,[7] 难以发挥协同创新集聚效应。为了推动区域内科学高中的群体化建设,个别省份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倡导下建立科学高中建设协作体,进而开展区域协同推进型科学高中建设。

2023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普通高中科技特色发展研究协作体”,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等31所科技特色高中成为首批成员校。北京市普通高中科技特色发展研究协作体的成立,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新机制,也是推动科学高中建设的一种新机制。

三、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未来路向

(一)办学理念更新:从少数学生到全体学生

作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分类发展的一种学校类型,科学高中建设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一种探索。因此,科学高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即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奠基,为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基于这一目标,科学高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挖潜。然而,在传统“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下,学校很容易将对全体学生的“挖潜”发展为对少数学生的“掐尖”,进而将科学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附庸产品”,为学生开辟高考之外的升学“捷径”[8]。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创新创造的潜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应该面向所有学生。科学高中也应该秉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把对少数学生进行的“专门化”培养转变为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差异化”培养。

(二)课程建设转型:从课程增量到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建设。大多数学校都在现有普及性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更具科创特色和课程难度的提高性课程。例如,宜昌市科技高中设置了通识型、创客型、竞赛型三级课程体系,融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构成科学课程的金字塔。[9] 南京师大附中秦淮科技高中按照基础普适型课程、兴趣潜能型课程和志趣特长型课程三个层次,形成面、线、点式的学生培养机制。[10] 这些特色化课程为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创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然而,科学高中成功的关键并不只是在科学教育课程上做加法,而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整合。美国一些强调STEM教育的学校之所以办学成效显著,在于其进行了学校课程体系乃至整个教育模式的变革。作为美国STEM教育名校,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J)将完成独立科研项目作为所有毕业生的统一要求,以科研项目为任务引领,在此基础上开设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力求所有课程都以支持学生开展独立科研为直接目的。[11] 因此,探索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的整合与融通,进而服务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未来我国科学高中建设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教育资源优化:从单向嵌入到和谐共生

除了开发校本课程之外,我国现有科学高中普遍把科学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作为关键举措,其中不仅包括科技场馆、实验室等科学教育硬件设施,也包括师资力量等软件资源。对于硬件设施而言,科学高中在建设本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机器人等各类实验室和科创中心的同时,往往会依托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等平台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师资层面,学校也会通过“请进来”策略邀请合作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或开设讲座。然而,无论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校外教育资源往往是单向嵌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没有最大化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师资力量层面,如何加强校外师资与本校师资的整合,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和谐共生是未来科学高中建设的方向之一。

(四)评价机制改革:从单一静态到多元动态

在当前政策推动下,各地会进一步加快推进科学高中建设,越来越多的科学高中得以新建或是由普通高中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高中的认定或评选过程中,应摒弃单一静态的评价标准,其中既包括以高考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单一”做法,也包括在开展示范性高中验收评估时的“静态”实践,而是要建立进退有序的多元化动态化管理评价机制。具体而言,根据创生型、转化型和区域协同推进型科学高中的办学实际及成效进行动态跟踪评价,以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检验资源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的核心标尺。评价结果与学校“科学高中”的命名资格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经费支持、招生自主权、师资聘任等)挂钩,形成能进能退的管理评价机制,激发学校建设活力。

注释:

[1] 温馨扬,李萌,朱家华,等. 科技特色高中建设的历史嬗变:缘起、发展与启示[J]. 科普研究,2023185):49-56+114.

[2] 朱永新,褚宏启. 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6):2-7+1.

[3] 王晶莹. 我国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以人大附中的实证调查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27):12-17.

[4] 王晔,沈军,李锐,等.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的体系设计与实践路径——以北京市八一学校为例[J]. 中国科技教育,202311):10-13.

[5] 胡清雅. 我国科技高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以宜昌市科技高中为例[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4):97-103.

[6][10] 徐国民. 科技特色浸润办学“土壤”[N]. 中国教育报,2023-04-12.

[7] 郑永和,余舒雯,杨宣洋,等. 科技高中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基于CNKI数据库的研究评述[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4):1-8.

[8] 朱家华,郗冬梅. 从嵌入到共生:我国新时代科技教育特色高中的建设转型之路[J]. 中国科技教育,20225):13-16.

[9] 宜昌市科技高中简介[EB/OL]. 2018-04-13[2024-05-05]. http://www.yckjgz.com/itemiid=d7df07a6be2a29a0.

[11] 李秀菊,崔鸿,赵博. 科技特色学校建设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90.

付艳萍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原标题:我国科学高中建设的历史脉络、现实样态与未来路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