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小米Q1财报分析师会实录:SU7中苹果用户占比过半 AI手机还算不上新品类

全文|小米Q1财报分析师会实录:SU7中苹果用户占比过半 AI手机还算不上新品类
2024年05月24日 00:08 新浪科技

  相关新闻:全文|小米Q1财报记者会实录

  小米集团(1810.HK)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为755亿元,同比增长27.0%。净利润为4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经调整净利润为65亿元,同比增长100.8%。

  详见:小米第一季度营收755亿元 经调净利润65亿元
  看图:小米Q1营收755亿 经调净利同比增100.8%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首先恭喜小米汽车首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未来“人车家”一体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管理层认为小米汽车业务的高速发展会对手机、IoT和互联网业务有哪些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手机IoT和互联网业务会对小米的汽车业务板块产生哪些新的赋能?

  卢伟冰:关于“人车家”全生态系统协同效应,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看。一个方面可以从产品层面或者说技术供应链层面,另一方面我认为可以从用户层面。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一直讲,智能电动汽车是传统汽车行业与消费类电子的大融合。也就是说在融合了之后,我们在消费类电子里有非常多的经验、技术、产品甚至供应链是可以做协同的。其实小米的这种协同已经开始慢慢在做了,这是很好的。例如,大家可以看到小米消费类电子上车的这些生态链产品其实还处在开始阶段,后期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做。这是层面之一。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用户层面。在用户层面,其实我也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发现,我们iPhone用户占到了51.9%、BBA用户占到29%、女性用户占到40%至50%,这都是我们之前在手机破圈方面没有达到的,但小米SU7这次达到了。这是用户的层面。

  第三个层面我认为是互联互通所带来的生态用户黏性问题。目前,安卓体系与iOS体系之前非常大的差距在于用户在具体体系里的黏性,或者说是用户脱离具体生态的成本,是不太一样的。iOS的黏性是很非常高的,安卓是比较低的。但我相信随着“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大家会发现小米生态中的用户黏性会越来越高,用户离开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是随着小米生态闭环之后大家可以看得到的。

  我们也明显看到,购买小米汽车的用户里拥有几十个小米设备的用户比例还是蛮高的。我相信这些都是协同效应。这种协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会相互增强。而这种增强的能力或者增强的强度会越来越高。

  我经常说,随着小米汽车的发布,“人车家”全生态只是一个开始。我认为未来还有非常多,甚至说无限的可能值得我们去挖掘,可能大家每一年都会看到小米在这些方面的进步。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手机的毛利率。我们在和投资人的沟通中发现,大家普遍会担心手机的毛利率会随着零部件的涨价有下行的压力。从公司角度来看,管理层会采取哪些降本增效的措施来将毛利率维持在较好的水平?相比友商,小米会有哪些降本方面的优势?

  卢伟冰:这是个老话题了,每个季度大家都会问。如果元器件的成本下降,大家会问我们“利润是不是从降本里来的”?如果元器件成本上涨,大家就会问“是不是利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核心元器件成本的上涨实际上从去年三季度就开始了,大家也都知道。四季度的涨幅是比较大的,一季度涨幅也是非常大的。大家发现小米一季度的毛利率好像还可以,或者说还是非常的不错。可能会有人质疑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是不是小米的成本没涨等等。

  其实小米和行业一样,成本都会有所上涨。但是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我们做了战略储备。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尤其是内存元器件的涨跌频率和涨跌幅度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对内存的价格做比较精准的预测。在做了预测之后,我们需要提高备货还是减少备货,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一直不错。

  第二,如今小米的规模大家都能看得到,排在我们前面的只有两家,三星和苹果。我们与他们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小。同样,我们与小米后面的品牌规模差距在拉大。小米的规模效应已经慢慢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器件,小米对比一些国内的同行可能会有一些优势。但如果大家把SoC、内存、屏幕、相机模组等主要器件的优势加在一起的话,这个优势就会变得比较大。

  第三,小米过去几年里一直在提高端化。高端化的本质在于解决我们的产品结构问题,产品结构问题解决的背后是要解决用户结构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而这些优化之后的产品结构也会帮我们去抵消一些成本上涨的影响。

  第四,我们不只有手机,还有IoT,现在还有汽车。大家会发现,小米在IoT产品里毛利率改善的速度也非常快,它也可以抵消一部分我们在手机方面毛利率受到的影响。所以上个季度我在与大家交流时曾提到,小米的手机毛利率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我们会用非手机产品毛利率的提高来去解决我们总毛利率的问题。基本上我们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去解决的。

  高盛分析师Timothy Zhou:首先恭喜公司非常强劲的一季度业绩以及小米SU7的成功首发。我有两个问题想要请教管理层。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新零售的。刚刚有卢总提到今年小米的新零售是会重新开拓的一年,而且未来三年管理层希望再增加一万家店。我请教一下,如果看国内市场的话,可否请管理层从扩张的区域、扩张的模式,比如哪些是偏自营、哪些是偏加盟等等角度,与我们多分享一些。另外,在新零售海外的扩张层面,管理层会从哪些区域或者是哪些SKU开始扩张?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想请教一下小米的互联网收入,特别是海外互联网收入,我们看到在一季度增速都有同比加快的趋势,特别是海外互联网有接近40%的收入同比增速。可否请管理层与我们分享一下这背后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卢伟冰:我来回答关于新零售的问题。

  新零售方面。今年在中国市场,我们把它定位成“再扩张年”和“升级年”。

  “再扩张”是什么概念?小米在2021年时开到了一万家店;2022年时专注对这一万家店进行提效;在2023年我们感觉小米零售的规模效应不够,或者说单一客户的零售规模效应不够,所以去年我们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称之为“商家整合”,即把一些单商、单件整合到大客户那里去,实现规模效应。而今年我们要再扩张,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也就是在2024、2025、2026年,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市场新增一万家店,这样以来我们的存量门店就会达到两万家,这就是所谓的“再扩张”

  第二,我们称之为“升级”。在2021年时,我们开店的速度非常快,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店的质量可能没那么高。比如门店的位置可能不是商场里最好的位置,门店面积也不太适合小米目前高端化和大家电发展的需要。所以今年我们要进行“升级”。首先就是挪位置,挪到商场里面最好的位置;第二就是要扩面积,一定要扩面积,把面积扩上去,这样才能实现小米生态的展陈。

  第三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汽车新零售建起来。小米SU7在发布的时候,我们只有59家门店,因此造成大家去体验车的时候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我认为我们的门店数量还是有点少。因此,我们目标是在今年要把车的门店扩大到50个城市左右,超过50个城市。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用户如果要体验我们的车需要开车或者坐火车,要坐三、四百公里。我们希望未来用户能在比较近的距离就能体验。

  以上是我们在中国新零售方面推进的一些最主要的工作。目前来看,进展我还是非常不错。尤其是在汽车门店方面,考虑到未来其他车型的增加,我们现在把在商场中的门店扩展到500平方左右。300平方可能只能摆一辆车,400平方摆两辆车,500平方可能就能摆四辆车。尤其是我们的产品有很多颜色,比如霞光紫非常受欢迎,但在很多的门店里其实都看不到这个颜色。所以我们会加大面积、加快建设。以上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主要计划。

  海外市场方面,我们现在也有大约2000家门店。这些门店与我们新零售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海外的小米之家可能更传统,我们称之为“品牌专卖店”。这些品牌专卖店的门店建设、门店形象、展陈以及门店效率和数字化管控,与中国相比都有差距。从去年到今年,我大概跑了差不多小20个国家,看了很多的市场。最后,我们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小米新零售这一套逻辑和实践应该可以在海外市场复制,并且它的复制市场哪怕人均GDP达到5万美金或是只有两、三千美金,(这套逻辑)都具有普适性。

  因此,今年我们提出要花五年的时间,看能不能在中国之外的市场再开出像中国这样的一万家小米之家。这一万家小米之家一旦开出,将对我们有非常大的价值。除了手机高端化之外,它对手机之外的IoT产品的出海也会非常便利。

  在中国市场,我们的手机业务目前差不多占50%,非手机业务占50%,小米之家在这方面作出的成绩还是非常重要的。海外方面,目前小米IoT业务占比不到20%,关键在于我们在海外没有像小米之家这么高效和高速的渠道。所以我相信,小米之家一旦建了之后,对我们的IoT业务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未来几年,我相信小米汽车的出海也更加需要小米新零售的前期能力建设和基础建设。

  以上是我们在新零售方面的基本思考。

  林世伟:境外互联网的收入最主要的驱动力有两个。第一个是用户数量的增长,你会看到我们这个季度相比一年前增加了大概5000万的海外用户。这是最基础的,从4.5亿到现在差不多5亿的用户数。这肯定是海外互联网收入的最大驱动力。但同时,你也会看到我们单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如果我没算错的话,应该突破了5人民币,所以我们的变现能力也在提升。

  而变现能力的提升也有几个驱动力。第一,我们开拓了一些新用户,他们选择在我们的平台投放,这方面有很明显的提升。第二,效果广告以及搜索广告。因为用户数量大,这也对我们的互联网收入有帮助。最后,结构性的影响。随着高端用户的比例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多,同时跟一些合作伙伴的分成也会有提高。因此,这三点驱动了我们在过去几个季度海外互联网方面保持高速增长。

  花旗银行分析师Tina Wang: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关IoT业务的毛利率。刚才卢总也提到,用其他的业务,包括IoT或者互联网业务毛利率去抵消手机毛利率的压力。但IoT20%的毛利率水平是否是可持续的?公司从优化成本或者效能的策略方面来看,理想的或者说合理的IoT毛利率的水平是怎样的?另外,未来小米在海外智能家电、平板等业务领域会有怎样的布局?除了刚才卢总提到的门店扩张意外,小米在海外产品的筛选、策略安排、发布等方面会有哪些计划?

  卢伟冰:IoT方面。公司今年的战略叫“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后,我们又分解成了六大子战略,其中有一个战略叫“产业能力领先战略”。

  我们为什么提出“产业能力领先战略”?是因为小米原来的IoT产品最开始都是从生态链延伸出来的,而生态链的业务模式原来基本上是由小米团队与生态链公司联合去做产品定义,再由生态链公司去做实现的模式。这个模式在早期的时候出产品比较快,我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个模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尤其在一些大品类,我们基本上都会遇到行业内最大的巨头,造成这套模式打不动。我们这种轻资产投入的模式是打不动的。所以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做了一些事情。

  我举几个例子。曾经小米的笔记本也是生态链模式,现在全部并到了手机部去了。我们原来的可穿戴设备也在生态链部门,也是偏生态链模式,现在也是在手机部采用自研的方式。原来的空调也是ODM模式,现在也全部实行了自研。

  也就是说在过几年里,我们要不断地把小米最核心的战略性品类补齐产业能力。产业能力包含什么?包含端到端的自研能力、核心元器件的能力、产品经营的能力,以及能不能掌握制造能力。只有把这些能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或者我们把它叫做关键控制点,你才可能实现你在这个品类上的增值,这是我们背后的主要思考。

  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在做这些工作。到今天为止,我想告诉大家,小米端到端全部实现了自研,涵盖了我们大部分的产品。今年大家看到我们的空调卖的特别好,是吧?小米空调已经实现了百分百自研,并且我们已经实现了对到压缩机、冷凝器这些关键器件技术的掌握。平板方面,大家看到我们做得也很好,同样是百分百自研的。再比如大家看到小米可穿戴的增长速度也是特别快,这同样是百分百自研。

  这是三年前做的决策。去年我们又做了一个决策,我们要把小米的电视业务并到手机部。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小米今年的电视实现了大尺寸增长,Mini LED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

  如果大家问为什么增长这么快?正是因为我们做了这件事。所以如果大家问我们的毛利率能不能持续,我觉得我有信心它可以持续,并且我认为小米的这种战略所释放出来的经济结果还在后面。今天的释放我认为刚刚是一个开始。至于说我们有没有具体的毛利率目标,我认为是没有的。因为不同品类毛利率的目标差异是非常大的,比如笔记本的毛利与空调的毛利差异非常大。所以我们没有一个整体的毛利率要求,但是在每一个品类里,我们都会去和产业里面的对标公司做对比,我们会去看一下他们的毛利率水平是什么样的。

  举例来说,在空调业务上,我们可能会看看格力的毛利率是什么样子;电视方面,我们会看三星、索尼、海信等企业,,与它们做对标。但是我们没有统一的毛利率目标。

  如果我们向海外去走,主要在于两点。第一点,我们要有产品出去。一个产品能否卖到全球的市场里去,这其中又取决于两点。第一是你的产品合规性,我们要把每一个产品、在每个国家要去做合规的落地。第二,这个产品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匹配度。目前来看,我们在海外的产品品类与国内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在有的国家我们只有几十个SKu,但在中国我们有五六百、六七百个SKU,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要慢慢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产品的供给或者产品丰富度的问题。第二,我认为要解决产品的渠道问题。你的产品出去之后,你能不能以一个快速、高效的渠道送达消费者,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对小米来说,小米的新零售、小米之家、小米网以及电商平台,这些都是非常好、高效直接的渠道。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海外市场小米IoT增长的空间还是非常大。从市场的空间来讲,我认为至少有几倍的增长。关键是我们小米有没有把这些问题给解决掉、把我们的能力给建设起来。

  花旗银行分析师Tina Wang:所以提高自研度就应该有机会持续看到比较高的毛利率水平。

  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EV业务。我们也看到最近有一些波动,有些订单转到其他的汽车厂商,因为可能排产会比较久等等。刚才管理层提到接下来会提高服务门店、服务中心的扩张,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或者营销策略,能够提高小米电车在需求端的订单量?

  卢伟冰:今天小米汽车锁单量的最大障碍,或者说第一障碍,遥遥领先的第一障碍,就是交付周期问题。如果大家打开小米汽车的APP,你去下一个虚拟单,在最后走单之前,它会给你提示的交付时长,现在下单给到的时长应该还是在30多周。30多周大约就到元旦之后了。对用户来讲,我认为这是影响订单锁定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产出、缩短交付周期。

  虽然我们的交付一直都在往前拉,例如我们原来说是五月底交付,现在拉到了五月中旬交付。但我们也不敢对用户做过度承诺,我们希望实际交付周期短于我们在APP上承诺的周期,这是我们想去做到的。所以,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解决交付问题。

  针对交付问题,我们有几个措施。第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开“双班”。因为我们现在的工厂只开了“单班”,所以我们花了一段时间、牺牲了一点产能,去做了工厂产业的改造,改造之后在6月份我们就可以把“双班”开出来。一旦“双班”开出,从逻辑上来讲,我们的产出接近原来的两倍。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交付能力,可以把目前手中的订单早点交付出去,这样用户再去下新订单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的交付是缩短的。今天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在我看来还不是服务网络的问题、不是销售网络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交付。因此,我们现在全力以赴去解决交付问题。我们目前的目标是确保今年10万台车的交付,目前管理层把挑战目标定在12万台。也就是说,我们想在今年的12月31日之前挑战交出12万辆车,目标还是非常有挑战。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订单量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们车的口碑还是非常好的。

  瑞银集团分析师Hongyi Su: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关小米手机。首先恭喜公司在一季度还是有非常好的高端化进展,整体高端的出货比例也有提升,在中国5000至6000价位段里的市占率也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从短期来看,其实“618”的预售开始以后,我们也看到包括像苹果在内的高端机市场价格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所以想请教一下,公司短期内,如果看二季度的话,“618”的整个价格策略会对产品价格以及毛利率有怎样的影响?长期来看,国内市场的高端竞争加剧会对小米的高端化进程有怎么样的影响?还有一季度的存货水平方面,相比去年也是有相对比较大的增长。增长的大头主要是在成品这边。所以想跟公司确认一下这是不是公司为了应对元器件涨价所做的一些战略储备?能否请管理层帮我们拆解一下这些成品库存中具体有哪些产品的库存?

  卢伟冰:我回答一下你关于手机经营的问题,库存的问题请林总来回答。

  今年的“618”提前到5月20日开打,以前都是在5月20日预售,到5月31日晚上才开始。今年提前了,这也说明整个电商市场、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今年非常激烈。“618”开打之后,小米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大家看各个排行榜,基本上小米都能排到前面去。基本上都在第二名、第三名的位置。因此,“618”整体来看基本上是在我们的预期范围内。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关于竞争的问题。其实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也聊过,大家也知道去年九月份有一次比较大的产业环境变化,大家特别担心我们小米14高端是不是能有比较好的进展。后来大家发现我们的小米14比小米13增长还是非常多的。在一到四月份,我们以BCI激活数据来看,小米的市场份额是提高的。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到一到四月份,一季度的市场份额有三个品牌是明显的下降,有三家公司是明显的提高了。这是基本情况。

  在竞争的压力之下,无论是量的压力还是高端压力下,其实小米的市场份额在提高、高端机的进展也在提高。所以我认为今天小米还是有能力去抵御或者对抗一些所谓的金融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在我们的考虑之内。或者说如果回过头再去看2023年年底我们在做2024年预算的时候,其实我们想的金融环境比现在还要激烈,今天竞争环境没有高于我们做预算时候的想法。大家可以简单认为,二季度我们的经营业绩不会受到“618”的影响。它还是在我们的预算范围之内。

  以上是我对竞争的基本看法。我对小米无论是二季度的经营,还是2024年全年的经营,都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基本上符合我们过去与大家交流的大方向、大的数字范畴。

  林世伟:其实我们也看到存货是有一定的增长。

  我认为有几个考虑。第一个考虑还是战略备料。如果我们的判断还是原材料价格会往上走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适当的战略备料;第二个考虑是,大家也知道我们的汽车是4月初开卖,我们也做了5000台的创始人版(Founder’s Edition)。因为这5000台车已经生产好了,所以在3月31日的时候就会出现在库存上。但这是已经生产好的没开卖的车,因此这部分车也占了一部分库存数量。第三个考虑是,有一些品类我们要进入旺季。比如空调,大家也知道第二季度开始是空调的旺季,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备货,希望空调在第二个季度大卖。最后就是“618”,为了“618”的促销,我们在3月31日的时候也开始做了备料。

  中金分析师Hanjing Wen:我这边有两个小问题。

  第一个还是关于手机的。我们现在看到Canalys陆续出了一些分地区的出货量数据,我们看到像中东地区,一季度小米的出货量是同比增长了132%。首先,先恭喜非常好的表现。另外我也想请管理层帮我们介绍一下,在中东或者一些海外之前大家关注的不是那么高的地区,小米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小米具体做了什么?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大家比较关心的AI。因为我们最近也看到像小米在AI的大模型方面进展是非常快的。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如何看待小米在自研大模型方面的想法?以及从远期来看,管理层对AI手机的趋势有哪些判断?

  卢伟冰:大家看到,我们在海外一些预期新兴市场的增长都非常快。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做了几件事。

  第一个,我们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小米总部和一线的交流,或者说面对面的交流基本上断开了。所以总部对一线实行了接近三年的遥控指挥,这中间还是出了很多的问题。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就和团队一起出差,每次出差应该在三周左右,已经跑了20来个国家了。这20来个国家跑下来之后,我发现我们的业务用这种完全遥控指挥和视频交流的方式运营还是出了较多的问题。所以去年我们做了较多调整。

  首先,我们做了非常多人事的调整。我们现在在西欧区、东欧区、拉美区、东南亚区的区总全部做了调整,并且在很多重点的国家也都做了调整。明显在调整之后,团队对总部的执行力的要求有了大幅提高,这种提高不是一星半点。第二,我们做了非常多策略上的调整。之前我们延续了很多在2018年、2019年期间的很多策略,惯性地往前冲。而到了今天这个时间点,这种策略需要做大的调整。所以我们也做了非常多大的策略上的调整。总而言之,人事的调整和策略上的调整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大家会发现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发力会越来越快。这也是我们一季度成绩背后所做的工作。

  从潜力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其实看了很多的市场。我举个最大的例子,沙特。小米现在在沙特的市场占有率还只有个位数,以小米的经验来看,我们在沙特市场应该能占到二、三十个点,这些可以做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我们在中东有了这么大的增长之后,我还是看到了非常多我认为高潜力市场。类似的市场还有很多,例如中美洲。我们在墨西哥的市占率只有13、14个点;像南非,虽然说我们今年在非洲的增长已经翻了一倍,但我们也只有10个点。以小米的品牌力、产品力,在非洲做到20个点也应该是能做到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大家会看到,其实我们还是有非常多有潜力的地方。我现在又在规划下一次出差了。我今年也在海外出了20来差,最近也在规划下次出差。通过看这些市场,再去快速地做一些调整,能够比较好地发掘潜力。

  不只是手机业务。刚才我们还提到了IoT业务。我们IoT业务在海外收入比例还不到20%。随着手机起来之后,它对整个IoT业务的带动效率也是非常强的。总而言之,我认为小米在海外市场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只要你到了海外去考察、看了很多的市场之后,你就知道。

  前两天小米14 Ultra在日本发布。小米14 Ultra在国内的定价是6490,我们在日本卖9000人民币左右。即便在日本卖9000块钱,我们的货也是一抢而空,基本上全部断货了。大电视方面,大家以前都说日本的房子小,卖不了大电视。我们的电视全部抢光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相信大家都去过日本吧?当年到日本大家都背过电饭煲,是吧?日本的线下门店一个产品从进店价到零售价,大约正好翻一倍,50%的毛利。也就是说,进价1000块就要卖2000。大家也都知道这种竞争还是非常高的。因此,我认为这其中有非常多的空间,小米模式是可以在当地落地的。

  AI方面。可能从去年开始,每个季度我们也都在聊AI话题。

  我记得去年我就与大家分享过小米的原则。第一个是小米不做通用大模型。这段时间的一些通用大模型行业竞争态势,大家应该看到我们去年的决策还是比较对的。第二是我们大力发展端侧大模型。我想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在端侧大模型方面的进展还是比较快。第三是我们要和这个通用大模型公司深度合作,推出基于AI应用的、各式各样的功能。

  我想大家已经看到了。今天大家谈得比较多的AI手机,其实更多的是对AI功能的一种包装,或者我把它叫做一种概念化的包装。到今天为止,我认为AI手机还谈不上是一个新的品类,它更多的是对AI特征的包装,我认为它也谈不上会对手机大盘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让大盘有非常快速的成长,对此我认为也看不太到。

  林世伟:在AI方面我们还是坚持几个点。第一,刚才卢总也说了,即对云端的磨合过程。什么时候用端、什么时候用云。小米还是会在端侧发力。在云方面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投资,与不同的公司合作,把最好的AI模型用到用户体验上。第二,我们也会从“人车家”全生态去看 AI,不仅仅是在手机这个场景,还包括车上的智能驾驶,车下的这种座舱,如何去用AI提高用户体验。再比如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车上的小爱同学与手机的小爱同学也会有一些不一样,包括在家这个场景,如何用小米的HyperMind去帮助大家更智能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最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AI提高自己的企业效率,把AI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智能制造里面。比如在工厂里,如何把材料用AI来做研发等等。这些方面我们都在推进。AI手机方面卢总也解释得很清楚,我再补充一下小米在其他领域如何看待AI带来的机会。

  华泰证券分析师Leping Huang:我的问题有关小米在海外IoT的渠道策略。我们看到北美和日本这些市场电商平台的影响力非常大。刚才您讲到一个很有趣的增长点,就是小米在海外IoT业务只有20%,如果要把它拉到50%的话,是不是要加大和这些平台的合作?我看到很多做海外电商平台为主的国内品牌,他们的毛利和费用结构和小米非常不一样,小米在这些市场的策略是怎样的?

  卢伟冰:对于IoT业务,我认为小米还是有一套我们自己的打法:我们坚持要做好自营渠道,包括小米网和小米之家,同时我们会与电商渠道紧密合作,还会有一些社会化渠道。这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我们会有一些自己的原则。比如我们会一直会坚持“极致性价比”,这条原则我们是不会破的。所以日本这一次我们就没有进入到线下渠道去,我们坚定地在小米网和电商渠道去做,把“极致性价比”打起来。这也是引爆了整个日本市场,这可能也是我们和一些出海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有些出海的公司每到一个地方就要交50%的市场费用,之后再去交进场费,再去交一些上架费等等,最后产品的竞争力会变得非常弱,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里。这可能不是小米一定要去做的。

  我们希望踏踏实实地把每个重点国家的小米网做好,把重点国家的小米之家做好。电商平台的话,除了像亚马逊这种覆盖全球的平台之外,我们在每个国家也看到了一些本地化电商平台。我们都会把它去做好。同时,我们在欧洲的一些市场合作也是比较深的,他们也非常认可我们的价值观。这是小米做IoT业务出海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之处。

  摩根大通分析师Robert:管理层之前提到小米的电动汽车业务即将进入“两班制”,订单也非常火爆。管理层对电动汽车的毛利率有没有目标?比如今年或是明年等到产能开始爬坡之后,管理层对毛利率是否有具体目标?

  卢伟冰:上次应该林总(林世伟)在会上应该与大家做了有关毛利率的通报,大约是5%到10%。

  我还是想说,毛利率需要一段时间去跑出来。因为这个业务刚刚开始,任何在财务上测算的模型,最后都要在业务的实践里面把它跑出来。所以如果跑到4月份、5月份、6月份,跑三个月之后,我们认为毛利率会慢慢跑得标准。

  第二个,毛利率还和几个因素相关。第一,它一定是和规模相关。我印象里林总与大家披露过,我们最开始时对2024年的目标是7.6万台;前段时间我们说要交付到10万台,其实交付之后就可以计入收入了;今天又和大家分享说能不能把我们的交付提高到12万台。假设我们最后能实现12万台,这个规模的变化就又不一样。

  第三,我认为还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元器件的供应性。就是说你的核心器件在今年、明年甚至后年以及不同时间价格到底是多少,它又决定了你的采购成本。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把毛利率真正跑出来。跑出来之后,我们再去制定一个合理的毛利率目标,这才是有价值的。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大家可以认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内部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毛利率目标,我们一定要到多少去。我现在讲的就是小米SU7这款产品,并不是指未来产品的组合所带来的影响。

  林世伟:我和你同步一下。我们会在第二个季度开始,也就是八月的业绩公告,大家将看到我们会把汽车等新业务的收入以及毛利会分拆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毛利率与其他品类的比较。希望我们在第二季度会把业绩公告做得更完整一些。(完)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明亮

小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