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冰丝带”碳排量接近于零 揭秘冬奥场馆黑科技
北京冬奥会召开在即,“科技办奥”亮点纷呈。1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冬奥场景内已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在这些技术中,已确定赛时应用70余项。
场馆建设是办好冬奥的重点,场馆里有哪些“黑科技”值得关注?针对此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裴宏伟进行了专访。
国家速滑馆
运营一年约节约200万度电
城建集团负责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采用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冰丝带”的完美弧线背后,凝结了科技创新的“中国智慧”。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3360块曲面玻璃拼装而成的天坛轮廓曲面玻璃幕墙系统,攻克了175mm小直径“冰丝带”弯弧玻璃加工、幕墙索柔性体系结构变形、立面造型复杂等一系列难题,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最美“冰丝带”造型;世界首创柔性索网上单元铝板屋面施工技术,实现了屋面加工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屋面工程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冰丝带”1.2万平方米冰面制冰系统采用环保型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CO2速度滑冰场。这也是目前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能够实现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在冷凝热回收系统下,制冰过程产生的冷凝热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按年运营约能节约200万度电,碳排量接近于零。”裴宏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高山滑雪中心
原土剥离后收集再覆盖
高山滑雪项目是雪场上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位于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地依托小海陀山天然地理优势,拥有800米落差、3000米坡面长度,建设有7条雪道。
“我们首次采用测绘无人机实施大范围山地地形测绘,生成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并优化设计方案、调整雪道形态,将原挖方20.4万立方米优减少到10.7万立方米左右,优化后挖方量减少60%,同时大量减少了树木砍伐和植被修复,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裴宏伟表示。
同时,为解决陡坡运输难题,从人背马驮、遥控履带车到直升机吊装,建工集团还独创了一套长距离、无动力的溜槽运输系统,在挖掘机无法作业的地方,让碎石土等物料坐着“滑梯”自动下降,节省工期6个月。
科技参与的同时,“绿色办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建设中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占全部赛区的1/2。其中,建设团队开创性提出了全范围表土剥离与利用方案,也就是将赛区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对地面以下15-20厘米厚的腐殖土也进行剥离储存,造雪工程完毕后再回铺,从而有效保存了土壤内的种子。
冬奥村
装配技术避免大建大拆
在非竞赛场馆,科技也已融入生活。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南部,目前由20栋公寓楼、1个运行区和1个广场区组成。冬奥会期间将启用18栋公寓楼,冬残奥会期间启用西区9栋公寓楼。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赛后,冬季奥运村将改造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
“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冬奥村发挥了大作用。在充分调研现有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团队研究开发了钢框架——装配式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了工程地上主体结构全部为预制装配构件,利用防屈曲钢板墙技术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通过大开间的平面布置使室内空间灵活可拓展,满足了赛时与赛后两个阶段建筑功能转换的需求,避免了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拆改。
此外,裴宏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冬季奥运村在建设过程中优化完善了弱电智能化系统。“根据住户的生活习惯,可以实现智能灯光及遮阳控制、新风空调联动、温湿度及空气质量智能调节等,在创造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
在更寒冷的延庆山地新闻中心,工程建设过程中则使用了各类超低能耗工程技术。“高效的外保温层比传统建筑的更厚,就好比在冬天穿了更厚的保温衣,它可以降低室内能耗。被动房外窗的传热系数更小,隔热性能更好。此外,建筑采用了无热桥设计,可以降低室内外的冷热传导,实现降低能耗的作用。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效率大于等于75%,还有高效的气密性,这些都能够降低室内能耗。”裴宏伟向记者解释称。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王晨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