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朔朋友圈
每年十月,都是诺贝尔奖的开奖时刻,包括物理、化学、医学、和平、经济和文学(2018年文学奖将延期到2019年颁发)等各大奖项陆续出炉,接到诺贝尔委员会电话的各位大家立刻成为了媒体和大众追逐的巨星,绝对是全球的焦点。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奖项,那么这些奖项中,经济学奖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奖项之一,毕竟相比较于物理、化学这样高冷的科学,热闹的经济学还是大众能够看懂一二、跟每个人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理论。而经济学家们又往往需要具备古怪科学家的天才智慧和对世俗世界过人的洞察力,这两者的结合让经济学家们显得既玩世不恭又可爱接地气。在聪明人扎堆的地方,当然少不了八卦趣事,今天就来讲讲那些大名鼎鼎的诺奖经济学家们的囧事和趣事。
新晋诺奖得主的两次乌龙
几天之前,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两位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纽约大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 M. Romer)共同获此殊荣。这也意味着今年的诺奖奖金两人只能各拿一半。对于罗默来说,有一半奖金可拿当然是比没有好。2016年,他就曾经因为诺奖闹出过乌龙。
在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之前,罗默所在的纽约大学商学院在奖项揭晓的前三天,就挂出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新闻发布会”的网页。这让外界猜测,是否该院教授、内生增长理论先驱保罗·罗默(Paul Romer)已经被内定为获奖人了?
当然,这个网页很快被撤下,而且事实也证明2016年诺奖花落另外两位教授。虽然闹了这么一个乌龙,但是可没有人笑话罗默教授,毕竟人家的实力就摆在那里,拿诺奖是迟早的事情嘛。
而这次正儿八经获奖,罗默又闹了一个乌龙。他自己透露,完全没料到瑞典会给他打电话,而且他甚至把奖项公布的时间记成了礼拜一。所以周日的时候,诺贝尔方面给他打了两次电话,他都以为是骚扰电话,直接给摁掉了。打到第三回,罗默估计才极不情愿地接起来电话吧!
相信在诺奖的历史上,应该有各种错过电话的段子,理由肯定是非常奇葩又搞笑,真是很替诺奖委员会打获奖通知电话的那个工作人员心疼啊,估计是各种哭笑不得。
当然,除了因为接电话闹乌龙之外,经济学家们还有很多其他好玩的段子。比如华西里·列昂惕夫的乌龙故事。
列昂惕夫出生在俄国,后在哈佛经济系任教,是当时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研究的领域是“投入—产出”。大名鼎鼎的熊彼特对他的理论非常推崇,他的学生里就有后来也拿到诺奖的保罗·萨缪尔森。上世纪60年代,列昂惕夫收获了一大堆的经济学奖项,唯独还没有获得过诺奖。因此到了70年代,列昂惕夫很有自信应该能够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很多人预测他就是当年诺奖的大热门。
所以当1971年诺奖公布那天,列昂惕夫正在纽约的电梯里,他听到广播说是一位出生在俄国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获奖,顿感这获奖人绝对是自己呀。于是出了电梯就去买了一份报纸,自信满满地打开才发现,获奖的竟然是他的哈佛同事、俄国老乡西蒙·库兹涅茨。可以想象一下列昂惕夫当时的表情。
但是他也不用难过太久。仅仅过了两年,到了1973年,诺奖委员会便给他打来了祝贺电话。
其实,对于最顶级的经济学家来说,圈子其实很小,在各自领域都是最高水平,所以究竟是谁获奖,真的只是运气问题,偶尔来个乌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诺奖经济学家最爱用奖金来买房!
千万不要以为当了经济学家,就很会理财和赚钱,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事实证明,很多经济学家,经济学模型做得一套一套的,但是没办法让他们发大财。
出生于塞浦路斯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他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自然是喜出望外,这么家族荣耀的事情,那自然是要全家都沾喜气。于是教授带着全家去血拼购置新衣服、新家具,并包下了全家去瑞典参加颁奖典礼和旅行的费用。除了快速消费升级以外,皮萨里德斯还做了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就是把一部分诺奖的奖金换成了塞浦路斯货币,存在了当地的银行。结果2013年,塞浦路斯遭遇金融危机,银行里的钱当然也是打了水漂。
皮萨里德斯绝对不是最惨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绝对算得上经济学家里的倒霉汉。虽然他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最高兴的人估计应该是他离婚多年的前妻。
1989年,卢卡斯的前妻在跟他离婚的时候,脑洞大开提出要求:如果卢卡斯在1995年10月31日之前拿到诺奖,奖金要分她一半。对于这个不着边际的要求,卢卡斯自然觉得太不靠谱了,反正也拿不到,或者即便能拿到,也不一定是在1995年之前嘛。因为即便是到了1995年,卢卡斯也才58岁,这个年纪拿上诺奖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卢卡斯答应了。
结果最神奇的事情竟然发生了。卢卡斯竟然是1995年10月9号得到诺奖委员会的通知,只比最后的截至时间早了21天。对于这个结果,卢卡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无奈地表示:愿赌服输,只能接受。
虽然卢卡斯是凭借“理性预期”领域的重要贡献获得诺奖的,但是在财富管理方面,他的确不如自己那位非常“不理性预期”的太太做得好。
虽然诺奖得主们使用奖金的方式五花八门,有亏有赚,但是综合一下,会发现买房竟然是最多人花费的一个领域。
比如,2003年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美国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便用自己奖金的一部分在纽约哈德逊河谷买了一座乡村别墅。
就连大名鼎鼎的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也不能免俗,拿到奖金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在旧金山买了一栋房子。
看来全世界人民对买房的爱好,都是一致的。
为什么经济学家最长寿?
有好事者把不同奖项的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计算出来了,其中经济学家得主以67岁的平均年龄夺冠。也就是说,拿到诺奖的经济学家平均年龄要远高于拿到其他奖项得主。更厉害的是,甚至还有几位年龄过百岁、依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科研一线的诺奖经济学家。
众所周知,想要拿到诺奖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就是活得足够长。因为诺奖只发给那些在世的科学家,那么寿命比其他人长,拿到诺奖的概率就更高。在这件事情上,经济学家做得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寿命普遍更长呢?中国经济学家姚洋在谈及产权理论创始人科斯的时候,提到为什么科斯能够年岁过百,而且还能保持高质量的学术思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平和。
在《经济学家茶座》里有一篇名为《经济学家为什么长寿》的文章,做了更为详尽而有趣的解释。作者还总结了三个经济学家的长寿原则,读来颇有道理,也很有趣。
第一条是成本收益原则。经济学家们深谙经济学原理,他们知道如何花费最小的成本使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心态平和地活在自己的理论世界里,对于他们来说是抵抗外界压力、延年益寿的好办法。
二是边际最优原则,它告诉你做多少合适,即一切都是均衡。就是我们常说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所以经济学家不会竭泽而渔、过度索取。
三是风险收益原则,虽然经济学家们的投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对风险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这个经济学最基本的常识帮助经济学家们获得了更长的寿命。
以上三个原则,大概是经济学最接地气的用途了吧。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宁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