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智慧藏在这4个字里

张良的智慧藏在这4个字里
2024年09月03日 16:20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正和岛

在前段时间凤凰网主办的 “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活动上,他发表了一场主旨演讲,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张良在各阶段的人生选择,以及张良为什么总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最佳选择。

在张国刚看来,张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识时务,知进退。他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的条件、环境、时代以及所具有的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这是一种大智慧

以下是张国刚本次演讲内容整理,一些观点很具有启发意义。

口 述:张国刚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来 源:凤凰网

如果活得少年老成,那就不是张良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来到我老祖宗的地方,不知真假的《家谱》里,张良是我的开宗之祖。可惜我之前没来过留坝。张良生前是国师,后世是神仙。

什么是神仙呢?神仙其实不是辟谷,不仅仅是归隐——那是小隐。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人在朝堂上、在市场及社会上能够如意进止,就是“隐”。

我上午在张良庙看到一幅题字——“一生如意”,如意进退,这就是神仙境界!

张良家族辅佐了韩国六代的国君,秦朝统一以后,张良国破家亡,所以他把家里财产变卖,策划刺杀秦始皇。

这种拍案而起的风格,反映了年轻人的血性。我觉得人年轻的时候必须有点血性,如果活得少年老成,那就不是张良——那是戏剧人,是乡愿,不是现实人。

张良刺杀秦始皇的行动没成功,因此成了通缉犯。这个时候,黄石公把《六韬》给了他。这其中还经历了老人三番两次的考验,他忍辱而为,由此获得了一本兵书。

《六韬》这本书我看过,是姜太公对周文王、周武王献策。张良日夜研读之后,学到了治国平天下的文韬、武韬等等知识,成为智者。

不久,第二个机会来了:张良造反了。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去世,次年即前209年7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造秦朝的反,还派人恢复了赵国、燕国、魏国等。

可是六个月后,陈胜就被他的马车夫庄贾杀死了。这件事说明陈胜当领导人有问题,怎么就不能管束、笼络手下人呢。

九月,刘邦在沛县起兵,同时在留县遇到了带着几百人起兵的张良。张良发现,他苦学的那套智慧,跟别人讲别人不明白,跟刘邦一讲就明白了,觉得“沛公殆天授也”。

张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跟着刘邦干——放弃当老板,这是张良的睿智。如果说当初谋划刺杀秦始皇,是一个人的血性与本能,是家国破亡后的自然反应,那么遇到刘邦后,甘当配角,不去争主位,而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角色——帝者师,就是张良最明智的选择。

对比一下,梁山寨的王纶排挤晁盖、瓦岗寨李密杀死翟让,我们就知道这并不是所有英雄能容易做到的事。

刘邦本来是出身亭长的小吏,都算不上地方官,他当老板行不行?一个人在自己的人身上找到定位非常重要,你搞政治是不是这块材料,你经商是不是这块材料。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刘邦成功了,张良也跟着成功了。他选对了。

张良从匹夫、谋士到功臣、神仙,

最大特点是这六个字

张良被封为万户侯——叫留侯。可是功成名就之时,张良却要去辟谷学神仙,从赤松子游。那么,为什么张良要当神仙呢?这也是他的主动选择。我觉得原因有二:

其一,在跟刘邦的接触当中,张良应该感到刘邦的多疑。多疑不是刘邦的错,多疑是一把手必有的基本素质。一把手不对自己手下能干的文臣武将多疑,那就不是一把手了。

因为一把手掌控的权力、财富等等资源太多,多疑是他本能的警惕行为,否则他就是一个对重大利益漫不经心的人,就会被搞掉,问题是你疑在脸上还是疑在心上。

举一个例子。当年刘邦与张良在前线,刘邦一再写信给萧何催促粮草,萧何一直都没有回应。萧何身边的人说,你在后方,主公在战争前线,亲尝辛苦,却亲自给你写信问安,这是对你不放心、有疑心呀。

萧何恍然大悟。他根据这位儒生的建议,把几个孩子都送到前线去了。大家想想,当时刘邦的老婆、老父、兄长都被项羽抓起来了,关中的后方家里就两个小毛孩,如果刘邦没了,刘邦的江山就为萧何掌控了。对此,刘邦能不生疑吗?

所以,萧何必须要解决与主公刘邦利益不一致的问题。萧何把孩子送往前线,送到刘邦身边,这不是什么人质,这实际就是告诉刘邦,你完了我也就完了,你赢了我也赢了,我们利益一致了。

这件事的导演就是军师张良,他不完全是在旁观刘邦。所以,他知道领导心中想什么,知道怎么应对领导。他当神仙的缘故,是因为对刘邦很了解。

萧何、张良、刘邦年龄差不多,但是张良比刘邦多活9到10年,刘邦去世的时候大概六十二三岁,张良去世的时候大概七十二三岁。

张良既然身为万户侯,又不需要整天伺候皇上,享受神仙的清福,又何乐不为呢?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刘邦执政时,张良只是“因疾不视事”,完全学神仙则当在刘邦重病或去世前后。这个时间点特别值得注意。

我推测,张良是感受到了吕后主政下,刘氏与吕氏两族的内斗很难面对。他要避开这个乱局。综合考虑利弊,张良觉得最好的选择就是做神仙。

在汉代的开国功臣里面,陈平的选择是留下,这符合刘邦的预期。这也是最好的选择。后来,他还给吕后死后大汉江山的重建提供了转机。

张良的一生是值得总结的。作为匹夫,他想复仇,不能忍;作为谋士,他能建功立业,是功臣;功成名就以后他知进知退,称神仙。张良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识时务,知进退。

张良为何总能在关键时刻

作出最佳选择

以上是从大的人生阶段而言。下面,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看张良处事的细节。

一件事是刘邦要换太子的时候。吕后请张良帮忙阻止,说刘邦最听你的话。张良说,那是战争危难之机,主公采纳我的计谋。现在天下安定,事涉儿女爱欲、骨肉之间的家事,我哪有能力扭转。

最后吕后把他劫持起来,他才出了一个主意:商山四皓名气很大,也很有学问。刘邦曾经礼请四皓出山,但没有成功。太子从小受了儒家教育,心地仁厚。你用重金、厚利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这事也许能改变主公的易储主意。

果然,刘邦看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以后大吃一惊,认为社会贤达都支持太子,改换太子会引起天下动荡,就放弃了更换继承人的想法。

其二,是刘邦封赏功臣的时候。汉初分封功臣,开始的时候争议很大。刘邦见那些武将争得面红耳赤,问侍侧的张良,他们在争什么呀?张良说,陛下你不知道,他们要造反呀。

刘邦问,天下刚刚太平,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就说,陛下的分封让他们不平,因为你喜欢的就加以分封,你讨厌的甚至诛戮,他们这些人难免得罪过您,担心自己得不到分封,甚至会被诛杀呀。

刘邦说,那么,如何是好呢?张良说,陛下您平常最恨的人是谁,而且大家都知道您最恨的人,您赶紧封他,这样大家就能安心了。刘邦于是分封了曾一度搞得自己很难堪的雍齿为什邡侯,果然平息了武将们的争论。因为,大家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会得到封赏了。

从上面这两件具体事情可以发现,张良总是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最佳选择。在换太子问题上,从开始对皇位传承不置一词,到推荐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在功臣分封问题上,从保持沉默的旁观者,到旁敲侧击的婉转劝说;张良都似自保而实达事。

与之相反的做法是三种情况:不能自保又不能成事、只是自保而不考虑成事、虽能成事却惹下麻烦。可见,张良做的其实都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不是陈平式的最好选择。人跟人不一样,我们学历史要知道,历史经验是有环境、条件和个人差异的。

在这里,我最后想做一个总结,什么是人生智慧?我认为中国的人生智慧就像《史记·太史公自序》那段对道家精神的概括:凡事能“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也就是一定要跟周遭的环境和解,根据情境条件来变通。这是圣人境界!

“一分为四”的中国智慧

从通俗的角度说,我认为中国的智慧是“一分为四”。对此,孔子、孟子都有论述。

《孟子·尽心上》说,杨子“为我”,一毛不拔,很自我;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地努力,即使利天下而己不得利,也照样“为之”;子莫“执中”,就是为己也利人、不左也不右,貌似中庸;但是,“执中无权”,不懂得依据情况而作变通,这就是教条主义。(《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说,一个人的朋友圈分四种:“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以一起求学是最简单的朋友圈;同学中能够志同道合共事的人是第二个层次;共事的朋友中能够坚持达到成功的是第三类朋友圈,更难得了;但是,最难得的是“可与权”,即理解、包容、变通。孔子把人的成长修养分为共学、适道、立、权这四个阶段。

我们可以把孔孟这种“一分为四”的观点运用到当下的认识。比如说,在经济生活中,强调市场调节作用的是右,强调政府调节作用的是左,那么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同时,也重视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这是最佳的,是“中”。那么,左、右、中三者应对不同的情况,它们之间的变换及其变化幅度,就叫变通,就叫“权”。

又比如,在人生中,存在进取、退身、止三种状态。“止”是知足知止,也是安于现状的“止”。那么在这三种状态中间的变换,何时进、如何进?何时退、怎么退?何时止、何谓止?

这三种人生状态的变化就是“权”,“唯圣人为能知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中国智慧的精髓!一个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周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根据你所具有的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这就是智慧。

你看张良人生就是如此。为军师,他不遗余力,这是进,建国立功;功成后,他称病“不视事”,这是止,虽然装聋作哑,但在重大问题上,他还是相机献策;刘邦死,他辟谷当神仙,这是退,退到山林,从赤松子游。

在后世的历史当中,像张良这样的人很少,因为后代的政治文化与制度不一样,帝王的个人特点也不一样。一般认为元明清之后的君臣关系、政治氛围完全不同于汉唐宋。

像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这种人,较之于后代帝王还是温和一点。但是,我认为后世像张良这样的智者也是有的,出则为国师,隐则为神仙。只是这些人你不怎么知道他,那些出了事的功臣你知道,没出事的功臣你可能就不知道而已。

留坝见证了两汉四百年的历史,张良来过,诸葛亮也来过。简单说,张良知进知退,知足知止,他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总是做出最佳选择。

诸葛亮是不可能打败曹魏的,可是刘备给了他两个难题。刘备对他太好了,他20多岁就被刘备请出来,和刘备一起光复汉室,这口号类似于今天的振兴中华,这对年轻人是很有号召力的。此其一。

其二,刘备临终托孤说,如果你觉得我儿子不行的话,卿可自取啊!你自己就当蜀中王吧,弄得以忠贞自许的诸葛亮没有退路了。他接受这个“光复汉室”的任务,只能以死报恩,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比张良还是弱一点。他以死报恩这是一种气节,有的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选择气节。

后世的君王都赞成诸葛亮,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世的士人也都崇拜诸葛亮,因为他能得到君王的赏识,成就自己的志业,从一个南阳青年变成治国的智士,像天上的星星灿烂了一把,火了一把,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在那个时代,诸葛亮也做出了他最好的选择,也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与张良,其人生选择上又是不分伯仲的。

(转自:正和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张良 刘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