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公司概况:
1)公司深耕智能传感器20余年,布局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氧传感器等核心业务,已成为国内领军企业。温度/压力传感器为公司主要业务,2023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9%/47%,近年来公司凭借卓越的产品力已成功跻身主流整车厂及零部件企业的供应商之列。同时,公司前瞻布局力矩传感器,有望乘人形机器人产业东风实现强劲增长,助力打开成长空间。
2)业绩呈快速增长态势,净利率实现显著提升。2018-2023年公司营收CAGR为24%,归母净利润CAGR为48%,业绩整体表现靓丽;公司毛利率维持30%~35%的较高水平,归母净利率呈显著提升态势,从4%提升至11%。
3)实控人技术出身,员工持股彰显公司信心。公司实控人邬若军技术出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深耕传感器行业超30年,持股比例约35%,同时公司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对核心人员进行长期激励,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1)行业层面:中国市场快速增长,外资占主导地位。传感器行业规模为千亿级别,细分品类看,中国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市场规模于2024年有望分别达到737/819亿元,2019-24年CAGR为13%/23%。海外龙头的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突出,占据国内外主要市场份额,但以安培龙为代表的国产企业有望通过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及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2)对标分析:对标TDK及森萨塔,公司成长可期。日本TDK借助跨境并购成为温度传感器领域全球巨头,传感器收入超70亿元;美国森萨塔通过自研+外延并购成为压力传感器全球龙头,传感器收入超170亿元;对比TDK和森萨塔的发展历程后,可以发现安培龙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于前两者的技术基筑期,公司成立以来走自主研发道路,内生增长动力充足,有望在完成技术积累之后,通过产业链的横纵拓展快速打开成长空间。
3)公司亮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壁垒,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的“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温度-压力一体传感器”技术打破国外壁垒,同时公司继续深化MEMS及玻璃微熔压力传感器的研发,巩固领先地位;在客户结构方面,公司实现以家电客户为主向以汽车客户为主的转型,2020年以来前五大客户新增汽车行业的比亚迪、万里扬及凌云股份等,今年以来已获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定点订单4.3亿元+,客户结构优化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氧传感器:
1)行业层面:排放标准趋严推动市场发展,国产替代空间大。氧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发动机尾气排放中的含氧量,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出台实施,氧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将持续增长,2022年全球氧传感器规模超350亿元,中国市场规模超50亿元,德国博世占国内汽车市场主要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2)对标分析:对标博世,公司加速追赶。博世为汽车氧传感器发明者,产品丰富、技术及质量领先。对标博世,安培龙作为后起之秀,历经十年磨砺已实现关键材料国产化,技术自主性强;已绑定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厂商及家电大客户;当前收入规模仅约千万元,发展潜力巨大。
力矩传感器:
1)行业层面:2022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销量8360套,同比+58%,其中应用于机器人行业的销量4840套,占比超50%,同比+63%,据测算,人形机器人有望为六维力传感器新增百亿市场空间。
2)公司亮点:公司拥有自主MEMS芯片设计能力,同时掌握了成熟的玻璃微熔工艺技术,两种技术结合可有效研发力传感器。公司现已立项“基于微熔技术的力&力矩传感器项目”研发,核心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下游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目前处在产品验证改善及样品制作阶段,将助力公司开拓第二成长曲线。
给予“买入”评级。随着公司产能持续爬坡、客户订单顺利落地及下游需求向好,看好业绩快速增长。预计2024-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09、1.40、1.92亿元,利润端CAGR为33%,收入端CAGR为22%,根据最新股价,对应PE分别为36、28、2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爬坡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料价格波动等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正文分析
1、智能传感器领军企业,业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1、深耕智能传感器20余年,产品矩阵丰富
深耕行业20余年,铸就智能传感器“小巨人”。公司前身安培盛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智能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逐渐成长为智能传感器技术领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物联网和消费类电子等领域,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万里扬、捷温、华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以生产PTC热敏电阻为主(1999-2004年):安培龙敏感(主营PTC热敏电阻的生产)于1999年成立,随着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出于经营场地扩大以及公司持续发展的考虑,公司于2004年在深圳市龙岗区设立了前身安培盛(主营PTC热敏电阻的生产);公司的PTC热敏电阻主要用于家电、通讯、照明领域,此阶段主要客户包括华为、三星、GE等。
2)拓展NTC热敏电阻及其后段温度传感器(2004-2011年):2006年实现NTC热敏电阻产业化;2007年起,公司业务逐步向NTC热敏电阻后段的温度传感器延伸;2011年安培龙敏感成为安培盛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PTC、NTC及温度传感器的销售;在此阶段公司开发了雀巢咖啡、比亚迪、美的集团等客户。
3)着力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新品开发,延伸应用领域及客户群体(2011年至今):2012年组建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研发团队;2015年实现氧传感器量产;2019年实现压力传感器量产,于2019年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于2023年IPO募资6.29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研发中心项目;2024年公司着手研发“基于微熔技术的力&力矩传感器项目”,产品包括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多维力传感器,目前产品处在验证及样品制作阶段;此阶段公司与比亚迪、上汽集团、东风汽车等整车企业,万里扬、全柴动力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主要客户向汽车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氧传感器。
① 热敏电阻包括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和负温度系数(NTC) 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主要用于变压器、通信基站、大功率开关电 源及电机线圈等领域中的过流、过热保护、恒温发热等,NTC 热敏 电阻主要用于家电、汽车测温以及医疗检测设备等领域中的温度测量、 温度控制、温度补偿、抑止浪涌电流等;
② 温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等 领域中的温度测量和温度控制;
③ 压力传感器包括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玻璃微熔压力传感 器,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用于汽车空调系统、发动机系统、变速箱 系统、商用车刹车系统,新能源汽车热泵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系统、 商用空调、储能等领域;MEMS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系统、 刹车系统、尾气处理系统等气压测量场景;玻璃微熔压力传感器目前 还未量产,主要应用于刹车、空气悬架、高压共轨系统等领域。
④ 氧传感器包括汽车摩托车用浓差型氧传感器、汽车摩托车用宽域 型氧传感器、家电用氧传感器、医疗用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以及汽车 尾气氮氧化合物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或尾气中 氧气浓度,以及烤箱等家电中的氧气浓度。
1.2、业绩呈快速增长态势,净利率实现显著提升
业绩整体保持快速增长,24Q1利润短期承压。公司营收从2018年的2.59亿元增至2023年的7.47亿元,CAGR为24%,整体实现快速增长;24Q1营收实现1.84亿元,同比+14%,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的1121万元增至2023年的7989万元,CAGR为48%,实现高增,2021年利润下降主要原因是主要客户销售单价下降及成本上升;2023年利润下降主要原因是①当年未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而2022年税收减免对净利润产生约1070万元的收益;②当年产生约1000万元的诉讼和解费;③公司投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使用自有资金(银行借款)产生利息费用支出,导致财务费用增加约1100万元;④产业园在2023年10月转固,导致房产税每月增加约40万元。24Q1公司归母净利润1277万元,同比-33%,主要原因是①产业园转固后折旧同比增加约365万元,计入管理费用;②产业园转固后房产税增加约123万元,计入税金;③产业园利息费用化同比增长约243万,计入财务费用。公司利润短期承压,不改长期向好趋势。
截至 2023 年, 公司营收主要产品来源为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2023年收入3.69亿 元,占比 49%)和压力传感器(2023 年收入 3.54亿元,占比 47%), 压力传感器收入占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市场来源为中国大陆市 场(2023年收入6.40亿元,占比83%),境外市场(2023年收入1.07 亿元,占比 17%)近年来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盈利能力分析:2018年以来公司毛利率维持在30%-35%之间,归母净利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从2018年的4%提升至2023年的11%;2021年毛利率同比-5.70pp,主要原因为主要客户销售单价下降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2022年整体毛利率同比显著提升,主要由于①退出部分低毛利率客户的供应。②压力传感器快速放量带动单位制造费用下降;温度-压力一体式传感器、变速箱用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单价较高的产品销量提升拉高均价;2023年毛利率同比下降主要因为压力传感器原材料成本上升、新产业园产生的折旧导致制造费用上升。24Q1公司毛利率同比-2.27pp,下降主要原因为下游竞争加剧给上游施加降价压力,及铜铝等原料价格上涨。归母净利率变动趋势与毛利率趋同。
费用率分析:2018年以来,公司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财务费用整体呈上升态势。2023年财务费用率同比上升明显,主因2022年安培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投入有专用借款,2023年新增一般借款所致。24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60%、10.16%、6.43%、2.88%,同比-0.09pp、+2.00pp、+0.28pp、+0.87pp,其中管理费用率明显提升主要因为24Q1安培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折旧摊销增加。
现金流及营运能力分析:2018年以来经营性现金净流整体呈改善趋势,目前较为充沛。2018-2020年现金流为负,主要是受到会计处理以及备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23年现金流明显改善,主要是部分客户付款账期缩短,公司收到的现金同比增加;24Q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6805万元,同比+790%,主要是24Q1公司收到了大额政府补助。2018年以来,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基本维持在116-146天之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91天到2023年的139天。
资产分析:2023年底公司总资产规模为21.00亿元,同比+49%,其中流动资产为11.9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57%;非流动资产为9.0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43%。资产进一步细分来看,货币资金为5.80亿元,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3.68亿元,存货为2.00亿元,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28%、17%和10%。
负债结构及偿债能力分析:2023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5.33%,同比-17.50pp,主要由于资产同比大幅增长促进负债率下降;24Q1资产负债率为45.28%;2023年底公司总负债为9.52亿元,其中,应付账款为1.67亿元,应付职工薪酬为2406万元,合同负债为99万元,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17.6%、2.5%和0.1%。公司流动比率常年保持在2以上,速动比率常年接近2,偿债能力整体较好,2022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所下降,主因流动负债增长较快,即公司为建设智能产业园,银行借款和应付施工方工程款增加,及应付压力传感器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款项增加。
可比公司毛利率对比: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及芯体、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可比公司为华工科技、兴勤电子和芝浦电子,压力传感器可比上市公司为压力传感器龙头企业森萨塔。①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方面:2020-2023年,公司的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的毛利率相较可比公司在多数年份更高,盈利能力高于业内平均水平。②压力传感器方面:安培龙压力传感器的毛利率整体而言低于森萨塔,但呈现上升态势,从2020年的9.59%提升至2023年的30.92%。
可比公司费用率对比:①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2020-2024Q1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合计占营收比例相较可比公司在多数年份更高,主要原因在于安培龙处在新业务拓展期,需加大销售费用的投入,及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转固后导致管理费用提升。②研发费用:2020-2024Q1公司研发费用率相较可比公司在多数年份更高,体现公司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和传统产品的升级与改造,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平。
1.3、实控人技术出身,员工持股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实控人技术出身,管理层经验丰富。公司实控人兼董事长为邬若军先生,一致行动人为黎莉女士,两人为夫妻关系,截至2024Q1,邬若军直接持股31.67%,间接持股3.08%,黎莉直接持股2.99%,夫妻二人合计持股37.74%;瑞航投资为员工持股平台,公司高管何文、张延洪、时海建通过瑞航投资间接持股0.34%、0.21%、0.13%。公司高管具有丰富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实控人邬若军技术出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深耕传感器行业超30年;公司注重打造创新力强的研发技术团队,截至2023年,研发人员数量为230人,占比10%。
子公司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包括东莞安培龙电子、郴州安培龙传感以及深圳安培龙智能,东莞安培龙电子、郴州安培龙传感主要从事PTC热敏电阻、NTC热敏电阻和温度传感器的生产,深圳安培龙智能主要从事氧传感器后段封装以及商用空调用压力传感 器后段装配,参股子公司包括深圳海纳微传感,主要从事白色家电、工业设备、智能家居等方向的传感器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与子公司通过一体化的运作优势,加强协同效应,提升公司整体经营效益。
2、温度&压力传感器为公司基本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2.1、市场总览:传感器为千亿级市场,温度/压力品类占主要份额
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观,中国市场快速增长。传感器是利用特定材料将采集的温度、浓度、压力等物理变量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根据采集的不同变量,可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39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1844亿美元,CAGR为7%,呈现稳健增长态势。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41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097亿元,CAGR为14%,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产品端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全球市场中,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市场规模占传感器总市场规模比例分别为19%、14%;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市场中,压力传感器在细分品类中占比最高,为18%,温度传感器占比8%。
应用端来看,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19年全球市场中,汽车电子在传感器下游产业占比最高,为32.3%,其次为消费电子(17.7%)、工业制造(15.6%)等。据赛迪顾问,2022年中国市场中,汽车电子在下游产业占比最高,为24.1%,其次为工业制造(22.0%)、消费电子(19.6%)等。在汽车场景下一般总共需要10~16个压力传感器,主要包括空调压力传感器1个,发动机机油压力传感器1个、排气压力传感器1个、燃油泵压力传感器1个,变速箱压力传感器2~4个,商用车刹车压力传感器2~3个,新能源汽车热泵压力传感器2~5个(热泵空调通常是使用温度-压力一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汽车空调及动力系统的水温、油温、燃料温度、进气温度、排气温度、动力电池单元的监测和控制中。安培龙所生产的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家电领域,并逐步向汽车、光伏、储能、医疗等应用场景拓展,所生产的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汽车领域。
2.2、温度&压力传感器市场
2.2.1、行业层面:汽车&家电出口推动市场扩容,外资占主导地位
温度传感器是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按照传感器材料及电子元件特性划分,可分为热敏电阻和热电偶两类。温度传感器的下游应用主要为消费类产品与工业设备,其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农业、电力、航天和能源等。
压力传感器是能感受压力信号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按技术分类,压力传感器主要包括MEMS硅压阻技术、陶瓷压阻技术、陶瓷电容技术、MEMS硅微熔技术、溅射薄膜压阻式等五类技术路线,不同技术路线的传感器具备不同的优缺点及量程范围,基于MEMS硅微熔技术和溅射薄膜压阻式技术的传感器对应中高量程范围5~600MPa,其余技术下的传感器对应较小范围的量程。压力传感器的下游应用主要为汽车工业、工业控制等领域。
需求端:中国温度&压力传感器市场快速增长。据观研天下,中国温度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从2016年的17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022亿元,CAGR为22%。据赛迪顾问,中国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98亿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737亿元,CAGR为13%。我国温度&压力传感器市场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温度/压力传感器市场增长催化因素一:汽车出口高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汽车零售额从2014年的3.34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86万亿元,CAGR为4%,呈稳健增长态势;2024年1-4月销售额为1.46万亿元,同比+4%。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汽车出口额从2014年的126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016亿美元,CAGR为26%,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1-4月出口额为359亿美元,同比+21%。汽车出口高增或为推动我国传感器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温度/压力传感器市场增长催化因素二:家电出口增长。据华经产 业研究院统计,中国家电销售额从 2016 年的 7184 亿元,至 2022 年 的 7307 亿元,CAGR 为 0.3%,受疫情影响存在显著波动情况。据海 关总署统计,中国家电出口额从 2020 年的 661 亿美元增长至 2023 年 的 878 亿美元,CAGR 为 10%;2024 年 1-4 月出口额为 312 亿美元, 同比+9.2%。
温度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TDK、芝浦电子、兴勤电子等境外企业处于领先地位。TDK成立于1935年,2023财年传感器产品收入88亿元;芝浦电子成立于1953年,2022年财年营收17亿元,二者均为全球较早的生产热敏电阻元件和温度传感器的公司。随着温度传感器在国内家用电器等市场的应用发展成熟,国内温度传感器企业正逐步缩短与国际企业的差距,如兴勤电子2023年收入达16亿元,华工科技2023年敏感器元件收入达32亿元,安培龙2023年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收入4亿元,苏奥传感2023年汽车传感器收入3亿元。
压力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美国森萨塔为全球龙头,以安培龙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处于追赶阶段。在全球压力传感器市场中,森萨塔为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显著领先同行。森萨塔成立于1916年,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基于MSG(Micro Molten Silicon Strain Gauge,微熔硅应变计)的压力传感器,于2005年推出用于柴油微粒过滤器的MEMS压力传感器。与国际企业相比,中国的压力传感器企业仍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只有如安培龙等的少数公司具备产品研发和量产供货的能力。
2.2.2、对标分析:对标TDK和Sensata,公司内生增长动力足
复盘TDK(Tokyo Denkikagaku Kogyo,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全球领先的磁性材料电子元件制造商,通过兼并收购发力传感器赛道。TDK的成长路径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35-2000年,以磁芯技术起家,布局元器件。公司成立于1935年,于1937年将铁氧体磁芯推广到市场,依靠在磁性材料技术方面的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磁带、陶瓷电容器等产品,元器件产品线也不断丰富。
2)2000年之后,借助跨境并购扩大业务范围。2005年通过收购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加强在新能源领域的材料技术。2008年,TDK收购德国EPCOS(爱普科斯,规模较大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2016-2018年TDK在传感器领域频繁进行收购,先后收购了磁传感器开发制造公司Micronas、MEMS设计制造公司Tronics、拥有广泛传感器组合的InvenSense、超声波传感器公司Chirp。2023财年公司传感器产品营收88亿元,占总营收比8%,2018-2023财年传感器营收CAGR为14%,整体毛利率保持在25%以上,净利率在4%以上,目前传感器产品矩阵丰富,公司尤其在温度传感器领域已成为全球核心供应商。
复盘森萨塔(Sensata):内生增长+外延并购,从保护器工厂发展为压力传感器领域的全球龙头。森萨塔的成长路径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16-1971年:以保护器为主业的筑基阶段。森萨塔公司成立于1916年,起初从事为珠宝企业提供金器加工的业务;1931年,公司与斯宾塞恒温器公司合并,着手研发电机保护器;1937年,公司首批电机保护器上市;1941年,公司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军用车辆和飞机断路器;1959年,公司与德州仪器合并。
2)1972-2005年:压力传感器的研发阶段。1972年,公司研发了第一个PTC汽车电扼流圈,为以后传感器研发打下基础;1999年,公司推出用于汽车稳定性的MSG(Micro Molten Silicon Strain Gauge,微熔硅应变计)压力传感器;2005年,公司推出用于柴油微粒过滤器的MEMS压力传感器,从此开启压力传感器的生产之路。
3)2006-2015年:并购上市的扩张阶段。2006年,公司被贝恩资本收购;2008年,公司推出了机电线控制动力传感器;2009年,公司研发出第一个真空传感器;2010年,公司在纳斯达克IPO上市;2012年,公司推出第2代压差传感器(DPS),该产品在控制气体排放方面的具备领先的精确性和耐用性;2013年,公司推出了工业用的充油MEMS压力传感器。2015年,公司通过收购Custom Sensors & Technologies Inc扩大了传感产品线、品牌及销售制造基地,巩固龙头地位。
4)2016年至今:多元布局,可持续发展阶段。2017年,森萨塔联合3D传感龙头Quanergy推出全球首款可量产的高精度、低成本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2018年森萨塔将各类传感器产品收入纳入性能检测业务部分,2017年压力传感器业务收入119亿元,占总收入比55%,2007-2017年压力传感器收入CAGR为11%。2022年,森萨塔推出适用于暖通空调制冷剂泄漏检测的传感器(获得UL认证)。2007年以来公司毛利率维持在30%以上,净利率常年在8%以上。
对标日本TDK与美国Sensata,安培龙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于TDK、Sensata的技术筑基期,公司成立以来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目前已在温度&压力传感器领域积累了较为明显的技术&客户优势,内生增长动力充足,未来有望通过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拓展快速打开成长空间,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而安培龙正处于这条路的前段,未来成长性值得期待。
2.2.3、公司亮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壁垒,客户结构显著优化
①公司技术优势:部分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壁垒,积极推进温压一体化传感器研发项目。
安培龙凭借多年的陶瓷工艺技术积累,打造了从陶瓷材料研发到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材料配方、陶瓷基体制备、成型、烧结、印刷、封装等方面均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获得了“一种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制备方法”、“一种温度-压力一体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专利,打破国外对该类型产品的技术壁垒;近年来成功拓展MEMS(微电机系统)、玻璃微熔技术路线,赋能传感器产品开发,同时前瞻性地布局集成电路设计与研发技术,逐渐形成了IC(集成电路)加传感器模组的垂直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温压一体式传感器是指通过在同一传感器内部集成温度和压力敏感元件,实现对温度和压力的同步测量的一类传感器,多用于测量新能源汽车热泵以及发动机机油压力和温度,以供ECU 进行实时监控。相较于单独使用温度或压力传感器,温压一体传感器具备“多功能”及“高性价比”两大优势:一方面在检测压力值的同时能同步监控温度, 提升用户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能节省安装空间、布线成本、设备数量和维护成本。安培龙正积极推进温压一体传感器的研发,目前相关在研项目总预算2908万元,已完成“新能源汽车温度压力传感器产业化项目”、“针对国六的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项目”。
②公司客户优势:顺利开拓汽车领域客户,优化市场布局。
随着公司产品从热敏电阻到温度传感器再到压力传感器,客户也从以家电企业为主转变以汽车企业为主。2020、2021年公司第一大客户为美的集团(20、21年占比分别为27%和22%),而2022年、2023H1公司第一大客户为比亚迪(22年占比22%,23H1占比25%)。2020-2023H1,公司前五大客户主要新增汽车行业的生产商三家(比亚迪、万里扬、凌云股份),与其主要交易内容为压力传感器。2024年初以来,公司已获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定点订单4.3亿元+,有望凭借技术&客户优势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2.3 、氧传感器市场
2.3.1、行业层面:排放标准趋严推动市场发展,外资占主导地位
氧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发动机尾气排放中的含氧量,并向电子控制单元(ECU)输送相应的电压信号,反映空气燃油混合比的浓稀程度,进而由ECU 调节油气比使发动机在理想状态下充分燃烧,并减少尾气排放。在采用三元催化器以降低尾气排放污染的系统中,氧传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在于确保三元催化器对于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等关键污染物能够达到最高的转化效率。通过这种方式,氧传感器促进了排放污染物的转化和净化,进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需求端:排放标准趋严推动氧传感器市场发展。据公司招股书,2022年氧传感器全球市场规模为350-500亿元,中国市场规模为50-70亿元,2022年安培龙氧传感器及芯体收入为1077万元,中国市占率约0.2%,市占率提升空间大。从下游应用来看,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出台实施,氧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摩托车的国四排放标准已出台实施,氧传感器在摩托车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推广;此外,除汽车、摩托车市场外,伴随物联网的发展,氧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等领域得到拓展应用。
供给端:博世等海外品牌占据了国内汽车用的氧传感器市场主要份额;安培龙生产的氧传感器及芯体以国内汽车后装市场以及境外市场为主。
2.3.2、对标分析:对标博世,公司发展潜力大
博世集团(Robert Bosch LLC):汽车氧传感器发明者,产品丰富&技术水平领先。博世是一家成立于1886年的德国工业企业,业务领域主要涵盖汽车与智能交通等方面。1969年,博世为降汽车尾气排放而开始研发氧传感器;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汽车排放法规日益严格,博世的氧传感器正式大量装备汽车;1976年,博世的氧传感器投产,首次装备针对美国市场的沃尔沃240/260轿车。博世的氧传感器凭借齐全的产品系列覆盖了全球大部分车型,其质量和性能也领先同行。2023年博世收入达91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为49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5%;其中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对外收入为562亿欧元,占比61%;2023年博世在中国销售额达到1391亿元人民币,同比+5%。
2.3.3、公司亮点:产品丰富,技术持续强化,客户不断突破
对标博世,安培龙正在加速追赶,国内市场进一步增长可期。产品方面,目前安培龙的氧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汽车、摩托车、家电、医疗等领域,产品矩阵丰富。技术方面,公司在材料制备、流延及预层压、丝印、涂覆等环节形成自主的核心技术,掌握了氧传感器铂浆、绝缘介质浆、扩散障浆、氧化锆流延膜带等关键材料核心制备技术,并承担了“面向国六排放标准的气体传感器研发”的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客户方面,公司逐步进入国内的氧传感器市场,已与菱电电控等国内ECU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公司的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已取得海尔智家等家电大客户的合作订单;国外市场方面,公司与中东汽车零部件厂商克鲁兹深化合作。公司氧传感器的未来主要规划为深耕国内汽车后装市场,深化国际客户合作,借鉴国际厂商的前装经验优化产品性能,加速推动国内市占率提升。
3、前瞻布局力矩传感器,第二成长曲线打开空间
3.1、市场规模:人形机器人或助力六维力传感器开拓百亿市场
力矩传感器是机械臂感知力度的重要部件。按照测量维度,力矩传感器可分为一至六维力矩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是维度最高的力觉传感器,能给出最为全面精准的力觉信息。据MMR,2021年全球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68亿美元,到2023 年达76亿美元,CAGR为6%。
测量原理及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可同时测量XYZ三个方向所受到的力和力矩(即如图所示的Fx、Fy、Fz、Mx、My、Mz六个分量)。以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为例,其结构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应变片、弹性体、信息处理系统、保护销、传感器端盖和基座,当弹性体受力发生形变时,进而引起弹性体上的应变片发生阻值变化,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基本功能与安装:六维力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包括检测、预防、测量、控制、示教、保护等方面,通常安装在机器人的底座或者末端。
机器人应用方面:六维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及对传感性能要求更高的协作机器人。①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通过将六维力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的末端,可以实现3D打磨、汽车装配及复合材料铣削等操作。②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帮助机器人实现3C装配、拖动示教、双臂协作等操作。
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高增,机器人行业销量占比超50%。销量方面,据GGII,2022年中国市场六维力传感器销量8360套,同比+58%,其中机器人行业销量4840套,占比超50%,同比+63%,预计到2027年中国市场六维力传感器销量有望突破8.4万套,2023-2027年CAGR超60%。市场规模方面,据GGII, 2022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2.39亿元,同比+52%,其中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1.56亿元,同比+54%,预计到2027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超过15亿元,2023-2027年CAGR超45%。
协作机器人的需求增长是近年来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从市场规模来看,2022年中国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1.53亿元,同比增长6%;从出货量来看,2022年我国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为1.95万台,同比增长5%,预计2023年出货量将达2.5万台;预计2026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将达6万台,2023-26年CAGR为34%。
国产化率快速提升。据GGII统计,2022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国产化率近80%,出货量第一为国内企业坤维科技(未上市),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第二为国际龙头ATI,其后为分别为蓝点触控、宇立仪器、鑫精诚,均为国内企业。
目前六维力传感器价格昂贵。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价格大概在1-6万元/个,而海外老牌厂商生产的六维力传感器售价显著高于国内,如ATI的六维力传感器产品单价可达10万元/个。
六维力传感器的制造成本主要集中在应变片、弹性体加工成本和人工成本上。①应变片:六维力传感器中使用的应变片包括金属应变片和半导体应变片。国内应变片龙头中航电测单个金属应变片售价约12元,以使用24片应变片的六维力传感器为例,该六维力传感器的金属应变片成本约288元。MEMS技术成为主流后,半导体应变片大规模量产,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②弹性体:弹性体价格较低,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传感器弹性体材料价格在10-50元/kg。按照双工作台+双方箱的带交换工作台功能的卧式加工中心计算,弹性体装卡人工时间成本约120秒/件,通过加工方式的改进(如在立式加工中心上采取连续送料多工位自动加工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时间(可降低至10秒/件)。③人工成本:产品组装、调试等。
综合来看,六维力传感器综合硬件成本约在千元左右,仍存在较大降本和降价空间。
高盛预测,如果克服诸如产品设计、技术、可负担价格,以及广泛公众接受度等障碍,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预计2025-2035年CAGR可达到94%;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达到100万台,并有可能成为继智能手机、电动汽车之后的下一个被广泛采用的设备。我们预计人形机器人有望为六维力传感器新增百亿元市场空间,关键假设如下:
①产量:保守/中性/乐观假设下,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量分别约为72万/103万/146万台。
②价格:单机体使用4个六维力传感器,分布于腕部和踝部,2030年价格有望降至2500元,单机器人价值量为10000元。
③测算:保守/中性/乐观情况下,2030年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分别约为72/103/146亿元。
3.2 、竞争格局:日韩欧美起步较早,国内企业快速跟进
全球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1970s初期,美国、日本等国家率先研发出六维力传感器,目前国际龙头ATI的产品准度可达0.5%。1987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六维力传感器,此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在加速研发,根据GGII,坤维科技的产品准度已可对标ATI,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的产品准度也已到达1%-3%的较高区间。
日韩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厂商:主要配套当地机器人本体厂商,其中,韩国企业Robotous、Aidin Robotics主要合作厂商包括Doosan Robotics、Neuromeka 和 Rainbow Robotics;日本企业Sintokogio和WACOH-TECH 主要合作厂商包括发那科、电装、三菱、那智不二越、安川等。
欧美六维力/力矩传感器厂商:一类是传统的传感器生产商,包括 ATI、Bota Systems、ME-Meßsysteme、AMTl、Kistler等;另一类是全球知名的机器人末端工具生产商,主要有 SCHUNK、OnRobot、Robotiq 等,欧美地区厂商合作企业以协作机器人本体厂商为主,主要包括优傲机器人、达明机器人和欧姆龙等。
国内企业正快速跟进,有望加速国产替代。坤维科技、宇立、鑫精诚、海伯森、蓝点触控、神源生智能、瑞尔特测控等国内企业均已有相关的产品落地并进入产业化应用。但受高技术壁垒的影响,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在灵敏度、串扰、抗过载能力及维间耦合误差等方面仍和国际头部企业存在差距。例如国际龙头ATI目前产品准度可达0.5%。坤维科技借助自主研发的六维联合加载标定设备,已量产准度为0.5%六维力传感器,可满足绝大多数服务业、精密工业、医疗领域用途。其余国内企业,如蓝点触控、宇立仪器、鑫精诚等,产品准度可达1%-3%,可应用于对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然而,国产品牌成本优势显著,有望加速推动国产替代,据MIR,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均价在2万元以上,外资产品均价在4万元左右。
3.3、公司亮点:前瞻入局,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安培龙积极研发力&力矩传感器,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拓展成长空间。公司依托MEMS技术平台,拥有自主MEMS芯片设计能力,同时掌握了成熟的玻璃微熔工艺技术,两种技术结合可有效研发力传感器。公司现已组建了专门的力传感器研发团队,立项“基于微熔技术的力&力矩传感器项目”研发,产品包括汽车EMB刹车力传感器以及多维力传感器,下游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目前处在与下游客户技术讨论及产品验证改善以及样品制作阶段。
4、盈利预测与估值
2024-2026年盈利预测关键假设:
①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业务方面,考虑到温度传感器新增产能投产时间未知,因此保守预测PTC热敏电阻、NTC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产能与之前年份保持一致,考虑到下游需求改善及公司自身经营趋于稳健,产能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假设2024-2026年的产销率与历史前值相近;该业务较为传统,保守预计未来三年该业务均价及毛利率维持稳定。
②压力传感器业务方面,根据公司的扩产节奏,2024年压力传感器产能将新增1500万只,考虑到公司未披露后续压力传感器投产计划,保守预计2025-26年产能不变;2024年新增产能较多且产能处于爬坡期,预计产能利用率较23年明显更低,2025-2026年产能利用率逐年改善;考虑到2021-2023年公司客户及产品结构优化,销路逐渐打开,假设未来三年产销率保持饱和;由于公司在压力传感器中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工艺,预计未来三年均价及毛利率呈现提升态势。
③氧传感器业务方面,该部分业务占比较小,不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构成比较重大的影响,假设2024-2026年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毛利率与2023年基本一致。
2024-2026年期间费用率关键假设:
①销售费用率方面,随着公司产能释放,公司可能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假设销售费用率呈上升态势。②管理费用率方面,参考2024Q1的管理费用率水平及考虑到安培龙智能产业园转固带来的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假设2024-25年管理费用率处在较高水平;随着公司内部经营改善及费用控制能力增强,假设2026年管理费用率有所下滑。③研发费用率方面,公司研发费用率一直保持在业内较高水平且变动不大,假设2024-2026年研发费用率与2023年保持一致。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随着公司压力传感器产能持续爬坡、客户订单顺利拓展及下游家电、汽车等领域需求向好,同时鉴于公司前瞻布局力矩传感器,有望受益于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公司业绩高增值得期待。预计2024-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1.40、1.92亿元,未来3年收入CAGR为22%,归母净利润CAGR为33%。考虑到芯动联科、华工科技、航天电子、高华科技的业务均涵盖传感器,与安培龙的业务较为相似,因此将前述四家企业作为可比公司进行估值对比分析。根据2024年6月26日股价,2024-2026年可比公司PE均值为36.19、28.23、22.33,安培龙PE为36.08、28.20、20.54。看好公司未来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5、风险提示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若后续公司压力传感器产能爬坡受阻,可能对公司生产及出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公司销售收入减少。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下游客户主要包括以美的集团为主的家电行业和以比亚迪为主的汽车行业。一方面,家电领域受到需求疲弱和出海不及预期的影响,导致客户对公司以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为主的产品需求也可能受到影响,公司面临业务收入不及预期的风险;另一方面,汽车领域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或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从而影响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
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直接材料占主营收入比例在50%以上,主要产品所需原料包括五金塑胶、电子类材料、线材等,其中,五金塑胶受五金零件价格的影响,电子类材料受铂粉、银浆价格的影响,线材受铜价影响,若这些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或将对公司生产成本造成不利影响。
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本文对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可能存在行业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
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机械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机械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报告版权归“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事先未经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翻版、发布、复制、转载、刊登、篡改,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
先进产业组介绍
冯胜,中泰证券研究所中游制造组负责人,先进产业研究首席,执业编号:S0740519050004。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3年机械行业实业工作经验,7年证券公司机械行业研究经验;具备深厚的产业资源,熟悉企业发展规律和运营管理,对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具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2019年5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2020年机械行业新财富入围团队。
杨帅,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金融学博士,2022年2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人形机器人、光伏、储能、工程机械等先进产业领域。
曹森元,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金融、会计双硕士学位,现任中泰证券研究所先进产业研究员,曾就职于澳大利亚金融研究中心,有多年全球权益投研、宏观策略、金融科技相关研究经验,目前负责北交所、先进产业相关研究工作。
齐向阳,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2022年10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工控设备、人形机器人、电动化等先进产业领域。
宋瀚清,悉尼大学金融学、商业分析硕士。2022年3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目前覆盖锂电回收、钒液流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研究。
蔡星荷,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2022年3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先进产业领域。
万欣怡,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2022年7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人形机器人、机械设备、北交所等先进产业领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