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固收
伟24转债: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
事件
伟24转债(113683.SH)于2024年3月28日开始网上申购:总发行规模为2.8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用于永康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容工程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当前债底估值为94.7元,YTM为2.35%。伟24转债存续期为6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资信评级为AA/AA,票面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第一年至第六年分别为:0.20%、0.40%、0.80%、1.50%、1.80%、2.00%,公司到期赎回价格为票面面值的110.00%(含最后一期利息),以6年AA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3.29%(2024-03-27)计算,纯债价值为94.70元,纯债对应的YTM为2.35%,债底保护较好。
当前转换平价为100.2元,平价溢价率为-0.22%。转股期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满6个月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至转债到期日止,即2024年10月08日至2030年03月27日。初始转股价18.28元/股,正股伟明环保3月27日的收盘价为18.32元,对应的转换平价为100.22元,平价溢价率为-0.22%。
转债条款中规中矩,总股本稀释率为0.91%。下修条款为“15/30,85%”,有条件赎回条款为“15/30、130%”,有条件回售条款为“30、70%”,条款中规中矩。按初始转股价18.28元计算,转债发行2.85亿元对总股本稀释率为0.91%,对流通盘的稀释率为0.91%,对股本摊薄压力较小。
观点
我们预计伟24转债上市首日价格在118.60~132.13元之间,我们预计中签率为0.0011%。综合可比标的以及实证结果,考虑到伟24转债的债底保护性较好,评级和规模吸引力一般,我们预计上市首日转股溢价率在25%左右,对应的上市价格在118.60~132.13元之间。我们预计网上中签率为0.0011%,建议积极申购。
伟明环保是国内领先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企业。伟明环保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业,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中国上市公司诚信企业百佳”等称号,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固废处理项目的技术开发、设备制造销售、项目投资、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2018年以来公司营收稳步增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28.44%。自2018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28.44%,归母净利润也不断增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20.75%。截至最新报告期(2023/09/30),2023年Q1-3,公司营业收入为46.21亿元,同比增长38.93%;归母净利润为15.71亿元,同比增长25.08%。公司经营情况总体良好。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设备销售及技术服务和项目运营业务,产品结构较为稳定。2020-2022年设备销售及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54.08%/55.71%/41.93%,2022年以来,项目运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2020-2022年项目运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41.78%/37.78%/51.75%。
公司销售净利率和毛利率下降,销售费用率下降,财务费用率呈“M”形横向波动,管理费用率波动下降。2018-2022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分别为47.71%、47.69%、40.20%、36.75%和37.58%,销售毛利率分别为60.30%、61.99%、54.11%、47.74%和47.22%。
风险提示:申购至上市阶段正股波动风险,上市时点不确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违约风险,转股溢价率主动压缩风险。
(分析师 李勇、陈伯铭)
宏观
央行购债的来龙去脉
买卖国债长期以来是央行分内的工作,但是在特殊的时点确实容易让人读出特殊的意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一句“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讲话引发了今天市场的热议——财政货币化和央行大放水要来了?毕竟央行第一次在公开市场业务中直接购买国债发生在1999年,彼时国内也面临着物价疲软、长期建设国债连续发行的情况。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禁忌;对于后者,我们则持谨慎态度,我们认为放在当前这句话更现实的意义可能在于,央行今年在流动性层面会更加配合国债的发行,以及为超长期国债的定向发行留下空间。
“增加国债买卖”,绕不开“管住货币”的大前提。如果我们完整通读总书记在会议上的讲话,“稳定货币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基础”、“去杠杆,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是开篇最重要的定调,货币信贷的方向是“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结构上有增有减”。都说明了货币政策更多注重的是结构上的优化以及工具箱的完善。
央行购买国债,理论上可通过以下三种路径:
方式一: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但这是我国中央银行法的“禁区”。我国央行法规定,禁止央行在一级市场上参与国债交易,并且严格限制可供交易的国债种类。因此,我国央行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是不可行之举。
方式二:在二级市场通过质押式购债(回购交易),是我国央行的“惯用手段”。虽然央行从一级市场购入国债受限,但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不存在法律障碍。我国央行法规定并不排斥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直接指出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央行从二级市场购债的方式之一是质押式——也就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投放短期流动性,熨平发债时带来的资金面波动。这是央行配合发债时使用最多的方法,也是近几年央行扩表的主要因素,这一手段相比直接买断存在一定的资金成本。
方式三:在二级市场通过现券交易买断式购入或卖出国债,可能是必要情形下的“杀手锏”。与回购交易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购买的国债期限较长,央行相当于向经济体等额释放长期流动性,对于稳经济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不过负面影响在于会直接干扰债市的定价,而且央行要承担后续债券波动的风险。
不过,我国央行买断式购入国债的案例并不多。这种情况除了1999年之外,曾在2007年、2017年及2022年发生过,这三年央行购入的国债均与2007年首发的特别国债息息相关。2007年央行购入的是为了提高外汇资产运营收益而首发的特别国债,2017、2022年购入的均是2007年特别国债部分到期后的续发国债。
结合海外经验,我们认为当前可能还未到央行大规模直接购买国债的地步。美、日主要通过二级市场买断式购入国债,我们发现其央行开启购债的时点有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宏观经济承压;二是央行已经没有降息空间;三是购债有“路径依赖”,一旦开启就难以退出:
美联储购买国债均开始于特殊的经济背景:首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12月美联储降息至0%-0.25%触及正常利率政策底部,随后在2009年3月开始首次大规模购买国债;第二次大规模购债是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3月美联储同样将利率降至0%-0.25%,并在同月开启新一轮大规模购债扩表。
日本央行购债同样开启于超宽松货币环境:继1999年将政策利率降至0后,日本经济持续疲软,日央行不断加码宽松力度,并于2001年3月宣布在必要时直接购买长期国债;2012年日本经济再度承压,购债规模也在该年逐步加速扩张。
风险提示:国债发行方式超预期;政策出台节奏及项目落地放缓导致经济复苏偏慢;海外经济体提前显著进入衰退,国内出口超预期萎缩。
个股
佰维存储(688525)
研发封测一体化布局
存储先锋加速成长
投资要点
研发封测一体化布局,存储先锋加速成长。公司采用研发封测一体化经营模式,拥有存储器研发制造和封装测试两大业务板块,下分嵌入式存储、消费级存储、工业级存储和先进封测四大产品与服务线。受存储周期及费用影响,23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88%,23Q4公司业绩拐点显现,Q4营收同比增长超80%,毛利率环比回升超13pcts。公司在存储领域具备先锋布局,多样化产品布局,主控芯片自主研发,并积极拓展国产化率较低的晶圆级先进封装及存储测试机业务,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受到国内外大客户认可背书,同时公司发布2024年股权激励方案,进一步彰显公司信心,有望加速成长。
存储周期拐点已至,公司基本盘业务稳健发展。1)行业端,价格已过周期底部,24有望全年涨价。根据TredForce预测,DRAM合约价季涨幅约13~18%;NAND Flash则是18~23%。2)需求端:下游整体开启复苏,2025年手机预计出货量可达12.23亿台,相关存储器市场空间可达5572亿元;AR眼镜存储器市场空间预计可达69亿元。PC在23年Q4已环增转正,预计25年出货量可达2.4亿台,电竞创造游戏本内存375.51亿元;服务器方面,受益于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达1792.7万台,相应存储市场空间可达2214.17亿元,存储器需求日益增强。公司存储器业务基于优异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获得国内外大客户认可,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局面。
存储先进封测需求崛起,公司打造第二成长曲线。AI带动HBM需求,HBM以及新型智能产品对于存储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封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公司为满足先进存储器的发展需求,前瞻构建完整的、国际化的先进封测技术团队,掌握16层叠Die、30~40μm超薄Die、多芯片异构集成等先进封装工艺,为NAND Flash芯片、DRAM芯片和SiP封装芯片的大规模量产提供支持,使得存储芯片在体积、散热、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存储容量等方面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晶圆级封测能力,公司成立子公司芯成汉奇主导晶圆级先进封测制造项目,坐落松山湖,卡位大湾区,具备先进封测领域的后发优势,松山湖晶圆级先进封装项目推进,将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看好公司作为优秀的存储解决方案公司快速成长,主业持续获得大客户认可背书并先锋布局存储产业链先进封装及存储测试机业务,我们预测公司24-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8.7亿元,行业PE分别为46X/36X,公司当前对应PE分别为28X/2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供应商集中度高导致经营风险;2)研发进展不及预期;3)下游客户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海吉亚医疗(06078.HK)
2023年年报业绩点评
并购整合效益凸显
区域优势与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公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84亿元(+27.39%,表示同比增速,下同),净利润为6.85亿元(+42.14%);经调整净利润7.13亿元(+17.5%),剔除核酸检测一次性影响后,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4.0%,净利润同比增长63.6%,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31.1%,ROE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至12.24%。2023年下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3.16亿元(+38.3%),净利润3.49亿元(+38.1%)。业绩符合预期。
医院业务持续良性发展,手术量/肿瘤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分业务来看,公司医院业务收入38.90亿元,剔除核酸检测一次性影响后增长35.4%。其中,门诊收入13.51亿元(+43.2%),住院收入25.39亿元(+31.6%)。肿瘤相关业务收入17.78亿元,同比增长23.6%;手术量83770例,同比增长34.6%。2023年集团毛利率为31.6%,剔除核酸检测影响后同比提升0.5pp。
集团服务网络不断增大,区域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2023年,公司先后收购宜兴海吉亚(可开放床位500张,具备800张以上床位的充足空间)、长安医院(可开放床位1100张,具备可扩张土地资源)、曲阜城东肿瘤医院(迁址后床位达300张),体现出优秀的行业整合能力,其中宜兴海吉亚医院、长安医院并表后收入同比增长30.8%、28.9%。此外,2023年重庆海吉亚医院、单县海吉亚医院二期项目均投入使用,目前可开放床位均增加至1500张。2024年以来,成武海吉亚二期投入使用,德州海吉亚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随着新建医院、现有医院扩建项目的陆续投用,公司规模有望持续提升。从区域布局上来看,无锡海吉亚计划设置床位800-1000床,常州海吉亚计划设置床位800-1200张,均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此外,贺州广济医院二期、苏州永鼎医院二期可开放床位达1400张、1500张。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巩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公司新建医院与二期陆续投入经营对短期业绩的影响等,我们将2024-2025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由10.65/13.32亿元下调至9.20/11.50亿元,预计2026年为14.0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为19/15/13倍。考虑到公司新建医院和二期项目开业运营后将带来收入规模增长及盈利回升,以及公司并购能力优异,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医院扩张进度或不及预期;医院盈利提升或不及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等。
天味食品(603317)
2023年报点评
23年高质收官
高分红+员工激励提振内外信心
投资要点
公司发布23年年报:2023年公司营收31.5亿元,同比+17.0%;归母净利润4.6亿元,同比+33.7%。单Q4公司收入9.1亿元,同比+17.0%;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39.9%。剔除食萃并表影响,预计23年公司收入同比+12%,归母净利润同比+29%。收入符合预期,利润高于快报。
底料疲软,中调持续高增:23年火锅底料/中调/冬调收入同比+2%/+29%/+48%,23Q4底料/中调/冬调收入同比-6%/+36%/+86%。火锅底料23Q4下滑预计主因需求疲软+晚春节下经销商备货意愿较低;冬调高增预计主因猪价低位下需求提升+23Q4公司上新零添加冬调产品。剔除食萃并表影响,23年中调内生收入预计同比+17.8%,大单品稳健增长+新品推广下中调延续高增态势。
电商快速扩张,经销商渠道稳健:23年公司经销商/定制餐调/电商渠道收入同比+9%/+32%/+93%。优商扶商政策深化下公司经销商渠道增长稳健;低基数+大客户持续扩张下,公司大B端增长较快;剔除食萃并表影响,23年电商渠道内生收入同比+30%,延续高增态势。
毛利率改善显著,盈利能力强化:23年/23Q4毛利率同比+3.7/+6.3pct,23Q4毛利率优化显著预计主因促销力度减弱+原材料成本下降+高毛利的冬调中调产品占比提升。23年公司销售/管理费用率同比+1/+0.7pct,其中23Q4销售/管理费用率同比+4/-1.1pct,销售费用率提升预计主因公司缩减搭赠后加大更贴近消费者的行销费用投入。综合来看23年/23Q4公司归母净利率同比+1.8/+2.4pct,盈利能力强化。
推出员工持股计划,高分红回馈股东:公司发布24年员工持股计划,募集总额不超过3761.28万元,参与对象为董事高管6人及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等114人,合计受让股票数不超过576万股,占总股本0.54%,授予价格6.53元/股,激励目标为24/25年收入同比+10%/15%。考虑到24年公司计划营收增速15+%、净利润20+%,预计本次激励考核目标为保底目标,员工参与积极性有望提升。2023年公司现金分红金额合计4.24亿元,分红比例92.74%(2022年为70.96%),对应当前股价股息率为3.2%。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2023年利润略超预期,我们调整24-26年收入预期为36.3/42.8/50.7亿元(此前24-25年预期为36.3/42.8亿元),同比+15%/+18%/+18%,上调归母净利润预期至5.74/7.2/9亿元(此前24-25年预期为5.71/7.1亿元),同比+26%/+25%/+25%,对应PE分别为23/18/1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行业竞争格局恶化,渠道建设不及预期,消费力复苏不及预期,并购整合不及预期。
(分析师 孙瑜)
新华保险(601336)
2023年报点评
高利差依赖加剧业绩与价值的波动敏感性
投资要点
事件:新华保险披露2023年年报:实现新准则下归母净利润87.12亿元,可比同比下降59.5%(对应4Q23单季净利润为-8.30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对应ROE达7.9%,可比口径减少14.5个pct.。净利润表现略低于此前报告预测的94.18亿元,主要系投资拖累所致。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实施,公司认为数据口径不同不完全可比,在模拟调整可比调整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3%。公司每股派息0.85元(2022年:1.08元),分红率达30.4%(2022年:34.3%)。
新准则专项分析。2023年公司实现保险服务收入同比下滑15.5%(对应4Q23同比下降43.9%),主要系健康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减少19.6%;保险服务业绩较上年同期下降35.9%;我们搭建的承保利润(详见附表计算方式)同比下降41.1%,主要系长端利率下行放缓合同服务边际(CSM)摊销速度;我们搭建的投资利差(详见附表计算方式)同比由盈转亏至-64.50亿元,是造成当期净利润大幅下降的核心原因。客观来看,公司1Q23至4Q23单季投资利差分别为41.75、45.33、-22.02和-64.50亿元波动较大,主要系公司IFRS9下,大量权益投资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其他权益工具(FVOCI)期末仅为53.70亿元,股票中FVOCI类占比仅为5.0%(上市同业平均:20%左右),使得当期利润波动被放大。2023年公司净/总投资收益率达3.4%/1.8%(2022年为4.60%/4.30%),主要系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损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拖累所致,2023年沪深300指数下跌约11.4%。期末公司CSM余额为1690.04亿元,较年初下降3.6%,占当期合同负债比例同比下降2.6个pct.至14.7%。
EV经济假设调整分析:利率敏感性较强,EV已经连续两年下降。公司下调EV非投连账户长期投资回报率假设至4.5%(原5.0%)、风险贴现率至9.0%(原11.0%)。若基于旧经济假设计算,2023年NBV可比口径下增长65.1%(归因来看,NBV新单同比增长2.5%,NBV Margi同比上升3.4个pct.至8.9%),EV较年初增长3.2%。基于新经济假设计算,2023年NBV较旧假设下降24.4%,2023年末EV较旧假设减少5.0%。综合影响下,2023年末公司每股内含价值为80.3元,已出现连续两年下降,但调整后价值可信度提升。公司NBV敏感性大幅提升,投资回报率降低50bps将使得2023年NBV大幅下降86.0%,预计系利差敏感所致。
主动压降低质量趸交业务,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业务增速显持续改善迹象。2023年实现总保费收入1,659.03亿元,同比增长1.7%。1)从缴费方式看,2023年趸交同比下降17.1%,占长险首年保费比例约为42.4%,期缴保费同比增速为31.8%(1Q23至4Q23单季增速为9.2%、121.9%、30.5%和-29.8%),其中核心业务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同比增速为12.7%(1Q23至4Q23单季增速为-38.6%、63.0%、20.5%和21.5%)。2)从渠道角度看,2023年个险/银保/团险的新单贡献为29.4%/65.2%/5.5%,个险新单逐季同比增速为-27.0%、75.2%、17.6%和2.1%。期末个险代理人规模人力15.5万人,月均人均综合产能6,293.7元,同比增长94.4%,公司积极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销售队伍。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高利差依赖加剧业绩与价值的波动敏感性。因投资收益走低下调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4-26年归母净利润为109、125和132亿元(原2024-25年预测为125和137亿元,并新增2026年预测),新经济假设下2024年3月27日收盘价对应2024年动态PEV为0.3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和长端利率持续下行,战略持续成效低于预期。
(分析师 胡翔、葛玉翔)
海泰新能(835985)
光储一体化布局持续深化
新业务全面布局拓展新增长
光伏组件老牌企业、业绩稳步增长。公司深耕光伏组件十数载,以组件业务为核心逐步延伸产业链至电站、电池、支架等环节,受光伏行业需求旺盛推动,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由2018年11.36/0.01亿元增至2022年63.87/1.18亿元,四年CAGR达41.25%/159.64%;2023年受组件价格快速下跌影响,根据公司业绩快报,2023年营收为41.20亿元,同降35.5%,同时电池片价格也下跌,利润空间有所增大,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48亿元,同增25.09%。
光伏平价已至,需求持续旺盛,预计2026年全球需求700GW、2023-2026年CAGR达21%。硅料价格下行叠加行业竞争加剧推动组件价格回落,2024年3月组件价格为0.9-1元/W,较2022年高点接近腰斩,组件价格快速下行推动光伏经济性愈发凸显,光储平价已至,有望进一步刺激需求增长,同时技术方面N型将成为市场主流,TOPCo、HJT、BC电池多点开花,中国光伏协会预计2024年N型占比将超60%,其中TOPCo为市场主流,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装机达525GW,2026年全球光伏装机达733GW,2023-2026年CAGR达21%,光伏装机需求持续旺盛。
光储一体化布局不断推进,延伸非光伏领域打造新增长极:1)光储一体化布局不断提升。上游延伸布局电池环节,其中一期5GW TOPCo电池产能预计2024Q4投产,投产后有望提升公司一体化率进而降本增利;下游电站业务持续开发,我们预计2024年开发超过100MW,同比翻多倍增长,并将进一步增加制造端盈利;配套支架业务亦快速放量,2024年我们预计支架实现营收约2亿元,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同时后续电站业务有望带动配套储能业务发展实现盈利。2)非光伏新业务多点布局,打造公司新业绩增长点。公司积极横向拓展布局,2022-2024 年先后公告布局风能、石墨电极、换电、氢能等新业务,实现风光储氢全面一体化布局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有望打造公司新业绩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48/2.10/3.38亿元,同比+25%/42%/61%,对应PE为14/10/6倍;考虑公司一体化率不断提升,多业务持续高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朱洁羽、易申申)
国联证券(601456)
2023年年报点评
四季度拖累全年,期待整合成效
事件:国联证券发布2023年年报,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12.68%,实现归母净利润6.71亿元,同比下降12.51%。
公司23Q4归母净利润录得负值,拖累全年业绩:2023年国联证券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13%/-13%至30/7亿元,其中23Q4营收/净利润分别为4.5/-0.6亿元,同比-21%/-145%,环比-36%/-144%,对全年业绩造成较大拖累。公司23Q4业绩下滑主要原因包括:①23Q4利息净收入录得负值(环比-213%至-0.57亿元),预计主要系应付债券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利息支出增加所致。②23Q4业务及管理费维持高位(23Q4业务及管理费同/环比分别+29%/-8%至5.3亿元,全年业务及管理费同比+31%至21.5亿元),预计主要系2023年公司在提升展业规模过程中加速引进人才、拓展业务所致(2023年公司职工费用同比+25%至13.8亿元)。③23Q4自营业务收入下滑。受23Q4市场行情下行影响,23Q4公司自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同/环比分别-52%/-27%至1.1亿元。
年内并表国联基金,全年资管业务收入高增:2023年国联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129%至4.4亿元,主要系年内并表国联基金,新增公募基金业务净收入2.4亿元并入资管业务净收入所致。扣除公募基金业务净收入后,公司资管业务净收入同口径同比+7%至2.1亿元,预计主要系定向资管业务费率回升(通过倒算得到公司2023年定向资管费率较上年+0.03pct,带动公司2023年定向资管业务净收入同比+35%至0.6亿元)。
经纪业务仍待提振,投行业务收入逆势增长:1)交投情绪持续低迷,公司经纪业务收入下降。2023年全市场日均股基成交额同比-2%至9,921亿元,投资者情绪处于低位。受此影响,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6%至5.2亿元。2)公司债承规模扩张,IPO规模较上年持平,驱动投行业务收入提升。受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及再融资影响,2023年全市场IPO/再融资规模同比-39%/-24%至3,565/5,940亿元,证券行业投行业务整体承压。公司2023年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逆势同比+2%至4.9亿元,预计主要系债权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同比+65%至651亿元)以及IPO承销规模同比基本持平(同比-1%至24亿元)。
国联集团总裁出任民生证券董事长,整合进入实质性阶段:3月11日上午,民生证券发布公告称,近期民生证券召开董事会及股东大会,选举顾伟为民生证券新任董事长,其现任国联证券大股东国联集团总裁。在新任董事长到任后,预计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整合将进一步加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2024年以来,“两强两严”监管基调持续加强,券商经营环境发生巨变,结合公司2023年经营情况及24Q1市场情况,我们下调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4-2025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65/9.12亿元(前值为12.21/15.15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3.97%/19.25%。预计2026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74亿元,对应增速17.75%。当前市值对应2024-2026年PB分别为 1.71/1.51/1.46 倍。看好公司后续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驾齐驱,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权益市场大幅波动;2)行业监管政策趋紧。
(分析师 胡翔、葛玉翔)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