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在申万研究所的职场起步二三事——南京东路99号,我在这里起步成长,汲取进步力量

陈李:在申万研究所的职场起步二三事——南京东路99号,我在这里起步成长,汲取进步力量
2022年09月27日 17:30 市场资讯

双十一别人剁手你赚钱,飞天茅台等你拿!更有七大投资工具限时低价优惠,不容错过,[点击进入活动页面]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这是一篇迟到的稿件,本来应海晨所长和董樑老师之约,在六月底提交,结果拖到现在。不过,致敬申万研究所这个传奇机构和光荣场所,任何时候都合适,我就厚着脸皮继续提交。

  我是在申万研究所进入证券研究领域,以一篇短文,跟大家分享几个我职业起步的故事。

  刚刚正式入职研究所不久,我跟着高平老师出差大连,调研大连友谊。第一次到那个美丽海滨城市,现在还留有在北方如果不穿秋裤的感受,但完全忘记调研时候的提问和结论了。出差回来,草草写了篇大连友谊的调研报告。刚写完报告,就像向期刊投了篇稿件,希望尽快发表作品。没想到,报告草稿在高平老师留了三天,没有音信。第四天,我鼓起勇气去找他。“高老师,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啊,那个,打印出来后我们一起聊聊”。他去打印机旁边拿起那几页轻飘飘的稿纸,喊上我去旁边的图书室。(我一直超级怀念那个小小图书馆,午休阅读写作的最佳场所)一边读一边划出错别字和病句。刚刚过完首页,我就臊红了脸。病句连篇,没脸见人。匆忙之间,就把稿纸拿回来,逃回去修改。匆忙几笔后,当天下午就把修改稿再次发给高平。结果平静的两天过去了,没有反馈。着急的我只能再次厚脸皮去找高老师,他还是随意拿起打印纸,又和我读了一遍报告。跟上次一样,没有读完,我又红了脸,赶紧拿回来。这一次,我把三次修改稿带回了家,心里烦恼,为啥报告过不关。见我烦躁不安,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太太,让我把报告朗读出来。“这,报告是看的,又不是读的”,我觉得文字只能用眼去看,有图有表,怎么能像语文课本朗读呢?拗不过她,我只好大声朗读首页里的文字。说来奇怪,报告一旦朗读出来,就把自己和作者隔离了,仿佛报告不是我写的。默念时候,自己总带着作者设定,看着文字跳跃,语言含糊的时候,心里会有那种“这个好像没讲清楚...不过...你懂的...”的推脱。可是一旦大声朗读,就站在第三者角度,念了出来,搞不清楚写的是啥,一脸懵,“我不懂,真的不懂”。报告不足四页纸,我却花了足足15分钟才磕磕碰碰朗读完,我在心底把写报告的“我”骂了十几遍。

  发现文章毛病容易,修改顺畅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一个晚上,我都在改文章。改着改着,我就发现报告文法病句的来源,多数是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手头有许多信息,但没有什么结论。一方面想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放进报告,显得报告挺有“价值”。另一方面,在往报告里硬塞信息的时候,为了编织这些信息的逻辑关系,用了大量连接词。“不仅...而且...”,“但是... 然而...”。这些词汇和句法,把读者搞得一头雾水。第二个原因,就是啰嗦。为了凑篇幅,为了让信息显得多元,为了把情况介绍得“高度还原”,我使用了大量复杂句式,添加大量形容词和副词,还有限定条件。朗读起来特别累,甚至一口气不能读完一整句话。

  文章修改后,我更加痛苦。删除了没有结论的信息,除去啰里八嗦的表达后,文章显得干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但,这就是真实!一个刚入行的分析师,第一次去调研一家企业。他的发现,他的分析,就是如此!当时的我,没啥结论,没啥发现,没啥洞见。一页纸的文字足以表达我全部的想法。我徒劳地增加许多修饰,东拼西凑,东拉西扯,憋出一篇5页的报告。长篇幅是文法句式逻辑错误的最大来源。

  经过痛苦的5次翻天覆地大修改后,我把一篇此前觉得“不乏亮点”的5页文章,写成了“平淡无奇”的2页短文。但是,2页短文读起来很通畅,仅仅几分钟就可以看完。可能读后没有任何印象,但不至于像那篇“不乏亮点”的文章,读者会一直蹙眉,读完后悔。这篇报告交给高平老师,他再无意见,直接发表,悄无声息。但这第一篇报告的写作过程,让我终身受益。从2002年到2004年,我写作报告的前三年,每一篇报告都会大声朗读出来,修改数遍后再提交发布。时至今日,我有时仍然很惭愧,一些文字未经推敲就直接发出去了。是不是做到了“语言通畅、言简意赅”?是不是对得起,申万研究所对我上的第一课。

  在申万研究所的初期,我做过好几个岗位的研究,从零售到燃气分销,从机场到公共交通。可惜,研究的股票一直都没什么好的机会,报告写了一些,但没有得到市场普遍反馈和认同。进入研究所后两年参评高级分析师,我落选了。当时一个大学同学入选成功,peers pressure让我很有挫折感,当年不流行“内卷”这个词,不过回想来我该是类似的感受。落选高级分析师的时候,心情非常沮丧,意外接到桂浩明老师的电话,专门来安慰我鼓励我。桂老师与我不同部门,“江湖资历”与我天壤之别,偶有接触但并不频繁。他作为评委之一,对我表示惋惜并鼓励。具体言语不记得了,但感受一直至今,瞬间温暖。可惜,我在与人交往上甚是愚钝,一直没有机会向桂老师表达谢意。时隔这么多年,在这里,通过这篇文章,第一次向桂浩明老师说声谢谢。

  后来少年成名,自视甚高,甚至有说法在研究所“得万千宠爱”。自己虽然知道受惠极多,但没有明确表达感谢。人过中年,回想起来,备感羞愧。这里,也很想向黄燕铭老师、董樑老师、朱安平老师、杨成长老师、陈晓升老师,还有许许多多师长同事致谢。如果都写下来,估计篇幅不足。爱在心口难开,但没开口不代表没有真诚的感激。研究所对我的帮助成长接纳鼓励,没齿难忘。

  再回到落选高级分析师后的时间。2004年初研究所安排一行六人去香港接受培训。以我不成熟的眼光来看,这六人有点“同是天涯沦落人”。我彼时刚刚落选高级分析师评选。罗鶄老师研究中药行业,但市场最热的是化学原料药公司,海正、华海风头十足。中药行业默默无闻。大家非常熟悉喜爱的治国董事长,那个时候看的是纺织服装行业,经常很认真地教我识别衬衫是80支还是100支。可纺织服装毕竟是个小行业,市场影响力不大。我们同行前往香港,一群年轻人,不晓得是否学到了什么,但确实开了一些眼界,真实度过一个月欢乐时光。态度虔诚、思想单纯,就是认真听仔细想。

  短暂的一个月结束后,我们这些人回到研究所,各自的职业命运竟然都在短时间内发生极大逆转。2004年下半年开始,罗鶄老师研究的中药行业异军突起,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大放异彩。罗老师以深入的研究独持牛耳,一举树立“医药一姐”形象。时光荏苒,许多优秀的分析师都曾被冠以医药“一哥”或者“一姐”,但罗鶄是我内心里唯一的“一姐”。治国董事长也由于原先分析师离职,研究领域从纺织服装短时间内变为了基础化工,又覆盖了石油化工。郑治国老师研究行业市值扩大了十倍以上,影响力与日俱增。而我,意外获得一个做策略研究的岗位。和徐妍、施恒新组成团队,开辟一个新领地。因为没有经验积累(历史包袱),研究方法和逻辑与海外同步,恰逢公募基金起步大发展,类似投资理念在市场上开始盛行。一下子,这个年轻团队就得到了市场认同,参评不激烈的新财富评选,收获了荣誉。

  我经常和刚刚毕业的同学们,回忆这段时光。不是倚老卖老,要跟这些业界大咖攀上关系。也不是浇灌心灵鸡汤,让同学们在逆境中不忘学习,奋勇争先。而是客观陈述我所观察到的事实。每个人都需要运气,没有运气没有成功。只有努力拼搏,罔顾时代趋势,不会有好的成果。如果有人自带锦鲤体质,那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好比打篮球,身高过两米就是竞争力。但是运气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个人生,甚至对于历史长河,可能都是正态分布的。特别好运和特别霉运,都是极小的“长尾”。多数人,总能撞上好运。只是在好运来临时,我们是不是跟运气做朋友,是不是把好运收益最大化。好比,德州扑克高手不是把“2、7不同花”打得如何出神入化,而是把“AA、KK”的收益最大化。我在2004年从行业研究转岗策略研究,赶上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快速扩张,赶上现代投资理念在国内流行,赶上基本面研究取代技术研究成为主流,是我的运气。而我们愿意采用PB-ROIC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去看待股票投资策略,是最大化了时代运气。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没有1%的灵感,就没有天才。不过也是99%的汗水才能让1%的灵感放大99倍。

  南京东路99号这个神奇场所,我在这里起步成长,从2002年到2008年,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值得我不断反思,汲取进步力量。“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以一句欧洲谚语致敬伟大的申万研究所。

  陈李,2002年进入研究所工作,曾先后担任行业分析师、首席策略分析师。2008年后先后任职嘉实基金、瑞银证券、瑞信证券。现任东吴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官、东吴国际副董事长。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卫晓丹

陈李 我与研究所的故事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8 光华股份 001333 27.76
  • 11-25 秋乐种业 831087 6
  • 11-25 辰光医疗 430300 6
  • 11-24 欧康医药 833230 12.8
  • 11-24 雷特科技 832110 20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