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别人剁手你赚钱,飞天茅台等你拿!更有七大投资工具限时低价优惠,不容错过,[点击进入活动页面]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
申万宏源证券底蕴深厚,历久弥新,于我而言,则一直是一个温暖的存在。若是有缘,翻山越海也会再见;若是无意,近在咫尺仍会擦肩。岁月如花,斑驳了一片似水的年华。证券从业25年,有幸两度加盟申万宏源证券,与公司相守、相随和相伴十个春秋。这其中常常所忆、所思、所念、所想,且尤为感慨、感叹、感触和感动的,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本人首次入职申万研究所时的那段五年左右的温馨时光。
一、流金岁月:浦三宾馆的日子
从1992年创立成为行业第一家证券研究所起首,申万研究所走过了三十年流金岁月。在1996年秋季的一个天高云淡的下午,作为申银和万国两家公司合并成为当时国内最大证券公司以后首批录用的管培生(万国证券的最后一批招聘计划),我来到了当时研究所的办公地——浦三宾馆报到,从一个证券“白丁”全新开启了证券分析师的从业生涯。
正如上证报记者秦宏在二十年前回忆申万研究所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地处浦三路11号的浦三宾馆确实是“浦东一条小马路上的一幢六层楼的陈旧宾馆”。申万研究所就偏安一隅在宾馆四楼一块不到五百平米的四间办公用房里面,而四楼的另一侧则是常年预留的几套客房供加班分析师晚上休憩之用。宾馆一楼是公司的浦三路证券营业部,左侧则有一家酸菜鱼小餐馆,是同事们加班撰写报告的签单用餐之处。印象里研究所在浦三宾馆“安营扎寨”有三年左右,后来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容,在常熟路171号短暂停留后,最终一直驻守南京东路99号有二十二年之久。
话说,当年万国证券的办公场所有一个特征,不是宾馆就是酒店。除浦三宾馆外,还有南京西路1728号的百乐门大酒店(公司总部所在地),常德路888号的静安区工人文化宫宾馆(一楼是常德路营业部所在地;二楼以上是有食堂供应的、青年员工的集体宿舍,本人曾在那儿居住)。这样的安排,削减了办公场地的建设和装修时间,反映出的是当时万国证券“一日千里”、高效创业、蓬勃发展的盛景。
当然,后来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大开发,历史的痕迹有些已面目全非,浦三宾馆的旧址早已夷为平地,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和动人的回忆。
照片一、九十年代浦三宾馆 工作之余的同事合影
后排:左起 张韬、张岚、李雪峰、刘震、魏道科;前排:左起 陈久红、冯宝根、陈蔚
九十年代的中国资本市场蹒跚走来、跌宕起伏,各路证券精英叱咤风云、激情豪迈。当时证券研究领域股评报告一统天下,直至千禧年前后,申万研究所领风气之先,首开本土券商行业研究之先河,首开基本面研究之先河,首开总量研究之先河,首开证券估值模型之先河,首开卖方研究机构分佣之先河,“南有君安、北有申万”,共同引领证券研究行业迈入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因为行业朝气蓬勃,我作为一个刚入行的“菜鸟”,尽管囿于一时之方寸与困顿,然浦三宾馆的日子无疑是快乐而又放飞的。我的第一份“股评生涯”工作由此也拉开了序幕。始料未及的是,本人囫囵吞枣赶鸭子上阵的股评报告竟然深受公司各分支机构和国内各大媒体的喜爱,还经常应邀讲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时还有点“名利双收”(有稿费)的飘飘然。
实事求是讲,本人早年短暂的“股评”及后续的分析师研究经历虽只有五年,却锻炼了归纳提炼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培育了“宏大叙事”和“自上而下”的系统化思维,对于后期从事资产管理、证券投资以及券商经营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产生了不一样的认知。记得1997年的春夏之交,我忽然被上海社科院下辖的《证券市场研究》杂志的潘正彦主编列为“沪上十大名家看盘”。诚惶诚恐、暗自思忖,本人连实习加正式工作也就八个月左右,这份“专家”的得来实在有些难负盛名,也让我重新思考股评工作的长期价值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记得我很快就在申万研究所的西郊宾馆务虚会上提出了传统股评向专业策略转型的建议,研究所据此率先成立了行业首个策略研究部和金融工程部,开启了总量研究特色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也算是本人首次对自己“职业舒适区”的反思。事实证明,这样的反思促进了后期证券从业生涯的不断转型。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人生的变迁。
关于浦三宾馆的故事,除了股评,本人还有一段特别有趣的花絮:
1997年的秋季,由热情洋溢的工会小组长张韬精心组织策划的研究所代表队,在申银万国首届交谊舞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我与同事吴叶青搭档勇夺布鲁斯和吉特巴两项桂冠。
没想到,第一次在公司的“一举成名”,不是依仗专业,竟然是因为跳舞。说来有意思,本人“舞林高手”的技能得益于上学时期偶然的一次为了班级的公益行动:用有限的班费代表班级参加社会上的交谊舞学习。学成归来,为同学举办了舞训班。还记得事后研究所有人问我获奖感受,我讪讪地回应了一句:“技不压身”。是啊,人生有多少无心插柳,就会有多少意想不到。
幸福的秘诀,不是始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喜欢上自己做的事情,达到了你做事情的初衷。
——托尔斯泰
照片二、香港回归,普天同庆;新年聚会,笑靥如花
左起:张晖 刘虎 李雪峰 程晓昀 陈敏
当回首浦三宾馆往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深切缅怀起申万研究所创始人庄东辰博士和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的邢靖先生。
庄博士是一个既具有传统士大夫精神,又具备专业化才华和职业化情怀的优秀领导,历史性地开创证券卖方研究的多项第一不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其领导风范:不疾不徐、平等、宽松的讲话艺术,尊重专业、淡定从容的修为,言简意赅、不怒自威的气场,以及平和、低调的处世哲学。
邢靖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莱芜人,品学兼优、敦厚内敛。我们俩因共同的数理特长而惺惺相惜。印象中的他,无比热爱证券研究事业,有时还挺“小资”,听着当时很火的电台节目《相伴到黎明》,加班赶制证券研究报告,体现了第一代证券分析师的专业勤勉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范。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很庆幸,在我人生的起步阶段,我遇到了朝气蓬勃的证券行业,遇上了秉承“市场化、专业化”理念的申万研究所,遇会了有着温暖回忆的浦三宾馆,也遇见了影响一生的良师益友。
二、独树一帜:“黄埔军校”的体系
三十年来,尤其是在机构服务大发展的这二十年,无论是在影响力巨大的分析师评选中,还是在公募及保险等机构分佣排名上,申万宏源研究一直位居第一梯队,拥有证券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其中备受瞩目的是成为了行业内唯一的连续十九次跻身《新财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本土金牌研究团队”两项最具含金量的重量级团体奖项的证券研究机构。
盛誉背后的原因很多,根本之处还是来自于申万研究所的体系。二十年来,相较于业内一直比较热衷于挖角顶流分析师的证券研究机构的“雇佣军模式”,依仗独树一帜、永远坚守且不断创新的体系建设,申万研究所成为了卖方研究领域的一股清流。几代申万研究人不断升级迭代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策划体系、研究培训体系和研究销售体系成为了申万研究所保持基业长青,勇立潮头浪尖的致胜法宝和根本基石。
得益于这样的体系,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博士跻身全国政协委员,凭借渊博的宏观经济素养,积极参政议政;现任的周海晨所长已连续11年荣获《新财富》轻工等行业第一名,成为研究所唯一的“钻石分析师”;刘晓宁副所长和赵金厚首席也获得了“白金分析师”的荣誉。
照片三、2019年作者再次加盟申万宏源证券,参加的研究所老员工中秋聚会
离开证券分析师岗位已有二十余年,以“事外者”更客观、更独立的眼光看待,我试图归纳的申万研究所的“体系见长”=理念超前+机制完善+流程科学+方法得当+文化先进。
说到理念,庄东辰博士当年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放在当今也是绝对经典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化投行思想;现研究所郑治国董事长倡导的“研究+投资+投行”的理念正在促进公司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说到机制,无论是早年以庄东辰、秦曦、张岚等为代表的创立者,亦或是以杨成长、黄燕铭、董樑等为代表的传承者,还是以陈晓升、郑治国、周海晨、王胜等为代表的创新者。历任领导最弥足珍贵的是对运行机制没有“推倒重来”,既沉淀传承了优秀传统,又与时俱进、变革创新,共同造就了当今之申万研究所。
说到流程,对企业叫流程,对个人叫习惯或者记忆,而只有科学的流程才是有价值的“机构记忆”。当年,IT背景出身的秦曦所长较早探索了金融科技的布局,为科学管理流程的建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陈晓升所长在任时创立的“一表两会”的研究策划流程,极大地提升了总量研究的实操性,借用董樑副所长的总结:“对内是策划,对外是策略”。
说到方法,申万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研究领域的精准细分、持续耕耘,国际化视野叠加本土智慧,不断创新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如早年强立牵头金融工程部创建的申万行业分类、编制的申万指数,黄燕铭和董樑牵头行业研究部开展的公司估值模型建设、研究营销部门组织召开的投资策略年会和海外路演等,大部分都已成为了本土券商之首创。在研究细分领域的学科建设上,二十多年来,以陈李、凌鹏、王胜为代表的几代申万首席策略分析师,在开创策略研究框架、创新策略方法论等方面,为行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说到文化,创始人庄博士倡导的“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前副所长严爱娥在研究所十周年时深情撰文《一个可以真实工作的地方》,让我们每一个申万研究人都产生了强烈共鸣。“真实的文化”是要有前提的,必须要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科学管理体系,而不应该是脱离业务、脱离实践、“机械式”的行政管控文化。申万研究所是一个既善待客户,又善待员工,既善待在职员工,又善待离职员工的企业。二十年来,坚持每年举办“离职老员工中秋聚会”。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研究所永久保留着所有离职员工的工号,并成为专属,比如我就是申万研究所永远的016号员工。这样的企业文化:散发的是尊重,给予的是关怀,体现的是格局,也许又是一次开创了行业之先河。
照片四、二十五年前的申万研究所员工卡
因体系而精进,因革新而卓绝。
回首前尘,跳出书斋做卖方,跳出思维定势做研究体系。三十年来,作为行业内第一个研究所和头部研究机构,申万研究所,幸不辱命,开创了“以卖方研究赋能机构投研服务”的全新格局,解决了“以有效需求拉动研究质量提高”的驱动力问题,探索了在充分竞争下的研究体系升级的创新实践,精进笃行,风华正茂。遥望未来,跳出机构分佣做卖方研究,跳出卖方研究做业务协同,证券研究将面临着崭新的历史使命。我试图诠释的“研究+投资+投行”战略,是“以研究打造影响力”为第一要义,“以影响力和高质量的研究促成交易”为核心宗旨,让研究全面深度赋能到券商各项业务的发展,对标对表国际先进同行,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中,促进重资本业务向“交易型投行”、轻资本业务向“价值型投行”的革新转型,实现证券行业向以“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为目标的“现代化投行”的高质量发展,以梦为马,创造卓绝。以上是我一个有着证券研究、投资管理和业务经营等多重工作经历的券商管理者的浅显感悟,供行业内外批评指正。
三、山高水长:桃李春晖的回忆
体系不负韶华,桃李不言芬芳。
太阳的光芒洒落在庸长日子里,每个平凡人都在细水长流中找到闪闪发光的快乐。
如果有人要问三十年的申万研究所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带来什么的话?这将是一个十分充满画面感的事情。有着名校情结的申万研究所已经具备强大的人才培养机制,一直公开、公正地选聘着社会各方的优秀青年才俊,多年来也让各路“小镇做题家”公平地获得了职业发展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创立至今申万研究所先后共培养了1100多名活跃在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卖方研究员、研究所负责人、买方研究员、研究总监、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私募基金创始人、股权投资经理,基金管理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高管等,为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行业改革贡献出作为一家老牌券商和央企金融的特别力量。证券分析师的职业生涯转型,有着客观和必然的特殊发展规律:从卖方到买方,从研究到投资,从研究到投行。申万研究所早已云淡风轻,平和地看待分析师的进进出出,三十年来沉淀和传承的是几代研究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智慧,并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赋能申万宏源证券和中国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照片五、作者以及部分与他曾经并肩作战的前同事的近影
左起:张晖 黄燕铭 杜松宁 张岚 赵金厚 林瑾 李雪峰
不管是无尽平凡中的奔波,还是渴望荣耀时的努力,不甘平凡的荣耀恰恰属于每一个平凡而又努力的人们。
桃李天下,春晖四方。
离开申万研究所的同事,一般都会成为“黄埔军校”永远的校友,一起谱写不变的情怀,共同的理念:
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尊重专业,放弃固执;
问题导向,知行合一;胸怀大义,从善如流;
恪守底线,行稳致远;拥抱阳光,真实真诚。
有一种感情叫“近乡情更怯”,有一种怀念叫“不思量自难忘”。值此申万研究所三十华诞之际,我也有幸联系到了部分曾经二十多年前并肩作战的前同事。卸下满怀的风尘,吟一声长长的思念,多少的盼望,几许的祝愿,在2022年秋天的烈日蓝天之下,唤起我们深藏的回忆。
温暖,将记忆烤得蓬松而馨香。
张晖(汇添富基金总经理,九十年代的前申万研究所分析师):“彼时加入申万研究所,国内行业与公司研究方法、框架还处在萌芽阶段,我兴奋地投入到这片蓝海中。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感到无比幸运,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是申万研究所提供的广阔沃土供我尽情挥洒。”
黄燕铭(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前申万研究所副所长):“申万研究所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的心灵家园。我在这里完成了研究体系的构建,找到了分析师培养的路径,实践了研究策划的管理,构建了整套的证券研究体系,奠定了美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杜松宁(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前申万研究所分析师,是申万研究所机构服务的“拓荒者”,卖出了研究所的第一份研究产品,布设了第一个基金专用交易席位):“申万研究所使我有幸亲身见证了她所创造的中国证券研究咨询行业的诸多第一,更以她高瞻远瞩、创新卓越、永不言败的品格塑造着一代代申万研究人的优秀基因,令我深深感恩和自豪。”
张岚(广发证券研究所所长,前申万研究所副所长,前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目前广发、申万、长江的综合研究实力均位列行业前五):“申万研究所独特卓越的体系为我的研究管理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始人的品格和眼光的前瞻性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确的体系和文化一直在引领在影响着申万研究所的发展。”
赵金厚 (申万宏源研究农林牧渔首席行业分析师,行业第一位白金分析师):“非常幸运的加盟申万研究所,并在其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申万研究所毕竟是背靠申万(宏源)证券的独立子公司、证券研究领域的大平台,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申万研究所之所以能始终站在行业前茅,最大的特点在于坚持传承与持续创新。申万研究所是一个具有深厚沉淀的研究所,历任领导都能很好地保持了传承,没有完全‘推倒重来’;但又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断做些变革,添砖加瓦,共同构建了一个今日之‘行稳致远’的申万研究所。”
林瑾(申万宏源研究首席新股分析师,二十多年如一日深耕新股研究, 树立市场绝对权威):“日异其能,岁增其智。虽然研究经验的积累需经岁月打磨,但若生于肥沃土壤,更易于茁壮。申万研究所对我而言,犹如沃土,尤其是我所涉足的投资领域在业内极少可借鉴,研究所给予我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使我能基于研究所前瞻性、专业性的良好研究生态下,得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李雪峰(九十年代的前申万研究所分析师;现任申万宏源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证券投资委员会主任,相继分管公司资管业务和自营业务;现兼任中国基金业协会资管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系统工程协会副理事长;曾任浙商证券副总裁并作为创始人带领浙商资管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也曾任渤海证券研究所和国都证券研究所所长;也曾兼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体系见长 独树一帜 黄埔军校树丰碑
历久弥新 追求卓越 桃李春晖竞芳菲
作者简介
李雪峰,九十年代的前申万研究所分析师;现任申万宏源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证券投资委员会主任,相继分管公司资管业务和自营业务;现兼任中国基金业协会资管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系统工程协会副理事长;曾任浙商证券副总裁并作为创始人带领浙商资管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也曾任渤海证券研究所和国都证券研究所所长;也曾兼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卫晓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