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医药】诺唯赞(688105.SH):上游试剂端“强内核”带来高延展性,成长空间广阔

【中银医药】诺唯赞(688105.SH):上游试剂端“强内核”带来高延展性,成长空间广阔
2022年05月31日 19:35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分析师:邓周宇/联系人:周海涛

国内分子诊断试剂领军者,业务延展性强,成长空间广阔;过去两年新冠疫情带来增量业务,未来新冠相关业务虽具有不确定性,预计常规业务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国内分子试剂龙头,强延展性带来业务多元化更大潜力,具备广阔成长空间。公司深耕生命科学上游试剂行业,是国内分子类试剂领军者。国内生命科学上游试剂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市场较大程度被外资企业垄断,国内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近年来国产生物试剂的进口替代逐步成为行业趋势,中游新冠检测产品的大量需求也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会。诺唯赞等具备核心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公司卓越的上游原材料研发生产能力储备带来强大的延展性及开展更多元化业务的可能。体外诊断行业受精准医疗、医保控费、集采等政策环境影响、个别IVD细分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中游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愈发重要,公司基于上游原料的核心业务优势已向POCT终端进行业务拓展,核心原料自产能力将是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生物医药研发火热,mRNA疫苗开始蓬勃发展,公司抢先布局生物医药高景气行业,积极拓展新药/疫苗研发试剂、疫苗原料、疫苗临床CRO三大新业务,新兴业务板块潜力可观、未来可期,生物医药业务发展迅速,未来或将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力。

高研发投入,强技术平台是公司业务内生及外延之基。2021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同业中属于高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继续扩充,这是研发能力之根本。蛋白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单 B 细胞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是公司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四大技术平台构建起底层核心技术网络,不同领域研发相互促进迭代,助力公司向中下游实现业务拓展。

近两年来新冠业务贡献一定的增量,后续新冠业务虽有不确定性,但常规业务增长可期。过去两年公司新冠相关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增量收入,凭借新冠检测相关原材料和产品,公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以后预计新冠业务占比将逐年降低,预计常规业务仍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为26.02/26.18/28.8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78/9.26/11.02亿元,对应EPS为2.20/2.31/2.75元。鉴于公司属于分子类原材料国内领军企业,行业发展机会大,且业务延展性强,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新冠疫情不确定性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图1. 一图读完本报告

 图1. 一图读完本报告

 图1. 一图读完本报告
 图1. 一图读完本报告
 图1. 一图读完本报告图1. 一图读完本报告

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为26.02/26.18/28.8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78/9.26/11.02亿元。鉴于公司属于分子类原材料国内领军企业,行业发展机会大,且业务延展性强,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1、公司整体概况

诺唯赞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先后进入了生物试剂、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并正在进行抗体药物的研发,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1.1 历史沿革

公司自2012年成立至今,始终围绕功能性蛋白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级产品开发,致力于将更多国产优质生物试剂和体外诊断产品供应至科研院校、基因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CRO企业、医院等终端用户。公司秉承“用科技改善人类健康生活”的企业使命,坚守“精英团队,专业服务”的宗旨,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拓展核心技术的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更为卓越的产品与服务,助力我国打造本地化的生物科技产业供应链。同时,公司将推进国际化战略,继续布局和拓展海外业务,为全球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公司始终秉承创新,致力突破,坚持从技术源头开始研发,现拥有一支超过600人的研发团队,由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多领域复合型研发人员组成。基于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公司可以快速、高效、规模化地进行产品开发,现有200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1,000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拥有800多个终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公司生物试剂产品是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CRO企业等下游客户在研发及生产环节中所需的原料和产品,部分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的生物安全和供应链本地化提供了助力;同时,基于在开展生物试剂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技术及关键原料储备,公司积极向下游应用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已成功建立了较为丰富的POCT产品线。

公司致力于以优质产品及专业服务满足客户在研发和生产中的需求,客户覆盖广泛。生物试剂客户涵盖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000多所科研院校;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700多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圣湘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等700多家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以及药明康德(维权)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及CRO企业。此外,公司体外诊断试剂终端客户覆盖了2,200多家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接近700家,为其提供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等8个系列的POCT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85项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33项。截至2022年3月31日,共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与备案凭证105项,其中三类与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78项,医疗器械备案凭证27项,先后建立了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江苏省工信厅重点领域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核酸检测试剂和疫苗药物生产研发企业专项等多项省市重大专项和专项资金项目,荣获了江苏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企业和南京市培育独角兽等众多荣誉称号。

1.2 组织架构

1.2.1股权架构

目前,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曹林、段颖,曹林和段颖为夫妻关系。曹林直接持有发行人5.9414%的股份,并持有发行人控股股东诺唯赞投资 66.2242%的股权,诺唯赞投资合计控制发行人52.5263%的股份表决权,据此,曹林控制公司58.4677%的股份表决权, 段颖则直接持有发行人2.1592%的股份。此外,曹林、段颖与发行人股东张力军(直接持有0.7715%的股份)、唐波(直接持有0.2820%的股份)、徐晓昱(直接持有1.1761%的股份)、曹生标(直接持有1.6291%的股份)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因此,曹林、段颖合计控制发行人64.4856%的股份表决权。同时,曹林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核心技术人员,曹林夫妇可以通过其控制地位,影响公司的人事、生产和经营管理决策。

1.2.2高管人员

1.3、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按照产品可以分为生物产品、POCT诊断试剂、POCT诊断仪器、技术服务、其他业务。2021年生物产业占整体营业收入的73.53%,相比上年有所上升;POCT诊断业务占整体营业收入的22.98%,相比上年有所下降。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控制,2021年新冠相关业务占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常规业务快速恢复高增长。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中国大陆及国外地区,在全国超过30个省市地区的2,200多家医疗机构形成销售,并积极向海外拓展。2021年国内地区营业收入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85.43%。近年公司海外地区营业收入比例逐年上升,在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并初步建立了海外营销网络。后续公司将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将更多国产优质产品输送到全球。

1.4 财务回顾

2021年,公司业务主要围绕生命科学、体外诊断、生物医药三大业务板块开展,实现营业收入18.69亿元,同比增长19.4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78亿元,同比下降17.46%。公司常规业务涵盖科研试剂、测序试剂、诊断原料、诊断试剂及仪器、CRO服务等,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7.19亿元,相对2020年度同期增长91%;新冠相关业务(包括诊断原料及终端检测试剂)的销售收入实现人民币11.49亿元,相对2020年度同期下降约3.25%。

2017年至2022年,公司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其中生物产品业务毛利率相对较高,维持在85%以上。POCT诊断仪器业务毛利率相对较低。POCT诊断试剂业务毛利率基本处于增长趋势。

2021年诺唯赞的期间费用率为21.55%,其中销售费用率17.10%,管理费用率21.95%(含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率0.17%,近五年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大多数可比公司。诺唯赞近5年的毛利率维持在80%以上,2021年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0.24pct,主要系公司相关产品受下游竞争加剧和集采政策影响,产品价格有所降低所致。

2、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2.1 研发能力分析

2.1.1研发团队

2021年诺唯赞员工总人数为2380人,公司从成立以来不断夯实研发基础,重视高端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培养了一批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共有652名研发人员,其中54.45%以上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研发人数占总人数比例27.39%。

2.1.2研发投入

2018-2019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系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处于培育期,研发投入较大,收入规模较小,研发费用率较高;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主要原因为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导致费用率显著下降,变动趋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致;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率有所提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系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所致。

2018-2019年,公司生物试剂业务的研发费用率与义翘神州较为接近,低于百普赛斯及菲鹏生物;2020 年,公司生物试剂业务收入金额大幅增加,研发费用率显著下降,下降趋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致;2021年,公司生物试剂业务的研发费用率相比上年较为稳定。

2018-2019 年,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尚处于培育期,研发费用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不具有可比性;2020 年,公司体外诊断业务收入金额大幅增加,研发费用率显著下降,位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合理区间内;2021年,公司体外诊断业务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有所上升,位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合理区间内。

2.1.3研发模式

公司是一家研发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工作包括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和下游产品应用研发两个部分,分别由基础科学研究院和各事业部研发中心负责。

(1)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

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由公司基础科学研究院负责,以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为基础,研究领域涵盖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等,并形成了相关核心技术平台。基础科学研究院是公司技术创新的源头和起点,自成立以来已开发出 200 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 1,000 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并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为下游应用级产品的开发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原料供应。

(2)下游产品应用研发

针对不同的下游产品类型,公司设立三大事业部—生命科学事业部、体外诊断事业部和生物医药事业部,并在各事业部内部设立了研发中心,其职责为依据具体市场需求,结合基础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核心原料和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应用级的研发,具体包括负责公司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更新,保证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负责制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实施本部门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了解市场行情和需求,配合市场与销售部门进行市场开拓;配合生产、质量部门,保证在售产品稳定生产和产品的供应与推广等。其中,体外诊断事业部在深圳设立了体外诊断仪器研发中心,从事 POCT 诊断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并已自主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与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适配于公司生产的 POCT 诊断试剂。公司以客户及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密切关注行业内的技术前沿信息、产品创新方向、市场发展趋势等。此外,对于生物试剂,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产品销售,销售团队在向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等进行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深入交流能够持续了解上述客户以及市场的最新需求,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方向;对于体外诊断产品,公司持续跟进医疗机构的产品使用情况,并根据效果反馈及临床需求进行产品线扩充以及产品性能优化。

2.1.4核心技术平台

诺唯赞坚持走“从 0 到 1”的自主创新路线,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等核心关键领域攻坚多项高端酶、抗原抗体瓶颈技术,打破垄断,是国内少数以自主可控上游技术为基石的研发创新型企业,目前已形成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等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均应用于公司自有产品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

依靠丰富的技术平台、高效的研发效率和充足的研发人员储备,2017年至2020年公司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均超过50种,2021年度公司推出新产品约200种,推动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通过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迭代,公司已实现在多个细分领域接近或达到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逐步推进进口替代。

(1)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

公司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是利用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基于蛋白质结构和应用场景的设计、改造和筛选方案,或建立精准的高质量突变体文库,或通过高通量快速筛选方法进行大容量蛋白质文库评测,进而开发出具有目标性能的进化酶。在蛋白质定向改造和进化过程中,公司的技术平台注重于酶的活性改造,通过提高酶的表达量、热稳定性、对底物的亲和力或催化效率来提高酶的表观活性,并以更强劲的酶作为母本进行筛选,以实现更高的通量、更强的信噪比和更高效的优势变体富集效率。最后针对目标性能快速进化、聚焦热点引入突变,指导不同酶的分子进化,最终生产出具有应用所需最佳特性的工程蛋白。

公司通过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实现了对多个核心关键酶的定向进化,从蛋白结构源头上着手,大幅度提高酶的活性、催化效率、稳定性、特异性和耐受性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公司经改造的诊断酶原料TaqDNA聚合酶可实现15sec/kb的扩增速度,拥有可检测10 copies的高灵敏度,且具有可兼容20%血液的高耐杂质能力。突变型MMLV逆转录酶拥有较高的热稳定性,50℃半衰期可达4小时,cDNA合成长度达20kb,RNase H活性完全缺失。目前,该平台形成了由上万种活性、稳定性、抗杂质干扰等性能各异的酶组成的突变酶库,实现了超过200个酶的定制开发。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目标蛋白质应用场景,通过数据库挖掘、宏基因组筛选等方法筛选、评测多种自然界已有的酶,再利用小体积表达、纯化等技术对其催化效率参数、稳定性等特性进行初步表征,以获得一个性能多样性的基础酶库;接着选择合适的野生型酶作为母本,使用不同随机化方法,如易错 PCR、 DNA 分子体外重组、饱和突变和序列饱和突变等,生成和筛选大量的蛋白质文库;再根据不同酶和反应的性能设计相应的高通量筛选方案,以获得大量变体的序列-结构-功能信息。在高通量筛选的基础上,公司研发团队结合自主建立的蛋白数据库,根据上述进化获得的数据及目标性能特征,使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确定其保守性和高突变热点氨基酸,利用变体蛋白结构建模、活性口袋及通道分析、底物/抑制剂小分子对接等方案,预测蛋白质突变后性能变化,设计小而精的变体文库,进一步筛选两到三轮,获得符合要求的候选蛋白质;最后利用重组蛋白制备、表征、评测系统,深入评测候选蛋白质的功能、质量、稳定性、产品复配等指标,以获得最终全新的高性能酶。

(2)B细胞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

单克隆抗体相较于多克隆抗体血清,具有特异性高、稳定性好的优势,可在生物反应器中放大生产,在体外诊断领域与生物医药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单克隆抗体的主流开发技术有杂交瘤技术,噬菌体、酵母展示技术以及单 B 细胞抗体制备技术,其中单 B 细胞抗体制备技术较其他方法在时间周期和高通量方面有显著优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高性能抗体,在一些传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性抗体的开发过程中有较大优势,以小鼠单抗为例,与经典的杂交瘤技术相比,筛选周期可从2-3个月缩短到2周以内,且一只小鼠一次性即可筛到上百株不同的阳性克隆,提高了筛选通量和获得有效抗体的概率。此外,公司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具有不限种属的特点,可以直接获得兔单抗、羊驼单抗、天然人源单抗等,节省了人源化过程。基于此平台,公司制取了超过60株亲和力达到pM级的兔单克隆抗体,在开发高灵敏度的体外诊断试剂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首先从脾脏或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或者外周血中提取白细胞并将B细胞富集,再利用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或者免疫微球等技术从B细胞中分离出针对特定抗原的记忆B细胞,接着在体外进行单细胞逆转录-PCR,获得抗体基因,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进行高通量重组表达。在表达上可以用结合活性、阻断活性、亲和力、报告基因等检测方法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得满足各种需求的高性能重组抗体,全过程只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能高效的获得可用的高性能抗体,因此在一些传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性抗体的开发过程中有较大优势。

(3)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

工业化放大生产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壁垒远高于实验室级别的表达,需保证在工业化制备的过程中不损失蛋白质原有的活性和纯度。生物试剂产品、体外诊断产品与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过程均会运用到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制备技术,且对蛋白的性能、质量、产能、成本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公司的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覆盖蛋白质的分子设计、改造、重组表达、高密度发酵、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融合了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制备的关键上下游技术。

基于该技术平台,公司可实现重组蛋白的快速开发制备,一周内即可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重组蛋白质。其中抗体原料可实现高通量制备,一天可制备上百株抗体,一个月内可完成工艺的放大和验证,实现工艺转产和规模化量产。基于此重组蛋白制备平台,公司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更优质的重组蛋白,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核心原料保障。

公司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已成功表达了数千种不同的重组蛋白,已保藏表达宿主 40余种、特有质粒百余种,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可实现超过100L的高密度发酵。平台已开发了上百种酶原料的分离纯化工艺,大部分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包括聚合酶、逆转录酶、连接酶等多种分子生物学工具酶,单批次产能达百亿活性单位,蛋白表达量达到2-8g/L。

(4)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

量子点材料相较于传统荧光探针,具有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发射光谱窄且对称、颜色可调、光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其作为荧光探针材料具备诸多优势。

公司基于量子点修饰偶联技术在量子点表面包裹有机大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一方面增加了量子点与检测体系的相容性,另一方面,通过表面修饰方式在量子点表面引入一些化学活性基团,如-NH2,-SH,-COOH等,利用这些化学活性基团与生物分子中的氨基、巯基、羧基反应,将量子点与生物分子通过化学键偶联,实现对生物分子标记的目的。与此同时,量子点表面的改性修饰进一步提高其荧光稳定性。此外,公司基于多指标联检技术将多个检测对象的目标分子分别与不同荧光的量子点偶联,在同一体系下,使用同一波长的激发光激发,通过检测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即可同时输出多个检测对象的响应信号,达到多指标联检的目的。基于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公司已成功开发检测灵敏度达到pg级的系列诊断产品, 突破了传统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平台的瓶颈,并实现了基于一个样本、通过一步操作,即可在10分钟以内得到多个检测结果的效果。

基于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公司开发了心梗三项(hs-cTnT/CK-MB/MYO)、炎症二项(PCT/IL-6)和胃功能三项(G-17/PGⅠ/PGⅡ)等系列多指标联检产品,满足了临床对高品质联检产品的需求。联检相较于单卡检测,不仅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在检测效率方面亦有较大改善。

2.1.5 技术转化能力

公司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酶学、生物化学等个学科交叉为基础,由于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公司可以选择的研发方向较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客户及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且对于不同细分领域的研发能够互相促进、迭代。

2012年设立时,由于对科研机构的产品需求较为熟悉,公司主要针对科研机构开发适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 PCR 系列、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等基础科研试剂;2014年,随着高通量测序市场开始快速增长,公司基于科研试剂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蛋白质的定向改造与进化技术,开发了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测序系列生物试剂;2016年,公司基于抗原、抗体的开发与制备技术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量子点修饰偶联技术,开发了量子点免疫荧光检测产品线,进入POCT诊断试剂领域,此外,公司在研发基因测序系列试剂过程中,积累了单细胞逆转录及转录组扩增技术, 并基于此建立了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开发出了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兔单克隆抗体,大幅提升了公司POCT诊断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018年,公司基于前期积累的PCR产品开发能力,开始为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提供PCR系列生物试剂,用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生产;2019年,公司通过研发量子点荧光材料积累了丰富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经验,并结合酶的定向改造与抗体开发等技术,成功开发了 Bio-assay 系列试剂,可应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高通量抗体筛选和体外药效学评价等;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凭借前期积累的大规模原料和试剂的生产技术,开发了新冠核酸检测酶原料、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基于开发Bio-assay 系列生物试剂积累的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公司为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提供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服务及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产品。针对POCT诊断试剂,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根据适用的疾病领域、方法学形成了62种产品,各种产品单独申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国际医疗器械准入证书,其中42种产品已取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7种产品已取得国际医疗器械准入证书。

公司基于自身的业务延展性优势,已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组合,并已拥有800多个终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

2.2 销售能力分析

2.2.1营销团队

诺唯赞坚持“培养研发型销售人才,以研发带动销售”,致力于为客户解决研发问题、深度参与客户研发过程、实现高度定制化的产品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细分领域与客户类型,进行精细化市场推广、营销体系建设,与客户需求实现深度交互,提高客户粘性;在产品开发、生产中心、研发支持、市场推广、销售中心等部门形成联动互促的整体机制,实现“即时响应,高效执行,快速复制,重点击破”。

随着 2021 年下游客户的全面复学复工,各项业务恢复正常。公司加强了在重点城市的销售人员数量和销售覆盖密度,有效地夸大了公司营销体系网络与客户覆盖面。公司目前共有销售人员 972 名,较 2020 年增加452名人员,在全国 20 多个城市及地区设有办事处,有效地扩大了客户覆盖面。

2.2.2 营销投入

公司重视营销团队与渠道建设。诺唯赞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针对技术与产品研发、人员规模、市场覆盖率、市场拓展及宣传等方面投入持续增加,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较2020年大幅提升,增长率均超过 70%,营销投入带来的业绩提升效应将在公司未来持续经营中逐步显现。

2.2.3 营销模式

诺唯赞销售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因生物试剂、体外诊断和技术服务面向的客户类型不同,公司对三种业务采取不同的销售模式,并分别运营。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营销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营销服务网络。

公司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的用户主要包括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等,公司主要采用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已在全国 20 多个城市及地区设立直销办事处,通过专业的销售团队直接面向客户,以确保市场开拓的效率和服务的专业性;此外,对于销售团队未覆盖的区域,公司借助经销商进行市场覆盖及客户服务。公司生物试剂业务依托于上述直销网点,销售团队能够现场解决产品适配性等问题,了解客户及市场的最新需求,有利于积累广泛、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不断提升客户黏性。。

公司体外诊断产品的用户主要包括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公司主要采用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公司下设营销中心对经销商进行选择与管理,在对资质进行审查后,与确定合作关系的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授权产品、授权价格、账期等均需符合公司营销中心关于经销商的管理规定。此外,公司针对部分客户采用 POCT 诊断试剂与 POCT 诊断仪器相结合的联动销售模式,在销售 POCT 诊断试剂过程中,向部分客户免费投放 POCT 诊断仪器供其使用。公司的体外诊断产品已在全国超过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0 多家医疗机构形成销售,并积极向海外拓展。

在生物医药业务板块,针对药企研发试剂、疫苗评价试剂、抗体筛选与酶原料等新业务领域,公司坚定执行“研发植入,直击痛点”的营销策略,通过“传递实物产品之外的无形价值与科技实力”开拓客户,以建立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为目标,实现贯穿产业链的长效共赢。2021年,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服务客户超过 200 家,开拓了多个重要新客户,不断提升客户覆盖率和复购率。

海外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开展国际注册与申报,通过优势品类、重点产品打开战略区域市场,设立海外当地子公司,外派专业人员,地缘化开展销售和技术支持工作,以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销售体系。

2.2.4 客户群体细分

公司业务围绕生命科学、体外诊断、生物医药三大业务板块开展,通过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向下游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分子诊断、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企业和动物养殖企业、动物检疫机构等客户输送在研发及生产环节中所需的试剂、原料、终端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等,助力我国生物安全、疾病防治和生物医药供应链本地化建设,形成了覆盖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CRO 企业、医院等医疗机构等多种客户群体的客户组合。

在生命科学业务领域,公司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业务领域销售网络建设,目前共有销售人员972名,服务超过1,000家科研院所、超过 1,400 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与分子诊断试剂企业以及大型动物养殖企业、动物检疫机构。业务主要涉及科研试剂、测序试剂、诊断原料试剂三大细分领域,实现销售收入13.39亿元,其中常规业务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 66%,新冠业务收入8.06亿元,同比增长 21%。在科研试剂业务层面,随着2021年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复学复工,科研试剂业务得到复苏。针对生物试剂相关直销业务,公司在南京、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等业务开展成熟、增速较快地区进一步提升销售人员数量、加密销售网络,同时在山东、四川、河南、安徽、湖北等高校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市地区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填补销售区域空白,有效扩大公司营销体系网络与客户覆盖面。在诊断原料试剂层面,公司主要为临床分子诊断企业和动物检疫企业提供病毒核酸检测的酶原料。

在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公司体外诊断试剂终端客户覆盖了 2,200 多家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其中在二级医院聚焦检验科,在三级医院聚焦检验科、急诊科/ICU 和心内科,度过了市场导入期开始逐步上量,心脑血管、炎症感染等常规项目稳步增长,胃功能、自免等特色项目开始实现销售,医院终端客户中二级及以上等级医院占比提升显著,覆盖率逐步提升。公司成功建立了较为丰富的 POCT 产品线,2021 年度实现销售收入 4.33 亿元,其中常规业务收入 0.89 亿元,同比增长 104%,新冠相关业务收入 3.44 亿元,同比下降 34%。

在生物医药业务领域,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服务客户超过 200 家,开拓了多个重要新客户,不断提升客户覆盖率和复购率。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生物医药企业、疫苗企业、科研机构/医院、CRO/CDMO企业等。为快速响应国家多种技术路线新冠疫苗的战略布局,公司及时组建专业团队,立足于公司技术平台、研发路线、检测与试剂开发经验等优势,开展疫苗评价服务业务。公司以方法学创新研发为源头,已为覆盖我国现有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的众多疫苗企业提供了疫苗临床试验 CRO 检测和临床研究服务。

总的来说,公司生物试剂原料面对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服务企业客户,研发试剂与服务面对的生物医药与疫苗企业客户,以及 POCT试剂面对的医院、体检机构等客户。公司将针对科研院所与机构、工业生产型客户、研发服务型客户、医院、动物养殖企业等不同客户类型,进行细分市场精细化市场推广、营销体系建设,与客户需求实现深度交互,不断强化对终端客户的掌控能力,提高对渠道客户的管理水平。

3、国内分子类上游试剂领军者,业务延展“强内核”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发带来的科学进步使得医疗、制药、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不断造福人类。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成果转化和产品商业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实现稳步增长,从2015年的1,166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51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

从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地域分布情况看,2019年,美国的研究资金约为729亿美元,占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的48.2%;欧洲的研究资金投入占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的22.1%;我国的研究资金投入占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的8.3%。

近年来,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的不断推出,科研资金预算不断增大,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在数量、质量等,多个维度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也带动了生物试剂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实验室、医药企业等进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发现以及药物临床前研究的过程中投入的资金由2015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6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8%,远高于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增长速度。

随着生命科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大量生物试剂也随之出现,赋能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和新药开发等各个领域。而各类生物制品的研发及生产离不开对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其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体外诊断、基础科研、高通量测序、疫苗制造和生物医药等。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酶及相关的酶工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酶的定向改造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异性的序列识别能力以及高效的生物催化活性的工具酶,工具酶被广泛地应用于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等生物活性分子的生产和分析检测,是该领域的关键原料之一。

除酶以外,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是生物科技领域的关键反应,对产品的功能实现和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抗体药物、体外诊断与基础科研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抗体的筛选,可以得到亲和力更高、特异性更优、抗干扰性更强的抗体,进而用于后续的诊断类产品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生物试剂产业链上游为生物、化学原料、生产设备、包装材料及耗材供应商,由生物试剂生产商利用上述原材料开发种类丰富的生物试剂,根据用途可分为科研用生物试剂、诊断用生物试剂以及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等,用户包括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CRO企业等。

3.1 生物科研试剂业务

3.1.1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及预测

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生物科研试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中,约10%-15%用于生物科研试剂的投入。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的整体规模在2015年达到128亿美元,并以8.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年的175亿美元,预计于2024年达到246亿美元,2019-2024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

相比国际,我国生物科研试剂行业发展较晚,总体规模较小,但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据Frost& Sullivan数据显示,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72亿元以17.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9年的136亿元,增速远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预计于2024年达到260亿元,2019-2024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8%。

生物科研试剂的按主要成分类别来划分,可以分为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三大类别。

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细胞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19.7%,蛋白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29.4%,分子类试剂的市场规模占比为50.9%。分子类试剂是我国生物科研试剂中最大的细分市场。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测算,我国分子类试剂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39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6%。

3.1.2 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竞争格局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领域的蓬勃发展,生物试剂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生物试剂行业已基本发展成熟,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行业内领先企业通过收购等方式形成规模化发展,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并诞生了如赛默飞、凯杰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相较于国外先发国家,我国生物试剂起步较晚,本土生物试剂行业企业与海外跨国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和下游应用的背景下,生物试剂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国际物流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生物试剂的供应紧张,供应链本地化越来越受到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视,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已经涌现出如诺唯赞、菲鹏生物、义翘神州等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物试剂行业企业与海外跨国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分子类生物试剂细分市场为例,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我国生物分子类试剂市场仍主要被进口产品占据,赛默飞、凯杰、Takara和BioRad四家外国企业在2020年所占据的分子类试剂市场份额合计超过42%,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多个在部分细分领域能够与海外跨国企业进行一定竞争的代表性企业。尤其是随着供应链本地化愈发受到重视,国内生物试剂行业企业有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诺唯赞是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企业的龙头。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20年,在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公司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是最大的国产分子生物试剂供应商。目前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较为分散,诺唯赞作为该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对生命科学研究试剂市场进行整合。

3.1.3生物科研试剂产品布局

诺唯赞自成立之初即专注于生物试剂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生物试剂的产品管线不断丰富。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公司选择不同的基因工程突变体作为原料开发生物试剂,现已开发出超过500种生物试剂,形成了PCR系列、qPCR系列、分子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基因测序系列、Bio-assay系列、提取纯化系列、基因编辑系列和细胞/蛋白系列等多个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

公司各系列生物试剂产品主要属于分子类试剂,方法学为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主要构成为各类酶、抗体和由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超纯水组成的缓冲液等公司主要生物试剂产品系列的主要构成、方法学、用途及应用场景如下:

随着公司科研用生物试剂不断丰富与迭代,下游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公司科研用生物试剂销量呈现上涨趋势。2018-2021年公司科研用生物试剂销售收入分别为7257万元、11201万元、16867万元和28674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0.99%。 

截至2021年6月,公司已成功对200多种酶进行定向改造,并可大规模稳定制备,部分科研用生物试剂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产品与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生产的类似产品在性能指标方面的对比情况如下:

3.2 诊断用生物试剂业务

3.2.1 IVD试剂原料市场规模及预测

体外诊断是现代临床医疗决策的重要基础,根据罗氏诊断统计,目前体外诊断结果对临床医疗决策的影响超过60%。体外诊断行业特点是新技术迭代快、市场增长快、资本回报率高,这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进入行业,并进一步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使得体外诊断行业在上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数、慢性病及传染病等发病率的提高以及新兴国家市场的需求也推动着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4亿元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602亿元美元。到2024年,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40亿元美元,2019-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9%。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并实现技术突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健康意识日趋增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为体外诊断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约人民币450亿元增长至2021年约人民币1243亿。预计到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00亿元,2019至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Frost & Sullivan预测,我国将在2030年成为最大体外诊断产品消费国,届时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将达到2881.5亿元,占全球市场33.2%。

体外诊断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商及经销商和下游体外诊断服务提供商。

体外诊断上游关键原材料是指试剂原料与仪器核心元件。试剂原料主要是抗原、抗体、酶、基因、引物、探针等生物活性物质和高纯度氯化钠、碳酸钠、氨基酸和有机酸等精细化学品;仪器核心元件包括电子元器件、光学元器件、液路元器件、模具等关键零部件。体外检测原料中生物试剂原料通常是病理检测的核心物质,生物试剂原料的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体外检测试剂质量的好坏,而检测试剂的质量又直接决定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抗原、抗体、酶、重组蛋白等生物试剂原料的发展在整个IVD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

随着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不断快速增长,作为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IVD原料市场规模由2016年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约101亿元,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4%,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体外诊断试剂原料指用于生化、免疫或分子诊断等试剂的反应体系原料,主要指核心反应体系。上游诊断试剂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体外诊断产品的质量,其中核心反应体系原材料如抗原、抗体、诊断酶是体外诊断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战略节点。

IVD试剂原料市场主要由抗原/抗体、酶、基因、反应体系载体几个细分市场构成。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诊断用抗原/抗体的细分市场规模达37.35亿元,占比达45%,是IVD试剂原料最大的细分市场;其次酶类市场规模约为24.9亿,酶类细分市场占比达30%,是第二大试剂原料细分市场。抗原/抗体和酶类二者组成的蛋白类原料细分市场占比合计超过75%,规模达62.25亿元,是中国IVD试剂原料最主要的细分市场。

从市场格局来看,过去一段时间中,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IVD行业迅速发展,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生物科技供应链本地化,国内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逐渐涌现出如诺唯赞、菲鹏生物、义翘神州等一批具有自主可控技术的IVD原料生产企业,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正在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3.2.2 诺唯赞体外诊断上游原材料布局

诺唯赞自成立公司起就开始布局体外诊断原料市场。2016年建立了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产品的关键原料,以供中下游企业生产相应体外诊断产品。同时也依托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实现了短时间内制备高纯度、高质量的诊断用抗原,为下游免疫诊断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抗原原材料。2018年,公司基于前期积累的PCR产品开发能力,建立了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实现了对体外诊断多个关键酶的定向进化,提高了特定酶的活性、催化效率、稳定性、特异性和耐受性等主要性能指标,开始为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提供 PCR系列的酶类生物试剂原料,用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生产。

2018-2019年,公司诊断用生物试剂由于销量逐步扩大,呈现收入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诊断用生物试剂作为新冠检测试剂的研发和生产原料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销售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19年的3663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7.16亿元,增长率高达1855.34%。2021年诊断用分子生物试剂业务仍然保持增长趋势,该项业务收入达到了8.85亿元。虽然新冠疫情趋于可控,但考虑到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呈现局部散发形势,在“动态清零”政策背景下,短期内下游新冠核酸检测需求仍然较大,我们推测用于新冠核酸检测的分子诊断原料将继续为公司该项业务贡献收入。同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常规检测的需求也将逐步回归正常,下游医疗单位客户将贡献持续增量,用于非新冠相关的诊断原料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由于新冠疫情因素,诺唯赞在国内IVD原料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从抗原、抗体和酶类组成的IVD蛋白类原料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诺唯赞IVD蛋白类原料市场占比仅为2.01%,远低于Meridian Bioscience的9.37%份额,随着公司研发水平的提升和IVD原料国产化进程的推进,诺唯赞在IVD蛋白类原料市场占比迅速提升,在2021年市场份额达到了10.84%,进一步压缩海外企业的市场份额。

3.3.2 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业务

在测序试剂业务层面,公司在保持遗传生殖和科研服务领域市场份额的同时,大力拓展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和肿瘤高通量测序业务,凭借高效的研发服务和定制化的产品开发能力,迅速进入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龙头企业的供应商名录,为700多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提供高通量测序原料。

针对不同场景,公司选择不同的基因工程突变体作为原料开发基因测序用生物试剂,目前已经开发超过200种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高通量测序中。

2018-2021年,公司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销售收入稳步增加,由2018年的6485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1.6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67%。伴随着下游高通量测序市场高速增长的带动,以及生物试剂产业链本土化替代进程的开展,预计公司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业务将持续增长。

3.4 小结

诺唯赞是国内生物试剂企业的头部企业,在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公司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国产分子生物试剂供应商。目前国内分子类生物试剂厂商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公司作为该领域国内龙头企业,拥有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国家推动生命科学产业链本土化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对国内生物试剂市场进行整合。

科研用生物试剂方面:公司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对生物科研试剂进行丰富与迭代,积极拓展下游应用领域,部分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科研用生物试剂销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试剂业务产生了不利影响,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可控,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复学复工,科研试剂业务得到复苏。在国家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何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科研试剂业务有望在未来稳步增长。

诊断用生物试剂方面:受益于新冠疫情,公司诊断用生物试剂得到爆发式增长,其中新冠核酸检测原料贡献了大部分营收。尽管新冠疫情的持续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公司该项业务未来收入存在不稳地性,但在海外疫情持续、国内疫情局部散发形势以及国内“动态清零”政策的背景下,核酸检测作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短期内下游新冠核酸检测需求仍然较大,预计用于新冠核酸检测的分子诊断原料将继续为公司诊断试剂业务贡献收入。剔除疫情影响后,公司常规诊断试剂业务仍然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非新冠相关产品占比逐年提升。在体外诊断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常规诊断用试剂业务或将继续保持增速,在未来或能部分平衡由于新冠结束后导致的板块收入回落趋势。

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方面:公司凭借高效的研发服务和定制化的产品开发能力,开发出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生物试剂产品,迅速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商名录,为700多家企业提供高通量测序原料。近年来公司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收入稳步提升,伴随着下游高通量测序市场高速增长的带动,以及生物试剂产业链本土化替代进程的开展,预计公司高通量测序用生物试剂业务将持续增长。

4、凭借原材料自给能力,POCT业务有望后来居上

4.1 诺唯赞POCT产品布局

4.1.1 POCT市场规模及预测

即使诊断(Point-Of-Care Testing, POCT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免疫学等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体外诊断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 POCT 的出现成为了可能。POCT的出现能够在快速取得检测结果的同时免去了样本的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繁琐的步骤,也不必再依赖于专业人员的操作。近年来,POCT可用测试的范围、设备的技术可靠性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POCT凭借其使用方便、快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体外诊断行业内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据Frost & Sullivan统计,2015-2021年,我国 POCT市场规模从43亿元增长至173亿元,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元,2019-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9%,年均复合增长率均高于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整体年均复合增长率,属于体外诊断领域中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POCT体现了其应用场景广泛、使用方便、快速等诸多优点,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检测的需求也推动了POCT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快速增长。

我国POCT市场化程度较高,进口产品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海外跨国企业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较高的技术水平等优势在中高端市场长期占据领先地位,罗氏、美艾利尔、雅培等大型跨国企业占据了超过54.6%的POCT市场份额。同时这些跨国企业也正在向低端市场也不断加大渗透力度,给国内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得益于国家对相关产业发展政策而的导向,POCT产品的研发和升级得到了相应支持,政府在有序推动POCT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和供应链国产化。国内企业中,万孚生物基蛋生物东方生物等IVD行业领先公司都在大力布局POCT业务,抢占这块增长迅速的细分市场。诺唯赞在POCT业务方面,拥有抗原、抗体等关键原料的技术储备,实现了诊断试剂原料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够控制POCT产品成本,保证供应链稳定,对市场需求及时作出反应,该项业务增长速度较快。

4.1.2 公司POCT产品布局

2016年,诺唯赞成立了子公司诺唯赞医疗开展体外诊断业务,基于抗原、抗体的开发与制备技术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量子点修饰偶联技术,开发了量子点免疫荧光检测产品线,进入POCT诊断试剂领域,并已先后推出了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自体免疫、肾功能、慢病管理和呼吸道 8个系列的POCT诊断试剂。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凭借前期积累的大规模原料和试剂的生产技术,开发了新冠核酸检测酶原料、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截至2021年12月,公司国内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数量已超60。公司现有新冠检测试剂盒产品包括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以及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已进入国内外供应目录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欧盟(包括以下国家: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瑞典等)、印度尼亚、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等。

新冠业务方面,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带来了大量市场需求,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后,销量迅速扩大,诊断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至56019万元,来自新冠检测试剂盒的销售收入为51867万元,占POCT诊断试剂销售收入的 92.59%。2021年,由于国内新冠疫情的逐步好转及新冠检测试剂盒集中采购政策的推进,新冠相关诊断产品销售收入下降至34400万元,进而导致诊断业务收入降低至42944万元,同比下降23.34%。但在常规诊断业务方面,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常规诊断收入仅为652万元,2021年常规诊断收入增长至8544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0.26%。尽管新冠疫情的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公司新冠业务收入在未来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公司自2015年布局体外诊断业务以来,POCT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已经丰富,考虑到未来下游医疗机构客户将贡献持续增量,我们认为其常规诊断业务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诺唯赞依托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公司体外诊断产品核心原料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在POCT诊断试剂原料方面,公司依托自主掌握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能力,形成了1000 余种高性能抗原、抗体等关键原料的技术储备,并且可以开发关键原料供应有限的稀缺检测指标, 以及在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关键原料的自产有利于公司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可迅速开发相关原料及对应产品,把握市场机遇;同时,亦有利于保障公司的供应链安全,不对供应商形成依赖。

2020年,诺唯赞的体外诊断业务的毛利率高于万泰生物、万孚生物、东方生物,部分原因系上述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专注于体外诊断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相关原材料依赖外购较多,公司POCT诊断试剂的相关原材料为自产取得,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公司的体外诊断业务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2021年,公司的体外诊断业务的毛利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原因系公司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相关成本较高且随着国内新冠疫情的逐步好转及新冠检测试剂盒集中采购政策的推进,公司POCT诊断试剂的毛利率有所下降所致。若不考虑新冠影响,得益于POCT诊断试剂核心原料自产能力,伴随着公司POCT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产品规模化的扩大,预计常规诊断试剂业务毛利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4.2 诺唯赞POCT仪器布局

为充分发挥体外诊断试剂的性能,公司子公司诺唯赞医疗在深圳设立了仪器研发分公司,建立了POCT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团队,公司围绕体外诊断仪器开发,通过研发积累,成功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并适配公司生产的POCT诊断试剂。

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全自动仪器QD-S2000可配套公司全系列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使用,能够实现全自动连续批量进样(单次最多可放置50个样本且支持多种规格检测)、恒温孵育(避免环境温度干扰)、穿刺吸样(确保生物安全性)、试剂仓弹夹自动识别和除湿、余量监控等功能,可满足医院临床科室、急诊、ICU和检验科的多样化需求,丰富了POCT的应用场景。

诺唯赞体外诊断仪器业务目前处于布局初期,总体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2018年公司诊断仪器业务收入为87.9万元,2021年已增长至944.08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1.03%。对于POCT诊断仪器,公司采用以免费投放为主、销售为辅的模式,目的是通过仪器带动 POCT诊断试剂的销售。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已有3,026台POCT诊断仪器投放至终端医疗机构,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

4.3 小结

新冠相关POCT业务:新冠疫情爆发后,带来了大量市场需求,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后,销量迅速扩大,公司体外诊断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在诊断试剂业务中,新冠相关的POCT试剂收入占比超过90%。由于新冠相关POCT产品销售高度依赖于疫情发展状态和防控政策,导致公司该项业务未来收入存在较大不稳定性。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以及行业内其他企业陆续推出类似产品或疫苗等其他相关产品,公司新冠相关POCT产品销量或将有所下降、利润空间或将有所减小。

常规诊断POCT业务:公司基于抗原、抗体生产核心技术,凭借IVD原料自产优势,积极向下游POCT终端进行业务拓展,目前已成功建立了较为丰富的POCT产品线,在心肌标志物、感染标志物系列上已成为我国产品最齐全的企业之一,诊断试剂终端客户覆盖了下游2200多家医院。公司自2015年布局体外诊断业务以来,常规POCT业务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下游常规诊断需求回归正常水平,未医疗机构客户将贡献持续增量,预计常规POCT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POCT诊断仪器业务:公司POCT诊断仪器业务目前尚处于布局初期,总体规模较小,但增速较快。对于诊断仪器业务,公司采用“免费投放为主、销售为辅”的模式,希望通过仪器带动 POCT诊断试剂的销售。随着公司在诊断仪器领域的技术积累,POCT配套仪器认可度的提升,下游医疗机构在购买安装诊断仪器后,会对体外诊断试剂产生持续性需求,有利于公司诊断业务长远发展。

5、趁行业发展东风,生物医药事业部业绩弹性大,空间可期

经过一年多的业务探索期,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2021年度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已建立了新药/疫苗研发试剂、疫苗临床 CRO 服务、疫苗原料三大产品线与服务,已建立独立的研发、生产、质控、销售部门等事业部组织架构,拥有 GMP 级别的发酵纯化车间,形成细胞活力检测、报告基因细胞株、荧光素酶系列、免洗ELISA 试剂盒、新冠假病毒/假病毒细胞、疫苗生产核心酶原料等数十个产品,主要客户包括生物医药企业、疫苗企业、科研机构/医院、CRO/CDMO企业等,客户覆盖率不断提升,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97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774%。

5.1 mRNA疫苗关键原料供应

5.1.1 疫苗概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5亿例。许多研究都指出,全程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人群的感染率和死亡风险。在疫情防控需求的驱动下,各国都开启了新冠疫苗研发项目,通过紧急使用授权或有条件上市等方式,加速疫苗产品的研发进程。

根据开发技术路径的特点,目前市面上的新冠疫苗可以被分为四类: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

核酸疫苗是一类创新技术,能够诱导更强的免疫反应,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够快速大批量生产,GMP生产成本低廉,能够大范围推广使用,缺点是技术难度较高,且疫苗对运输储存条件要求苛刻。

从市面上主流新冠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对比来看,不同技术路径生产出的疫苗品种表现出了其对应开发技术的特点。Pfizer-BioNTech和Moderna生产的两款mRNA疫苗有效率均超过90%以上,接种两剂后重症保护率均能够达到100%。由于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腺病毒预存免疫,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接种有效率显著低于mRNA疫苗,对于重症患者的保护率无法达到100%,且4月23日出现的可能与腺病毒有关的不明肝炎蔓延至12个国家,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腺病毒载体疫苗安全性的担忧。灭活疫苗的主要代表是国内厂商生产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从临床试验数据上来看,科兴疫苗疗效略好于国药疫苗,但两者整体有效率未超过80%,远低于mRNA疫苗的95%有效率。重组蛋白疫苗有效率较为理想,达到了89%,且在接种两剂后重症保护率与住院治疗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mRNA疫苗相较于传统疫苗具备许多优势,例如免疫原性高、有效率高、安全性强、生产成本低和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由于mRNA化学结构相似,生产和纯化与抗原本身无关,同一条mRNA疫苗的生产线很容易被改造成符合EMA或FDA标准的不同抗原疫苗的生产线,因此,在应对当下新冠肺炎病毒不断快速变异的局面时,mRNA疫苗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研究与生产,快速提供对应变异毒株的疫苗,已成为市面上主流的新冠疫苗。

短期来看,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酵,变异毒株感染力不断增强,接种疫苗仍然是人类对抗新冠病毒的最有效方法之一。mRNA疫苗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通过变换mRNA分子,快速制造出能够针对新型变异毒株的疫苗,从众多疫苗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疫苗厂商重点布局对象。未来mRNA疫苗或将成为最主流的新冠疫苗,市场空间广阔,上游原料市场空间可期。长期来看,mRNA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新冠疫苗应用外,还可用于常规疫苗、蛋白替换疗法、肿瘤免疫疗法等领域。同时在本次新冠疫情的催化下,mRNA技术逐步成熟,其安全性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验证。mRNA疗法前景十分广阔,在未来或将拥有较大增量市场。

5.1.2 mRNA关键结构:5’端帽子

mRNA在注射后容易被核糖核酸酶(RNase)快速降解,半衰期通常较短,这种特性严重影响了mRNA在细胞内的稳定翻译过程,使得疫苗效力存在降低的可能性。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界的普遍观点是通过优化mRNA的调控区域来实现:5’ 端帽、Poly-A尾巴和非翻译区域(UTRs)。通常的做法是利用RNA工程对mRNA进行改造。

mRNA经体外转录(IVT)后,在其5’ 端修饰形成一个特殊的“帽子”结构(m7Gppp5'N),此结构与mRNA的稳定性、转运(出核)和翻译紧密相关,是疫苗用mRNA的关键结构,“加帽”环节也是核心技术环节之一。Poly-A尾部也参与调节mRNA的稳定性,其长度的缩短或去除会导致mRNA降解,Poly-A尾的构建通常可以在DNA模板设计环节中完成,当DNA转录完成,转录出的mRNA会天然地带有设计长度的Poly-A尾。UTRs是mRNA的一部分,位于mRNA编码区的两侧,可以调节mRNA的稳定性。除上述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选择编码区中的“频繁密码子”的方式来优化编码区密码子,以此增加mRNA稳定性,即GC(鸟嘌呤-胞嘧啶)含量最大化。

mRNA疫苗生产流程主要包括6个核心步骤:序列设计、体外转录、分离纯化、脂质体包裹、透析过滤和封装。(1)一旦病原体的基因组被成功测序,靶抗原的序列就被设计并插入到质粒DNA构建体中;(2)质粒DNA经过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变成线性化模板,在T7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糖核苷酸被转录成mRNA,同时在加帽酶的作用下(一步法)进行RNA修饰,在5’ 端加上帽子(3)修饰后的mRNA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离子对反向色谱纯化,以去除污染物和反应物;(4)纯化后的mRNA与脂质在微流控芯片中混合,自组装形成脂质体颗粒,mRNA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5)透析或过滤脂质体颗粒溶液,除去未包裹的mRNA、非水溶剂和细菌;(6)将过滤后的溶液储存封装进无菌小瓶中,完成mRNA疫苗的生产。

5.1.3 mRNA疫苗大规模生产关键环节——加帽

目前工业上大规模生产mRNA时所用的加帽方法分为两种:共转录加帽(一步法)和转录后加帽(两步法)。

共转录加帽具体为:在体外转录过程中,加入Cap analog(RNA帽类似物),帽类似物会与鸟嘌呤(GTP)相互竞争,从而为mRNA的5’ 端加帽。共转录加帽技术一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mCap技术利用m7GpppG帽子类似物为RNA加帽,效率较低仅有40%成功率,且加帽方向容易出错,目前已经基本已被淘汰。第二代共转录加帽技术采用抗反向帽类似物(ARCA)进行加帽,加帽率提升至70%以上,并且解决了加帽方向的错误的问题,但由于类似物基本结构仍然Cap0,RNA转录效率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第三代共转录加帽技术为TriLink公司开发的CleanCap技术,在ARCA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核苷酸,产物结构改变为Cap1,提高了RNA转录效率以及加帽率。

转录后加帽具体为:在mRNA体外转录完成后,在合适浓度的S-腺苷甲硫氨酸(SAM),鸟苷三磷酸(GTP)等条件存在下,利用牛痘病毒加帽酶(VCC)在二次酶促反应中,将帽子结构加到mRNA的5’ 端。因为这个过程是酶促反应,加帽成功可接近100%,并且保证帽子结构的方向正确。但由于整个过程存在两步酶促反应,整体速率不如共转录加帽子方法。

mRNA疗法/疫苗中mRNA分子 5’ 端的“帽子”结构十分重要,它与mRNA的稳定性、转运(出核)和翻译紧密相关,疫苗的效力、半衰期等都受该“帽子”影响,所以“加帽”环节是mRNA疫苗生产核心技术环节之一。“加帽”环节所涉及到的加帽类似物和加帽酶是mRNA疗法/疫苗产业链中核心原料,其市场在整个产业链占有重要地位。

5.1.4 mRNA疫苗上游产业链参与者

根据生产流程,mRNA疫苗上游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质粒模板生产环节、mRNA原液生产环节和包封制剂环节。

mRNA原液生产环节中竞争较为激烈,参与企业众多。共转录加帽技术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涉及到的原材料如PCR直接转录酶、加帽类似物等原材料市场被Merck和Trilink公司掌控。而转录后加帽技术则被中国企业逐步攻克,国内产业链供应日渐完善,国产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附加值最高的RNA聚合酶、加帽酶原材料细分市场中,诺唯赞、瀚海新酶和近岸蛋白是有力竞争者。

5.1.5 mRNA疫苗生产生物试剂原材料成本构成情况

根据辉瑞披露的BNT162b2新冠疫苗的成本构成情况来看,mRNA疫苗原材料主要成本由RNA聚合酶(43.44%)、帽类似物/加帽酶(37.33%)和可电离阳离子磷脂(11.94%)构成。

RNA转录涉及到的酶方面国内已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诺唯赞、金斯瑞、瀚海新酶等企业均能够提供包括T7 RNA转录酶在内的供mRNA转录的完整试剂产品。RNA聚合酶在mRNA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大,市场份额最高,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进步和产能的扩大,这部分市场将被国内企业物美价廉的酶产品进一步占据。同时随着mRNA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大,RNA聚合酶原材料市场仍将扩大,国内企业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RNA修饰环节中,帽子类似物的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AmpTec(Merk收购)掌控,使用帽子类似物对mRNA实现一步加帽,加帽整体效率较高,但存在技术难度高、专利壁垒高等难点,国内企业仍需进一步突破。相对应地使用牛痘病毒加帽酶进行加帽是另一种加帽替代方法。牛痘加帽法是一个两步过程,第一步先转录出mRNA,第二步使用加帽酶进行催化反应,使帽子连接在mRNA的5’端。虽然整体反应速率受限于mRNA的转录速度,但由于是酶催化反应,加帽成功率接近100%,整体效率也比较高。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核心原材料是牛痘病毒加帽酶。目前国内诺唯赞、近岸蛋白、瀚海新酶等企业已有对应加帽酶产品提供。

5.1.6 mRNA上游原材料细分市场规模

Moderna 2021年的财务报告显示该公司生产销售mRNA疫苗的毛利率达到了85.19%。再结合我们与业界专家的座谈交流,我们这里按mRNA原材料占整个mRNA疫苗产业链市场规模的18%计算。根据Wen Xie等学者的预测,2021年mRNA疫苗市场规模价值约为500亿美元,mRNA成本按18%计算,可测算出2021年全球mRNA疫苗上游原材料市场规模约为90亿美元。

根据辉瑞公司披露的BNT162b2疫苗成本构成情况,RNA聚合酶、RNA帽类似物/加帽酶和LNPs颗粒三种原材料是生产mRNA疫苗中最重要的成本构成部分,各自成本占比分别达到了43.44%,37.11%和11.94%。

基于前文论述,2021年mRNA上游原材料市场规模按90亿美元测算,RNA聚合酶,RNA帽类似物/加帽酶和LNPs颗的成本占比分别为43.44%,37.11%和11.94%,可以测算出上述原材料各自细分市场规模为39.10、33.40和17.46亿美元。

在质粒生产、mRNA转录和mRNA修饰等环节中,国内拥有较为完善的供应链,诺唯赞、近岸蛋白、瀚海新酶以及金斯瑞等企业都能提供较为全面的生物试剂原材料,这部分原材料全球市场规模合计可达约75亿美元,国内厂商对应业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目前,我国mRNA疗法领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21年国内mRNA疗法-酶原料市场中,境外供应商ThermoFisher和New England Biolabs分别占据40%和10%的市场份额。本土企业中,近岸蛋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2021年度已占据国内市场39.8%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目前诺唯赞在mRNA疗法酶原料市场上占有份额较小,分析原因可能主要在于mRNA疗法属于近年来的新兴技术,此前公司尚未存在业务布局,同时mRNA疫苗中下游用户黏度较高,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市场格局。但针对这一前景广阔的新兴领域,诺唯赞也是积极布局mRNA疗法上游原材料市场,在2020年成立生物医药事业部,组织研发团队对核酸聚合酶、加帽酶等核心酶原料的涉及与开发进行技术攻关,目前已完成10余个核心酶原料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并针对工业化生产开发了相应试剂盒。目前我国mRNA疗法领域仍处于初期阶段,行业集中度较低,在国家推动生命科学产业链国产化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在未来抢占更多mRNA上游原材料市场份额。

5.2 诺唯赞mRNA疫苗原料产品布局

mRNA体外转录及修饰关键核心原料供应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以来,诺唯赞积极布局mRNA疫苗原料行业,为进一步解决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关键原料“卡脖子”难题,全力护航我国新冠疫苗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体系建设,公司针对疫苗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全能核酸酶、在 mRNA 体外转录和转录后修饰过程中所需的 T7 核糖核酸聚合酶、牛痘加帽酶、2-氧-甲基转移酶等核心酶原料的设计与开发上进行了技术攻关,目前已完成 10 余个酶原料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针对工业化生产中的酶残留问题开发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可进一步优化过程质控与工艺放行。公司聚焦于酶的稳定性、高比活性、高保真性、产物高完整性以及低副产物引入等性能的酶分子改造与定向进化技术,完成新冠疫苗原料酶项目8个,开发了用于mRNA疫苗的体外转录和修饰核心酶原料产品,并且不断进化、筛选突变体酶,提高合成效率。

在mRNA生产原材料市场中,RNA聚合酶、mRNA加帽酶、DNase I等生物试剂原料细分市场上,诺唯赞均能够提供相应产品,满足疫苗生产厂商的需求。公司已经为康希诺、北京民海生物科技等国内疫苗研发、生产企业提供mRNA疫苗生产原料。随着mRNA疗法技术的成熟以及供应链国产化进程的推进,诺唯赞在mRNA上游原料市场的占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5.3 新药研发试剂供应与疫苗临床CRO服务

诺唯赞生物医药事业部不断扩充新药研发试剂品类,形成了包括细胞活力检测、报告基因细胞株和免洗 ELISA 试剂盒等 Bio-assay 产品系列。在疫苗研发领域,开发了针对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假病毒和中和抗体检测系列试剂,开发了用于 mRNA 疫苗的体外转录和修饰产品,并不断进化、筛选突变体酶,提高合成效率。公司新增了mRNA工艺平台和mRNA质量分析平台,在小规模工艺开发及体系研究方面可以快速响应下游疫苗厂商的需求,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mRNA原液质量分析方法,可为客户提供研发样品检测服务以及建立方法学服务,可实现在ELISA、ELISpot、ICS、腺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新冠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技术平台的交付。

为快速响应国家多种技术路线新冠疫苗的战略布局,公司及时组建专业团队,立足于公司技术平台、研发路线、检测与试剂开发经验等优势,开展疫苗评价服务业务。公司以方法学创新研发为源头,已为覆盖我国现有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的众多疫苗企业提供了疫苗临床试验 CRO 检测和临床研究服务,积累了涵盖 mRNA、DNA、灭活、亚单位、腺病毒载体等技术路线细胞免疫学评价的丰富经验,同时建立了以国际标准物质为基础的体液免疫分析的方法学体系,助力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

6、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6.1盈利预测假设

假设1、假设生命科学上游试剂端业务中常规业务收入维持历史增速,2022年-2024年分别保持51%、50%、44%的增速;假设生命科学上游试剂端业务中新冠业务收入在2022年基本和2021年持平,2023-2024年开始每年分别以25%、35%速度递减;

假设2、假设POCT诊断试剂业务中常规业务收入在2022年-2024年分别维持55%、50%、50%增速;假设POCT诊断试剂业务中新冠业务收入在2022年呈现92%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基于公司新冠相关抗原检测试剂盒业务),2023-2024年开始分别以45%、60%的速度递减;诊断仪器业务因体量及占比均很小,我们假设该业务仍具备较大增长弹性,2022-2024年该业务收入增幅为80%、100%、100%;

假设3、生物医药事业部是公司业务延展的具有广阔增长空间的方向,且尤其是国内mRNA疫苗一旦获批预计具有较大弹性,但因目前体量较小及不确定性因素等,暂不做业绩预测;

假设4、基于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及业务等因素,我们假设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及销售费用率相对2021年略微增长。

6.2 相对估值法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26.02 亿元,26.18 亿元和28.88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78/9.26/11.02亿元;当前股价对应估值分别为 32倍、30倍和 26倍。我们选取 A 股中同行业的百普赛斯、义翘神州、优宁维泰坦科技作为可比公司,参考可比公司估值(2022年平均估值40倍),考虑到公司是上游分子类原材料领军地位,良好的业务延展性及生物医药板块的较大弹性等因素,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7、评级所面临的风险

1、  产品研发的风险。生物试剂行业和体外诊断行业均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后续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可能面 临因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研发成本投入过高、研发进程缓慢而导致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若不能持续及时研发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生物试剂产品、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其他相关产品,公司可能会错失市场机会,进而对公司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2、 技术迭代的风险。公司逐步从生物试剂领域进入到体外诊断、疫苗临床 CRO 服务、疫苗原料等下游细分领域。若公司对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预计出现偏差或同行业公司在上述关键技术或方法学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和技术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3、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随着我国生物试剂领域与 体外诊断领域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若公司不能为核心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环境、发展空间,则可能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 核心技术失密的风险

5、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伴随我国生物试剂与体外诊断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众多国内外企业加入竞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公司未来不能保持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或竞争对手采取降价、收购等形式抢占市场,或跨国巨头集中资源进入公司优势的细分领域等,将会对公司的市场份额、产品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6、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试剂及体外诊断产品,生物试剂的客户群体主要为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 CRO 企业等等,体外诊断产品的终端客户群体主要为医院等医疗机构。虽然已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但仍存在市场推广效果不佳、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7、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战略与管理风险。

8、新冠疫情相关不确定性风险。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相关的原料、终端试剂盒等产品与服务带来的销售收入在公司总体收入构成中占比50%以上,根据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各国政策与形势,新冠疫情的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以及行业内其他企业陆续推出类似产品或疫苗等其他相关产品,公司生产的新冠检测试剂盒以及相关生物试剂的销量将会有所下降、利润空间将会有所减小,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如同时因疫情因素、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政策变化等不可抗力原因,公司常规业务营业收入与利润水平未能保持较高增长,未来公司可能面临业绩大幅下降的风险。

9、宏观环境风险。外业务体系搭建是公司近三年重要战略事项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有所反复,趋势仍不明确,加之全球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逆全球化、贸易摩擦频繁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公司境内外业务开展,尤其国际化业务进程将产生不利影响。

10、影响公司经营及业绩表现的其他风险等。

邓周宇,医药生物行业首席分析师、大消费组组长、11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先后供职于国海证券国信证券、中银国际证券。广泛覆盖:行业政策、创新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业、中药行业、互联网医疗、商业健康险研究。曾获得:金融界最佳分析师(2013)、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14)、水晶球最佳分析师(2014、2017公募组,2021)、金牛奖最佳分析师(2014)、金翼奖最佳分析师(2017、2018)、东方财富网100强分析师(2021)。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周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工程硕士。曾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作)。累计近2年生物医药板块研究经历,主要覆盖医疗器械、IVD、CRMO、新兴AIDD、生物医药上游原材料等领域。

李天成,中山大学生物工程本科,导师为哈佛前讲师,国家青年千人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导师为哥大医学院双院院士,《Biomaterials》主编。曾在国际核心期刊ACS Publication上发表论文,毕业后在美国药企工作近3年,曾就职于纳斯达克上市药企,负责药物的开发及测试。覆盖创新药&技术。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新冠肺炎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6 泰德股份 831278 4.06
  • 06-01 侨源股份 301286 --
  • 06-01 侨源气体 300646 --
  • 06-01 侨源股份 301286 16.91
  • 06-01 侨源气体 300646 16.9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