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大幅上调资本开支至300亿美元!“军备竞赛”开启?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这些细分龙头竞争优势明显(名单)
散户军团罕见出征:7亿爆买1股!四大散户席位狂买PK四大机构席位狂抛,谁能笑到最后?
原标题: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主题投资机会展望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投资要点:
更大格局看浦东: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1)国内大循环:以上海为引领,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长三角一体化1.0到2.0的发展重心变化,是对现有经济产业结构的盘整及升级,浦东新区金融、技术要素流动充分,以浦东为增长点带动上海区域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同时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的布局对长江中下游的发展形成引领。
2)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浦东科创高地,作为双循环发展的战略链接。根据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发展政策的中长期“愿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浦东新区的发展要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与苏浙皖三省各扬所长,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赋能提速,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
浦东新区产业的全面升级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本身乃至上海,作为整个长三角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浦东新区能通过科技创新、贸易拉动、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手段将自我优势辐射覆盖整体长三角地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体现基本生产要素的联结,更体现在高新技术、科学创新手段的融合,因此浦东新区的经济革新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在与未来:六大“硬核”产业——浦东新区的产业高地
1)历史视角:传统产业稳中有升,金融驱动高新技术发展。金融产业强势依旧,高速发展“臂助”实体经济。科技研发能力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高新技术及创新能力是经济由量转质的核心,作为浦东新区另一优势产业,2020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已有3800家左右,占全市超过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7.3%。交通贸易核心地位稳固,贸易运输产业优势逐步攀升。作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建设航运贸易的核心区,浦东新区的贸易运输相关产业一直有相当优势,2020年浦东外贸进出口稳定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31.9%大幅提升至65%以上。
2)区域产业结构视角:多区域协同发展,助力浦东新区经济革新。根据《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新区可解构为9大区,其中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以及张江是过去涵盖各个方面的四大片区,而临港作为新兴片区则起到了深化自由贸易,革新制度政策的试点区域,剩下三个片区则分别强化信息会展、旅游以及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
3)产业发展方向视角:六大“硬核”产业方向随风起。浦东新区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地区生产总值要求年均增长6-7%左右。区域经济整体高增速的背后孕育的是——核心产业规模翻倍式发展的增长空间。2018年浦东新区提出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在浦东新区及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GDP高增速的驱动下,芯片、创新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翻倍式增长”或具有确定性,这其中,培育相关技术优势的龙头公司快速发展,实现其对产业链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金融开放加速:跨境资本双向流通加大,浦东新区金融具有先发优势
1)资本市场建设角度: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对标国外主要资本市场,更好吸引境外投资者,构建多层次市场,是金融开放的必然。注册制肩负着重构政府和市场关系、探索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历史使命。推动注册制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市场化的时代,注册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更加容易吸引海外的投资者。2019年至今,上海交易所推进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以来,科创板和自贸区扩区以及对外进一步开放主题相联系来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
2)人民币国际化角度: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互相促进。中国对外货币合作持续加深,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渠道继续拓宽,投资代理服务不断优化,入市流程和周期大幅缩减,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的意愿有望进一步上升。人民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份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全球70多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
发展碳金融:碳交易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良性互动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落户上海料将极大提高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及活跃度。在碳减排及碳配额制度推行离不开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以上海碳交易市场为代表通过对碳排放的市场化定价,通过价格发现机制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到排放主体。从加速新旧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通过发展碳金融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显得尤为重要。预计碳交易市场落地后,一些关于碳汇、碳捕捉的绿色生态的碳中和主题短期内亦会受到提振。
投资建议
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中所孕育的投资机会可以把握以下方向:
1)区域经济下的土地价值重估下。我们认为,关注房住不炒下,租赁市场土地价值重估,建议关注:陆家嘴、浦东金桥等;
2)区域经济整体高增速的背后孕育的是——核心产业规模翻倍式发展的增长空间。建议关注浦东的科创园区及硬科技,如上海临港、张江高科、科创50ETF等相关投资机会;
3)金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本土龙头券商或进一步受益于金融开放后的券商集中度的提升;
4)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落户上海,从加速新旧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通过发展碳金融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显得尤为重要。预计碳交易市场落地后,一些关于碳汇、碳捕捉的绿色生态的碳中和主题短期内亦会受到提振。
正 文
更大格局看浦东:
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与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一)国内大循环:以上海为引领,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
1980-1990S,“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起步发展,其支持力度及辐射范围不断“扩容”,2015年以来传统的“江浙沪”吸纳安徽后成为现在的“一市三省”的区域格局,区域面积 35.44 万平方公里,区域经济总量为20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25%。从长三角的发展现状来看,长三角地区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我们认为,其区域间联系紧密、各自产业较为成熟,但在以科技创新为引导的背景下,长三角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料将率先“破局”,形成垂范。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首位城市或将真正在各城市互联互通及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1.0到2.0的发展重心变化,是对现有经济产业结构的盘整及升级,浦东新区金融、技术要素流动充分,以浦东为增长点带动上海区域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同时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的布局对长江中下游的发展形成引领。
从现长三角发展现状来看:1)产业结构相似性提高,优势互补减弱。长三角从规划到产业的同构化广遭诟病。据中国社科院数据披露,2004-10年,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至0.79,而上海与江苏、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分布保持在在0.9、0.85左右。其中,后来新加入的安徽与江苏、浙江的相似度系数也在这几年快速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8以上。2)城市间发展的落差迅速被拉大,由点到面的整体发展很难实现。站在国家层面,长三角一体化破局是以点带面的驱动,部分城市在先试先行率先起飞,但城市间发展落差的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已日益突出,城市群或大湾区发展战略意义开始凸显。3)上一轮“招商引资”的园区经济发展,导致了园区泛滥,区域经济协作和产业发展布局缺乏长远规划,需要进一步资源整合的再出发。
(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浦东科创高地,作为双循环发展的战略链接
中国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期,收入差距加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显现,“十四五规划”强调以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三大经济增长极”引领整体经济版图协同发展;同时,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或受中长期提振,这其中,能代表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或率先受益。
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及关键技术攻关的产业政策亦会呵护高景气度科技板块。“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加快科技短板领域的研发,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等瓶颈短板;另一方面,助推传统科技的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2021年也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0年以来“六保、六稳”的统筹布局下,当前市场性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叠加“建党百年”的时间窗口,相关配套的改革政策或迎来加速推动。
与此同时,我国十四五的整体规划与北京、上海及广州等重点地区十四五规划中共同聚焦的政策方向,或更容易孕育一些中长期的投资机遇。总体来看,相比于“十三五规划”,本次“十四五”的整体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释放出:更加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基调。
我们认为,增量的制度改革创新离不开存量资源的激活助力,上海依托强大的贸易服务及金融配置功能,料将是通过发展科技创新企业的优化产业结构见效最快的地区。“新结构”的特殊性在于老经济中心积累的产业基础、多元包容及开放性的制度体制。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发展政策的中长期“愿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浦东新区的发展要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与苏浙皖三省各扬所长,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赋能提速,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同时,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把握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好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
浦东新区产业的全面升级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本身乃至上海,作为整个长三角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浦东新区能通过科技创新、贸易拉动、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手段将自我优势辐射覆盖整体长三角地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体现基本生产要素的联结,更体现在高新技术、科学创新手段的融合,因此浦东新区的经济革新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在与未来:六大“硬核”产业
——浦东新区的产业高地
(一)历史视角:传统产业稳中有升,金融驱动高新技术发展
金融产业强势依旧,高速发展“臂助”实体经济。作为浦东新区最核心、最优势产业之一,金融业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占新区GDP比重始终位于前列,根据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信息披露,2020年新区持牌金融机构1105家,占全市近2/3,实体经济方面2020年新区1730家中小企业获得相关担保贷款,总金额50.23亿元,全年金融部门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研发能力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高新技术及创新能力是经济由量转质的核心,作为浦东新区另一优势产业,2020年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800家左右,占全市超过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7.3%;研发创新方面2019年研发机构个数近700个,占全市一半以上。18个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5个落户浦东,研创优势明显。
交通贸易核心地位稳固,贸易运输产业优势逐步攀升。作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建设航运贸易的核心区,浦东新区的贸易运输相关产业一直有相当优势,2020年浦东外贸进出口稳定在2万亿元以上,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31.9%大幅提升至60.5%,同时机场旅客运输和集装箱吞吐增速逐步稳定,整体产业发展稳健且优势明显,新区交通枢纽地位得以不断强化进而反促进贸易运输产业增长,形成正向优势循环。
(二)区域产业结构视角:多区域协同发展,助力浦东新区经济革新
地域联结发展优势产业是浦东新区的成功历史,根据《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新区可解构为9大区,其中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以及张江是过去涵盖各个方面的四大片区,而临港作为新兴片区则起到了深化自由贸易,革新制度政策的试点区域,剩下三个片区则分别强化信息会展、旅游以及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
金融城、科学城“双城辉映”。“十四五”指出陆家嘴、张江、外高桥和金桥四区在过去优良联合发展的基础上要继续跃升,陆家嘴着力发挥金融核心城职能,建设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张江积极推动建设国家科技力量战略高地。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大科学设施,集聚国家实验室等更多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科学城“双城辉映”。
高端贸易、制造并行。外高桥未来侧重于数字贸易探索,加快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打造国际贸易、仓储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强链扩链。金桥则与外高桥同走“高端”路线,大力引进培育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子类龙头企业和活力创新企业;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与应用,建设新基建示范实践区。
临港新片区壮大。上海“十四五”提出,在十四五时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两番,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自2002年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以来,累计签约项目达517个,总投资超3345亿元。2020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9%和55%,目前临港新片区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10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特色园区正式开园,已落地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总投资累计超过1500亿元,未来临港新区主要聚焦于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生物医药研发制造、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技术。
(三)产业发展方向视角:六大“硬核”产业方向随风起
就浦东而言,未来5年浦东新区GDP增速或 “一枝独秀”。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1-25年上海市整体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年均增速预计保持5%左右。而浦东新区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地区生产总值要求年均增长6-7%左右,特别是,明确提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在2018 年基础上翻两番,根据测算,十四五期间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或在21%左右。
区域经济整体高增速的背后孕育的是——核心产业规模翻倍式发展的增长空间。2018年浦东新区提出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在浦东新区及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GDP高增速的驱动下,芯片、创新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翻倍式增长”或具有确定性,这其中,培育相关技术优势的龙头公司快速发展,实现其对产业链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芯”增速不减,“卡脖”技术突破势在必行。根据浦东“六大硬核产业建设亮点”新闻通气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实现翻倍,占全市比重达71%,相关企业一季度营收增长19.9%,浦东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地区,2019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占上海71.5%、全国16.1%,同时新区专利申请个数稳步上涨并即将突破年25000关卡,芯片“卡脖”技术突破成为产业发展关键,2020年我国3nm、14nm芯片技术皆有大幅进展。
“创新药”融资规模再创新高,研发创新成效突出。浦东是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最前沿之一,据制药网行业分析统计,浦东新区诞生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创新医疗器械,今年前四个月新区有58家生物药企获得投资或上市,同比增长2.6倍,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规划核心联结各园区发展,以更高效的方式向“十四五”2025年2000亿元产业规模目标迈进。
“蓝天梦”主力机型均有突破,浦东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民用航空产业从不足10亿元规模跃升到2020年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20.5%。截至今年5月,ARJ21支线客机已累计交付50架,累计安全载客250万人次,未来新区交通运输能力及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民用航空亦获得政府产业专项基金等一些政策支持。
“未来车”产值加速,新能源引领全产业链集群成为未来方向。仅2020年新区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1.6%,本年前4月继续保持高增速。张江引来新区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的高端智能项目“智己汽车”,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也在金桥区域开放29.3公里测试道路。《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颁布对本土新能源汽车研发注入新的动力,特斯拉入驻的带头效应进一步促进国产新能源车挖掘市场空间。
“智能造”产业生态凸显,海航、机器人多方收益。浦东作为运输贸易核心之一,拥有全球最新、最大动力运输船,位于浦东的邮轮供应链公司已经完成对德国内装公司R&M收购。张江机器人谷和金桥机器人产业园在《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心动方案》加持下已经形成全球一流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
“数据港”三高属性明显,数据服务中心效应显著。新区软件信息服务业呈现高产、高增、高附加值的“三高”特性,百亿级企业3家,十亿级企业46家,2020年科创板上市相关企业9家。“人工智能岛”汇聚90多家企业,4000多名精英。新区专门为数据开发项目、产业优势用地提出一系列优惠及激励政策以进一步达成“十四五”目标。
金融开放加速:
跨境资本双向流通加大,金融具有先发优势
回顾过去40年,我国金融业开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金融市场开放,体现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对外资准入的放开;二是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即实现资本跨境自由流动。
而从开放进程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2001年金融业开放主要是为了配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需要。第二阶段: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开放的目的主要是改革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而在金融更开放的进程中,上海浦东新区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以上海交易所承接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以上海自贸区所承接的对国内外企业的金融支持便利。
(一)资本市场建设角度: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对标国外主要资本市场,更好吸引境外投资者,构建多层次市场,是金融开放的必然。注册制肩负着重构政府和市场关系、探索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体系的历史使命。推动注册制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市场化的时代,注册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更加容易吸引海外的投资者。2019年至今,上海交易所推进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以来,科创板和自贸区扩区以及对外进一步开放主题相联系来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
(二)人民币国际化角度: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互相促进
中国以浦东为窗口选择加速金融开放,坚定地以庞大市场规模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外国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提高要素优化配置能力和经济效率。2019年金融系统对外宣布了银行、证券、保险、征信、评级、支付、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约30条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
而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加速,那么与之相关的资本项逐步开放及相配套的金融开放举措:如:为适应跨境资本双向流通的需求,从区域看,上海浦东、深圳等金融发达区域“先行先试”的政策细则落地。反而言之,中国金融体系加速开放并与国际接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驱动力。
2019年,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三大国际证券指数中标普道琼斯指数的A股纳入因子达到25%,富时罗素指数完成第一阶段第二批次后A股纳入因子达到15%明晟指数完成三步走后A股大盘股、创业板股和中盘股的纳入因子均已达到20%,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进一步显现。
中国对外货币合作持续加深,境外央行类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渠道继续拓宽,投资代理服务不断优化,入市流程和周期大幅缩减,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的意愿有望进一步上升。人民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份额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全球70多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
其中,人民币国际使用意愿增强,作为结算货币的基础巩固。根据中国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境外被调研对象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明显提升。约有69% 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打算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预期较去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未来十年,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弱于日元和英镑的境内外工商企业合计占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的80%,这一比例较2018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三个百分点,是2016年以来的四连升,并创下2013年首次市场调查以来的新高。
(三)金融业对外开放下,本土券商龙头集中度或将提升
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越来越强,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进一步便利,参与境内金融市场交易有望继续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3月,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达到3.36万亿元,约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4.48%,与两年前相比翻了不止一倍。
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高净值客户、企业客户和机构客户的国际化需求愈发多样化。外资券商不仅仅在本土市场上与内资证券公司竞争,也在国际业务上与内资券商展开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公司要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在国际市场上与外资展开竞争,借鉴发达市场的先进经验,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海外市场对等开放,为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防止部分国家利用“长臂管辖”等制度,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正常国际化经营,保障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即国际经验表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提高该国金融行业效率、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增强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快培育出一批头部券商等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是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也是金融开放的需求。
根据央行发布的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报告,居民资产配置在房地产方面占比64.38%,而权益产品占比仅为11%,因此我们认为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逐渐完善的预期下,资产配置从房地产向权益产品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未来10年,老龄化加速与“房住不炒”,鼓励直接融资等政策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或取代房地产,成为居民财富主要“蓄水池”,由此,将带来券商行业渗透率中长期提升。
此外,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与国际龙头券商30%以上的市占率相比, 2020年券商净利润排名TOP5的龙头市占率38.51%,而美国TOP5市占率达72%,龙头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国家打造“航母级券商”的背景下,未来龙头券商集中度快速提升可期。而上海浦东的金融市场制度与金融交易的活跃度具有金融开放导向下的“先发优势”,其中,上海本土的龙头券商或率先受益。
发展碳金融:
碳交易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良性互动
(一)碳中和目标下,发展碳金融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作用凸显
就我国而言,在2060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艰巨目标倒逼下,碳中和实现的技术路径来看,以2030年为分水岭,我国的能源结构也必将进入一个“新旧”能源替代的加速期。各部委政策联动,碳约束下的减排也成为“十四五” 期间政策发力的重点。
从时间上来讲,我国完成碳中和的时间艰巨。我国还有9年时间实现碳达峰,39年时间实现碳中和。而相对于欧盟及西方发达国家:英国在1991年实现了碳达峰,而预计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英国有59年的时间来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碳的零排放;美国是2007年达到了碳达峰,也是在2050年达到中和,具有43年的时间来调整能源结构;他们的能源调整结构的时间远比我国要长。也就是说,这个过渡期比我们更加充裕。
根据我国碳排放交易网信息披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28.76%,居世界第一,利用39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比较紧张,同时,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碳中和目标,十分具有挑战性。
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来说,政府需要对负外部性进行校正,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到排放主体的成本结构中:在碳中和的框架之下,有三种路径引导企业减排:
1)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碳交易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使成本最小化从而将社会排碳成本降到最低。
2) 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在传统金融活动基础上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发展碳金融等绿色金融,激励绿色投资、抑制污染性投资,注重财务绩效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绩效。
3) 在资本市场上及信贷支持上,把研究和推广ESG(环境、社会、治理)正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引导和践行ESG的投资理念,发挥龙头企业的环境治理担当。
(二)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料将极大提高上海金融市场交易规模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后30年 “碳中和”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38万亿。从传统的财税收入来看,2019年国家公共财政中关于节能环保的总支出为7000多亿元,以此推算,未来30年我国财政关于节能环保的总支出约为22万亿左右,远远不足138万亿水平,占比仅为16%左右。
因此,发展碳金融、绿色金融以财政支出撬动社会资本全方位参与碳减排目标的完成,通过银行信贷发展绿色金融及资本市场发挥金融支持,或将是补足碳中和经济的资金缺口的主要方式。
利用绿色金融及碳金融的发展,盘活“碳中和”经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2020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2200 万亿元,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根据十四五政策任务要求: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要求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800 万亿元左右。我们预计,全国性碳交易市场落户上海料将极大提高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及活跃度。
在碳减排及碳配额制度推行离不开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以上海碳交易市场为代表通过对碳排放的市场化定价,通过价格发现机制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到排放主体。从加速新旧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通过发展碳金融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显得尤为重要。预计碳交易市场落地后,一些关于碳汇、碳捕捉的绿色生态的碳中和主题短期内亦会受到提振。
投资建议
在区域经济布局与发展中,中国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期,收入差距加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显现,“十四五规划”强调以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三大经济增长极”引领整体经济版图协同发展;同时,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或受中长期提振,这其中,能代表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或率先受益。
对于本次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要站在更大的发展格局上来看,上海浦东新区未来五年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变,其在引领上海、长三角、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以及其金融、科技两大方向的发展力度或超预期。
根据十四五规划的政策方向,我们认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中所孕育的投资机会可以把握以下方向:
1)区域经济下的土地价值重估下,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绝不是以炒土地价格为代价,而是要以合理健康的土地价格、便利的土地使用优惠制度,如此,吸引总部机构、人才聚集及优势产业的落地,更利于浦东新区六大硬核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关注房住不炒下,租赁市场土地价值重估,建议关注:陆家嘴、浦东金桥等;
2)区域经济整体高增速的背后孕育的是——核心产业规模翻倍式发展的增长空间。2018年浦东新区提出聚焦“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在浦东新区及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GDP高增速的驱动下,芯片、创新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翻倍式增长”或具有确定性。建议关注浦东的科创园区及硬科技,如上海临港、张江高科、科创50ETF等相关投资机会;
3)作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及高质量发展背后所肩负的“新开放”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将伴随政策推进过程中,行业龙头公司基本面的逐步改善,金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本土龙头券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或进一步受益于金融开放后的券商集中度的提升。
4)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落户上海,将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碳市场价格发现能力,提高上海在全球碳市场定价中的地位。从加速新旧能源替代及能源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通过发展碳金融市场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显得尤为重要。预计碳交易市场落地后,一些关于碳汇、碳捕捉的绿色生态的碳中和主题短期内亦会受到提振。
风险提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内大循环、国际双循环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内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力度不及预期。
延伸阅读:
建党百年:资本市场将迎来哪些惊喜?
下半年经济特征与股市主题性投资机会
消费偏弱的深层原因:结构性因素与传统价值观
未来的货币规模将有多大
把钱埋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贬值
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好赛道上跑的究竟有多少匹好马?
高成长是最宽阔的护城河——对话邵健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目前《趋势的力量——分化时代的投资逻辑》在各大网站和书店均已上市,京东有售限量签名版,也可至当当、中信出版社京东旗舰店、中信出版社天猫旗舰店购买正版图书。
加入封闭讨论区 “李迅雷宏观视角”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