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吸引力边际下滑 银行理财大规模流入股市中短期无望

银行理财吸引力边际下滑 银行理财大规模流入股市中短期无望
2021年02月22日 15:19 新浪财经综合

投资研报

【新能源车投资日报】从资源价格和春节开工率再看新年后产业景气度

【白酒投资日报】郎酒上市进程或再延后 五粮液元旦以来销售增30%

【硬核研报】产销有望持续增长!这一能源品种迎来上行周期,价格中枢抬升已成必然趋势!区域龙头将迎戴维斯双击

【硬核研报】“龙头白马”的行情告一段落?机构高喊当下时点“小”比“大”好,抱团松动后的攻守皆备的交易秘籍已被找到!

  银行理财吸引力边际下滑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蓝刊

  26万亿元银行理财转型逐渐回到正轨,净值型占比跃升+产品期限显著拉长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在银行理财大规模进入股市预期降低的基础上,期限拉长、收益率下行叠加刚兑打破后净值波动,银行理财吸引力短期边际下滑。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1月2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维权)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下称“《年度报告》”),《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同比增长7.13%。

  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理财规模增长6.9%至25.86万亿元,自2018年资管新规转型以来连续第二年稳健增长;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幅增长59%至17.4万亿元,占比提升至67%,2019年年末该比例仅为45%,这是资管新规启动净值化转型以来成果最丰厚的一年。与此相对应,传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则被压降至8.46万亿元,2019年年末为13.25万亿元。此外,同业理财进一步被压缩至0.39万亿元,2019年年末为0.84万亿元,基本清退。

  2021年的重要亮点是新发产品的期限明显拉长。资管新规要求“期限匹配”,禁止曾经盛行的“短债长投”的资金池模式,这意味着想投资高收益率的非标资产就必须发行足够长期的产品。但在转型初期,投资者普遍不适应,长期限产品不受欢迎。2020年,新发行封闭式产品的期限比2019年进一步拉长30天,进度正在加快,反映投资者开始逐步接纳长期限产品。

  随着理财公司陆续开业且运营日渐成熟,《年度报告》首次分别披露了331家银行母行的理财产品规模为19.19万亿元,19家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为6.67万亿元,占比26%。不过,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中有61%是从母行划转而来。截至目前,共有20家理财公司开业,4家获批等待开业。

  债券投资仍为第一大投向

  总体来看,2020年,银行理财转型情况符合预期,净值化比例接近七成、期限不断拉长、同业理财持续压缩,符合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期限匹配”、“去通道”等要求。尽管2020年银行理财整体规模同比增长6.9%,比2019年下降2.86个百分点,或由于2020年股市表现较好,居民财富更多地流向公募基金,其规模增长36%,导致银行理财增速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净值型产品发展较好。截至2020年年底,存续规模为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28%,同比上升22.06个百分点。此外,产品期限不断延长。2020年,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228天,同比增加约30天。同业理财持续压降,截至2020年底,存续余额为0.39万亿元,同比减少53.86%,同业理财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不足2%。

  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债券占比提升,非标和权益类投资占比下降。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类资产规模为3.15万亿元,占比下滑4.74个百分点至10.89%,而债券类资产余额为18.53万亿元,占比提升4.54个百分点至64.26%,仍为第一大资产投向,且比例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下降2.81个百分点至4.75%。从理财产品类型结构看,2020年混合类理财产品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不升反降,混合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3.97万亿元,同比减少24.19%;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0.08万亿元,同比减少13.35%,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仍以“固收”为主,对于权益投资投研体系的搭建和经验积累或仍需一定时间。

  从各期限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持有情况来看,1年期以上产品规模占全市场比例为21.6%,对应规模为5.57万亿元,而现金管理类产品(T+0)规模增长较快,2020年占理财总规模比例为28.6%,对应规模为7.4万亿元,同比增长78%,占净值型产品比例为42.51%,比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

  2019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与央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投资范围、产品期限要求、定价方式+赎回要求进行规定,但目前尚未出台正式稿,若正式文件发布,未来或对收益率和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年度报告》正式披露了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整体来看,产品以“固收+”为主,期限整体较长,有助于理财业务中长期规范化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已经有2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已经正式开业的有20家;产品存续规模为6.67万亿元,占全市场的25.8%,其中60.69%由母行划转产品而来。

  理财子公司产品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占全部产品的比例高达92.2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现金管理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例为48.7%:在封闭式产品中,1年期以上产品的存续余额占比高达78.4%,期限延长一方面有助于理财子公司产品配置非标资产,在“期限匹配”的要求下提高产品收益率;另一方面有助于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投资策略。债券配置比例为64.54%,基本上与整体水平一致,但非标占比仅为7.67%,比整体水平低 3.22个百分点,权益类资产占比仅为2.31%,比整体水平低2.44个百分点,对应权益投资规模为1500亿元。未来,理财子公司对权益投资比例的提升仍任重而道远。

  银行理财大规模流入股市中短期无望

  东吴证券认为,银行理财重回正轨稳健增长,净值型占比跃升+新产品期限显著拉长;存量“老产品”处置仍有压力,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预计短期难落地。2021年仍需关注存量“老产品”的资产处置压力,因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将结束,但预计个别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仍需要以“一行一策”的方式延期处置存量资产。目前银行的处置方式包括转回表内、新产品承接、资产到期等,但越到后期资产处置难度自然越大,且近期地方信用违约的风险事件也多次发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判断,未来两年,老资产回表可能会对银行表内的资本额度、资产质量等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数万亿元的T+0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未来仍可能面临“二次整改”,因为2019年12月征求意见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仍未正式落地。在过去两年转型进程中,此类产品规模高增,2020年达到7.4万亿元,基本构成净值化转型的主力产品(占净值型产品比例达43%),尤其在理财公司层面,有近一半的规模是T+0产品。未来如果新规落地,将明显压低T+0产品的收益率,向货币基金趋近,但考虑银行理财转型的渐进性和存量处置压力,我们判断该新规在短期内难以落地。

  从产品分类角度来看,固定收益类仍是银行理财的主体,2020年年末规模为21.81万亿元,占比升至84.3%,混合类占比降至15.4%,权益类规模仅约为800亿元,与2019年接近。对于银行理财投资权益市场,我们一直反复强调,中期内理财仍将聚焦固定收益,虽然长期会增加权益资产,但考虑投研人员配置、客户风险偏好、机构资源禀赋等因素,进程会非常缓慢。

  从资产配置结构也可以看出,2020年年末,理财配置权益类的比例为4.75%,同比下降 2.8个百分点,因此,中短期内无需对银行理财大规模流入股市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而且,当前理财公司的激励机制仍难以对标公募基金等市场化机构。

  2020年,理财产品继续大幅提升对标准化债券的配置,债券资产比例较2019年上升4.5个百分点至64.3%。非标债权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应压降4.7个百分点至10.9%,对应非标资产规模下滑23%至3.15万亿元。考虑目前新产品的期限逐渐拉长,其实未来理财配置非标的能力会重新提升,这有利于平滑非标的到期处置压力。债券资产中,信用债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上升4.2个百分点至47.75%,但平均评级提高,以平衡收益与风险,不过预计信用债违约压力对部分理财投资仍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东吴证券的判断,银行理财吸引力短期边际下滑,核心体现为“期限拉长+收益率下行+刚兑打破后净值波动”。2020年,新发行(封闭式)产品预期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 3.93%,同比走低23BP,这主要反映了市场利率下行以及资管新规后理财转型,原来依靠非标资产获取高收益的产品占比降低。另外,从已经兑付客户的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来看,2020年同比降低39BP至4.05%,而2018年资管新规启动前曾经达到5%。

  此外,2020年债市波动造成净值型理财短期估值浮亏,这可能分流部分投资者流向公募基金,尤其考虑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显著。根据统计,2020年共有2164只理财产品曾经“破净”,全年净值型产品收益率在1%-7%,波动性显著高于传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

  从长期视角来看,东吴证券仍然认为银行理财将保持零售财富管理龙头地位,除了银行天然拥有的网点数量、客户资源等优势,目前也看到客户对于净值型或长期限产品的接受度逐步提升,2020年年底,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数量达到4162.48万元,比2019年大幅增长86.85%。

  从零售金融的格局分析,目前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高息固收类产品被全面监管,这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收益率较低但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甚至部分稳健型资金回流到更低收益率的表内存款;二是收益与风险匹配的权益型公募基金。不过,考虑2020 年权益市场“赚钱效应”过于火热,理性预计2021年权益型基金会阶段性降温。

  长期来看,零售金融仍是最佳赛道,长期储蓄型保险也将受益于零售财富管理格局的变化。目前,在居民投资理财工具中,期限、收益与风险偏好正在逐渐匹配步入正轨,而储蓄型保险满足的是超长期限+低收益预期+合法刚性兑付的养老需求,在零售格局变化中的接受度会逐渐提升。单纯的重疾险业务前景非常有限,长期而言,保险公司的画像应是稳健型资管机构。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志杰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25 深科达 688328 --
  • 02-24 永茂泰 605208 --
  • 02-24 海天股份 603759 --
  • 02-23 顺控发展 003039 5.86
  • 02-22 德固特 300950 8.4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