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李超:新冠疫情下如何稳住就业?

浙商李超:新冠疫情下如何稳住就业?
2020年04月10日 14:26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如何在结构性行情中开展投资布局?新浪财经《基金直播间》,邀请基金经理在线路演解读市场。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浙商宏观李超(金麒麟分析师)】新冠疫情下如何稳住就业?

  来源 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文 李超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

  疫情下如何稳住就业?我们认为重中之重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同时关注外贸企业用工需求下降的风险。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的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今年的工作发展目标将更加侧重于稳就业,劳动力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时,逆周期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疫情冲击经济,目标侧重就业

  新冠疫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冲击,一季度GDP存在下行“破0”的风险。我们认为,全面小康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今年的工作发展目标可能更加侧重脱贫和稳就业。

  >> 坚持底线思维,盯住重点人群

  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采取 “开源节流”的方式,从拓宽就业渠道和减轻竞争压力两方面双管齐下。对于农民工采取“因时制宜”的方式,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专门采取一系列临时性举措。

  >> 货币财政发力,锚定就业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就业目标均有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调整赤字率、减税免税、发行特别国债等举措均有助于稳就业;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略宽松,并着力引导信贷投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有助于稳定涉农、外贸等行业的就业形势。

  >> 海外疫情蔓延,外贸企业承压

  外向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下降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即将面临的潜在风险。外贸链条上涉及就业人员过亿,外贸企业的稳定对于稳就业至关重要。3月29日国家领导人赴宁波舟山港考察,释放了“稳外贸”的重要信号。

  >> 就业民生之本,乐业方能安居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充分的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未来的政策工具将继续围绕“稳就业”展开,劳动力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时,逆周期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蔓延超预期,基建投资不及预期。

  目  /  录  

  正 文

  疫情冲击经济,目标侧重就业

  新冠疫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冲击,从1-2月的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失业率等数据已得到显著体现,一季度GDP存在下行“破0”的风险。3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常会上表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表明“稳就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小康是否一定要完成?答案是肯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党一百年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小康的要求是什么?总的来说,小康社会指的是生活宽裕殷实的状态,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而全面小康代表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2020年3月发改委党组在《求是》上发表文章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规划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可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主要参考依据。

  目前来看,十三五规划的25项指标中有望完成20项以上,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统计局毛盛勇司长在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是必须要实现的,但全面小康的内涵很丰富,一方面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努力使经济运行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国家领导人曾表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队”。我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最需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消灭绝对贫困、保证困难群众增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内涵。

  结合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表述的变化,我们认为今年两会可能会弱化对于GDP增速的数字目标,而更加侧重脱贫和稳就业,有关经济增长目标的表述有以下两种可能:1、使经济运行回到合理运行期间,如下半年GDP增速回升至6%附近;2、设定较为宽泛的增长区间,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至5%,力争更好成绩。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十六年以来该目标从未缺席,且完成情况良好;2018年在新增城镇就业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城镇调查失业率5.5%”的目标,近两年也顺利完成任务。

  我们认为,不少于10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不高于5.5%的调查失业率将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原因如下:

  1、作为发展中国家,5.5%以内的调查失业率是就业相对充分的重要指标依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失业水平为5.5%,而我国自2013年开始公布调查失业率(尽管不连续)以来一直低于该水平。

  2、我们根据历年登记失业率的数据用调整系数法推算调查失业率数据,最高点为遭遇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的2009年,约为5.5%。由于登记失业率不统计非城镇户籍员工的失业情况,因此5.5%的估算值有可能低估了08年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真实情况。

  3、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由900万提升至1000万,但由于遭遇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将目标又调降至900万。今年年初遭遇新冠疫情,政府工作目标暂未制定,不排除适度降低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即从1100万调至1000万的可能性。

  4、根据近十年(2009-2019年)的调查失业率与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数量关系外推,实现5.5%的失业率目标对应的新增就业人数约为1000万人。

  坚持底线思维,盯住重点人群

  2013年7月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保障就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底线思维。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19年8月李克强总理表示“做好当前六稳工作首先是稳就业”,2019年12月国常会提出“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政府不断强化“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托底就业形势成为触发逆周期政策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保障就业需要关注两大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这两大群体是我国近几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而且在就业市场相对弱势。从调查失业率的季节性中看出,每年的失业率都会有两次冲高,一次出现在春节后农民工返岗时(2-3月),一次出现在毕业季之后(7-8月)。

  对于毕业生而言,当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时,减小招聘人员数量比裁员成本更低且法律风险小,毕业生与在岗员工存在天然的不平等竞争关系;对于农民工而言,从事的工作仍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劳动合同弹性大,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时失业风险较大。因此“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障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

  > 毕业生:“开源节流”

  针对高校毕业生,稳就业政策主要突出“开源节流”,从拓宽就业渠道和减轻竞争压力两方面双管齐下。

  “开源”即扩大毕业生招聘规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

  1、要求央企、国企带头扩大招聘规模,发挥体制优越性。

  2、扩大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如加大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毕业生等。

  3、引导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

  4、创新招聘方式,开展线上招聘,减轻因招聘会等线下活动取消造成的影响。

  “节流”即减轻就业竞争压力、延长毕业生的择业窗口,并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包括:

  1、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预计分别比去年增加18.9万、32.2万人。

  2、扩大见习规模。对于企业开放见习岗位的,将给予3-12个月的政策补贴。

  3、延长毕业生择业窗口。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即可保留应届生的身份。

  4、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

  > 农民工:“因时制宜”

  针对农民工,稳就业政策主要突出“因时制宜”,一部分举措是在原有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推进力度,而另一部分举措则是针对农民工就业难问题而推出的临时举措。

  其中,在原有宏观政策基础上力度有所加强的举措包括

  1、精确推进农民工返岗复工,落实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援企稳岗政策。

  2、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项目建设,吸纳农民工创业就业。

  3、开发农村就业新型业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共享农庄、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为专门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性举措包括:

  1、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春耕备耕。

  2、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改造、小流域治理、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

  4、强化公益性的岗位开发,支持设立保洁、保安、消杀等岗位。

  5、支持企业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用工等形式,吸引返乡留乡农民工灵活就业。

  我们提示,上述举措是针对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推出的临时性举措,并不具备长期推进的宏观基础。以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为例,与去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制定的“发展特大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群发展”战略并不匹配。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为“限制大城市人口扩张、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但该策略限制了人口、土地、技术、金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2019年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明确指出“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新发展思路。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要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认为,一旦经济回到合理运行区间,新型城镇化的重心仍将回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设中来。

  财政货币发力,锚定就业目标

  >  财政政策:国债赤字专项债,多措并举稳就业

  财政发力积极有为,稳定就业义不容辞。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显著冲击,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和重心也随着疫情的演进而发生变化。2月5日国常会决定“在前期针对疫情防控已出台各方面措施的基础上,再推出一批支持保供的财税金融政策”。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2月25日国常会确定了一系列阶段性减税、免税、降费等方面的政策。3月27日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财政基调并部署了具体政策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可以看到在疫情的不同阶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增加医疗支出、减税降费等财政措施,一方面支持防疫工作,另一方面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等产生的负面影响。从一系列财政政策中,我们看到财政政策对稳就业的关注不断提高,应对措施也将是有堵有疏,有短期、有长期、综合搭配来实现稳就业的目标。3月31日国常会强调:“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力度……着力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扩内需、助复产和保就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难理解,在保就业的核心目标下,助复产有助于短期提振企业的用工需求带动解决就业问题,而扩内需则是做大经济蛋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影响效果偏长期。因此,可以看到稳就业是财政政策重要的着力点。

  减税降费降负担,减少失业稳就业。一月以来疫情冲击宏观经济导致需求快速“塌缩”,这意味着企业阶段性地丧失收入来源,而人工成本、租金、利息费用等支出存在刚性,收支不平压力加大,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压力之下部分企业会选择裁员进而导致失业问题显现。因此,从疫情发酵起,一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纷纷落地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压力,3月10日减税降费优惠指引显示,财税优惠主要落实在支持防护救治、物资供应、公益捐赠和复产复工四大方面,涉及数十个税种。3月3日,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符金陵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社保减负将超过1万亿元,其中企业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预计超过5100亿元。3月27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耿爽表示“在财政领域,中国将在今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共约合1593亿美元。”可以看到,我国2020年减税降费力度依旧不小,特别是政策重心在2月至6月的阶段性减税降费,这一时期的针对性安排将更好帮助企业稳定自身经营情况,避免出现大范围的企业裁员和居民失业现象,以达到稳就业目的。

  专项债提额稳投资,基建发力,创造就业。除减少失业人数外,实现稳就业的另一方面便是通过稳增长来创造新增就业。根据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最新部署,提升赤字率、增加专项债额度等政策大概率落地执行。从财政预算平衡、疫情导致减收增支和逆周期发力托底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我们预计2020年赤字率大概率提升至3.5%,新增专项债规模3.5万亿元左右。从财政角度来看,提升赤字率旨在凸现财政积极有为的基调,更重要的是关注专项债,专项债提额将对基建投资有重要影响,基建发力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重要支撑作用。数据显示,基建同比增长与非农(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较强正相关,印证基建在创造就业方面的政策效果。当前来看,专项债在新增规模、提前下达规模(1.29万亿基础上继续增加)、资金运用范围(不得用于土储等、新增可用于老旧小区改造)、资本金使用比例等方面均有进一步突破,资金跟着项目走,进而形成有效的实物工作量,我们预计2020年专项债这一工具的多项政策突破,将有助于基建投资出现显著回升,对就业和增长有显著拉动作用。

  活用特别国债,聚焦稳定就业。特别国债是在特殊时期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种政策安排,疫情对经济、就业产生的短期冲击背景下,动用特别国债来缓解就业问题能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特别国债并不计入赤字安排,资金用途也较为多样,不必局限在某一方面,这对稳就业也产生了更多元的支持。首先,不同于需要有严格项目收益匹配的专项债,特别国债投资的领域可以不追求项目收益,偏向以扩大就业为核心目标的公益性项目;根据近期发改委、农村农业部、人社部等部委的已发文件,我们认为,特别国债可以运用在更注重“专项债无法发挥作用”的、低收益的公益性基建,如示范园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增加类似保洁、保安、消杀等公益性岗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为促进地方就业,特别国债可以通过创业补贴、企业补贴等方式发挥作用,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如给留乡创业的农民工一次性创业补贴,运用补贴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弹性用工、临时用工、交替上岗等方式吸纳更多劳动力。第三,疫情导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滑,地方政府减收增支压力加剧,特别国债资金可以解“燃眉之急”,可以将特别国债资金更多地投向“土地收入较少、依赖中央转移支付”的省市,帮助地方政府缓解稳就业的资金压力。第四,可以引导信贷资金定向支持困难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历史上特别国债可用于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可以附带要求给予小微企业一定比例信贷支持的方式来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减少裁员;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特别国债资金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让困难的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通过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来减少裁员。除此以外,我们认为,特别国债资金还可以运用在防疫支出、减税降费、提振消费等方面,如针对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领域的企业通过减税降费来降低负担,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提振消费,特别是可选消费和服务业消费,可以间接地拉动就业,目前经济发达城市发行消费券较多,依靠转移支付较大的省市发行消费券较为困难,可以通过特别国债加大转移支付来实现。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特别国债能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方式,不论是降低失业人数还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国债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 货币政策:货币维持略宽松,稳住就业为首要

  稳健的货币政策又可分为4类:略宽松、略紧缩、中性、灵活适度。我国央行最终目标较多,依据当前首要矛盾决定货币政策取向。我们认为稳就业是今年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与稳增长是一体两面,将是央行当前的首要目标,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健略宽松。3月底政治局会议后货币政策宽松节奏有所提速,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的相关措施,央行在4月3日宣布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迅速加以落实,并强调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产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决定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37BP至0.35%,促进银行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我们认为,央行着力引导信贷投向定向支持小微企业更重要的就是稳定就业,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产业目前承受更大的资金链压力,且有大量小微企业,对这些领域提供定向金融支持,对于维稳就业至关重要。本次降准针对中小银行,中小银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立足当地、扎根基层,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本次获得降准资金的中小银行有近4000家,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降准释放资金将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除定向降准外,国常会还提出以下措施支持小微企业,预计后续将陆续落地: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全部用于发放小微贷款。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拓宽渠道。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促进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

  另外,我们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宽货币+宽信用将更加侧重于宽信用,首要解决可能出现的信用收缩风险,且我们认为扩信用的主要方向有三个:基建、房地产及现金流较为紧张的优质企业,均有助于稳定就业。非典时期,央行虽未采取降准、降息等操作,但通过大幅度宽信用操作,发挥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数据显示,贷款增速自2002年底的15.8%波动上行至2003年8月阶段性峰值23.9%,M2增速由2002年底的16.8%波动上行至2003年8月阶段性峰值21.6%。本次疫情冲击下,2月的停工停产使得生产、销售及物流运输等活动几乎全部停滞,直接冲击实体企业,尤其是现金流本就承压的中小企业,近期均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带来较大失业压力。为防止信用收缩,1月底至今,央行已先后安排3000亿、5000亿专项再贷款及3500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分别用于抗击疫情及支持企业复工复产;3月底国常会再次部署增加面向中小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针对性支持小微企业。基于扩信用的政策环境,我们对3月信贷新增量的预测值为2.5万亿,社融新增4.2万亿,均显著高于市场一致预期,在此假设下,一季度社融新增合计将超10万亿,3月末社融增速预计达到11.1%,而扩信用持续推进,预计其年内高点将在二季度末达到11.5%,信贷、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并略高于名义GDP增速,体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

  央行扩信用有助于维稳就业。我们认为后续央行扩信用的主要方向有三个:第一,基建领域,除中央主导的铁路、水利等重大项目外,也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引导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国务院办公厅3月20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中提出,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展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优先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我们认为基建领域将成为扩信用重要方向,进而稳定就业。第二,房地产领域也将是扩信用主要方向。目前已有上海、南京、无锡、西安等多个城市出台针对地产企业的相关优惠措施,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预计相关措施将明显激活各省级政府土地转性的操作空间,提高审批效率。我们预计全国范围内的政策松绑较难出现,但因城施策的大基调下,部分前期房价调整较大的城市存在较大概率放松地产政策,地产领域将成为信用扩张的主要方向之一,有效拉动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就业。第三,现金流较为紧张的优质企业,以西贝、海底捞等餐饮企业为典型案例的信用释放较具可复制性和参考性,银行更具积极性为受疫情冲击短期经营困难的优质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本次疫情对服务行业冲击更大,大量企业遇到经营困境,若有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将对服务行业稳定经营及行业内就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受海外疫情不确定性影响,优质外贸企业未来也可能出现短期困难,外贸部门就业同样需要关注。3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强调加大产业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金融支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措施,我们认为工业生产环节繁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该政策鼓励给重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贷款,类似供应链融资,着力防止产业链个别环节停滞对整体生产的牵制,尤其是很多零部件供需依赖进出口,《通知》强调强化金融支持“稳外贸”作用,增加外贸信贷投放,目的均是稳定外贸部门就业。

  海外疫情蔓延,外贸企业承压

  3月份以来,疫情向全球快速扩散,美欧确诊人数快速上行,海外诸国均开始采取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经济活动开始停滞,全球经济基本面回落已成为必然。对我国外向型企业而言,必须面对来自于供需两方面冲击:1、需求端:未来1-2个季度外需收缩、海外订单下降几乎已成为现实,由于海外疫情蔓延尚未看到拐点,外需回暖的时点难以预计;2、供给端:疫情防控拖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海外原材料或半产成品的进口将受到一定影响。

  外向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下降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即将面临的潜在风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3月30日表示,“国际疫情蔓延扩展,势必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外贸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随着国际疫情进一步扩散,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疫情冲击下,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而经营压力将进一步传导到劳动力市场。

  外贸链条上涉及就业人员过亿,外贸企业的稳定对于稳就业至关重要。商务部曾多次提及外贸在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8亿人以上。根据国新办《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

  国家领导人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提出,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3月下旬的G20峰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3月29日国家领导人赴浙江考察调研,第一站就选择了宁波舟山港,释放了“稳外贸”的重要信号。为降低疫情对外贸的负面影响,商务部、工信部、央行、海关等国家部委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广东、浙江、河南、江苏、山东等地方政府也近期相继出台相关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支持员工返岗,推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2、加强金融支持、税费减免、援企稳岗,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3、促进市场开拓,支持“出口转内销”,如宁波联手拼多多,帮助外贸企业转战电商平台。

  就业民生之本,乐业方能安居

  著名的奥肯定律阐述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高度相关性,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亦可以表明GDP增长与就业增长密切相关,近五年1%的GDP增长可以带动约190-220万的就业增长,2017年至2019年每新增一个城镇就业人口约可以带动38万元GDP的实际增量。

  我们提示,要正确地理解GDP增长与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的关系。在经济正常运行情况下,1%的GDP增长可以自然地带动2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反之亦然。但在新冠疫情的外生冲击下,为托底就业形势,政府将采取一系列非常规的手段创造一部分临时用工需求,如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春耕备耕、推进农村产业园建设创造保洁/保安/消杀等公益性岗位、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城镇基础设施等,因此新增的岗位并不一定能带来经济稳态下所对应的产出水平,也就是说,10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并不一定蕴含4.5%-5%的经济增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充分的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面临冲击时,“稳就业”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参考2008年金融危机,外需萎缩导致就业市场用工需求迅速下滑,大量农民工返乡是触发“四万亿刺激”出台的重要原因。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陈锡文在金融危机期间曾经发表讲话,“中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2000万返乡农民工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今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压力比较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保就业、保民生就是保农村稳定。

  乐业方能安居。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稳就业”已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少于10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不高于5.5%的调查失业率将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目标,未来的政策工具将继续围绕“稳就业”展开,劳动力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时,逆周期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防控不及预期;制造业投资、消费增速超预期下行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王涵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15 财富趋势 688318 --
  • 04-15 湘佳股份 002982 --
  • 04-15 万泰生物 603392 --
  • 04-13 金丹科技 300829 22.53
  • 04-10 金田铜业 601609 6.5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