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泰基金3亿索赔案,为什么能挑动PE神经?

九泰基金3亿索赔案,为什么能挑动PE神经?
2022年03月29日 08:05 市场资讯

  最近,PE行业又热闹起来了。九泰基金起诉已退市的A股房企华业资本,要求对其投资“15华业债”所导致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索赔金额超3亿。

  一时间,关于PE寒冬的论调再次响起,只不过这次的冬天确实有点难捱。

  3亿索赔引关注,PE行业是不是太敏感了

  3亿索赔案,之所以触动了PE行业的敏感神经,和原被告的身份有关。原告之一的九泰基金,也算小有来头,作为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却是由PE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发起设立的,又是公募又是私募,自然吸引注意。

  但回过头看,九泰基金在“15华业债”中共计投资了2.91亿元,在华业资本这笔15亿的公司债中,占了近20%的份额,确实不低,但对整个PE行业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就没多少看头了。

  为什么行业如此敏感紧张,PE寒冬的论调又起了呢?这就不得不提这两年PE行业的低迷局势。

  从2018年开始,整个募资市场数据开始下行,纵然和2018年“资管新规”有关,但下跌趋势一直持续到2020年,新成立基金5483支和认缴总规模4518亿美元,相比2017年的12919支和8819亿美元,近乎腰斩。

  VC/PE市场数据也同样不好看,2017年的投资案例数量为14687起,投资案例规模达到2098亿美元,而2020年则分别下降到7821起和1767亿美元。

  在数据跌落谷底的2020年,市场持续低迷、投资机构越发谨慎,再加上疫情影响了募资开展,行业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仅一季度PE市场就发生了293笔退出,包括206笔IPO退出,占比达到70.3%,其中105笔IPO退出事件涉及的企业在科创板挂牌。

  也难怪行业对九泰基金的索赔案盯得紧,挨了几年的PE寒冬,好不容易等到触底反弹,2021年的数据开始好看起来,2022年一季度还没结束就来了这么个消息。行业如此风声鹤唳,其实也大可不必,相比九泰基金的3亿索赔,更早一周的消息――瑞典私募股权公司EQT68亿欧元收购霸菱亚洲投资基金,更值得深思。

  国际局势尚未稳定,欧洲的PE机构没有改道美国避险,而是来中国收购,正是说明他们对中国PE市场的认可。与其因为3亿而悲秋伤春,不如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毕竟四季交替,下一个冬天总会到来。

  不是第一个PE寒冬,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2012年,就有了PE寒冬的说法,2015年、2018年,再到2021年,几乎每3年左右就会被再次提起。如果只盯着数据下行,PE行业自然是有所降温,但从更长的时间轴去看,就会发现波动虽然存在,但行业依然坚挺。

  每一次的寒冬论出现,不能只看数据,还要细看相应的大环境变化。2012年的PE寒冬,正值VC/PE行业告别初期暴利阶段,当时的整个市场都在面临经济危机,IPO暂缓、美国上市窗口紧闭、二级市场投资回报率下降,纷纷影响了VC/PE的募资。

  这种情况下,你说PE行业遇到了冬天,是没错,但这不是整个大环境的冬天吗?更何况宏观环境变化只能算PE行业降温的外因,创业板推出之后,大量资金跟风涌入PE行业,造成了投资估值虚高的泡沫,当泡沫散去,才是PE行业应有的发展规模。

  2015年的情况有些许不同,涉及到市场周期和结构性夹层的策略。在过去的5-10年里,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与房地产相关的PE投资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但时代红利过去,数据跟不上了就说行业面临寒冬,那诺基亚没跟上智能手机的发展,能推脱一句“手机行业的冬天来了”吗?

  有句话说得很对――冬天是投机者的,2012年的PE寒冬筛掉了跟风进入行业的投机者,2015年的则是淘汰吃完时代红利、故步自封的人。所以,在面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市场波动,投资者需要的是调整投资策略、应对市场,而不是怨天尤人地推脱给行业冬天。

  而2018年的PE寒冬论,原因就比较显而易见了,2018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据说当时消息一出,金融圈一夜无眠。两类机构产品受到的冲击最大,一个是银行理财,另一个就是私募基金。

  “资管新规”对PE行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募资难”,不仅拉高了个人投资者的门槛,还限定了多种类型资金的入场,比如银行理财资金等,尤其是以银行通道为主的市场化母基金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不可否则,政策调整对PE行业带来了直接影响,行业数据也从2017年的高点开始下滑,但把连续几年的数据下行都算在政策头上并不理智。过去几年里,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化,IT科技、医疗、碳中和等领域的强势崛起、新消费的如火如荼,资本入局也需要观望时间,加上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整个PE行业在冷静中寻找出口,而这些在2021年终于迎来回温。

  在这种情况下,2021年的PE寒冬,定论得有些操之过急,即使真的是一个新的冬天,也必然会迎来新的契机。

  调整、洗牌、淘汰,谁能挺住?

  对行业而言,每一次PE寒冬,都是一次洗牌。很多人提起PE寒冬,就会说到“三难”――“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但PE基金运作流程包括四步:募、投、管、退。只看到受外部限制的募集、投资和退出,却偏偏忽略内在的运行管理,其实是不合理的。

  但这种缺失并不难理解,从PE的定义来看,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不难发现,PE的定义就没提到“管理”,但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投资、投资了之后凭什么能获利退出,这些都离不开“管理。”

  回看过去几次所谓的“PE寒冬”,不论是大环境还是政策变动引起的行业降温,看似是和募资、投资有关,但究其内里都离不开PE的管理。2012年淘汰了追寻暴利的投机者,光是“暴利”、“投机”这两个词,就说明这些投资人在“募、投、管、退”的四步里,根本就没想过“管理”。

  2015年的PE寒冬,和房地产行业的红利消退有关,PE行业想要继续走下去,就必须确定新的投资策略,再去找一个有时代红利的产业吗?哪那么好找,所以,理智思考就会发现,好的项目哪怕没有时代红利,也是值得投资的。

  同理,“资管新规”带来的是募资限制,并不是禁止。投资者手上没钱了怎么办?只能谨慎地对待项目,不浪费每一分钱,把钱用在刀刃上。什么是刀刃?那肯定就是好的项目了。所谓的“好的项目”,自然离不开“管理”这一环节。

  为什么PE要介入企业管理?道理其实很简单,被投资的企业,原本的规模及其对应的管理模式,可能跟不上大额资金注入后的发展。如果放任不管,或者任由企业去摸索,可能会造成投资损失。因此,PE机构需要提供一些“增值服务”,特别是资金到位之后的运营管理。

  有些PE大佬,之所以能成为大佬,便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拥有着核心竞争力。例如有“杠杆收购天王”之称的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KKR,就专门成立了子公司,为其投资的企业提供现金、收入、成本、组织架构和战略制定等五大方面的增值服务。

  看似是付出了成本,但这些付出是为自己的投资保驾护航,对比最终获得的投资收益,这点成本也就不值一提。在这方面,国外的PE机构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经验,但国内PE行业还在构建当中。

  当寒冬降临,没有了时代红利的暖气、宽松政策的羽绒服,好歹还有管理得当的强健体魄,冬天还会那么难熬吗?毕竟,真正能在寒冬中挺住的,恰恰是那些“管”得好的。

你的专属投资礼包!更有百元京东卡、188元现金红包等你拿,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PE 九泰 美元 索赔案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31 金道科技 301279 --
  • 03-30 海创药业 688302 42.92
  • 03-30 唯捷创芯 688153 66.6
  • 03-30 瑞德智能 301135 31.98
  • 03-29 七丰精工 873169 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