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首席分析师谈“创新落地”:PD-1、CAR-T研发扎堆 如何冲出商业化“红海”?

四大首席分析师谈“创新落地”:PD-1、CAR-T研发扎堆 如何冲出商业化“红海”?
2021年08月02日 21:01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四大首席分析师谈“创新落地”:PD-1、CAR-T研发扎堆 如何冲出商业化“红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细胞治疗领域为例,国内CAR-T药物已经有两款,有一款已经正式上市了,有一款即将要上市,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预计至少还需要五年时间……

7月30日晚间,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公示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药品及信息的公告》。根据公告,共有271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 这意味着271个药品可以进入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的下一个环节,有望通过医保谈判的方式,进入新版医保目录。从公告中不难发现,其中不乏PD-1、CAR-T等热门疗法产品的身影。然而,根据国家医保局的口径,一些价格较为昂贵药品通过了初步形式审查,仅表示经初步审核该药品符合申报条件,获得了进入下一个调整环节的资格。这类药品最终能否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还要接受包括经济性等方面的严格评审,独家药品还要经过价格谈判,谈判成功的才能进入目录。

一边是高昂的定价体系,另一边则是庞大的市场需求,身为高价药如何落地商业化,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成为业内人士热议的焦点。8月1日,2021年(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暨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发布会在济南举行,在会前环节,一众证券企业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围绕“创新热点与企业转型新思路”这一主题,就PD-1/L1、CAR-T商业化落地,企业创新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社会资本助力药企创新

近年来,随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进展加快,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格局得到重整。政策改革改为高质量仿制药带来结构性机会可期,从而更合理地保障药品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在资本的加持下,形成了注重研发、创新发展的浓郁氛围。根据药物综合数据库(PDB)显示,2020年中国医药上市企业数量更是创历史新高,其中港股新增内地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达22家。与2016年相比,2020年我国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分别达到1623件和386件,分别增长58.2%和278.4%。生物药增幅最为明显,2016年生物药临床试验仅占17.54%,上市申请仅占11.76%;到2020年,已分别占到35.4%。

此外,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近几年,我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增长趋势明显,2020年上市数量达20个,2021年上半年达21个。创新药市场规模呈指数型增长,2020年达380亿,是2015年的12.7倍。1类新药在研企业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仅2021年上半年就已达到270家,生物科技企业的研发愈发活跃,将成为创新药的中坚力量。2015年,中国经认证/备案的临床试验中心仅375家,2021年已达到约1200家,增速近3倍。

尽管创新投入较大,但创新回报和速度不及预期。在近20年成立的港股上市92家biotech公司中,税前利润为负的占比50%。

对此,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陈益凌表示,从2015年开始,国家药品监管方向渐趋创新研发领域,肿瘤以及非肿瘤免疫类创新药备受青睐,这也使得PD-1/PD-L1以及CAR-T疗法赛道过于拥挤。

梳理国内企业布局PD-1免疫治疗企业的研发管线不难发现,国内创新产品研发进展迅速,但也扎堆严重,这也是硬币的另一面,高水平的重复研发投入以及滥用。目前,在PD-1免疫治疗市场,这种你追我赶的背后,使得赛道显得过于拥挤,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以CAR-T靶点研究为例,目前临床在研的CAR-T项目涉及靶点主要集中在CD19、CD20、CD22、GPC3、BCMA等热门靶点,其中,我国以CD19为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占比就超过了40%,以CD20、CD22和GPC3为靶点的临床试验较少,以BCMA靶点做临床试验的占比甚至仅有5%。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周超泽看来,中国CAR-T疗法领域之所以无法成为红海市场还在于,作为细胞治疗产品,CAR-T疗法相对抗体药物和化学靶向药而言,研发壁垒较高。

“PD-1和PD-L1作为抗体药物,靶点的结构较为清晰。但是CAR-T在工艺上的壁垒较高,特别是在申报注册临床-注册临床-获批上市等各个环境都会面临工艺壁垒,这也使得许多不少药企因为工艺不过关最终在审评环节终止,如此也浪费了不少精力和资源。此外,目前CAR-T的细胞治疗整体的渗透率比预期较高,但是整体渗透率依旧很低,从复星凯特外流的处方单来看,CAR-T疗法的可及性较差。”周超泽说道。

创新疗法落地商业化难度大

目前,开放式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突破增长极限、塑造全新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制药企业选择从外部获得互补性资源,如资金、新药研发技术、新药研发平台、生产场地等,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加速创新药进入市场。

在商业保险方面,2018年8月,CMS(美国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中心)出台规定,额外给CAR-T产品50%的药价作为额外补贴。通过医疗保险B部分,CMS将为接受吉利德CAR-T治疗的患者支付40万美元,为接受诺华CAR-T治疗的患者支付50万美元。Kymriah(诺华)和Yescarta(吉利德)的CAR-T都于去年获批,并且都价格不菲分别为47.5万美元和37.3万美元。

尽管医保承担了大部分治疗费用,患者仍然需要支付20%的治疗费用。而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20年底,在美国获批上市的Kymriah和Yescarta仅实现五六亿美金的销售额。如此,按照单价进行估算,美国使用这两款CAR-T产品的患者人数约2500人。这意味着,按照美国淋巴瘤及白血病每年新发病例,CAR-T疗法渗透率很低。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席首席分析师周新明表示,现有PD-1药物研发企业聚焦的治疗领域相对来说比较具有基础性,广普性会较强,所以,PD-1用量未来的空间会比此前预期增加,如果企业的产品还处于临床研发早期,则没有必要加入这个赛道进行布局,以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为主的医药巨头已经占据了这一赛道,后入局者机会甚微。至于CAR-T疗法,预计到2025年,全球整体细胞治疗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0亿美元,中国细胞治疗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

“不过,从研发管线来看,医药行业约有13%的产品是属于细胞基因治疗,但是现有产品数量不足1%,该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是继小分子和大分子之后的一个跨时代大品类。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CAR-T产品想要做大,在新的适应症以及工艺创新上还需进一步突破。”周新明说道。

那么,布局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核酸药物等新赛道的企业及其产品何时能进入商业化爆发期?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杜向阳表示,目前在国内,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核酸药物最快的进度也是集中在临床I期或II期。以核酸药物为例,目前核酸类药物在海外已经上市的不足10款,市场容量约几十亿的规模,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预计未来3-5年,核酸药物市场复合增长率可能会翻倍。但是距离进入收获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以细胞治疗领域为例,国内CAR-T药物已经有两款,有一款已经正式上市了(复星凯特”阿基仑赛注射液“),有一款即将要上市(药明巨诺”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上市审请已进入待审批阶段),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预计至少还需要五年时间。为了加速上市时间,不少在研企业会选择借助CXO企业,通过第三方的资源优势加速商业化进程,这也将进一步扩大整个CXO市场规模。”杜向阳说道。

协调优质资源创新转型

医药产业在2015年之后,有很多中小企业很是焦虑,面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集采等政策,不少企业都会面临转型的问题。因此,如果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极为关键。

杜向阳指出,企业在寻找战略发展布局时会考虑三个方向:一是,以自主研发为主。例如,恒瑞医药在近年来不断加强新药研发,扩展创新药的适应症布局,在许多疾病治疗领域,都是依靠自主创新为主;二是,以license-in模式打开市场。例如,再鼎医药用“投资逻辑”做研发,将license-in带来的利润反哺自主新药研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与优质企业合作。受限于自身研发实力薄弱、缺人才、缺少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许多药企在政策拐点到来时反应速度较慢,在转型时他们会选择与优质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研发进展。

“过去几年,从疾病领域的布局方向来看,许多药企在两三年前可能别家在布局肿瘤领域就会一窝蜂效仿跟随,实际上,越是在扎堆聚焦同一疾病领域时,差异化的布局越是能出奇制胜,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以及能力去做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杜向阳补充道,创新药企想要走出一条稳健的发展路径,纯靠“买买买”的模式无法获得成功。与此同时,仅仅注重在企业内部自主创新闭门造车,不与外部进行合作取长补短也不可取。药企要想成功,必须依靠“自主研发+license-in”双轮驱动的模式,这也可以成为许多中国创新药企值得选择的道路。

为了提升合作创新力度,加速孵化、建立开放性实验室、联合研发已成为不少制药企业聚焦的方向。例如,在孵化加速方面,先声药业推出了“百家汇”项目,这是一个有1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构成的孵化器,用于打造药品研发创新生态系统;作为跨国药企的代表,罗氏制药也在上海建立创新中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创新中心产生发明专利271件,9款药物进入临床;在联合研发方面,上海医药与医院在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上展开战略合作,恒瑞医药则选择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组建实验室,以此强化自身研发水平。

“当下,不少企业都在寻求转型,然而,麻木跟随并不可取。如果一家药企在某个领域可能已经做的很突出,但是由于这个行业限于市场空间狭窄的原因需要去拓展市场,那么,该企业本身就需要看清自身优势和未知挑战能否应对,以此再考虑如果探寻出一条路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周新明补充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四大首席分析师谈“创新落地”:PD-1、CAR-T研发扎堆,如何冲出商业化“红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CAR-T PD-1 首席分析师 医保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04 沪农商行 601825 8.9
  • 08-03 海天瑞声 688787 36.94
  • 08-03 义翘神州 301047 292.92
  • 08-03 山水比德 300844 80.23
  • 08-02 中富电路 300814 8.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