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AI十年,投入千亿,净利大降54%,百度未来稳了没?

死磕AI十年,投入千亿,净利大降54%,百度未来稳了没?
2022年03月02日 20:07 市场资讯

  金麒麟港美股最佳上市公司评选正式启动,谁是你心中的最具价值的公司?您的一票,最有说服力!投票入口

  原标题:死磕AI十年,投入千亿,净利大降54%,百度未来稳了没?

  来源:新财富

  作者:姬婧瑛

  移动互联网时代此起彼伏的团战中,腾讯、阿里借助流量优势,构筑起万亿生态圈,将BAT中的百度远远甩在身后。2016年,在O2O战场无法划出闭环的百度决然All in AI。

  攀登技术珠峰的百度,在持续10年、上千亿元的研发投入后,自上而下构建出覆盖底层技术、芯片、云计算、飞桨平台和开放平台等层面的全栈AI架构,并规划出智能家居、智能驾驶两条技术变现途径。

  百度昨日发布的最新业绩显示,2021年度总营收同比增长16%至1244.93亿元,净利润却同比下降54%至102.26亿元,增收不增利。其中,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增长12%至740亿元,广告业务基本盘稳固;最为亮眼的是,受智能云和AI业务驱动,其非在线营销收入则同比增长71%至212亿元。2012-2021年将78.22%的净利润投入研发的百度,终于展现了AI业务的增长态势。李彦宏再造新百度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然而,万物智联时代,随着科技梦想照进现实,AI丛林已经挤满各路豪杰。大洋彼岸的谷歌以智能穿戴、阿尔法狗、waymo无人车等产品引领智能风潮,微软、亚马逊携智能云紧随其后,硬科技依然是这些科技巨头控盘世界的方式。而国内则是独角兽林立,无论融资速度、试错周期还是商业落地,这些后起者均表现得快、准、稳。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百度均面临前有巨头控盘、后有创业新秀崛起的高竞争态势,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力,都会遭遇全面围阻。在快鱼吃慢鱼的智能时代,百度能否突围,又如何突围?

  本文约2.5万字,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一、 序言:旧时代的对手,新时代的命题

  二、 ALL in AI野心:千亿研发投入,与国际巨头赛跑(百度十年打造的AI武器库)

  三、 智能家居:传统家电商与科技公司强阻击,急需爆款产品打开知名度

  四、 智能驾驶:高技术级遭遇规模化难题,低技术级遭遇群雄围堵

  五、 前期“捕鲸”式收购遇挫,以垂直投资带动行业前行

  六、 砍掉枝蔓业务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主业

  七、 赢家通知的谷歌,无法模仿的爆款制造机

  八、结语:云与AI业务初现增长态势,能否带领百度走出业绩承压的深水区?

  万物智联时代起锚,All in AI的百度,能够成为商学院“V型”反转模式的经典案例吗?

  十年磨AI带来的增长前景,能否成为百度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底气?

  这样的问题,百度至少被追问了6年。

  2005年8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经历了PC时代的辉煌,占尽中文搜索一家独大的时代红利,成为初代互联网一哥。尤其是2010年3月谷歌搜索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原本与腾讯股价相近的百度,股价开始超越腾讯,到2011年3月,百度股价创新高并以460亿美元市值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值最高的公司(图1),市值仅次于谷歌和亚马逊。但是新的互联网革命正在来临,百度的高光时刻很快过去。2008年发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错失UC入口,在O2O百团大战中高举高打式收购也没换来一张本地生活领域的“船票”,被手握流量重器打造万亿生态圈的腾讯和阿里远远甩在身后,其股价再未超越2010年4月的高点(此处指未复权股价),百度陷入了漫长的横盘期,其股价与市值已无法与腾讯、阿里巴巴比肩(图2)。

  或许李彦宏也备感煎熬。32岁创立百度,37岁去纳斯达克敲钟后一直站在新财富500富人榜上的他,长期在技术信仰与上市公司掌门人身份之间穿梭,也难掩“中国工程院院士落选”、“没有信仰,为揽财而丢掉良知”等一系列负面评价背后的无力。他跟自己一手创立的百度,急需AI领域的盛大成功来摆脱大众的印象。

  2017-2021年的5年时间,作为智能时代的深度参与者,李彦宏连出《智能革命》、《智能经济》、《智能交通》三本书来系统梳理和输出其对智能时代的思考。然而,从顶层设计上完成AI全栈技术架构的百度,却在商业化上遭遇了梗阻,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智能家居,均已形成了前有巨头控盘、后有新锐抢食的竞争格局。百度如何从对手蜂起的AI丛林中突围,能不能突围成功?

  我们从技术储备和产品落地两个维度,来解析百度的竞争实力和市场站位。

  01

  旧时代的对手,新时代的命题

  2020年,AI跻身“新基建”七大领域,成为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应用走到规模化爆发的临界点。大量布局AI的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涌上潮头。旧时代的对手们,又将于新命题下,在智能驾驶、智能云、元宇宙等领域展开新一轮的军备赛。基于此,腾讯和阿里迅速完成架构调整,凭借消费互联网时代积攒的实力,扩张产业互联网能力圈。

  相比之下,拥有先发优势的百度,或许才是国内AI基础最为厚实的巨头。

  2010年,百度即开始投资AI。2016年,既往发展的痼疾全面爆发、内困外压之下,百度正式发布新的战略——ALL in AI。

  此时,随着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业务的交易完成,席卷整个互联网的O2O风潮在经历一番合纵连横的交战后停歇,移动互联江湖的格局稳固下来:阿里巴巴围绕消费和支付优势,构建了牢固的消费圈层壁垒;腾讯依托社交和游戏的流量,打造了强大的社交生态壁垒。完成跑马圈地的各个细分领域的寡头,携巨大的用户和流量优势,对后进者竖起劝退的高墙。而高举高打耗资百亿完成对91无线、糯米网等企业的一系列收购后,百度的O2O战略并没有在现实的土壤中划出一个闭环。

  追逐移动互联梦失落的另一面是,百度2002年推出竞价广告后极速狂飙,在线营销营收(主要是效果广告收入)由2005年的3.07亿元涨至2015年的640.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2.5%。

  作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压力下,百度形成了依赖广告金主、营收来源单一的商业模式。然而,竞价广告积攒的副作用,也导致了2016年魏则西事件、贴吧被卖等负面舆情集中爆发。百度受到国家网信办联合工商总局、卫计委成立的联合调查组调查,形象崩塌,成为公众眼中“没有信仰的公司”,市值一度跌至500亿美元低点,与彼时47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和4600亿美元的腾讯已没有对比的可能。

  内困外压之下,机遇也扑面而来。

  2016年,AI、云计算、VR/AR技术在发展多年后,终于以产品落地的方式,召唤出一个新的时代。谷歌的阿尔法狗以4:1的大比分优势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了全世界对AI的关注,科技圈的风向开始变化。

  迫切想要重塑公司形象的李彦宏,在百度内部邮件中提出,将业务重点转向人工智能领域,“今后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互联网金融、无人车、人工智能等创新业务上”。

  转型战略发布后,百度迎来了AI顶层设计的关键人物。2017年1月,曾任雅虎副总裁、微软执行副总裁的陆奇加入百度,担任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陆奇上任后,首先解散了引发众怒的百度医疗事业部,保留技术团队和产品,作为百度AI应用到医疗健康行业的基础,并将百度外卖以5亿美元出售给饿了么,糯米影业以2亿美元出售给爱奇艺,金融业务度小满被分拆。

  在陆奇操刀下,百度全面转轨AI。他将百度业务区隔出四个象限,在纵坐标上切割出“关键使命”与“非关键使命”,横坐标上再划分“主航道”与“护城河”。这样提纲挈领式的规划,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个风口茫然出击而又收获寥寥的百度,带来了新的希望。

  陆奇掌舵下的百度,在AI主航道起步顺利,确定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家居两大方向。

  在智能驾驶航线,2017年3月1日,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智能汽车事业部、车联网业务合并组成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陆奇任该群组总经理。陆奇在当年的上海车展为百度自动驾驶平台Apollo(阿波罗)站台,并牵头搭建了百度自动驾驶生态联盟,福特、戴姆勒、北汽、Intel、英伟达等各色汽车产业链厂商均进入这一阵营。百度无人车获得北京和福建等地自动驾驶牌照。

  在智能家居航线,百度全资收购渡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渡鸦科技”)。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加盟百度,出任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并为百度智能机器人助手小度(DuerOS)站台。

  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双赛道架构搭建完成时,百度收获了投资者的信任,其市值回弹至975亿美元,达到上市后最高水平。但是,当百度显露出触底反弹迹象的时候,2018年5月18日,为百度带来新风的陆奇宣布离职,此时距其上任不到一年半。百度股价应声大跌,市值蒸发100亿美元。

  继任者接棒后,百度的AI蓝图逐步落地。拥有AI芯片、深度学习框架、核心AI功能及开放式AI平台,能够提供全栈AI服务的百度AI版图成型。其中,芯片提供底层的硬件算力,智能助手、中间软件提供软件集成,百度大脑提供智能输出单元,Apollo、小度音箱等提供终端场景(图3)。

  全栈AI布局,令百度再一次向市场证明,其具备在前沿科技领域攻城拔寨的技术能力。那么,站在AI风口的百度,能否乘风起飞?

  02

  科技野心:千亿研发投入,与国际巨头赛跑

  “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路线之争,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头上挥之不去的命题。时至今日,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压舱石,已成为共识。目光放到大洋彼岸,美国市值Top5的科技公司傲视全球,无论是云计算、AI、元宇宙,还是芯片、自动驾驶、新能源车,硬核科技仍是这些巨头发力的主赛道和最深的护城河。

  国内以BAT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也在加大投资硬科技。我们从研发支出,可以掂量一下硬科技产品的孵化之重。

  百度2012-2020年的研发费用合计1023.31亿元,占同期净利润总和1600.25亿元的约66.91%。同时期,腾讯、阿里巴巴的研发费用占净利润比重分别为28.08%、34.07%,比重虽低于百度,但实际投入金额高于百度,而谷歌的该项比重则高达74.29%,其研发投入总和近万亿元(图4)。

  如果算上2021年最新的数据,2012-2021年,百度将78.22%的净利润都投入了研发,如此研发投入的力度,与公司在硬科技赛道的排位基本契合。重投入的百度AI战略能走多远,底层技术显然是关系重大的底盘。探究百度的AI技术含金量是个庞大的技术活,我们不妨从核心底层技术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NLP)、功能芯片、中坚计算平台以及智能云四个主要断面,来扫描百度的技术底色。

  语音:小度与轩辕

  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堪称AI皇冠上的明珠,是人机语音交互变革的核心技术。2016年,在机器深度学习框架的帮助下,语音识别技术的世界纪录攀升到95%的准确率,首次达到人类语音识别水平,智能语音加速进入产品升级、商业化落地的爆发期。

  当然,这是一个巨头高度控盘的市场,谷歌、微软、苹果、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占有近80%的份额。在中国市场,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商业挖掘之一是,布局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终端,从而直面C端消费者。百度的小度、阿里的天猫精灵、小米的小爱同学都是重要参与者,且都是彼此无法轻易超越的对手。

  小度是百度旗下以小度助手(DuerOS)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助手。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19年,小度智能屏在全球智能屏出货量中排名第一,小度智能音箱在中国智能音箱出货量中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3月,小度智能助手月语音交互总次数达66亿次。2020年9月底,百度将小度科技拆分并独立融资,百度资本及中信产业基金(CPE)战略领投,IDG资本跟投,融资后小度科技估值200亿元。

  天猫精灵是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于2017年发布的AI智能终端品牌,2019年,其推出智能生态品牌“天猫精灵妙物”,并搭建起智能家居产品矩阵,2020年1月升级为独立事业部,成为阿里巴巴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及内容生态领域的核心平台。2020年5月,天猫精灵总销量超过2000万台,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智能音箱品牌。

  小爱同学是小米旗下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搭载在小米手机、小米AI音箱、小米电视等众多小米生态链设备中,2020年3月,其月活跃用户已超7000万。2020年11月,小爱同学5.0正式发布,从语音助手升级为智能生活助手。小米2021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爱同学的用户已超过1亿。

  与智能手机一样,依靠补贴攻城、低价策略的互联网玩法,国内智能音箱市场迅速呈现出寡头集中格局。据IDC资料,2020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3676万台,阿里、百度、小米市场份额合计超95%,其中,阿里天猫精灵约占35%,百度约占33%。但在带屏智能音箱市场上,百度以超63%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阿里和小米份额合计为36%。

  百度在带屏智能音箱产品上的拔尖,与其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积累的先进技术强相关。

  2021年12月,中文语言理解领域的权威机构——国际测试委员会(BenchCouncil)官网公布,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AI-Lab研发的轩辕预训练模型,在CLUE1.1分类任务中获得了排名第一的成绩,距离人类的表现仅差3.38分。快手搜索、优图实验室&腾讯云、澜舟科技-创新工厂等参赛方的训练模型得分均低于轩辕模型。

  据度小满金融官方公众号介绍,轩辕是以百度开源学习架构Transformer为基础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共享百度的金融、新闻、百科、网页等多领域大规模资料。简单而言,轩辕是站在百度大数据基础上的进化模式。可以说,语音领域的技术积累,是百度向智能家居方向延伸的核心基础。

  芯片:昆仑与鸿鹄

  如果说声图识别技术仅是底层支撑,那么,百度研发的专有AI芯片,可以算底层技术赋能终端产品的桥梁。

  2018年7月,百度AI开发者大会推出昆仑芯片,这是百度自研的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百度昆仑1于2019年成功流片,2020年量产。2021年3月,昆仑芯片的母公司昆仑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独立融资,获苏州元禾璞华智芯股权投资基金等6家机构投资,投后估值约130亿元。

  2021年8月18日,百度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昆仑AI芯片——昆仑芯2实现量产,其相比一代性能提升2-3倍,适用云、端、边等多场景,未来将搭载于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助手等多个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芯AI芯片除了拥有自研XPU架构及多项自主设计,也已与飞腾等多款国产通用处理器、麒麟等多款国产操作系统以及百度自研的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完成了端到端的适配,拥有软硬一体的全栈国产AI能力。

  除了昆仑芯片,2019年7月,百度在2019 A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远场语音交互芯片——百度鸿鹄。据悉,鸿鹄芯片根据车规标准打造,主要应用于车载语音交互、智能家居等场景。2021年3月,TCL智能屏产品首次搭载鸿鹄语音芯片,这是其首次在家电行业中量产应用。

  虽然昆仑芯片面世3年多,鸿鹄芯片面世2年多,但是,百度的公告和遍撒全网的新闻稿中,除TCL外,极少见到有厂商搭载其芯片的消息。

  这样清冷的现实,一方面在于专有芯片自研成风,例如智能驾驶领域,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等有实力的头部公司均在自研专用芯片,试图将智能驾驶的灵魂之核抓在己手;另一方面是专有芯片的量产和搭载还在初期阶段,市场格局分散,尚未诞生兼具市场号召力和集中度的品牌。

  对于芯片研发企业,不可忽视的苛刻现实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搭载和应用,不仅难以获得快速迭代升级的基础数据,投入的巨量研发费用,也很难达到规模化量产后边际成本急速递减的效应。

  无论是专有芯片还是集成芯片,从有到好再到优,是整个市场迭代和进化的共力结果。在百度的AI架构中,自研专有芯片,显然是一个为未来博机会的刚需配套。进,可供目标客户挑选;退,可用于自有终端,这是一张安全牌。

  飞桨:机器学习平台

  AI的核心是什么?巨头答曰: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简单说就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为了实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研究者在初始阶段需要写大量重复代码,为了提升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低效重复,一些研究者将这些代码写成一个框架,放在网上供所有人一起使用。随着时间推移,网络积累了不同的框架,其中,被大量使用的框架则成为流行框架。

  截至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一大半是科技巨头写出来的,例如谷歌的开源学习框架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框架、百度的PaddlePaddle(飞桨)框架。

  百度飞桨框架在2016年开源,截至2020年底已被超265万开发者使用,居中国深度学习框架榜首。公开数据显示,百度飞桨服务企事业单位14万家,产生了42.5万个模型。在飞桨算法的支持下,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提升了电池检测的精度和效率,京东物流5G智能园区提升了车辆行为识别精准度,南网科技缩短了机器人安全巡检的时间。

  飞桨平台,相当于百度拥有了一个链接不同产业的接口,打造了一个转型的工具库。

  或许,身处急功近利求变现的市场,投入重金与人才来搭建和进化深度学习框架平台,会被归纳到商业效益不高的成本端。但是,从谷歌这样拥有科技改变世界梦想、工程师文化为重的公司的发展曲线来看,其蓬勃的创新生命力正是来源于这些开放平台的赋能,谁都无法预测和具象几行代码所蕴含的颠覆能量。百度打造飞桨平台的意义,远大于商业利益。

  智能云:AI新基建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新的生产力,数据已变成新的生产资料,而云和AI成为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的影响将无远弗届。正如华为年报所称,AI算力将占据未来计算中心的80%以上,是支撑人工智能走向应用的发动机。世界需要最强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慧无所不及,未来将是万物互联,进而万物智联的世界。

  而万物智联时代的重要基建之一是智能云,这几乎成为了巨头们在互联网3.0时代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的抓手。

  对大多数传统实体企业而言,建立和操作高度智能及可扩展的AI能力,成本高昂且耗时。而公共智能云服务,方便开发者及企业将AI能力融入现有应用及产品,令其毋须花费大额资金,升级公司内部信息科技基建或开发自身AI能力。

  基于这样的现实和用户基础,手握资金和技术的科技巨头公司,如微软、亚马逊、谷歌、BAT、华为、京东等,成为提供云服务的主力。

  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是2021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云服务提供商(图5),其营业收入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亚马逊云和微软云分别增长37%、27%,增速最高的是谷歌云,增幅达47%,且市场份额超越阿里云(图6)。3家公司的云服务几乎覆盖了互联网、零售、金融、医疗、制造业、电信等行业的头部企业,且美国政府部门和军队也是其客户。

  看国内市场,智能云服务正在高速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公有云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101亿元增至2019年的8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1.1%,预期将增至2025年的5771亿元,2019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7.2%。2020年,包括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在内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创造了194亿美元的收入,这是一个空间广阔的高增长行业。

  BAT早在2018年末均做出架构调整,成立智能云相关的事业群,将云计算业务提升到新的高度。原本直面C端用户的BAT,纷纷开始发力B端市场。

  近两年,新冠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进程,企业上云的进程提前了1-3年。传统行业的企业数字化主场景由办公延展到生产管理系统,借助云平台打通数据全链条流动。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企业需要实现业务与5G、AI、云、IoT等新型数字技术的融合,以达成创新商业模式、增强用户体验和提升运营效率的转型目标。这一背景,成为中国四朵云(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智能云市场,份额最高的当属阿里云,阿里巴巴将其在支付、数字化领域的优势赋能至阿里云上,使其在国内占有高达40%的市场,高于腾讯云、华为云的23%、11%份额。在国际市场上,阿里云是唯一进入全球前五的中国云计算服务商,2020年其市场份额仅次于亚马逊、微软,达9.5%,2021年被谷歌云超越。

  阿里巴巴也是唯一在定期报告中完整披露云服务营收的中国巨头。阿里2021年7月27日发布的新财年年报显示,阿里云销售额已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50%,且阿里云计算在IaaS领域全球排名第三。2022财年中期报告显示,阿里云计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1%至360.58亿元。

  根据Canalys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报告资料,2020年,华为云以17.4%的市场份额居中国第二。华为云官网显示,其服务已覆盖政府、金融、互联网、电力和能源、交通、医疗、制造业等领域,江苏省财政厅、陕西省财政厅、招商银行中国人寿、T3出行、国网信通、深圳巴士集团、中国一汽、美的集团、鞍钢集团均是华为云的客户。2020年华为年报披露,华为云增速达168%,是华为增速最快的业务。

  腾讯的年报则称,腾讯视频云解决方案收入在中国排名第一。SaaS产品方面,“腾讯会议”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独立云会议应用,企业微信服务超过550万企业客户。2021年,腾讯在国内首发规模应用100G超大网络的云服务器产品系列,并发布腾讯云分布式云战略和腾讯云遨驰Orca(云原生操作系统)。

  数据显示,2020年,作为百度核心业务的云服务收入达到92亿元,较2019年增长44%,是拉动百度营收增长的新动力。2021年三季度,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73%,增速居“中国四朵云”之首。此前,百度智能云二季度增速已经超过70%,从而连续两季营收增速超70%,超过中国云市场平均增速43.6%。

  百度智能云的营收快速增长,源于百度以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以AI为引擎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云智一体”战略带来的商业化落地。例如,百度To G的合作订单增加,2021年三季度,百度智能云先后与浙江桐乡市、广州白云区、江苏常熟高新区签署了多个协议,对当地进行自动化及数字化升级提效。

  增速虽高,但营收盘子尚小,百度要与阿里、腾讯、华为,以及后进的京东云、三大通讯运用商的云服务等对手抢份额,难度不小。

  总结一下,经历十年孵化和培育,百度AI的技术底盘已成型,但是从基础技术到智能云,自下而上均面临强势的竞争对手。而当科技梦想照进商业世界,百度的千亿投资和技术积淀,能否通过智能家居和智能驾驶,转化成财务报表上的增长曲线呢?

  03

  智能家居:传统家电商与科技公司强阻击,急需爆款产品打开知名度

  乐观地说,拥有强大的底层技术积累,又有开放的深度学习平台,百度可以链接四方,打开与实体企业合作的大门,为自己的转型提供源动力。

  理性地说,作为被股东一年一度考核的上市公司,AI成果最终必须落地,并转化变现为利润表上的增长,才能吸引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所以,对于百度,AI战略最关键的一步是场景落地,而家庭是一个巨大的应用场景。

  智能家居,看似AI最易落地的领域,但是,鉴于消费认知和品牌建立的超高难度,以及这一领域的强竞争格局,企业想要进入壁垒森严的C端硬件市场,并不容易。过往在外卖、打车等业务上频频“浅尝辄止”的百度亦不例外。

  以软件起家、没有硬件基因的百度,2017年初以9000万美元对价,收购了硬件创业公司渡鸦科技。2017年底,渡鸦智能音箱Raven H诞生,被视作百度进入智能家居场景的入口。不过,在小米音箱等低价产品的市场竞争下,定价1699元的Raven H销量惨淡。

  初步试水硬件,被浇了一盆冷水,百度开始研发低价产品。2018年3月,度秘事业部、硬件生态部和Raven Studio工作室三合一,重组成“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由陆奇兼任总经理。2018年5月,陆奇离职后,原度秘事业部负责人景鲲接替其成为SLG的总经理。

  从人员配备来说,来自度秘事业部的景鲲和来自硬件生态部的杨永成,在进入百度之前已是做硬件的熟手。

  2014年加入百度的景鲲,曾任微软首席研发总监,负责必应(Bing)搜索亚洲市场的研发工作,是微软AI业务小冰的创造者。杨永成曾担任小米音频线产品负责人和小米电视副总裁,率队开发了小米蓝牙音箱和小米米兔音箱等产品。

  此后,SLG走上了快速推产品之路。2018年3月,百度发布小度在家带屏智能音箱;2019年2月,小度发布电视伴侣和小度在家1S;2021年3月,小度发布智能学习平板和全屋智能解决方案;2021年5月,小度发布科技潮牌添添。

  小度产品落地和迭代的节奏非常快,从小机器人扩展到包含词典笔、降噪耳机、健身镜、巨屏电视、智能学习平板等覆盖老少中青人群的产品矩阵,小度已然成为百度撬动C端用户AI认知的杠杆。

  小度的产品序列逐渐丰富,以小度助手为“智能家居入口”,以小度智能硬件为终端,通过多样化的小度闪联、云云对接、红外等对接方式和开放平台模式,小度搭建智能物联网生态的架构已成型。

  智能家居,不仅因为其最易贴近用户,易于建立品牌认知、获得口碑和回馈,更因为其兼具高成长性和广阔市场空间,是万物互联最易打通的一个入口。

  据灼识咨询资料,2019年中国智能设备市场的设备总数约为5930万个,预期2019年至2025年硬件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32.5%,同期零售销售额将由102亿元增至552亿元。而且,随着已安装设备数目持续增加,该市场的非硬件部分营收(例如广告及付费会员等内容相关服务)将大幅增长,同期营收将由6250万元增至7.2亿元。虽然智能家居产品仅是智能硬件家族的一部分,但足见其市场的成长空间。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智能家居并非新品牌可以纵横驰骋的蓝海,而是高竞争的红海。在智能互联时代来临之时,至少有传统家电企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三方势力来争夺市场份额。类似百度这样,此前没有成功做硬件终端经验的科技公司,在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时,遇到的两座大山都难以超越。

  一类是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巨头,其具备完整的家居硬件产业链和强大的渠道网络,且要向智能制造进化、向物联网转型的意愿强烈。2020年9月,海尔智家推出了场景品牌“三翼鸟”,为用户提供阳台、厨房、卫浴、全屋空气、全屋用水、视听等全场景生态解决方案,以期形成家庭物联网闭环。美的集团更是直接推出了智能生活服务平台“美的美居”APP,连结旗下所有品牌和加入其生态链的智能家电和智能设备。

  这类企业的硬件优势遥遥领先,弱项在软件,是走自研道路,还是直接与成熟的科技公司合作?在软件引领智能制造时代,不甘于沦为代工厂的传统家电制造商,基于商业目的和利润考虑,于两种选择之间,存在博弈与合作的空间。

  另一类是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其硬件品牌效应强大,对流量入口强依赖,软件硬件兼强。

  小米是最早将家居互联概念塞进用户头脑的品牌,小米以“开放、不排他、不独家”为原则发展生态链,构筑智能家居产品矩阵,并以极具竞争力的亲民价格策略,将小米智能家居塑造成“买得起的第一个智能家居”。

  2021年4月,华为推出“一个主机+两张网+N套系统”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其中1个主机为搭载Harmony OS中央控制系统,相当于智能家庭的大脑,两张网即家庭物联网+家庭互联网,这相当智能家庭的神经中枢,用来传达和控制由智能主机发出的指令。N套系统则是依托开放的鸿蒙智联生态,联合1000+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涵盖照明、环境、水、安防等用途的8套智控系统和超3000款智能硬件,用科技“定义未来家”。

  这一类公司,是百度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也是所有潜在竞争者的“劝退墙”。小米、华为都在手机和平板等终端上锤炼成熟了硬件路线,而目前智能家居达到的智能程度所需的科技量,是易于跟进和复制的,科技优势极易被拉平。因此,如同中国市场任何终端行业一样,智能家居行业必然难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考验。

  目前,这一行业还处在开闸放马的探索阶段,各家的产品还在靠低价补贴抢占山头,尚没有取得显著成功的“站稳”案例出现。

  硬件不赚钱,依靠软件和服务赚钱,这是小米、乐视早已总结的商业策略。在智能家居行业,也有跑得快的领头羊来探索商业变现的方向。

  智能家居与地产的联动,便是其一。例如,小米从2014年开始,先后与华润置地(北京万橡府)、南京银城地产、正荣集团、成都仁恒、金地集团等地产商合作。而小度也在向外连接酒店、地产等“居所”行业。2021年12月,小度与招商蛇口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定制智慧小区,目前该服务已落地招商蛇口金华云悦臻镜、武汉城建未来中心、南京江心印、武汉国着上城等项目。与地产商合作,相当于拿到了批量展示智能家具产品的入场券。

  然而,智能家居还远远未到爆发期。正如景鲲所说,“智能生活是正在发生的智能生活。但我们看到身边拥有智能设备的人还是太少了”。这需要行业集体培育市场和用户。

  随着技术成熟、产品成体系,小度从百度拆分出来,独立发展、融资。2020年9月,小度科技独立后完成A轮融资,投后估值200亿元;2021年8月,小度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51亿美元。这样的融资节奏,迭加科技公司迎来资产证券化的大好机遇,其上市或可以期待。毕竟,如微软分拆小冰独立发展一般,科技企业的子公司或业务分拆融资、上市的案例屡见不鲜。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落地层面,相对于技术,爆款产品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而小度尚没有足以重塑用户认知的爆款产品。景鲲,能否像华为的余承东一样,带领小度产品“出圈”,是小度未来能否冲击“智能语音助手第一股”的前提。

  小度,至少让市场看到了百度AI落地的执行力。小度C端的产品思维,向市场展示了百度AI居高向下的能力。

  但是,百度在横向拓展品类、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要重新思考,究竟是向庞大产品矩阵而没有拳头产品的方向发力,还是向打造爆款产品继而连续升级的精锐路线前行?

  这是所有向硬件方向转型的科技公司需要思考的命题,也是百度AI的重头戏——智能驾驶急需突破的环节。

  04

  智能驾驶:高技术规模化落地难,低技术造车遭群雄围堵

  互联时代自1990年代启幕至今,至少出现了划时代的三代智能终端,缔造了三个时代的巨头。

  PC时代,最大赢家是微软。Windows占据PC操作系统近九成份额,office办公软件、IE浏览器等成为细分市场龙头,推动微软市值稳居全球科技公司Top3。

  移动时代,最大赢家是苹果。Mac、iPod、iPhone、iPad等终端产品以及iOS操作系统,合力将苹果送上了全球科技公司市值榜首之位,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触及3万亿美元的公司。

  第三代智能终端,应是智能汽车,目前最大的受益者是特斯拉。特斯拉股价由2020年3月的454美元/ADS的低点,飙升至2021年11月的6217美元/ADS高点,翻了12.7倍,直接将其CEO埃隆•马斯克变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现在,无人再质疑智能汽车“时代风口”的地位。智能汽车/智能驾驶已成为5G、智能云、芯片、AI等硬科技融合的载体,将诞生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霸主,所有的参与者都可能成为那个霸主。那么,百度成为霸主的概率有几何?

  随着行业轮廓越来越清晰,业界对百度的追问越来越具体。首先,路线选择问题上,百度直接挑战L4-L5级别高难度的Robotaxi(无人驾驶车)能否成功?第二,开放平台问题上,Apollo能否成为智能驾驶市场的安卓,成为智能汽车的入口?第三,落地变现问题上,百度智能驾驶与智能汽车如何打造商业闭环?

  在智能驾驶从0到1的道路上,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才是百度AI战略里的“1”。作为中国智能驾驶的深度参与者,百度要走的路比特斯拉和蔚小理难多了。

  路线之争:自下而上VS自上而下,百度双线行走

  无人驾驶,是承载百度AI集成的业务。这离不开两位领军者的谋划。一位是2010年离开谷歌入职百度的王劲,其在任内促成百度将AI战略落点到智能驾驶上,开启了智能驾驶从0到1的探索。另一位是陆奇,其任内整合了百度智能驾驶事业部,并力主Apollo开源,该开源决策一直执行至今。

  智能驾驶发展至今,行业内分化出了两条路径,一条是低难度的实用路线,L1-L2配置的新能源车,满大街跑的特斯拉和蔚小理都走这一路线。

  百度一直在投资和研发L3级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图7),跟随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主攻技术难度最高的无人驾驶Robotaxi。

  作为行业领军者,Waymo在Robotaxi领域的投入时间近11年,投入资金超30亿美元,累计测试公里数超3128万公里后,仍无法摆脱“安全员”的辅助,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这意味着,Waymo在最高难度的细分赛道上走完了99步,却卡在了最后一步。其商业模式因此遭到了史无前例的质疑,Waymo的估值由3年前的1750亿美元高点一路下滑至300亿美元,从2021年4月开始,其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等在内的高管纷纷离职。

  然而,Waymo遭遇的艰难并没有挡住国内跟随者的热情。百度、滴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广汽集团、大众汽车等整车企业、科技公司纷纷入场布局Robotaxi业务,这个赛道变得相当热闹。

  最重要的原因,在各种行业分析报告中,这是一个商业价值和前景广阔的市场。中金公司曾预计,到2030年,Robotaxi的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灼识咨询报告称,2025年Robotaxi车队业务的潜在市场总额(假设等于出租车、拼车与租车的市场总和)预期为14581亿元。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即使目前受限于较为严格的监管政策导向,全球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AD(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在2030年也有望达到430亿美元。

  被“风口的猪”教育了近十年的中国市场参与者,谁都不想错过未来分蛋糕的机会,至于蛋糕在什么时候成熟,拎着钱袋子的人来不及想,要先拿到入场券再说。但挤进这个赛道的人,才会发现面对的商业化问题相当严苛。

  领军者百度,其无人驾驶业务在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一直在调校方向。

  第一阶段,百度将Apollo开源,面向行业和开发者提供底层系统、仿真平台、高精地图等工具和解决方案,从而成为智能驾驶时代的入口。但是,开源后的商业空间不及百度预期。

  第二阶段,Apollo开始面向B端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例如“赋能”威马新能源汽车,但是,因为整个行业尚处在培育阶段,重要的参与方整车企业对L3/L4的需求尚不清晰,导致Apollo难以获得规模化前置装机量,该计划进展缓慢。

  第三阶段,百度推出Robotaxi项目“Apollo Go”,开始了在无人车赛道上的漫长跋涉。随着商业蓝图收缩和聚焦,摆在百度面前的困难也越来越具体。

  除了技术问题,Robotaxi面对着三个现实困难。

  首先,无人驾驶车辆的造价很高。要达到上路标准的车辆,前期改装造价超过100万元,即使激光雷达等高价装备已实现平价化和国产替代,整体造价仍要高于40万元。百度曾披露一辆Apollo Go无人驾驶汽车的成本是48万元。这样的“重资产”投入门槛,极大限制了车辆的投放量。

  第二,目前Robotaxi尚无法完全脱离“安全员”的辅助,配备“安全员”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更让“无人驾驶”空有其名。

  第三,无人驾驶仅限于特定区域,尚无法达到城市级别,我们的道路交通法尚不允许无人驾驶车辆自行上路,这极大限制了Robotaxi运营服务的订单数量和市场规模。

  技术迭代需要海量数据驱动,这就将百度推入了一个技术与规模制衡的困境。自动驾驶技术本质是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必须由海量数据驱动。获得海量数据成本极高,仅靠自建车队,数据量远远不够,因此,自动驾驶系统必须规模化前装上车,才能保证技术持续进化和迭代。

  无人驾驶公司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曾精准总结过这一困境——Waymo的技术帮不上特斯拉的产品,特斯拉的数据也帮不上Waymo的技术。百度亦如此。

  百度在淬炼无人驾驶技术的时光里,为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培育了一批技术极客,堪称无人驾驶“黄埔军校”。那些离开百度自主创业的人,构成了中国无人驾驶领域的半壁江山,从无人驾驶方案供应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到整车企业一汽集团、长城汽车、奇瑞汽车旗下的智能驾驶公司,再到高精地图、车规芯片研发公司,几乎覆盖无人驾驶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他们成为这条孤独道路上相互辉映的星光(表1),也日渐成长为百度不可忽视的对手。

  这些创业公司凭借可能远不如百度的技术,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中都找到了商业变现的路径。例如,走无人驾驶路线的小马智行,2021年部署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同时和小米等造车科技公司接洽过Tier1(集成供货商)的业务;文远知行也开始自动驾驶乘用车和自动驾卡两条腿并行。

  在高成本、难运营、限区域的现实困境里,无人驾驶行业的参与者逐渐分化出两条道路。

  一种是降维服务固定场景,如矿山、集装箱码头与物流,例如主线科技在港口集装箱无人驾驶卡车服务中实现商业化,已交付批量订单;长城汽车旗下的毫末智行在无人物流小车上实现了商业落地。

  不得不感叹,在这个技术已经到位,基础设施尚未健全的市场,凭借“无人驾驶”稳定赚到钱的,是那些精于运营和服务的公司,是那些技术含量与Robotaxi相差很大的特定赛道。

  另一种则是坚持L4级以上的技术派,走向更为狭窄的落地路径——TO G合作运营。这也是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参与者选择的出路,从合作试点开始,以点带面的渐进路线。

  2019年9月,Apollo首个Robotaxi试运营计划于湖南长沙向公众开放。此后,Apollo的Robotaxi服务先后于北京、长沙及沧州试点运营。例如在北京,百度已获得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领导的工作小组颁发的T4牌照(最高标准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复杂的驾驶条件下运行,包括城市道路、隧道、学校区域和其他场景。2020年10月,百度向北京公众全面开放Apollo Robotaxi服务。

  2020年,百度推出Apollo自动导航辅助驾驶(ANP),该系统由Apollo的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技术驱动,针对中国城市路况量身定制,能够自动引导车辆遵循公路、高速及城市道路的导航路线行驶。

  截至2020年末,Apollo已获得199块自动驾驶牌照(市场第二名仅有20块牌照),拥有北京、长沙及沧州三个Apollo robotaxi试点项目,在中国的累计测试里程达430万英里。目前,无人驾驶公司之间的竞争分化,直接体现在获得牌照的数量差异上。

  这些“成绩单”,是百度计算机视觉技术实力的背书。

  在2021年11月25日举行的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上,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公布,北京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同时发布的配套管理政策显示,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企业可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在向乘客明确收费原则、支付方式等信息前提下,方可开启体验收费服务。这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

  此前的2021年8月18日,百度推出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截至2022年2月,“萝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长沙、沧州七地开放常态化运营,计划2025年扩展到65个城市,2030年扩展到100个城市。

  最新的进展是,百度无人驾驶车大幅降成本,初步具备了替代出行专车的可能性。

  在Apollo Moon(极狐汽车与百度Apollo2021年6月发布的无人共享车,百度第五代无人车)发布会上,百度IDG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称,Apollo Moon的48万元成本按照5年摊销,月成本约8000元。而在一线城市,不考虑车辆成本的情况下,每月仅网约车司机成本就要8000元以上;在二线城市,以一辆B级商务车为例,车辆的月租金成本约为3000元,另外网约车司机成本也要5000元以上。相较之下,Apollo Moon初步具备了对现有专车的成本可替代性。

  不过目前来看,To G合作试点路线,距离商业变现还有不小的距离。百度自己也披露,Robotaxi处于变现早期阶段,收入贡献并不大。

  作为烧钱大户,无人驾驶业务尚无法确定实现商业化盈利的时间,对上市公司百度而言,可谓压力空前。

  商业化冰火两重天,特斯拉们的成功模式

  当高科技走进商业世界,变现能力是压倒一切的考核指标。

  当L4/L5技术级别的无人驾驶公司,在寻求商业化变现的道路上苦苦追索时,以低技术级别、走渐进路线的特斯拉和蔚小理们,跨越2019年的融资难、交付难、自燃事故和信任危机等“困境”,在2020年二季度后开始逆转颓势,销量攀升,营收增长。

  2021年11月,蔚小理哪4家月销量均破万辆,其中,小鹏汽车15613辆、理想汽车13485辆、蔚来汽车10878辆、哪咤汽车10013辆,这是造车新势力最好的月销成绩。

  全年数据显示,2021年特斯拉交付量达到93.62万辆,同比增幅达87.2%。虽然销量远低于特斯拉,但中国智能汽车品牌的销量也实现了大幅跃升。比亚迪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59.37万辆,同比增长231.6%;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辆,同比增长超263%;蔚来汽车全年交付达91429辆;理想汽车全年总销量达到90491辆,同比增长177.4%。

  特斯拉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扭亏为盈。Wind数据显示,特斯拉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341.49亿元,同比增长65.36%,实现净利润207.4亿元,同比增长575.35%。蔚小理三家的营业收入也随着销量攀升而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9月30日,蔚来实现营收262.36亿元,同比增长172.81%;理想汽车实现营收163.89亿元,同比增长208.64%(表2)。

  随着销量与营收的稳定增长,资本市场给了特斯拉和蔚小理猛烈的回响,4家公司的股价陡峭上扬,在2021年11月均创出历史新高。例如,特斯拉股价最高涨至1243.49美元/ADS,市值触达1.25万亿美元高点。随后股价回调,截至2022年1月18日,特斯拉市值1.03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的成功,无疑提振了智能汽车行业的景气度。

  如特斯拉和蔚小理等在L2路线商业模式上走通的车企,达成的共识之一是,庞大的数据是算法持续进步的充分条件。想象一下,百万辆特斯拉的数据采集器奔跑在路上,巨大的数据积累带来的算法精进和系统迭代优势,是其他智能汽车品牌暂时无法超越的。

  不同路线的商业变现能力简直冰火两重天,百度不得不对落地路线做出调整:一手继续发力TO G端的L4/5级别的Robotaxi试点运营,推动行业整体向前;一手以无人驾驶技术向下兼容,力求走通L2路线,跟上特斯拉的步伐,在智能驾驶领域形成合围之势。

  当下,特斯拉是打造闭环最成功的智能车企。作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先发者,特斯拉最大特点在于“软件闭源”,其整车上绝大部分有商业价值的软件都自己开发,在迭代和创新上明显优于其他智能车厂商,使得其销量持续攀升,能够采集到的数据越来越多,这又促进其算法持续迭代,保持领先水平。另外,因为销量提升,特斯拉盈利能力提升,从而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进而促进自动驾驶软件更新,由此形成正向循环。由此,“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

  国内的蔚小理们成长起来后,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大幅降价,动因之一便是以低价最大限度争抢用户。2021年,Model 3和Model Y交付了91.12万辆车,低价策略效果显著。

  从百度和特斯拉披露的资料看,2020年,百度Apollo车队测试总里程约为700万公里,而特斯拉Autopilot在2019年10月运行里程已达18.79亿英里(约30.24亿公里),由此可见,两者获得的数据不在一个数量级。那么,携Apollo降维向下走L2造车路线,百度能否成功呢?

  三方势力入场竞逐,百度定位智能交通运营商

  百度Apollo的理想,是成为智能汽车的入口。理论上,越多整车搭载Apollo,越有利于其实现入口的目标。百度在其港股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Apollo生态系统累计拥有200多名合作伙伴、一级供货商及其他战略合作伙伴。如果能够在智能汽车里获得预期的高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那么,百度就一定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公司。

  但是,数据的重要性已成为行业共识,各家车企都要将智能驾驶核心系统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传统车企不甘沦为车壳子代工厂,正如上汽董事长陈虹所称,不能接受华为等第三方供应商的自动驾驶方案成为上汽智能汽车“灵魂”。

  面对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车企的自研实力不容小觑。此前,受到原有燃油车业务线的约束,不情愿燃油车与电动车品牌左右互搏式“自伤”,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进军新能源车的愿景不强。随着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爆发式的成功,以及新能源车企碳配额等政策推动,这些车企开始坚定推出纯电独立品牌,且直接定位高端豪华线。而基于成熟的造车架构体系,传统车企纯电车交付周期相对较短。

  以吉利汽车集团来看,继2019年4月推出纯电品牌“几何”,市场反响平淡后,在2021年推出全新高端纯电品牌“极氪”,由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李书福亲自担任董事长,吉利汽车总裁安慧聪担任CEO,吉利给了极氪最高资源配备,誓与蔚小理们争辉。

  依靠吉利最新的纯电造车平台浩瀚架构,2021年4月,极氪推出首款豪华猎装轿跑车型“ZERO”,定价30-50万元区间,搭载吉利自研的ZEEKR AD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量产车在2021年10月23日开启批量交付,首周交付199台车,交付周期仅半年。

  东风汽车集团于2018年推出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岚图”。2020年7月29日,岚图在武汉发布首款概念车VOYAH i-Land;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国际车展首日对外发布首款量产概念车FREE,定位为“零焦虑中大型高端智能电动SUV”。2020年9月28日,岚图发布自研的iFREE和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2021年8月8日,岚图FREE正式交付,交付周期不足一年。截至2021年11月30日,岚图总销量3461辆。2021年11月17日,岚图发布基于ESSA架构打造的“梦想家”MPV,预计2022年年中上市交付。

  长城汽车集团继2018年推出“更爱女人”的纯电品牌“欧拉”后,于2021年初推出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沙龙”,首款量产车“机甲龙”,目标价格40万元以上,以高配置定位豪华电动车。

  从极氪、岚图、沙龙的首推车型和交付速度来看,传统车企已成为智能汽车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国际汽车巨头奔驰、宝马、大众、丰田、本田等品牌也都已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独资或合资的纯电汽车。

  传统车企之外,如百度一样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在凭借软件研发实力下场造车。苹果、索尼、小米、阿里巴巴都已经明确加入造车队伍,腾讯连续投资了蔚来、威马、恒达汽车、拜腾、爱驰,美团和王兴投资了理想汽车,360成为哪吒的重要股东,科技公司基本完成在新势力背后的站位。

  L2技术层级上造车,百度遇到了多重对手。在技术层面上可以与百度一较高下的华为,在智能手机终端建立起强大品牌效能,仍无法将其品牌能量直接迁移至智能汽车,一样要经历新品牌进入市场反反复复的试水与调整,仍要下功夫去琢磨消费者需求和喜好。

  华为与小康股份旗下的赛里斯品牌合作推出的首款车赛里斯SF5,2021年全年销量仅7000量,销售市场的冷淡与资本市场对小康股份“华为概念股”的一度追捧落差巨大。一个品牌没打响,华为立即开辟一个新品牌卷土重来。2021年末,华为发布新的汽车品牌AITO及其首款车型问界M5。如果市场对华为“赋能”汽车始终反应冷淡,华为最终或许也将亲自下场造车。

  造车之路,百度比华为早了一步。2021年3月2日,百度联合吉利打造智能汽车品牌“集度”,预计首款车型将于2023年上市。集度汽车将成为百度Apollo行走的广告牌,将其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推向市场。

  百度能够躬身入局造车,得益于百度智能驾驶事业部新的策略。为百度定下“智能家居+智能驾驶”双线策略的陆奇在2018年5月离职后,李震宇接棒担任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面对无人驾驶迟迟难以商业化落地的形势,他为百度重新确立了“攀登珠峰,沿途下蛋”的策略,指明中短期要寻找抓住商业化落地的各个赚钱机会,来反哺攀登“无人驾驶”珠峰这个终极目标。

  沿途下蛋策略指引下的百度,终于开始“接地气”。

  百度不再执着于跟地方国资机构合资采购重资产车辆做Robotaxi运营,而是通过云和智能交通业务,作为地方产业的抓手,从而带动自动驾驶车辆的落地运营。例如,广州市黄埔区采用了Apollo的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后,城区6条主干道每条道路平均行程时间下降了25%,平均遇红灯停车次数由3-4次下降为0-1次,其中,核心干道开泰大道东往西方向实现了一路绿灯通过12个路口。

  智能交通,也是BAT都在发力的“新基建”方向。阿里主打城市大脑项目,2017年发布“阿里云城市大脑1.0”;腾讯则在2019年7月推出全新政务业务品牌“WeCity未来城市”。

  正如3G/4G通信网路催化了智能手机产业爆发,5G基建问题完善之前,符合智能交通产业趋势的现实路线是“单车智能+车路协同”,通过车、路、云的三端联动,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和高效运营。基于此,李彦宏在其新书《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中,将百度定位为智能交通运营商。

  全新定位的百度,无人怀疑其拥有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最庞大的专利池。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法律环境、道路条件、5G网络覆盖等客观条件的发展尚未健全,无人驾驶上难以规模化上路。

  整个行业面对的客观环境,倒逼百度通过投资外溢,推动行业共同向前走。百度风投、百度资本和百度投资并购部三驾马车,便是其触手。

  05

  前期“捕鲸”式收购遇挫,

  以垂直投资带动行业前行

  投资,是腾讯和阿里扩张生态圈的撒手锏,为此,百度也曾投下巨资。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为达成“O2O战略”投资进行的知名收购案,回头来看多数并不成功。

  2013年7月,百度以19亿美元的高价收购91无线,创下当时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大的并购纪录;2013年8月、2014年1月,百度先后通过两次收购,获得人人网旗下亏损的团购网站糯米网100%股权(1.6亿美元收购49%股权,51%股权收购对价未披露);2011年6月,百度向去哪儿网战略投资3.06亿美元,获得后者60%股权,圈地在线旅游订票服务;2015年10月26日,携程正式宣布收购去哪儿,携程通过给予百度25%的股份,交换百度持有的去哪儿4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百度成为携程的第一大股东。

  除了这些明星项目,百度前后发起了200多起外延式并购,相对阿里和腾讯密集庞杂的企业矩阵,“百度军团”体量相对较小。Wind数据显示,百度系主体公司共7家,主体公司旗下公司共321家。百度集团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投资企业仅57家。2018-2020年,百度分别有33%、40%、43%的收入来自合并附属企业。

  然而,高举高打展开一系列收购后,百度的O2O战略并没有在现实的土壤中划出一个闭环。相较之下,百度的收购更像是一场因惧怕被淘汰而开始的追风运动,花了大把的银子买来一地无用的库存。

  移动互联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BAT的座次。市场的荡涤证明,对不同细分领域收购企业的整合,是比精研搜索技术更难的事情,财力、资源强如百度,也没能玩转跨界收购这盘棋。

  一方面是,搜索这一专业领域难以嫁接生活服务场景,百度内部的探索浅尝辄止,始终不成功;另一方面,被资本市场的业绩要求“绑架”,百度不得不向赚钱的业务要“业绩增长”,没有耐心去培育和等待未来的现金牛。

  这些真金白银买来的经验是,百度需要沉下来,重新思考其优势究竟可以给什么业务赋能。

  直至2017年,百度才逐渐搭建出百度风投、百度资本和百度投资并购部三驾马车的战投新框架,全面围绕“All in AI”战略,以资金和技术外溢的方式,带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百度投资并购部,主要通过战略投资,直接服务于百度现有AI业务的发展,近年来收购了渡鸦科技、KITT.AI和xPerception等项目。而百度风投、百度资本是由百度发起的独立的投资机构,吸收外部资金并设立CEO,且投资策略各有侧重。

  百度资本,2016年10月12日成立,一期资金规模200亿元,更关注泛互联网行业中商业前景更为成熟的中后期项目,主要投资AI技术和产品落地的企业。其成立以来,投资了蔚来、威马智能汽车和货车帮等明星项目。

  百度风投,由拥有17年投资经验,曾任职工信部旗下赛迪投资、法国布伊格集团、联想之星的刘维担任CEO。2020年9月,李彦宏发起创立了百图生科,刘维被调任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原小米科技战略投资部的董事总经理高雪,接任刘维,担任百度风投新的CEO。

  百度风投三期基金募资超7亿美元,其关注新兴科技的早期前驱公司,聚焦商业消费、医疗民生、科技延展三大方向,投资AI背后的底层技术,也投资AI驱动的各种行业变革。目前,百度风投已投资近100家AI公司,投资涵盖从芯片到传感器,从人体数据采集到天基观测网,从智能工业到智能城市等硬科技赛道。科学家创业的江行智能、麻省理工北京团队创立的曦智科技、上市投影仪第一股极米、iReady IT、湃道智能、睿思芯科等均在其投资列表上(表3)。

  花大钱是个技术活,这种专业的独立投资模式,不再依赖百度自有资金,不仅能够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调动杠杆,撬动更多的项目,还能与百度资金作出风险隔离,让业务与投资各行其道,最大限度降低拍脑袋决策+推杯换盏式尽调等情况出现的概率。

  在百度战投正规军梳理、聚焦投资主线的同时,百度也开始砍掉枝蔓业务,收缩移动生态业务,聚焦“AI+搜索”核心主业。

  06

  砍掉枝蔓业务收缩战线,

  聚焦核心主业

  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搜索基本盘份额非常稳固。2020年,其在国内搜索市场的份额达72.9%,搜索平均月活数5.38亿,日活数2.08亿,搜索仍是百度移动产品矩阵中活跃度和用户数最大的产品。

  效果广告收入,仍是百度最大的营收支柱。智能机时代,腾讯、阿里、百度的渗透率均已超过90%,但随着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兴APP的崛起,BAT三家的用户使用时长占比均有所下滑。随着全球流量见顶、用户增长停滞,移动江湖的布局逻辑在悄悄变化。

  BAT曾砸重金扶持,作为各家内容生态重要一环的长视频平台,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曾以优质内容输出而具备强大引流能力,并被百度寄予厚望的爱奇艺,不仅面对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的同业竞争,还要面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竞争。

  2015年至今,爱奇艺始终处在亏损中,影响了百度的利润增长。2021年,经历三季度亏损后,临近年底,需要提振业绩的百度,开始对爱奇艺等移动生态业务进行修剪。

  2021年11月初,爱奇艺爆出裁员30%-40%的新闻。背后是长视频网站商业模式面临变革。

  长视频平台的商业模式偏重,原创优质内容的生产门槛高,极度依赖创意,同时,文化消费品容易出现审美疲劳以及用户代际迁移,过往或者当前的成功并不能确保未来的成功。爱奇艺2020年推出的“迷雾剧场”,连续上线了《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爆款剧目和《乐队的夏天》、《向往的生活》等话题性综艺,但2021年的剧目和节目则反响平淡。

  长视频平台需要持续性的刚性内容投入,且成本前置现金流压力大,因此需要沉淀出可复用的IP,才能切实提升盈利能力。长视频充足、独家、优质的内容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

  除了重资金投入,电视剧生产模式本身带来的错位,也影响了长视频行业的良性发展。例如,以集数论价的销售模式、偏重流量而不注重质量等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方式,叠加过往影视行业面向C端观众,却向B端出售剧集的模式错位(剧作生产方对最终播出效果不负责,剧作购买方承担结果),共同造成长视频“注水剧”迭出,消解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反噬了长视频平台对用户的黏性。

  而精缩提炼精华的短视频,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碎片化表达与观看的需求,使得追剧短视频备受追捧。短视频平台对使用者时间的抢夺立竿见影,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1年1-5月,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分别为101分钟、98分钟、88分钟,远高于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的72分钟、57分钟、69分钟、74分钟。

  长视频平台使用者的忠诚度极低,优质内容在哪里,使用者就会迁移到哪里,这一特点倒逼内容平台必须持续性高质量输出内容,才能获得稳定的用户和流量,形成良性循环。这进一步推高了长视频平台的成本。目前,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5%-92%,仍处在成本高企的亏损阶段。

  事实上,这也是腾讯视频、优酷等长视频平台的共同软肋。但如果这一烧钱模式不能为百度继续默许,开源节流活下来,才会是爱奇艺接下来的命题。

  2022年1月6日晚间,制作出《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等综艺节目的爱奇艺副总裁车澈离职消息冲上热搜,爱奇艺股价一度下跌超10%,市值不足40亿元,一年内蒸发超1000亿元。2021年度,爱奇艺净利润亏损61.7亿元,更为艰难的是爱奇艺的会员总数9700万,较2020年的1.027亿不增反降,这一结果或许是爱奇艺会员订阅费增长导致,这让转型走入深水区的爱奇艺在2022年面临更艰难的处境。

  连续亏损、股价暴跌、高层动荡、大幅裁员的爱奇艺,将会被百度如何处置,是否会像对待去哪儿一样转卖?

  除了长视频,游戏、直播也是百度优化的重点部门。2021年12月23日,百度砍掉游戏业务。据报道,百度游戏部门300多人几乎全部被裁,直播业务被裁员90%,百度移动生态用户增长部总负责人、互动文娱平台总负责人、百度副总裁曹晓东也要离职。

  要知道,为了追赶短视频和直播的风口,在2020年11月,百度才宣布以36亿美元对价收购欢聚时代(OVVY)旗下的YY直播。从披露的数据来看,YY直播过往业绩颇为亮眼。2018-2020年,YY直播的净利润分别32.89亿元、37亿元及31.41亿元,这般赚钱能力可以为百度带来新的利润增长。

  巨资收购YY直播的背后,是百度想在竞争激烈的直播领域拥有一席之地的决心。李彦宏曾在财报中说,“我们准备与视频社交媒体YY Live进行深度整合,直播在百度的生态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从理论上看,百度有流量,YY直播可以承担流量变现的角色。

  互联网江湖过往的经验是,行业老大老二份额稳定时,老三常常会在它们的比拼中默默消失,遑论排在老三后面的那些不知名应用的结局。百度经过美团、大众点评厮杀,糯米出局的惨痛经历,在抖音、快手寡头格局已定的情况下,为何仍对YY直播怀着如此美好的商业期待?

  有意思的是,百度刚宣布收购YY直播,做空机构浑水即发布了对欢聚时代的做空报告。报告称,浑水经过长达一年时间调查后发现,YY直播有90%流量都是造假,并表示欢聚时代国际直播业务Bigo的造假程度和YY直播不相上下。但是,百度仍然继续执行了对YY直播的收购。

  如今,距离2021年2月完成收购,时间尚不足一年,直播业务即面临大裁员,同时传言YY直播2021年的业绩大幅下滑。百度对待收购标的的尽调,是否足够严谨?

  不过,这一裁员新闻透露出来的消息,或许是百度进一步意识到能力的边界,将商业化作为首要目标来收缩业务线,成本高但商业变现能力差的业务是裁员的重点部门,以此降低经营成本,释放利润。

  当下,对百度真正的考验之一,是能否放下对“沉淀成本”的纠结,明确并果断地砍掉枝蔓业务、彻底收缩战线,聚焦搜索+AI主业。

  百度凭借AI重回巅峰,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如此之多,那么同样以搜索起家,同样布局AI的谷歌,老树为何能一直开新花呢?

  07

  赢家通吃的谷歌,

  无法模仿的爆款制造机

  同为搜索业务起家的谷歌,是百度最佳的坐标系。谷歌同样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搜索广告同样是营收支柱。

  全球流量统计平台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搜索引擎市场格局稳固,遥遥领先的谷歌市占率达91.38%,必应(bing)、雅虎、百度和俄罗斯的YANDEX分别占2.69%、1.46%、1.36%和1%。如此悬殊的份额背后,是超过250个国家/地区使用谷歌的搜索服务。

  年报显示,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2019、2020年广告营收分别为1348.11亿美元、1469.24亿美元,占总收入的83.29%、80.49%,即使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也仍是其绝对的利润源。其旗下拥有至少9款全球用户超过10亿的应用软件/APP,包括谷歌搜索、YouTube、安卓、Chrome浏览器、谷歌地图、Google play商店、Gmail邮箱、谷歌云、谷歌相册。

  尤其是安卓系统,在乔布斯以苹果手机打造出iOS封闭生态后,谷歌将安卓开源,吸引全球其他手机厂商加盟,例如中国的华为手机在安卓基础上定制了EMUI操作系统,小米定制了MIUI。截至2020年中,安卓装机量已超30亿部,占据了手机市场85%的份额。

  安卓免费圈起来的庞大用户量,成为谷歌移动生态的一部分,安卓内置的Chrome浏览器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广告,需要谷歌GMS授权安装的音乐、地图、邮箱等一系列谷歌系移动服务,以及谷歌商店的下载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夯实了谷歌在搜索等原有业务的霸主地位,也为其带来巨大的入口价值,并最终转化为谷歌的收益。安卓系统2008年9月上线,2012年谷歌净利润首次超百亿美元,2017年营收突破千亿美元关口。2014年一季度,安卓平台已经占据全部移动广告流量来源的42.8%,首次超过苹果的iOS。

  开放的安卓对谷歌的深远意义,在于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开发者来丰富和优化其软件应用,同时提升对不同硬件的兼容性,由此安卓成为一个可以自我迭代的系统,为谷歌的新产品提供了落地的空间。简单说,安卓成为谷歌移动生态的核心,以及谷歌不断推出10亿用户级别产品的储备库。

  所以,谷歌成为“赢家通吃”的科技巨头。

  手握巨大的流量入口,Alphabet的主要营收也来自广告服务。其2020年年报披露,Alphabet的营收来源分为三块:第一是谷歌服务、广告和其他业务产生的收入;第二是谷歌云;第三是其他投资及对冲收益。其中,基于众多平台的广告营收占比近九成。

  但与百度深度依赖搜索平台的竞价广告收入不同的是,谷歌的广告增长主要来源于产品创新带来的流量红利。“如果我们不持续创新,不能向用户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将丧失赖以生存的竞争力,”这是谷歌公司的生存哲学。

  为了寻找新机会,谷歌的增量业务中有大量的长期投资,硬件、基础设施、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研究等均在谷歌的投资列表中,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风口行业。随着投资标的成长带来的收益增长,广告在Alphabet营收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由2016年的87.94%降至2020年的80.49%。

  广告占比的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谷歌另一条成长曲线之源——AI部门的成长。该部门成立于2011年,同样以开源平台的方式,持续积累AI底层技术和研发深度算法(谷歌大脑),为其信息、图形和语音等终端产品赋能,从而拓宽旗下产品的使用场景到智能装备、自动驾驶等领域。谷歌从这些终端业务的延伸中积累更多的数据,作为新一轮技术迭代和算法提升的基础,这样技术和终端形成良性循环。

  谷歌AI最著名的产品当属阿尔法狗(AlphaGo),其是DeepMind这一机器学习算法的成果。2014年1月,谷歌以2.63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成立不足4年的DeepMind,2014年底与牛津大学的AI研究团队合作。到2016年,阿尔法狗以4:1的大比分优势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了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紧接着2017年,阿尔法狗以3:0战绩打败中国围棋天才柯洁,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最直观的理解。

  谷歌AI技术落地的另一个重要产品,是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汽车。早在2009年,谷歌已开启自动驾驶汽车项目Waymo。2015年8月,谷歌重组公司架构,设立母公司Alphabet,2016年12月,Waymo从谷歌独立,成为Alphabet旗下子公司。谷歌引领了全球智能驾驶的研发风潮。

  谷歌超流量的产品矩阵,带来的收入同样可观。其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217.96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825.2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37%。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是,其广告外业务的营收比重正在逐步提升,例如谷歌云的营收由2019年的89.18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130.59亿美元,同比增长46.43%,这意味着未来Alphabet的营收结构将更为均衡。

  良好的经营能力以及对高科技的持续投入,让Alphabet保持着高科技公司的质地。Alphabet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惊艳,其股价从2008年12月1日的266美元/股上升至2021年12月1日的5636.59美元/股(复权后股价),划出了一条陡峭的上升线。12年间股价翻了20倍,总市值超1.89万亿美元,谷歌及其背后的Alphabet仍是美国科技巨头中保持创新活力的代表。

  2022年2月2日,Alphabet又发布了超市场预期的增长业绩。2021年四季度,其实现营收75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219亿美元,同比增长40%。超出市场预期的是,谷歌传统广告业务与新业务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谷歌搜索广告业务实现营收4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谷歌云实现营收55亿元,同比增长45%。

  公布业绩的同时,Alphabet管理层宣布实行“1拆20”的拆股计划,预计在2022年7月15日派发完成,届时,其超2700美元的股价将下降至140美元左右,降低了投资门槛,市场预计此举将会为谷歌吸纳更多的投资者。

  与谷歌业务布局大体相似的百度,无论是投入研发的力度,布局底层技术的深度,还是横向延展业务的广度,都与其科技公司的定位相契合。不过,百度与谷歌最大的不同或在于,运营产品的能力差距。谷歌将千亿研发投入转化成了迭出的爆款产品,超10亿用户的超级应用产品保证了搜索广告业务的老树一直能开新花,也保证了谷歌在智能云等新兴领域的追赶能力。

  商业模式中最表浅的研发投入、技术架构、布局方向等都容易模仿和复制,但将技术转化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背后蓄积的孵化能力和运维能力,才是外界难以洞察和轻易超越的商业机密。

  跟在谷歌身后亦步亦趋的百度,将技术转化成产品的能力却要弱很多。反映在财务数据上,百度确实掉队了。

  对比2020年末资产和利润指标,百度的净利润尚停留在百亿元级别,总资产在千亿级别,与腾讯、阿里巴巴不在一个量级(表4),百度总资产不到阿里巴巴的1/5,净利润不足阿里巴巴的1/15,与谷歌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营业收入来看,2010-2020年,阿里和腾讯的营收曲线陡然向上,而百度却依旧平滑(图8),差距快速拉大。截然不同的创收能力,更直观地体现在市值表现上,腾讯和阿里市值均超万亿元,百度市值仍在4000亿元上下打探。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也可与BAT角力。

  净利润有限,开支却日渐庞大,百度的资产负债率由2010年的23.92%逐步上升至2020年的42.34%。截至2020年末,百度负债总额1408.65亿元,流动负债总额683.85亿元,资产负债率是42.34%,是BAT中最高的(表5)。

  另外,百度的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低于谷歌、腾讯、阿里,这或许也是百度难以获得投资人支持的原因之一。智能时代转型的新命题下,科技巨头之间的分化会更明显。

  需要看到的是,百度已开始主动降低对广告业务的依赖。2014年开始,随着AI业务的开展,在线营销服务在百度总营收中的占比逐年降低,2020年降至68%,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59.44%(图9)。李彦宏在2021年一季度的财报会上直言,未来3年,百度的非广告收入占比将超过广告收入。

  2021年上半年,受益于AI云及其他业务的推动,百度非在线营销收入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80%。2021年度,百度非在线营销收入进一步增至212亿元,同比增长71%,百度AI和云业务正在驱动新的业绩增长。初现稳定增长态势的云和AI业务能否带领百度走出业绩承压的深水区,尚需时间观察。

  截至目前,除了百度搜索,百度没有一款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爆款产品。无论是智能家居、无人驾驶还是2023年下线的集度汽车,百度急需一款革命性成功的产品,来向市场证明其有打造和运营硬件产品的能力。

  只是,在万物智联的互联网3.0时代到来之际,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留给百度突围的窗口期和试错期还剩多少呢?

股民福利来了!送您十大金股!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熠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04 高凌信息 688175 --
  • 03-03 立航科技 603261 19.7
  • 03-03 思林杰 688115 65.65
  • 03-02 青木股份 301110 63.1
  • 03-02 聚赛龙 301131 30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