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约撰稿人 宋立伟 编辑 | 赵成
强调运动风,车身尺寸与SU7相近,定价或参考特斯拉Model Y
12月9日晚,小米汽车公布旗下第二款车型YU7的外观图,并称该车预计2025年六七月上市。这一时间比《财经》此前从小米汽车内部了解的计划于2025年3月上市的时间更晚一些。业界猜测,这或许与小米汽车产能紧张,小米汽车二期工厂2025年6月才能竣工有关。
至于为什么提前半年公示新车,雷军表示,希望凭此举让YU7测试车尽早拆除伪装,帮助他们做更全面、更细致的长时间大规模测试。
如同小米SU7对标特斯拉Model 3,小米YU7预计在车型配置和定价上将对标Model Y,业界猜测起步价将在30万元左右。
12月9日晚,和小米汽车YU7上市时间一起冲上热搜的还有网友对这款车读法的热议。事实上, 如果没有“苏七”,网友参与讨论YU7的热度也不会这么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米极强的营销能力。
撞脸法拉利,网友大玩谐音梗
在2023年12月29日小米汽车举办首场技术发布会之前,外界对其首款车型SU7的称呼近乎一致,沿用汽车行业的习惯以英文字母代称,比如奔驰的GLE、奥迪的A6L等。直到技术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公开称这款车为“苏七”。
雷军曾在个人微博解释过SU7命名的由来。他说,小米要做极致速度(Speed Ultra),英文缩写为SU,“为了方便好记,我们叫‘苏七’,和苏炳添一个姓”。至于为什么用7,雷军解释称,7指大小,标志了SU7是一款5米车长、3米轴长的C级车。
据工信部第39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申报信息,小米YU7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999mm、1996mm和1600mm,轴距为3000mm,尺寸与现售SU7相近,但在宽度和高度上有所增加。
外观设计方面,小米YU7前脸沿用SU7的设计语言,侧面线条撞脸法拉利的SUV车型Purosangue,强调运动风格。在车型配置上,小米YU7将采用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双电机系统,其功率配置为220/288千瓦,综合峰值功率可达到691马力,略高于SU7 MAX,最高时速可达253公里。
但从现有信息来看,除了7代表车辆定位,绝大多数网友表示,依旧很难猜出YU对应的汉字。于是,不少网友借此玩起了谐音梗,将该车命名为“预期”“雨期”“逾期”等。
企业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11月,小米SU7交付量超过2万辆,累计交付已经超过10万辆,达到此前预设的全年销量目标。
12月1日,雷军通过个人微博表示,公司已将小米SU7的全年交付目标提高至13万辆。从单车销量来看,这一表现甚至是蔚来、小鹏等较早起步的新势力品牌都望尘莫及的。
但相较于小米SU7公开对标的特斯拉Model 3仍有不小差距。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24年前十个月,Model 3累计销量29.6万辆,同比增长20.8%。不过,这并不妨碍小米汽车继续将特斯拉当作参考对象。
提前半年公示,只是为了“轻装上阵”?
业界普遍认为,和此前SU7采用的战术一样,小米YU7在车型配置和定价上将对标Model Y,继续以更丰富的配置和更保守的价格抢占市场。
然而,即便在纯电市场占有先发优势的特斯拉,2024年以来也倍感压力。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特斯拉零售份额为5.9%,同比下降2个点。另据第三方统计数据,2024年前十个月,Model Y全国累计销量44.8万辆,同比下滑14.9%。究其原因,分析人士认为,关键在于价格战和大量的新车上市。
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目前,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新车已经多达百余款,其中,SUV车型占比超过50%。截至11月,降价车型较多,降价规模达224款,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的150款,也大幅超越了2022年的95款。其中,纯电动车型降价最为明显,涉及车型多达80款,降价幅度达到2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0%。
另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24年1月—10月,纯电SUV累计零售154万辆,同比增长20.6%,远不及新能源SUV 43.6%的同比增速。
尽管有雷军个人影响力的加持,小米YU7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依然不可小觑。如果雷军继续延续小米SU7的定价策略,那么,这款车的价格将低于特斯拉Model Y 24.99万元—35.49万元的售价。
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概率并不大,原因是相较于Model Y,小米YU7不仅尺寸更大,还配备了激光雷达和大电池,因此很可能采取差异化竞争,起步价或许在30万元左右。
小米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小米汽车位于北京的一期工厂规划年产能是15万辆。因小米SU7订单远超企业预期,工厂已经提产,按照月产2万辆的速度,目前该工厂产能利用率已高达160%。此外,据相关媒体报道,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计划于2025年6月竣工,投产后,小米汽车总计额定年产能将达30万辆。
虽然雷军表示,提前公示YU7,是为了尽早拆除测试车的伪装,帮助其做更全面、更细致的长时间大规模测试,但在业界看来,此举不失为一种提前“占位”的手段,为2025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预留空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