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高级主任赵小鹭:气候风险面前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高级主任赵小鹭:气候风险面前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2024年12月02日 21:45 商业周刊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4年11月28-29日,由《商业周刊》主办的The Year Ahead 展望2025峰会在上海西岸美高梅酒店盛大举办。今年是展望峰会在中国举办的第十年,秉持着《商业周刊》“领先,不跟随”的品牌定位,展望峰会逐渐形成了自身“前瞻,务实和国际化”的峰会特色,成为国内商界和业界独具一格的线下论坛。本届峰会为期两天,由中国与世界、消费与文化、科技与可持续,以及ESG影响力论坛四大部分组成。我们邀请了来自经济、投资、文化艺术、高科技、环保等领域的数十位嘉宾出席,他们在现场独家分享了自己对于所属领域的经历,观察与思考,并带领大家一起,共同展望2025年宏观经济与微观商业机遇。

2024年全球面临多维挑战,气候变化影响广泛且深远。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全球风险报告》,接下来10年,全球面临的四大挑战都是和环境及气候变化相关。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进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6.5万人参与,中国派出了将近1000人的代表团。在29日下午的“ESG影响力”部分,围绕“绿色贸易驱动下的ESG实践,构建国际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EDF)气候高级主任赵小鹭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气候危机对每个人、每个公司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赵小鹭表示,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好转,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2024年很有可能还会打破2023年的纪录。2024年有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比如近期的西班牙大洪水。

在面对气候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一个企业、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全身而退,这种风险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平时没有预计到的行业和方面。赵小鹭以美国家庭保险费举例,在过去一年里,美国家庭的保险成本从1倍上升到了4倍。对于一些高风险地区(如易发飓风、森林火灾和洪水的地区)甚至无法购买保险,这就造成老百姓在面对这些天灾的时候要承担100%的经济损失。对企业来说,如果到2050年没有办法很好地管理气候风险,公司每收入100美元的盈利现金流就会有45美元因气候风险而损失。

眼下,各国相继推出气候相关政策,所有这些气候法案都会对供应链上下游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会影响出口型的发展中国家。

赵小鹭认为,跨国行业和企业首当其冲会感受到挑战,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1)金融机构的压力。(2)更强的政府监管。2019年全球只有16%的国家提出了自己的“近零排放”目标,目前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0%。(3)更透明的信息披露。以2015年成立的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为例,可以看到10年间已经有100个国家在践行这样的信息披露工作;有些国家,例如新西兰、日本,已经开始通过气候立法来推动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

对于中小型行业和企业来说,风险主要来自于提升的合规成本及可能会被全球供应链排除在外。因为跨国企业主要面临来自于消费者、金融监管机构和上游投资者的压力,他们势必会将这个压力转移到自身供应链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业中。研究显示,到2025年,将有78%的跨国企业会把危及其碳转型计划的供应商排除在外。这样的排除就会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造成非常大的挑战。

对于碳排放的管控,不仅是管控直接排放,还要管控间接排放,也就是平时说的“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的排放。现在最新的一个概念是“范围四”的排放,即“避免排放”。也就是说,企业通过环境友好的服务或者技术产生的减排也需要考虑其中。这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来考虑一个企业怎么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水平。

绿色技术和绿色需求给国际贸易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机遇。

企业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碳排放,其次要知道自己的减排空间、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并且知道和全球其他相关企业比,自己是处于什么水平。因此,碳足迹的计算变成了一个必选项,并且全生命周期都要进行清晰明确的计算。此外,这种计算要进行披露。披露形式可能多种多样,比如说通过碳标签、碳认证或者通过ESG报告披露,帮助消费者判断怎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低碳的,从而进行选择。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所以自然而然带来了更多的人才培养建设的需求,也创造了很多的工作岗位。

碳本身也是一个国际贸易产品,全球碳市场的建立最近几年突飞猛进。全球有2/3的国家都在其自主贡献目标中提出了,将通过碳定价的方式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目前全球有超过110个碳定价机制覆盖了全球超24%的温室气体。也就是说,全球每4吨二氧化碳就有1吨要负担碳价。

中国在2021年7月16号启动了全球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覆盖中国发电、建材、有色、钢铁四大工业重点行业,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0%以上。也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超过8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负担成本。目前中国碳价已经超过100元人民币/吨,仅仅过了四年就翻了一番,并且未来有非常明确的看涨预期。与此同时,中国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将为企业进行长期、明确的投资提供政策依据。

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研究,如果要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有一半的减排量还是来自于没有完全成型的、属于原始阶段的技术,这就意味着大量的气候融资需求仍有待被满足。要达到2050碳中和目标,全球每年需要5万亿美元气候金融投资,其中2万亿美元要投入到发展中国家。刚刚落幕的COP29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但这距离2万亿美元的目标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赵小鹭呼吁,寻求成功不能以消耗自然为代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达成气候和绿色发展的双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2024全球风险报告 美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