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讲述人:非遗菱湖宫灯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虞敏儿
制灯是我数十年如一的爱好。退休后,家里的一张大桌子就被我改造成了工作台,常年摆放着各式各类的制灯图纸和材料,鱼灯更是多得挂不下。
小时候,在我老家南浔菱湖有个传统习俗:除夕夜里,家里大人要给小孩准备一盏彩灯祈福。当晚各家孩子会提着彩灯互相比较谁的更好看,获胜的小孩就是同龄人里最神气的。
我童年的灯都是父亲做的。他会做很多不同样式的彩灯,其中鱼形彩灯最为精妙。那时,他在一旁做,我就在一旁看。后来长大了,我先后在船厂、绸厂、酒厂等地方工作过。生活里,制灯成为了我的解乏方式,一有闲暇,我就自己买材料,根据小时候的记忆,一点点摸索练习,慢慢地就有了一手制作鱼灯的技艺。
把铁丝、绸布等简单的材料,巧妙地变成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品,可不简单。从设计、构图、挑选材料、制作骨架,到装灯、裱糊、上色、点睛等,工序繁多,每一个环节都颇有讲究。其中,构图最考验功力,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鱼类的外形,还要根据大小测算出不同位置骨架的数据;上色要细心耐心,特别是画鱼鳞,不同位置的鳞片大小、颜色都不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是,20多年前湖州举办的首届国际湖笔文化节。那时,我和6位老一辈鱼灯制作爱好者,一起被邀请为文化节制作60盏鱼灯。接到任务后,我们日夜连轴奋战,齐心合力,终于赶在活动开幕前完成。这60盏鱼灯在湖笔文化节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大获好评。
后来我的鱼灯作品频频出现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南浔区旅游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上,受到广泛关注,我也收获了很多荣誉。
眨眼间,我已经75岁了,和我同代的老一辈鱼灯制作人基本都已离世。之前,愿意学习传承鱼灯手艺的年轻人很少,我不想这门手艺到我手里失传。
近两年,在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的支持下,我的非遗鱼灯工作室成立了。同时,我也被聘为凤凰小学的特邀老师,传授学生们非遗鱼灯的制作技艺。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鱼灯制作这一技艺,让民间传统手艺、优秀的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见习记者 孙东玉 整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