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尾声,"出伏"标志着我们正式告别炎热,迎接秋意渐浓的季节。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中医认为“肺主秋,收敛,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特别是又在处暑节气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的增大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新的挑战。你是否感到早晚的凉意与中午的炎热让你无所适从?是否因为季节的转换而感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秋乏”?
本期信me微课堂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秦培洁老师,与大家分享出伏后的养生之道。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季节的转换,在秋季也能保持最佳状态。相信会对您有帮助。
01
出伏后“最凶险”的33天来了
一般来讲,出伏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天气应该会越来越凉爽。出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终于过去了,但别高兴得太早在这里想提醒大家接下来我们却进入一年中最为危险的33天时间。一定要警惕!
因为从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可能一天中的气温跨度会有十多度。老人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这会带给我们什么问题?
血压以及心血管问题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或者冬天寒冷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其实夏秋交替一冷一热气温波动昼夜温差大最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加大中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只要去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至15分钟,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注意!!!
① 晨练别太早,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
② 保证水充足,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③ 温差别太大,如果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猛一出门到高温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腹泻,胃肠疾病
出伏后天气并不会一下子凉爽起来,尤其中午还可以看见有人吃冷饮因为暑气的余热还在,空调依旧,贪吃凉的,夏天的湿气还是在的,所以稍有不小心依旧容易引发胃肠疾病腹痛腹泻。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而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又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机。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饭后慢慢走,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胆石症
苦夏之后,人们的食欲开始恢复,胃口变好后易暴饮暴食,往往会诱发胆石症加重。
😈 建议:切忌暴饮暴食,特别是有胆石症等胆囊疾病患者。
😈 气温高
😈 气压低
😈 空气湿度大
呼吸道疾病
中医有句话:“夏季无病三分虚”虚的是哪里?夏季凉的,冷的轰炸下去再加上汗出的多气随津脱虚的无非是脾肺之气,然后神兽们马上归笼开学了交叉感染的环境又来了再加上夏秋交替温差大,一冷一热抵抗力差的孩子脾肺之气较弱的孩子就很容易中招感冒还有就是过敏性鼻炎高发季又要开始了。
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老年人和儿童,气道防御功能较差,易受温差影响, 诱发哮喘。此外,秋季空气中花粉、螨虫、霉菌等过敏原猛增, 有哮喘病史的人容易复发。
建议:
①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用药;
② 多吃些润燥、 清肺的食物;如百合、梨等。
骨关节病
秋季节,老寒腿、膝关节炎、腰背痛、风湿病等疾病进入高发期。不少年轻人即便秋风瑟瑟,仍喜欢穿短裙、短裤,这时骨科疾病可能悄然找上门。
此外,运动后出了汗不及时擦,也容易受风寒,导致骨关节病加重。
😈 建议:及时添加衣物,平时洗东西时水温要适宜,别太凉。
02
出伏后如何养
出伏后处于处暑,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秋天天气转凉,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相应地,人体脏腑也随自然变化——阳气内收,此时不应让身体有太多消耗,养生重在一个“收”字。
饮食清淡,润肺防燥
▶ 在饮食调养方面,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收敛肺气。
▶ 少食椒、葱、薤、蒜等辛辣食品,同时忌食煎炸烧烤,否则易生湿热,损伤脾胃,加重秋 燥。
▶ 可多吃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也可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莲子、荸荠、 杏仁、白萝卜、莲藕、山药、梨子、银耳等。
▶ 气短易感者可选用太子参、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口 干明显,干咳无痰者可选麦冬、天冬、玉竹、大枣等甘润之品。
调整作息,缓解秋乏
★ 收敛睡眠
★ 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睡1小时,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早睡早起。
早晚添衣,睡觉盖被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久而久之,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因此,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脐部、胃部保暖,防止脾胃受凉。
轻松运动,调养精神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秋季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平时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收敛情绪
中医认为,秋在五脏对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所以秋季要尽量“收”好心情,做到内心平静、神志安宁、情绪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否则容易损伤肺气。
喝的多一点
秋季干燥,平时除了多喝白开水,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所以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
03
出伏养生的禁忌
1. 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后,根据体质对症调理。
2.不能凡补必肉
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建议做好荤素搭配,营养一定要均衡。
3.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4.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有助改善高血压;多吃萝卜有助于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等。
5.不能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6.不能越贵越补
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04
出伏后如何吃
05
出伏养生防病小技巧
按摩养肺方法
▶ 按揉大鱼际穴
对于经常上网玩电脑的朋友来说,没事的时候按摩几次穴位,对“鼠标指”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是可以用另一只手在大拇指按压鱼际穴,产生酸胀感,每天1到2次,每次控制在10分钟左右,适当地增加力度。
▶ 神阙穴
在腹中部,脐中央。具有温阳救逆的功效,能够温补人体的阳气,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理阴阳的作用。
▶ 太溪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具有清热生气、滋肾阴的功效,可以起到强身健体,驱逐湿邪之气,改善手脚冰凉、失眠头痛等症状。
*以上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我司观点
*本文仅作科普,有相关症状者,建议到医院就诊或线上咨询医生后,谨遵医嘱!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