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安保险”)发布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保费收入出现了严重的下降,仅3.56亿元,与上年同期5.64亿元相比,出现了超过三分之一的降幅,而公司的核心业务——车险保费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7.3%。这一数字的大幅回退,几乎抹去了公司数年的发展成果。
去年,鑫安保险录得1.46亿元的巨额亏损,净资产收益率跌至-13.67%。在李冲天和杨春风的领导下,虽然保费收入曾一度迅猛增长,实则隐藏着低质量扩张和盲目追求规模的隐患。这种短视的增长模式,不仅未能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盈利,反而导致了公司自2014年以来长达九年的连续盈利周期的终结。
面对这样的困境,公司高层的人事变动显得尤为迫切。董事长李冲天和副总经理杨春风相继被免职,反映出公司在危机中寻求变革的决心。新任董事长徐锦辉、副总经理吴赈宇,均带着“一汽”体系的背景,后者更是有鑫安保险的旧日任职经历,紧急接棒主持工作,其救火队员的角色备受瞩目。此外,今年五六月份,公司还迎来了数位高管的补充。
其中,总精算师这一关键职位的变动,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在前总精算师朱伟转投比亚迪财险之后,鑫安保险迎来了于飞,这位曾在人保、阳光等知名保险公司精算部门有过从业经历的新总精算师。然而,于飞过往的跳槽频率之高,却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能够真正在“一汽”高管扎堆的鑫安保险中扎根,还是只是将这里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又一块跳板。
六年增长一朝抹,车险业务的扩张泡沫与战略回撤
具体到险种来看,车险业务的断崖式下跌,成为了鑫安保险整体保费规模下降的罪魁祸首。上半年车险保费收入仅为1.34亿元,与上年同期的3.13亿元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惊人的57.3%,仿佛时光倒流,将保费规模直接拉回到了6年前的水平。而车均保费也从上年同期的1,095.02元骤降至742.08元,降幅高达32.2%,与2022年上半年的车均保费3,608.07元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反应出业务结构的剧烈波动。
回顾2020-2023年期间,鑫安保险的车险业务经历了一段看似繁荣的发展期,保费规模从2.79亿元飙升至5.22亿元,毫无疑问,这一跳跃式的增长背后隐藏着战略短视的隐患。特别是在2022年上半年,车均保费高达3,608.07元,这反映出鑫安保险在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特殊时期,出于迅速扩张规模的迫切需求,可能大量吸纳了当时看似风险较低的大货车业务。然而,这种策略,表面上看似精明地捕捉了市场机遇,实则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缺乏对市场长期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预判,为今日的困境埋下了隐患。
随着居民出行和经济活动的逐步复苏,出险频率回归常态,甚至出现了报复性反弹。于是在2023年出现了巨额承保亏损,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机动车辆保险发生了承保亏损1.95亿元,而2022年则是承保盈利0.16亿元,该年度也是公司历史上少有的车险承保盈利年份,因是得益于特殊时期出险频率的异常降低。
毫无疑问,伴随着车险赔付率的居高不下,鑫安保险应于2023年内就已经大幅砍掉那些高赔付率、高车均的大货车业务,这也能解释为何2023年上半年车均保费缩水近70%,不过2023年整体车险保费仍然上涨,说明公司在削减此类高风险业务的同时,可能为了填补空缺,大量吸纳了其他风险较高的车险业务。到了2024年,这些仓促之间揽入的业务,似乎也未能逃脱被剔除的命运,暴露出公司在风险管理和业务选择上的短视和冲动。
随着车险业务保费规模的剧烈缩水和业务结构的深刻调整,鑫安保险似乎在经历一场自我革新的洗礼。尽管这一转变使得保费收入水平退回到了6年前的状况,但新管理层的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不仅清除了前任留下的业务隐患,也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改革的决心,从长远来看,这种优化和调整可能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健康业务生态的关键一步。
总经理仍然空缺,管理层超半数为今年二季度上任
与公司业绩下滑相应的是人事的变动,自2023年起,鑫安汽车保险的高管层经历了显著变动,包括董事长李冲天、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杨春风的免职和总精算师兼财务负责人朱伟的离职。前两人对公司巨额亏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后者作为公司的总精算师兼财务负责人,对公司的财务和风险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似乎已经预见到了公司可能面临的困难局面,因而选择了及时抽身,转投近期风头正劲、以及同样车企背景的比亚迪财险。
当前,鑫安保险目前高管团队共计6人,包括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吴赈宇、总经理助理冷栋梁及曹静伟、总精算师于飞、合规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王洪军、审计责任人王红叶。除王洪军以及王红叶之外,其余四人均是2024年二季度正式上任,人员数量达到了管理层的2/3。
从年龄来看,副总经理吴赈宇和审计责任人王红叶作为70后的代表,与其余4位80后团队成员一道,似乎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层。然而,这种活力背后,隐藏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同质性:除了于飞和王红叶,其余四位高管不仅共享着吉林大学的教育背景,更有着一汽体系的深厚渊源。这种校友圈的紧密联系和"一汽"背景,几乎成了公司的一张隐形名片。
其中,吴赈宇的回归尤其引人注目,这位曾经的办公室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兼办公室负责人、战略管理部部门经理,在离开鑫安保险一段时间后,再次从一汽的怀抱中回归,如今被赋予了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的重任。他的再次任命,被外界广泛解读为“老人回来救场”。
不过,当前管理团队中却有着明显的空白——总经理的职位依旧空缺。在这样一个充满“一汽”体系高管的公司,外聘总经理的到来或许将面临重重阻力,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难以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施展拳脚。而如果继续指派源于“一汽”体系的总经理,那么与公司董事长及数位“一汽”体系高管的重合,将使得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执行更加趋于同质化,缺乏必要的多样性和创新力,还增加了额外的人力成本,维持现状或许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车险如何健康发展?新任总精算师或需挑大梁
于飞作为团队中唯一具有丰富保险行业经验的外聘高管,反倒显得有些异类。其于201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历任人保财险精算部准备金管理处主办、精算部准备金管理处主管、精算部车险精算处主管,阳光财险智能定价中心车险精算处副处长,现代财险车险承保部部门负责人,北京宏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久隆财险产品精算部部门负责人、总精算师。
然而,细看于飞的职业生涯,不难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的工作变动异常频繁。根据久隆财险2023年四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入职久隆财险前,近5年就职的公司包括人保财险、阳光保险、现代财险、北京宏瓴科技,这样算下来,平均每隔一两年就要更换一家公司;此外,于飞在2023年二季度担任久隆财险总精算师,然而他在该公司的总精算师职位上任职甚至不足一年,便在2024年1季度的报告中消失不见。
2024年5月25日,于飞正式担任鑫安保险总精算师一职。他的加入,对于鑫安保险来说,或许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思考和实践。然而,他那频繁的工作变动记录,却也让人不得不对他的稳定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精算这样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保险业内部相对稳定的行业,于飞的从业经历显得异常跳跃,这种不连贯性可能对公司的长期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展望未来,鑫安保险的业务可能面临一段业务疲软期。车险业务无论是继续扩张还是缩减规模,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能源汽车赔付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公司配合一汽集团所规划的ALLIN新能源战略似乎也困难重重。然而,作为“一汽”背景下的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发展得好,而不是仅仅成为头部险企选择后剩余市场的拾荒者,或是变成依赖"一汽"这棵大树的寄生者,是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
因此,新任总精算师于飞在车险领域的定价策略将至关重要。他需要将之前任职企业的先进经验引入鑫安保险,比如广为人知的阳光财险车险智能生命表等创新做法,这些经验可能对公司在车险市场的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这种借鉴是否能够适应鑫安保险的具体情况,以及于飞是否能够真正扎根并发挥其专业能力,还有待观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