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八大症结:不解决就别谈长牛

A股八大症结:不解决就别谈长牛
2024年07月24日 15:30 市场投研资讯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长期价值投资理论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底层的股票市场足够优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成长,持续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这个条件在美股市场完全具备,但在A股市场显然还不够成熟。

“时间是优质公司的朋友,平庸公司的敌人。”A股市场所有问题的根源是缺少能够真正穿越周期的优质公司。拉长周期看,A股绝大部分公司都是牛短熊长、涨少跌多,有些甚至是长期走熊,能走出长牛趋势的几乎没有。在这样贫瘠的市场环境中,再牛的价值投资者也很难赚到钱。

那么问题来了,A股是全球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市场之一,为什么这么多苗子就是长不出参天大树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宏观原因,又有微观原因,但其中最核心的是以下八大症结:

第一大症结: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尚未完成,微观企业盈利能力不足,A股难为无米之炊。

很多人把A股不赚钱的原因归结于市场自身的机制设计,希望通过证监会的改革来把A股搞起来。不可否认的是,A股市场的机制设计存在很多问题,资本市场改革也的确任重道远,但这些都只是次要矛盾。A股不赚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本市场这层“面子”,而在于实体经济的“里子”存在缺陷。简单来说,就是实体经济中缺少能够持续创造盈利增长的优质公司。

打个比方,中国男足踢不进世界杯表面上看是那11个球员和教练员的问题,但其实本质上是足球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换球员、换教练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底层的人才培养问题不解决,像里皮这样的顶级教练来了也没用。A股也是同样道理,根本问题不在于资本市场不争气,而是实体企业的盈利质量堪忧。

我们并不是为A股开脱,但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一个现象足以证明这个逻辑:同样的公司在A股和海外同步上市,A股给出的定价都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市场。换句话说,在同等的条件下,A股不仅不会亏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还会给你额外的回报。

比如,在内地和香港同步上市的公司中,A股常年对H股保持溢价,近年来溢价率最高超65%,最低也有30%左右;又比如,此前从美股回归的很多公司,回到A股市值都大幅提升,像360这样的热门公司市值甚至翻了6倍多。

虽然溢价并不一定是好事,但这的确说明A股涨不动的根源不是市场机制不行,而是底层资产太差。这意味着监管部门的资本市场改革是A股走牛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即便我们把A股市场改革的非常健康,但如果底层资产不行,一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这里又产生了一个令很多人费解的问题: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增长奇迹,用最快的时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A股完全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强势?因为这个逻辑是错误的,股市从来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是微观企业盈利的晴雨表,而中国经济过去是典型的宏观强、微观弱。虽然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很快,但微观企业的发展质量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差。

这种宏观强、微观弱的矛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虽然过去宏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微观的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技术含量和盈利效率都偏低,赚辛苦钱的居多,缺乏持续盈利的护城河。这样的企业能产生营收和GDP,但并不能有效的实现盈利增长,而股价最终反映的不是营收和GDP,而是盈利的成长性。

其次,国内政策和行政干预较强,过去重增长速度而轻发展质量,所以政策经常要使用逆周期工具来稳增长,这实际上人为延缓了市场的自然出清和优胜劣汰,导致产能过剩和竞争格局的扭曲。这虽然有利于稳定宏观的经济增长,但却压制了微观的企业盈利。

最后,过去国有企业在A股市场占据主导,而很多国企的决策并不是完全市场化,他们需要承担政策调控的职能,在稳定宏观经济民生和保障微观盈利之间经常要选择前者,这也显著抑制了盈利增长。比如,银行有时要被动的让利实体经济,又比如,医药企业要在集采之下被动降价。

综合来看,宏观强、微观弱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模式逐步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种矛盾必将逐步缓解。中长期来看,不仅不必担心经济减速对股市带来的冲击,相反,在宏观经济换挡转型的过程中,微观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逐步改善,尤其是科技、消费等新兴成长赛道的龙头企业,届时A股也能像美股那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长牛公司。

第二大症结:A股市场上市机制不健全,早期很多优质公司被迫出走海外。

A股的无“米”之痛其实不完全是因为实体经济里没有“米”,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很多优质的“米”流失了。2019年注册制开始试点之前,A股上市实行的完全是核准制,企业要想上市必须满足一系列硬性标准。以沪深主板为例,核准制下IPO需要满足连续三年盈利且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的严格要求。

这种机制是典型的传统经济思维,只适合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对很多创新型的新兴企业尤其是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别说满足不了连续三年盈利,有些甚至连营收都没有。这些企业被核准制结结实实的挡在了A股门外,无奈之下只能寻求到海外的美股和港股市场上市。这部分流失的企业中有很多后来强势崛起的独角兽企业,最典型的就是BATJ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科技龙头以及百济神州为代表的一批医药龙头,他们后来在海外市场都创造了丰厚的收益。

如果A股当时能留住这些优质公司,那么A股整体的表现一定能再上一个大台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仅腾讯一家公司目前的市值就超过3.2万亿,比A股最大的中国移动贵州茅台还要大50%,过去20年更是创造了近500倍的收益,远超贵州茅台的278倍。如果腾讯是在A股而不是港股上市,过去20年的贡献比贵州茅台还要大。

第三大症结:监管对财务造假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足够威慑,甚至形成负向激励,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股票市场的本质是公众市场(public),上市获取了更多的资金,自然就要向公众进行信息披露,并接受公众和监管层的严格监管,这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但过去A股市场是典型的重前端审查、轻后端监管,上市非常困难,但上市后就相对轻松。

在这样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下,违法成本极低,而违法者获取的利益却是极其可观的,这给上市公司形成了一种负向激励,指望他们自我约束是不现实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各种危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层出不穷。

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财务造假。上市公司及利益关联方通过虚增收入、虚构成本等方式来虚增利润、粉饰财报,进而通过炒作股价、利益输送等方式获益,这相当于骗投资者的钱去补贴内部人员,是极其恶劣的违法行为。

在成熟市场中,财务造假的监管和处罚极其严厉。比如当年安然造假,不仅公司被重罚5亿美元并且勒令退市,而且几乎所有相关方都被“连坐”。CEO被判了24年罚款4500万美元,创始人去世了都被罚1200万美元,负责保荐的花旗、摩根大通等投行被罚了40多亿美元,负责审计的安达信直接被罚破产,五大会计事务所变成了四大,最终投资者通过集体诉讼累计获得70多亿美元的赔偿。

反观A股市场,过去对财务造假的处罚之轻几乎成了逆向激励。对上市公司及主要参与人员的处罚力度不够,对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行等利益相关方的处罚更是隔靴搔痒。比如A股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康美药业,累计造假金额高达887亿,最后对主要参与人的处罚是董事长12年+120万罚款,21名高管罚款595万+市场禁入,而会计师顶格罚款仅10万元,保荐投行更是只被罚暂停相关人员和业务资质,而且康美药业也没有被强制退市。这个处罚力度和成熟市场相比显然还有巨大差距,远远达不到“倾家荡产、牢底坐穿”的威慑力。

第四大症结:上市公司分红水平不高,侵占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

上市公司通过IPO和再融资向股东融入资金,作为对股东的回报,上市公司既可以把公司股价做上去,让股东获取资本利得,也可以通过利润分红,让股东获取股息回报。而A股既没有实现股价的长期上涨,也没有给股东足够的分红回报,整体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水平不高

根据长江商学院的统计,2018年到2023年,美股上市公司每融资1美元,给市场分红(包括回购)大概3.98美元,而A股上市公司每融资1元,给市场分红(包括回购)仅0.86元,显然,上市公司给股东创造的回报与他们从资本市场获取的利益并不匹配。

很多A股上市公司极少分红,甚至长期不分红。根据界面的统计,在截至2023年的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180家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额为0,还有1246家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近三年年均净利润的30%。而且,A股市场平均每年只派息一次,而大多数成熟市场都每年都不止一次派息,比如美股平均每年3.9次、日本1.7次、英国2.4次

拉长周期来看,A股市场分红的持续性、成长性表现更差。根据长江证券的统计,A股连续10年分红的上市公司占比仅31%,远低于日本的76%,也明显低于美国的44%、英国的39%、韩国的36%。而近5年分红增长的比例只有4%,远低于美国的18%、日本的9%、英国的7%。

当然,理论上分红少不一定就是坏事。如果上市公司的确成长性很强,不分红有更好的用途,比如开发更前沿的技术和产品,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不分红反而对股东有利。比如,美股尤其是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水平其实也不高,但股东肯定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因为这些公司大多是新兴科技公司,现在不分红以后赚的更多,股东最终还是受益。

但A股并不是这样,大多数不分红的公司已经明显失去成长性,留存现金根本也没有能力转化成更高的盈利增长,理论上他们最应该分红,不分红纯粹就是无视股东利益、践踏市场原则。

本质上,还是因为A股没有建立以投资者为核心的法制和道德体系。一方面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尊重不足,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约束不够,导致后者过于强势而前者过于弱势。当年董明珠怒怼股东的案例很值得反思,看上去她似乎怼的有道理,因为她的确在现有机制下比大部分人做的要好,但事实上她没有任何资格指责股东,因为股东才是企业真正的老板,管理层为股东创造回报是天经地义,在A股竟然成了需要歌颂的功劳,这是一种悲哀。

第五大症结:大股东减持监管不完善,违规减持频现,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减持套现本身不是一个负面词汇,而是股东的合法权利,但这一定是建立在受到法律和监管约束的基础上,对大股东尤其是实际控制人来说尤其如此。大股东是公司的核心所有者,在信息获取和决策影响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而且对股价影响较大,所以他们的减持很可能会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比如,大股东可能提前知晓某些重大风险,通过违规减持金蝉脱壳,把烂摊子甩给其他股东。所以减持在任何一个成熟市场都要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但A股市场过去这一点做得显然不够。

更糟糕的是,由于A股的制度缺陷,A股的大股东天然就有更强的动力去违规减持。过去A股上市很难,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估值溢价,所以新股一旦上市市值就会成倍增加,大股东也能从市场圈一大波钱。这意味着很多大股东只要能上市套现就可以稳稳的赚一笔,根本不用冒着亏损的风险再去辛辛苦苦的经营公司,博弈公司长期发展,所以很多大股东从一开始就把上市套现当成了唯一的终极目标。

虽然A股过去对大股东减持也有限制,但由于监管不够完善,导致大股东绕过监管违规减持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技术性离婚,很多公司实控人通过假离婚把股权转移给配偶或其他亲属,进而规避减持限制。又比如质押减持,大股东把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获取融资,然后任由股价下跌,让金融机构强行平仓或法院强拍,实现“被动”减持。

本质上,减持的漏洞放大了大股东的道德风险,破坏了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以及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既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

第六大症结:退市力度远远不够,股市新陈代谢严重受阻,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既要能自由上市补充新鲜血液,更要及时退市清理劣质垃圾。如果只进不出或者进的太容易而退的太迟缓,就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没有严厉退市制度的震慑,上市公司自然会产生一锤子买卖的价值导向,反正只要能上市,后续不管怎么作都很难被退市,即便作的过了触及了退市条件,也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保壳”,说不定还能靠再融资继续圈钱,这种导向显然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大量理应退市的垃圾公司不能及时退市,很容易被投机资金当做炒作目标,暴涨暴跌,不仅直接让很多股民踩雷,而且还分流了大量资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A股早期退市制度极其不健全,最近几年有明显改善,尤其是2020年的“退市新规”之后,基本建立了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规范类强制退市的制度体系,强制退市的力度明显加强

核心的变化有两个:一方面是加强原有的财务、交易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的力度,比如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将被市值退市;另一方面还增加了规范类强制退市,比如新增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就可能被强制退市。

随着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A股的退市率也有了明显提升。根据华泰证券策略团队的统计,以退市新规发布的2020年12月31日为分界,新规前三年A股年化退市率为0.4%,新规后三年年化退市率提升到0.8%,退市率实现翻倍。

不过,即便是现在的退市力度依然与成熟市场有明显差距。根据华泰证券策略团队的统计,在A股退市新规实施后的2022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退市数量达到47家,均创历史新高,但依然明显低于全球主要市场。比如,2022年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分别退市356家和209家,伦交所退市141家。从退市比率来看,0.8%的退市率更是远低于其他主要市场,比如,2022年纳斯达克的退市率高达9.7%、伦交所的退市率也高达7.3%。

第七大症结:A股投资者结构不够成熟,机构占比偏低而散户占比偏高,非专业性的追涨杀跌导致市场非理性波动,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规律,让赚钱变得更难。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底层资产,还需要成熟的投资者,否则再优质的资产也可能因为市场的投机炒作而被玩坏。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本身公允定价在10块钱左右,但刚上市就被投机资金炒到了100块,即便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但这只被动泡沫化的股票一样会沦为垃圾资产,后面等待它的只有风险,没有机会。

这种悲剧不是凭空杜撰,而是A股市场经常发生的事实,其根源就在于投资者结构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资管行业起步较晚,投研能力和发达市场还有明显差距,还没有完全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再加上养老金等社保体系尚不完善,导致机构投资者不够壮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的理念和能力也远远不够成熟,追涨杀跌、投机炒作盛行,散户投资者的出清和优胜劣汰还没有完成,导致散户式投机依然盛行。

如果从流通股持有占比的角度看,A股的个人投资者占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高。根据华西证券的测算,A股个人投资者在流通股中的占比近年来在30%左右波动,截至2024年一季度,个人投资者持有流通股占比29.90%,在四大类投资者中仅次于一般法人的47.36%,明显高于境内专业机构的18.65%和外资的4.09%。专业机构包括了公募、私募、保险、信托、券商等机构投资者。

但如果剔除掉具有产业资本属性的一般法人,那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占比就很高了,2020年以来基本在50%-57%区间内波动,远高于境内专业机构的35%-41%和外资的7%-10%。截至2024年一季度,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占比高达56.80%,仍是最大的投资主体。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大概是国内专业机构投资者的1.6倍,即便再加上外资,散户持股也是他们的1.3倍以上。

显然,A股市场中机构的力量明显弱于散户,但成熟市场完全不是这样。以美股为例,美股市场上的个人及非盈利机构持股占比也高达38.61%,但其中真正的散户占比并没有这么高,而且即便是按这个整体比例去和机构对比,也是专业机构的力量更强,仅基金、养老金和保险三大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就超过41%,再加上外资的话占比高达56%,远高于散户的持股占比。

归根到底,这是资本市场发展初期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市场发展初期肯定是散户主导,只有经过不断的牛熊周期的洗礼,接受足够的风险教育,散户才会逐步的退出市场主导位置,让专业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届时整个市场风格也会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成熟,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盈利和价值。

第八大症结:长线的“耐心资本”太少,短线的投机资金太多,导致市场容易暴涨暴跌,定价失效,也进一步加大了赚钱的难度。

价值是时间的朋友,任何一个市场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急功近利只会反受其害。所谓时间的朋友,不仅需要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投资者给予足够持续的资金支持,也就是尽可能的长期持有。这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更有利于改善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但遗憾的是,A股并没有那么多有耐心的长线资金,这也是A股最大的短板之一。

缺乏耐心资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主导力量的散户缺乏专业能力和风险意识,习惯于频繁交易、追涨杀跌;其次,基金等专业机构虽然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也能承受一定的风险波动,但大部分产品是开放式的,基民可以自由赎回,而一旦基民赎回,基金经理也只能被动卖出,导致基金投资也很难保持耐心,甚至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的波动;第三,保险、养老金等长线资金机构还不够壮大,入市规模不够,而从国际市场来看,这些资金才是长线资金的主力。

从换手率可以明显的看到这种短板。在过去一年里,A股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平均换手率分别高达187%和382%,远高于纽交所的36%、纳斯达克的36%、德国交易所48%、东京交易所的118%、香港联交所的53%。

总结一下:A股不赚钱的问题是宏观和微观结构诸多扭曲的结果,核心是以下八大问题:1)实体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微观企业质量偏弱;2)上市机制不完善,导致大量优质企业被迫外流;3)监管对财务造假处罚不够严厉,没有形成足够震慑力;4)上市公司分红太少,侵占股东利益;5)大股东违规减持盛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6)强制退市力度不够,新陈代谢受阻;7)投资者结构不成熟,散户占比太高;8)有耐心的长线资金不够,短期投机盛行。

(节选自渐近投研会员社群内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股 A股市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