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生物收到并购邀约 被收购将成Biotech体面退出路径?

传奇生物收到并购邀约 被收购将成Biotech体面退出路径?
2024年07月17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尽管已经是创新药企“出海”主力军且跻身创新药企第一梯队,但传奇生物似乎还是摆脱不了被收购的命运。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传奇生物收到并购邀约,并聘请投资银行Centerview Partners帮助其董事会审查收购要约和其他选择。根据公开信息,传奇生物聘请的投资银行Centerview Partners,也是阿斯利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的背后撮合者。2023年,Centerview Partners参与了大多数10亿美元及以上的生物医药领域并购交易。若传奇生物该交易顺利进行,或将创下国内Biotech最大并购纪录。

  对于此次并购邀约的消息真实性及进展问题,传奇生物方面相关人士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目前未有更多消息,无法回应,有进一步消息会同步公开。

  但这并不影响市场对于该收购案的关注,这也是由于传奇生物手握“中国首个获美国FDA批准的细胞治疗产品”。财报数据显示,国产CAR-T细胞疗法产品西达基奥仑赛(商品名Carvykti)于2022年收获的销售额为1.34亿美元,2023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2024年第一季度,Carvykti销售额为1.57亿美元。基于此,强生预测,该药物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10亿美元。传奇生物也认为,手握这款药物,业绩预计在2026年实现盈利。

  在预期向好阶段,此时传出并购消息,难道CAR-T不香了?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近一年来,我们看到很多高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头部Biotech企业已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MNC(跨国药企)竞技,同时也看到仍有很多缺乏产品力和优势的企业。被收购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也是很好的选择。“市场一定会催生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模式,但前提是企业在某一方面的价值被市场、潜在投资人或客户所认可。”

  CAR-T市场竞争胶着

  被关注的传奇生物手握着重磅“网红”药物CAR-T,而目前这一赛道的竞争着实有些白热化。

  在CAR-T疗法的开发上,美国作为先驱,拥有包括吉利德、巨诺在内全球CAR-T第一梯队公司,而BlueBird、Celgene等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自家的CAR-T市场。同时,制药行业巨头如礼来、强生、默克等知名药企也纷纷通过投资介入CAR-T领域。

  据智慧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在CAR-T细胞免疫疗法领域的专利申请目前约有2.1万件。其中,美国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中国则以明显领先于欧洲和日本的优势紧跟美国,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CAR-T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2017年12月,杨森与传奇生物达成一项许可协议,传奇授予杨森在全球共同开发和推广cilta-cel权利。cilta-cel于2018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首个CAR-T临床试验申请(IND)批件,并于同年获得美国FDA的IND批准,随后获得FDA突破性疗法和孤儿药认定,于2019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优先药物认定(PRIME)资格及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2020年8月又获中国首个“突破性疗法”资格认证。2022年12月,传奇生物在国内提交的cilta-cel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上述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2017年全球首款CAR-T上市以来,国内外CAR-T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全球范围来看,目前CAR-T靶点还是相对固定和有限,有待于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从数据统计上来看,目前获批上市产品的临床药效并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因此更考验各家的成本控制能力。生产工艺方法的选择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比如使用自动化封闭的一次性生产仪器和耗材就可以有效地降本增效。

  “目前选择CAR-T的患者主要是满足这三个条件:自己的病症适合接受CAR-T疗法;接受过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经济能力可以支持。”上述分析师认为,企业层面的降本增效对于推动可及性非常关键,这包括工艺、生产仪器和耗材的选择。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如果生产还停留在人工操作,一方面对于技术的熟练程度要求非常高,对产能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因此,使用自动化封闭的生产系统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CAR-T布局层面,想要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将适应症范围推向前线治疗是重要策略。今年4月,传奇生物宣布Carvykti在美国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二线治疗;去年6月,复星凯特奕凯达®二线适应症正式上市,用于治疗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

  除了Carvykti,传奇生物的管线中有多款在研CAR-T疗法,用于血液瘤、实体瘤及其它疑难疾病的治疗等。

  被收购成最佳归宿?

  从管线层面来看,传奇生物主要押宝细胞治疗,但想要应对当前的市场周期,不得不说,存在一定的风险。

  近两年,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成绩单令人刮目相看,本土创新能力的提升正在逐渐得到海外市场认可。但也有声音认为,有些并购交易实属无奈之举,且动辄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总金额中,落袋为安的首付款比例相对较低。

  “从需求端看,未来五年跨国药企将面临专利悬崖,急需在专利保护期内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技术护城河完成交接,于是开启了全球扫货模式。国内药企也存在转型压力,面对不断稀释的利润,也需要通过收购完成技术、人才甚至产品的积累。”上述分析师认为,从供给侧来讲,近年来药企前段研究能力、临床开发效率和管线市场价值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国迅速站在全球创新药第二梯队的前排,对全球生物医药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与此同时,收购成为生物医药公司缓解现金流压力、资本退出的选择,更多的企业开始认真考虑这一选项。

  “所以,这一现象未尝不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借此改变此前中国市场投资退出路径比较单一的局面,将使中国的生物医药生态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该分析师说。

  2023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将以总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是首个MNC收购国内Biotech的事件。随后,今年1月诺华制药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及此次Nuvation Bio收购葆元医药……种种迹象不难看出,中国明星Biotech被收购已经逐渐演变成常态。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药企收购Biotech已然是一套成熟运行的商业模式,资本寒潮中,资金链充裕的跨国药企更是屡屡出手。在与自身发展战略契合的基础上,跨国药企精细评估Biotech的管线资产以及创新价值之后,收购目标企业从而完善产业布局。对于Biotech来说,在目前行业环境下被MNC收购,可以说是突围生存困境的新选择。跨国药企具备成熟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经验,后续Biotech可以借助跨国药企的资源去继续推进优化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工作。

  当下出现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企的收购主要是基于市场环境以及跨国药企的战略重点调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过去的12个月,收购、BD合作案不断加速,而在2023年共有39个中国本土创新产品授权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交易。这个数量的增加是积极的信号,反映了中国本土创新的速度和临床价值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并且得到跨国药企更多的认可。

  也有药企高管认为,虽然当下国内Biotech走向整合并购的数量上升,但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趋势。未来,或许有更多跨国药企收购Biotech事件发生,手握优质资产的中国Biotech将看到更多行业机会。

  (作者:季媛媛 编辑:张伟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CAR-T 并购 药企 美元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