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医药公司“补税”风波:科兴制药、北大医药补缴4000万元,国家税务总局回应“没倒查20年安排”

A股医药公司“补税”风波:科兴制药、北大医药补缴4000万元,国家税务总局回应“没倒查20年安排”
2024年06月27日 16:54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多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医药企业近期因税务问题被要求补缴税费,金额从数百万到数亿元不等。

近日,科创板公司科兴制药公告称,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对公司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涉税情况进行了检查,公司应补缴2021年企业所得税1548.77万元,需缴纳滞纳金582.34万元(截至实际缴纳日),合计需缴纳2131.11万元。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公司已按要求将上述税款及滞纳金缴纳完毕,主管税务部门未对该事项给予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此“科兴制药”非疫苗明星企业“北京科兴”,与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无股权关系、无关联关系。

补缴税款的上市医药企业并非只有科兴制药一家,此前在今年4月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已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944.73万元。

A股上市医药公司出现的“补税风波”,引发业内对于税务检查“倒查20年、30年”的担忧,以及是否与医药反腐有关等问题的猜测。

补税药企面临扭亏问题

官网资料显示,科兴制药是一家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科兴制药最早在1989年成立深圳科兴,作为干扰素产业化基地,1997年山东科兴(现科兴制药)成立,2019年公司改制为“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科兴制药在科创板上市。

目前,科兴制药专注于抗病毒、肿瘤与免疫、血液、消化、退行性疾病等治疗领域,打造新型蛋白、新型抗体、核酸药物等前沿生物技术平台,同时探索生物技术在大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孵化新产业,目前已投资动物疫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

2022年,科兴制药的净利润由盈转亏。2022年年报中披露的重大风险提示称,近年来,公司坚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同时高层次研发人才及研发人员规模同比增加,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 57.21%,增加金额 7035 万元,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并形成亏损。如未来公司继续保持相当规模的研发投入,或者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行业竞争格局、下游需求等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经营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亏损的风险。

进入2023年,科兴制药的净利润亏损扩大。年报显示,科兴制药2023年营业收入为12.59亿元,较上年下降4.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上年的-9029.52万元扩大至-1.9亿元。

不过,科兴制药2024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11.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40.34万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

上述科兴制药公告显示,上述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事项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不涉及前期财务数据追溯调整。公司补缴上述税款及滞纳金将计入2024年当期损益,预计将影响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131.11万元,最终以2024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准。

科兴制药还强调,公司管理层对上述事项高度重视,将持续加强公司税务管理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对财务、税务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学习,强化责任意识,切实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利益。

对于此番补缴税款是否会对公司扭亏带来影响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采访科兴制药董秘,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税务监管严格背后

另一家上市公司北大医药也出现在补缴税款的名单中。

据官网介绍,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西南合成制药厂,1997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22年,中国平安通过平安人寿控股新方正集团,北大医药成为旗下成员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围绕“抗感染、镇痛类、精神类”三大核心领域重点发展医药工业。目前,公司已构建起从药品销售、医药流通、医院集采到供应链托管等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

年报显示,2023年,北大医药实现营业收入 21.94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5.61%,实现利润总额 7429.02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5.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4435.66 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20.23%。

与科兴制药的补税方式情况不同,北大医药公告称,经公司自查,公司需补缴2019年度至2023年5月31日期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各项税费共计1382.02万元,需缴纳滞纳金共计562.71万元(截至实际缴纳日),合计需缴纳1944.73万元。公司已按要求将上述税款及滞纳金缴纳完毕。

北大医药表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相关规定,上述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事项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不涉及前期财务数据追溯调整。其中,公司补缴上述税款及滞纳金计入2023年当期损益共计1872.52万 元,计入2024年当期损益72.21万元。

医药公司和多家上市公司被要求“补税”的案例引发社会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了是否会有全国性追缴欠缴税款的担忧。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6月1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国家税务总局已关注到相关反映,也充分理解广大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的关切。该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近期反映的有关查税补税,有的是对企业以前年度欠税按程序进行催缴,有的是对企业存在的税收政策适用风险按程序予以提示告知,均属税务部门例行的依法依规正常履职行为。

不过,有医药行业人士指出,近期医药行业的税务稽查同医药反腐持续深入到药企端或有一定关系。此前,辽宁、内蒙古、贵州等多地监管部门披露了医药企业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

医药行业独立评论人肖肖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补税现象应该引起上市公司对税务合规性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市场信誉风险。

见习编辑:邓舟羽 主编:陈岩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