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有戏”即将启动,河南的底气在哪里?

“咱村有戏”即将启动,河南的底气在哪里?
2024年06月26日 09:08 东方今报

    当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中原,戏曲艺术就在这光照中萌芽。

    戏曲起源于河南,形成于河南,如今繁盛于河南。中原戏曲种类之多、密度之广,全国少见。

    河南人爱看戏,爱哼梆子腔。可以说,戏曲是河南人与生俱有的精神基因,是河南人的生活方式。

    6月27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咱村有戏”启动仪式,将在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朝阳沟村举行。在接下来为期半年的时间内,该活动将在全省千乡万村唱起来,门槛无限制,人人可参与,主打一个喜欢,旨在让全省群众参与其中,让古老戏曲在新时代散发出蓬勃活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据悉,这是河南省首个以戏曲文化为主的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主办方希望将其打造成一张惠民生、暖民心、促发展的“文化名片”,以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

    “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诞生于中原大地的戏曲艺术,带着天生的民间性格,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无论是豫剧的激昂豪放、曲剧的清新柔美,还是越调的苍劲沉雄,都渗透着中原人的群体性格,都关照着普通百姓的好恶爱恨,是世世代代中原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

    那一台台在全国赢得如潮好评的剧目,那如火如荼的戏迷演唱活动,那遍地开花的戏曲茶楼,那备受关注的“梨园春现象”,共同构成了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

    在河南的诸多剧种中,绵延三百年的古老豫剧,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历史上,伴随着河南人向外迁徙的脚步,曾经流传到全国20多个省市,从秦晋高原到巴蜀之国,从宝岛台湾到天山脚下,皆有专业的豫剧院团和固定的观众群体,如今又有了“豫园·京园·家园”小剧场沉浸式驻场演出,历久弥新。

    放眼民间,民营院团演出贯穿全年,而广大戏曲博主异军突起,新文艺群体中的戏曲人令人津津乐道。

    古老的河南戏曲再度火了,河南人说戏、唱戏的氛围更加浓郁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咱村有戏”,应运而生。

    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同志的话说,“咱村有戏”活动“以群众为主角,爱好者来带动,名家来提升”,群众演、群众看,从而让古老戏曲在新时代散发出蓬勃活力。

    【二】

    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是主体,群众欢迎、积极参与是关键。

    放眼全国,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非贵州“村BA”“村超”莫属。“村超”“村BA”的走红,源于对基层群众文化创造力的充分激活,并由此催生了互联网时代乡村文化“出圈”的“爆点”。从更深层次来讲,“村BA”“村超”等文化IP的成功打造,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创新实践。

    对于河南而言,如何打造“更河南”的群众文化活动?

    对于亿万河南群众而言,戏曲基础最为深厚,达到了“人人会唱、出口能哼”的地步。

    群众文化活动,主打的就是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旨在让每个人受益。

    这不,自从今年年初我省决定开展“咱村有戏”活动之后,全省不少地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曲剧故乡汝州,他们开展了“地摊斗戏”活动。城乡处处布阵练戏、乡村处处备战排戏、文化广场预赛斗戏、线上线下加油观戏,全市21个乡镇集体参与,斗出了激情,斗出了友谊,斗出了他们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的创新和创造。

    在诗经之城鹤壁,他们把“戏曲村超”搬到景区,将戏曲文化与淇河文化、诗经文化、爱情文化等相结合,以草根戏迷擂台赛点燃诗经之城活力,努力打造乡村戏曲活动范本,助推中原文化“破圈”出彩。

    在太行明珠焦作,“太极文化百村行——咱村有戏”系列活动持续举行,他们融合戏曲、曲艺、武术、舞蹈、器乐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擦亮了乡村贯通文脉、守护乡愁、赋能发展的“文旅名片”。

    【三】

    6月27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咱村有戏”启动仪式,将在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朝阳沟村举行。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村,是因为它们和戏曲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一个代表着活跃的当下,一个代表着辉煌的过往。

    垌头村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它既不靠山又不傍水,既少资源又缺区位,村民既不能歌更不善舞,2008年还是个“矛盾窝”,邻里不和睦,冲突不时有。村子在册1800多口人,多数互不来往,见面叫不上名。

    在大学毕业返乡的90后村支书带领下,开始组织村民唱歌、建剧场,通过360度大型沉浸式实景体验剧《再现朝阳沟》引流,打造品牌民宿、农家乐,推动“合唱团+戏曲+功夫”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走上精神富裕、物质富足的共同富裕之路,成为一座“会唱歌的村庄”。

    2020年8月,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垌头村以原有合唱团为基础成立了全省首家文化合作社。文化合作社合唱团很快走遍全国51个城市乡村,开展文艺活动超过700场。如今的垌头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推介的特色村庄。

    而距离垌头村不远的朝阳沟村,更是远近闻名。

    这里,不但是曲剧名家海连池主演的曲剧《卷席筒》的故事发生地,还是豫剧现代戏奠基人杨兰春上世纪五十年代体验生活的地方,最终创作出了豫剧现代戏的经典之作《朝阳沟》,为中国戏剧留下了一群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

    2009年6月杨兰春在郑州病逝后,部分骨灰葬于朝阳沟村背后的山坡上,最终魂归朝阳沟。

    【四】

    不得不说,“咱村有戏”是河南省首个以戏曲文化为主的全省性群众文化活动。

    “虽然这个活动是首次举行,但绝不是搞一次,而是要坚持下去,将其打造成一个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负责同志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主打一个“创新引领”。

    从活动内容看,“咱村有戏”不仅仅是戏曲,不仅仅是唱戏,还包括戏曲音乐、戏曲服装、戏曲绝活,甚至是不属于戏曲的“拿手好戏”,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大力鼓励新的创作、新的形态。

    从参与主体看,以基层群众为中心,不设门槛,不设条件,人人都可参与,想唱就唱。上场是精彩的演员,下场是平凡的农民、乡村教师、小餐馆老板……村里的老百姓既能看戏又能演戏当角,这是属于基层群众的文化舞台。

    从举办形式看,尝试用市场化的方法,用戏曲来带动,通过看大戏、赶大集,还能游田园、品美食,甚至推介农产品,将产业化思维贯穿始终。所有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发动群众的文化自觉,通过戏曲的带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从时间地点看,“咱村有戏”既可以在白天举行也可以在夜晚举行,既可以在美丽的乡村举行也可以在田间地头举行,既可以在景区、集市举行也可以在公园举行。主张开放式办活动,尽可能拉长链条,让更多人体验文化振兴真实的温度与活力,为乡村文化繁荣铺就坚实桥梁。

    从组织方式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拓宽新赛道,激发新活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其拥有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咱村有戏”文化之花,结出更加甜美的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之果,以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咱村有戏”,天天好戏。河南正在用鲜活的实践,书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河南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