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感谢王传福

中国汽车产业应该感谢王传福
2024年06月19日 11:05 网易新闻

导语: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比亚迪的异军突起,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很有可能将落后现在很多年,也根本无法撼动欧美日韩等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砺石 | 作者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中国多位汽车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参会,且相互之间频频出现擦枪走火。

当下,比亚迪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自主汽车企业中的绝对领先者,而在比亚迪之前,则是吉利汽车长期位居中国汽车企业销量冠军的位置。近几年,吉利汽车一直处于苦苦追赶的位置。

尤其最近比亚迪汽车又新发布了搭载DM-i5.0技术的秦L与海豹06,起售价只有9.98万人民币起,进一步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差距,这引起不少国内汽车厂商的震动。其中,反应较为激烈的便是李书福创建的吉利汽车,其旗下高管多次在网络上发起对比亚迪的质疑,比亚迪也都给予了坚决回击。

而此次李书福又亲自将枪火味带到了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其在公开演讲中表示:

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也是举世无双的。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比较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的竞争,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要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依法健康竞争十分重要,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已经取得的电动汽车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受人尊重。”

吉利汽车其实一直是中国汽车企业中采用价格战的高手,也是中低端市场的主力玩家,只是当前遇到了比其更具成本优势的比亚迪。所以,李书福口中的“内卷”,显然指向比亚迪。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则对当下汽车产业的“内卷”有着与李书福截然不同的态度,其表示:

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我们改革开放40年,市场经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祖国40年的繁荣昌盛,不就是伴随竞争,伴随市场的发展,我们才产生了这么多商品,生活的改变,经济的腾飞,本质上就是竞争,卷就是一种竞争。我相信所有的企业家都要拥抱参与这种卷,要拥抱这种竞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做贡献,撑起中国品牌,打造世界级品牌。”

同为中国汽车产业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企业家大佬,为什么李书福与王传福对当前“内卷”的竞争局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呢?背后根源是当下比亚迪与吉利汽车截然不同的竞争局面。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绝对领先者,比亚迪当前的竞争优势堪称“遥遥领先”,一大批竞争对手都是直接对标其旗下的秦、汉、唐、宋、元等爆款车型而制定产品策略,以期从其手中抢得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比亚迪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在原有产品还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情况下,持续自我颠覆,进一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这让其他竞争对手不仅没能缩小与其的差距,相反进一步扩大差距。

例如,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最热销的车型便是比亚迪的秦PLUS冠军版,其售价9.98万人民币起。但进入2024年初,比亚迪却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推出了配置更高的秦PLUS荣耀版,且起售价大幅下调至7.98万人民币起,这促使秦PLUS荣耀版的销量再创纪录。而让市场没想到的是,在推出秦PLUS荣耀版不久,比亚迪又推出了相较秦PLUS完全高出一个级别的中型轿车秦L,但起售价只有9.98万起,与去年的紧凑型轿车秦PLUS冠军版保持一致,这彻底震撼了市场。据悉,秦L销量惊人,以致于比亚迪官方都不敢公布其订单数量,以担心引起行业的进一步恐慌。

而吉利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昔日领先者,除了已经大幅落后于比亚迪,相较奇瑞与长城汽车两个老对手也已经失去任何优势,这让一直“志向远大”的李书福并不满足吉利汽车的现状。但吉利汽车在竭尽全力苦苦追赶时,却突然发现不仅没有缩小与比亚迪的差距,大概率还会因为对方更具竞争力的新品而进一步被拉大差距,这使得吉利汽车上下都开始将比亚迪视为最大的敌人。以致于其高管频频直指比亚迪,甚至李书福在重庆论坛上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反“内卷”言论。

不过,其他中国车企其实并不应该面对比亚迪的领先优势而表现得如此小气。在比亚迪崛起之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虽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始终被大众、丰田、本田、日产、通用、福特、现代与起亚等合资品牌牢牢压制,只能在中低端市场苦苦竞争。最近3年,在中国汽车市场,几乎是凭借比亚迪的一己之力冲垮了合资品牌的坚强壁垒,从它们手中抢夺了近20%的市场份额,从此引领了中国汽车品牌面对合资品牌的逆转。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实现这次反转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便是比亚迪在插电混动技术上的突破,这实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维度的弯道超车。正是因为比亚迪在插电混动技术上的突破,为吉利、奇瑞、长城、长安与广汽等其他中国汽车企业指明了新的方向,并最终从中获益。其中,获益最大的当属吉利汽车,在当前中国插电混动汽车品类中,吉利汽车是比亚迪之外销量最高的汽车厂商。例如,吉利汽车的领克品牌与吉利银河都凭借该技术在品牌高端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所以,一定程度上,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各家车企掌门人,还应该感谢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在插电混动技术领域的突破。如果没有比亚迪,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将落后现在很多年,也根本无法撼动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另外,从全球汽车行业来看,任何一个汽车强国的崛起都是多家优秀车企的合力所致。例如,德国有大众、宝马与奔驰,日本有丰田、本田与日产,美国有通用与福特,即使韩国也有现代与起亚。上述每一组企业除了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在海外市场开疆扩土的帮手。所以,笔者建议中国几家核心车企的掌门人不要因为比亚迪的强大而对其充满敌意,内斗少一些,格局大一些,眼光长一些,“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也才能带来中国汽车最终的强大。

以下是王传福的演讲实录:

我记得三四年前来过一次,当时我们还谈到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时隔几年现在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它的规模、质量、产业链、成本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大家也看到国外很多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焦虑,甚至有的很害怕。其实我们说我们好大家可能不一定信,其实从国外的对手、竞品担忧害怕,反而证明了我们自身还真的做得还不错,你不强别人不会怕的,特别像欧洲,汽车的发源地,美国也是,当年的福特等等,这都是非常强大的汽车产业。

我们应该为我们中国自主品牌感到骄傲。我们中国自主品牌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在技术的提升,产业链的建设,产品的开发,包括市场的营销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讲,中国汽车大而不强,要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话,新能源车是运用之路。回顾这句话10年了,应该说中国企业拿出了真正的成果,实现了这一句战略的指引。

大家也知道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喜有忧,有挑战有机遇,新能源汽车工业也是一样,前几天我在网上也看到关于卷的问题,卷价格、卷技术、卷规模,现在还卷流量,特别是卷老板的流量等等,其实再过10年再过5年回想起来看是非常有趣的。

其实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我们改革开放40年,市场经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祖国40年的繁荣昌盛,不就是伴随竞争,伴随市场的发展,我们才产生了这么多商品,生活的改变,经济的腾飞,本质上就是竞争,卷就是一种竞争。我相信所有的企业家都要拥抱参与这种卷,要拥抱这种竞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做贡献,撑起中国品牌,打造世界级品牌。

我想这是自然规律,其实回想起来,你看我们的家电、手机,我们手机原来有多少个品牌?几百个品牌。当时我在深圳,很多夫妻店就可以做一个手机,做一个品牌了,通过这十几年的优胜劣汰,中国的手机就剩下几家了,而且都是世界级的。家电也是,家电原来多少家做?也通过不断的优胜劣汰,现在形成全球为数不多的几家家电企业。工程基建,还有太阳能,太阳能更是这样,原来有很多家,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不必焦虑,只有积极拥抱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在竞争当中走出来。

今天大会要谈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我想它的核心也是创新。在这个新质生产力当中,如何发挥创新的优势,尤其在我们从事的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里面,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车,现在看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最近看到单周的上险量已经超过50%了,就等于说新能源车已经大于燃油车了。

那么你想这一场变革,它的核心是技术来驱动,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代替传统燃油车的技术,是这种技术的革命,技术在这场革命中一定是一个总推动,总的驱动力,那么技术的革命,技术的主推动,当然就是创新了。因此我想新质生产力在我们汽车部分里面,我的理解就是如何在这一场变革当中,以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在这场竞争中用技术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国家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创新,那就是人才,每个企业必须有大量的从事创新开发的工程师团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涉及很多电池、电机、电控、功率、半导体这一些的人才,这些人才你是挖不到的,也没有,它是创新的东西,你必须自己培养。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电动车上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秀,应该说积累了大量的人才,每个企业,都有很多研发人才,我想我们比亚迪也是一样。

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里面,我们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么一个大的产业布局,我们现在有差不多十万名工程师,我们叫工程师天团,来围绕电动车所需要的各个领域,包括像电池、电机、电控来储备我们需要的人才。当然中国也有个天然的好的一个环境,就是中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大学生毕业,特别像清华、北大,还有985、211的这些顶级的大学生,这就是给我们建立研发人才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土壤。因此我觉得中国企业家非常幸福,有很大的不只是普通的劳工资源,还有许多这种高阶一点研发人员的资源,就因为这些资源才让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里面创造出更高的水平。那么这些人只要给他足够的平台,足够的研发经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必将给这个企业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所以这些人才他愿意去开发中心创新新的技术,是他的人生梦想。

我就是一名工程师,1997年我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也是一个研发人员,我们当然对工资也有要求,但我们更多的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研发平台,很好的一个经费,很好的一个项目,让我们研发人员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研发人员就是要创新,就要把我们的一些idea想法,怎么通过研发,通过项目的经费和平台把它开发出来,最后能够实现量产,那是我们研发人员最好的、最大的梦想。当然收入也很重要,好的平台有时候往往比你的收入还要重要,我觉得人才要保障,研发团队要保障,这是一个企业在搞新质生产力,搞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

另外就是我们的机制,因为新能源汽车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传统的燃油车有一百年的发展时间,但新能源车也就过去十几年,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叠加,各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尤为重要。比亚迪的话,我们率先建立了一个高度的垂直整合的这么一个平台,打破了很多行业之间的壁垒,让我们这些工程师们,十万名工程师们,在这种高度垂直整合的环境下,高度的、灵活的去创新,畅所欲言。比亚迪我想我们电池、电机、电控、底盘、云辇方方面面,我们这个效率很高,非常高。

其实百年的汽车史,你看早期的时候,当汽车刚刚诞生的时候,像奔驰、宝马,包括像福特,一开始也是垂直整合的,有的什么都做,买不到,因为这种太新的事物是买不到的,这样才能够快速的迭代,快速的形成创新,形成整个产业链。历史惊人的相似,一百年前,现在在发展新能源车的时候,又回到以前,那么高度垂直整合的话,是有利于创新,提高效率,要做电池,整车的配合,电机、电控高度垂直的话,在定很多标准的时候变得很快,效率会变得很高。

别人开发的产品可能需要五年,我们可能就需要两年甚至一年,那你说你是三年,你说三年值多少钱?在一个变革期的时候,这三年可能就让一个企业腾飞,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倒下,如果你能领先三年,这是用钱买不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在这一场高度竞争的,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的这种革命中,你就能够取得领先的地位。

比亚迪的话,我们很显然在高度垂直整合的这种产业体系里面,进行配合,构建我的产业链,就像当年奔驰一样,但也许这个行业革命完以后,回归到管理推动的时候,可能我们也会拆分,再把它回到专业化分工。但现阶段我觉得还得要垂直整合,给你带来的创新,带来的效益,包括带来的成本的优势很明显,这就是比亚迪这几年走过的路,也获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有人才,有高度一体化的垂直整合的体系,再加上战略的牵引,再加上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的大力支持,对新能源车这种新生事物充满了爱,充满了喜欢。多方面的结合在一起,新能源车这样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按照今天的大会主题,我们的感受就是创新加上垂直整合的这种模式,是比亚迪这几年发展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未来的路还很长,新能源汽车的成长虽然说已经跨过了一个台阶,当然想更健康的成长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包括对基础设施,广大消费者,企业如何做到更佳,这都需要我们企业家更清楚。我相信只要在创新的投入,持续的投入,我相信在这一场变革当中一定会脱颖而出,谢谢大家。

以下是李书福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围绕着电动汽车分享一些观点,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第一,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取向有三点,首先是能源安全,其次是大气质量以及碳排放的控制,还有一个就是产业链升级。关于产业链升级,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赢得了很多市场份额,但是我们一定要冷静分析,在汽车产业链上还存在什么卡脖子的问题?汽车工业是全球性的产业,其产业链之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程度之深,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回避客观事实。

第二,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顾名思义所谓电动汽车就是用电力驱动的汽车,称之为电动汽车,而电力驱动的电源来自于大电网的电,还是汽车上内燃机发出来的电,还是太阳能、风能等循环能源上网而来的电,是绿电还是煤电?当今中国的能源结构大概是69%~70%左右是煤电,各种清洁能源30%左右,如何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如何规模化地利用清洁能源,这是决定电动汽车命运的关键。电动汽车不等于新能源汽车,如果说把电动汽车都说成是新能源汽车,那么所有用电的设备都可以称之为新能源设备,这样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三,我们的解决方案,全国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将近100亿吨,中国风光电设备装备产能是全球第一,但是风光电并网困难,也就是说风光发出来的电不能完全上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把这样的无法上网的绿色电能与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合成变成液体能源,为内燃机提供燃料,也可以通过内燃机发电,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源,也可以通过内燃机直接驱动为车轮提供扭矩。我们认为用这种能源的汽车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这种新能源汽车的特点,首先是重量轻,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可靠性都很好,而且使用方便。汽车设计的最大挑战就是安全,操控性能、重量、能耗以及成本之间如何找到最优的平衡,降低整车重量是解决这个平衡点难题的关键。电动汽车电池的重量为这个难题的解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使用液体绿色能源取代电池,既达到为车辆减重的目的,又实现智能电动化转型,这是汽车科技最优化方案的选择。

第四,我要讲的就是健康的竞争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也是举世无双的。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比较高,法律健全,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的竞争,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要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依法健康竞争十分重要,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已经取得的电动汽车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受人尊重。

第五,我想讲讲安全是汽车产品的基本前提。传统内燃机汽车经过100多年的持续进步,其安全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反复的验证,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可能性,无论是续航里程焦虑,自燃风险挑战,高压漏电风险,基础设施的配套,还是保险费率的上涨,残值较低等等,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存在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当然这些都是电动汽车企业以及能源企业的巨大商业机会。所谓的汽车性能与安全科技,就是汽车企业不断挑战物理极限的科技,也是汽车企业追求性能配置成本挑战最优化,应用组合极限的科学探索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总结和时间的沉淀。根据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电动汽车如何与内燃机汽车展开全价值链的竞争,并取得全面胜利,至少还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在很多领域持续寻求技术的突破。

对吉利控股集团而言,必须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用户,规划不同的技术路线的产品,通过市场竞争寻找最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当今中国不缺乏造汽车的企业,缺乏的是有创新能力的汽车零部件生态环境,欠缺的是有原创能力的汽车安全软硬件科技公司,缺乏的是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供应商以及具备创新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通过发展智能电动化汽车产业的历史机遇,带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那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我坚信中国汽车工业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