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137位基金经理离职创同期新高 “公转公”成新主流

年内137位基金经理离职创同期新高 “公转公”成新主流
2024年06月12日 01:52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今年以来137位基金经理离任,是历年同期最高水平,涉及8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

  今年基金经理离职名单中,有不少有影响力的“老将”,比如圆信永丰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范妍,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兼固定收益研究部研究总监王申,建信基金基金经理姜锋,泰信基金基金经理董山青等。

  离职潮背后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公募行业近年陆续出台行业新规,行业生态和公司发生较大变化,基金经理职业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由于近年市场行情惨淡也影响了公募从业人员收入,造成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较多。

  值得一提的一个新趋势则是,以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以“公奔私”为主,但如今“公转公”已成为主流,尤其是不少中小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向大公募跳槽。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下同),今年以来137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涉及86家公募管理人。几乎每天都有基金经理离任,处于同期最高水平。

  与之对比,近5年同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分别为:2023年130人,2022年112人,2021年121人,2020年104人,2019年108人。

  在近几年基金规模大扩容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人数也在大发展。目前基金经理最新人数为3782人,2023年3671人,2022年3290人,2021年2905人,2020年2464人。

  基金经理的离职人数也水涨船高。近3年每年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均超过300人。具体来看,2023年315人,2022年322人,2021年318人,是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历史最高的3年。

  今年基金经理离职名单中,有不少有影响力的“老将”。比如,4月,圆信永丰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范妍离职,她有8年基金经理年限;5月底,建信基金基金经理姜锋离职,他有近13年基金经理年限;6月初,泰信基金基金经理董山青离职,他有12年基金经理年限;2月,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兼固定收益研究部研究总监王申离任,他有近9年基金管理经验;1月,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伟离任,他有9年基金管理经验。

  此外,今年离职的还有一批知名基金经理,如嘉实基金的苏文杰,万家基金李文宾等。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4位基金经理离任的有8家基金公司,包括易方达、中欧、大成、平安、国联、鹏扬、格林、国泰君安等;有3位基金经理离任的有4家基金公司,包括嘉实、华夏、博时、汇添富等;有2位基金经理离任的有19家基金公司。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大中小基金公司均有离职基金经理,其中,既有管理规模超万亿元的头部公募管理机构,也有管理规模小于百亿元的小微型公募。

  值得注意的是,从比例来看,大型基金公司基数较大,基金经理离职均在合理流动范围,但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流失率则显得很高,比如国联、鹏扬、格林、国泰君安等今年均有4位基金经理离职,中科沃土基金、国新国证基金各有2位基金经理离职,弘毅远方基金、天治基金、汇泉基金各有1位基金经理离职。

  而基金经理大量“跳槽”现象或仍持续。

  明星基金增聘基金经理一般被视为离职“风向标”。比如5月中旬,丘栋荣两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目前丘栋荣旗下5只基金中,有3只基金已是双基金经理,仅剩中庚小盘价值、中庚港股通18个月是由丘栋荣独自管理。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预测,接下来一批偏国企、偏银行系的基金公司可能仍将有很多基金经理离职。比如近两年某基金公司从别的基金公司挖了一批基金经理,但在“未来限制薪资的话可能就很难搞了”。

  只是,硬币的另一面是,公募行业在不断更新队伍。尽管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离任人数137人,为同期最多,但是今年也新聘任基金经理248人。

  以前不少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以“奔私”为主,但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基金经理离职去向主要是“公转公”。

  格上理财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表示,过往私募基金行业伴随着资管行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所以不少知名基金经理“奔私”,也获得了较好的职业和个人发展。

  但其认为,随着近年来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资管行业严监管,“奔私”基金经理的处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依靠个人能力募资难度大幅提升,一方面离开公募公司平台和资源也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所以基金经理离职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荣浩也认同上述看法,其表示,今年有不少是中小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向大公募跳槽,“公转公”是目前更多基金经理倾向的选择。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坦承,现在要想“奔私”并不容易,一方面获得私募牌照难度在提高,另一方面近期银行也只允许销售私募基金“白名单”的产品。同时,由于私募基金领域目前也形成了比较强的头部化结构,加之“奔私”的主要还是主观多头策略基金经理,竞争激烈,脱颖而出难度较大,“奔私”面临挑战。

  该公募人士认为,接下来,银行系基金公司、国资为主的基金公司将面临较严格基金经理限薪的影响,目前市场传闻某银行系基金公司限薪120万元,另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限薪80万元,还有2家国资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限薪300万元。

  “接下来公募基金经理有可能是从限薪严格的基金公司流向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基金公司,特别是有股权激励机制的基金公司,比如中欧基金、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等。”上述公募人士说。

  从近两年来看,离任基金经理的去向出现从中小基金公司向大型基金公司流动的倾向。

  比如北信瑞丰基金的原明星基金经理陆文凯,陆文凯管理着北信瑞丰产业升级(2018年6月~2022年3月)、北信瑞丰健康生活主题(2021年1月~2022年3月),这两只主动权益基金在其任职期间收益分别排在同类前5%、前20%。2022年陆文凯跳槽至招商基金发行新产品。

  又比如,2021年公募混合型基金的亚军是宝盈优势产业基金,基金经理陈金伟2023年从宝盈基金跳槽至鹏华基金。

  其实,目前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离职的成本和代价相当高。

  基金经理离职后,视情况不同,“静默期”时间为6个月~24个月。

  具体来说是,《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不得聘用从其他机构离任未满6个月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此外,2023年11月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规定,在基金募集期、封闭期内主动离职的基金经理,离职后未满24个月不得再注册;管理基金未满一年主动离职,离职后未满18个月不能再注册。

  同时,基金公司普遍设置了薪酬递延制度,按规定,基金公司一般建立实施不少于3年期限的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制度,高管、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

  但高成本并未能挡住基金经理离职潮。

  对于今年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较高的现象,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解释,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比较多,有行业原因,因为现在行情比较差,一些基金规模大幅下降,导致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下降比较厉害,甚至有一些基金经理处于无基可管的尴尬境地,比如部分基金规模低于五千万元,被迫清盘,所以“今年基金经理离职和宏观整体的市场环境较差有关”。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荣浩认为,基金经理离职,除了个人原因,也有公司制度、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此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震荡下行,业绩欠佳导致基金经理考核压力较大”。

  格上理财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认为,随着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加快推进,近年陆续出台了行业新规,行业生态和公司都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基金经理在变化的环境下职业选择发生变动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此外,近年公募基金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行情惨淡,也影响从业人员收入,因此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较多。

  王祎指出,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是直接影响基金经理评价和收入的重要政策。在限薪背景下,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严禁短期激励和过度激励行为,同时激励方案能够留住优秀人才,优胜劣汰,激发从业人员活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