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nfinance
编者按
令人瞩目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并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刊特别开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栏,约请金融业人士深入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作者|杜庆昊「中共中央党校信息技术部、公共经济研究会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3期
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数字金融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数字化工具和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资料,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兼具金融和数字化的属性,是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金融市场、金融活动、金融机构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金融天然具有在金融活动中运用数字技术的基因,具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技术行业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具有运用技术手段为中小企业和各类社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优势,对促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41.5%,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融合,发展数字金融的宏观环境较好。但与此同时,数字金融也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在促发展、防风险方面采取更多举措,推动数字金融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效应
一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金融效率一般指金融机构的投入与产出,是衡量金融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指标。便利指的是可获得性,是衡量金融服务可及性的重要维度。数字金融利用数字化手段改进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流程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传统金融服务通常需要人工操作、传递纸质文件等繁琐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特征。数字金融通过自动化、在线化、智能化的方式,既减少了人力资源投入,也使金融服务更加快捷高效。数字金融的普及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轻松进行金融操作,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得。
二是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和实现金融普惠化。传统金融服务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是有服务边界和半径的,这个范围是由金融业网点服务所能涵盖的地理半径决定的。传统金融还体现为“二八原则”,即20%的用户可带来80%的利润,因此金融机构主要聚焦服务“大客户”。数字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使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传统金融服务往往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而数字金融通过移动支付、电子银行等方式,使金融服务能够延伸到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没有传统银行服务的地方也能够进行金融交易,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和金融包容性的提升。数字金融还提供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别是推出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真正实现金融普惠社会各群体、各阶层。
三是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市场运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影响政治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底线目标和根本任务。传统金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即难以准确评估交易方的履约和偿还能力。数字金融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识别潜在风险,加强反欺诈措施,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数字金融还可以提供更快速和实时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有助于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比如,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是推动金融创新和产业升级。金融政策和金融活动会影响全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资金流量、资金流向和生产要素分配,最终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一般将上述路径归结为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传递机制。数字金融促进了金融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通过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数字金融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平台。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等,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的运作方式,实现金融资产的智能管理和交易。数字金融还推动了金融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如金融科技、保险科技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数字金融的发展还激发了金融创新创业的活力,吸引更多的创新者和投资者参与到金融领域,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发展。
数字金融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一是呈现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联系日益加深的过程。它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涉及资本跨境流动、金融机构跨国发展、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等。数字金融可能重塑全球金融体系,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角色和功能,推动金融创新和务实合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进步,金融服务的边界逐渐消失,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数字金融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使得跨境支付、国际投资和贸易等活动更加便捷和高效。同时,数字金融也对全球金融监管形成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协调来应对跨境金融风险和安全问题。这些现实的需要和挑战,都对数字金融全球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呈现创新驱动的特征。就金融来说,创新就是推动现有金融体制、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变革,以获取超额的、潜在的利润,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金融机构提升自身竞争力、金融活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举措。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数字金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金融业务和模式的变革。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数字金融不断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已经改变了传统货币的形态,降低了经济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正在重构传统账户体系下的信任体系和全球货币体系。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基于数据的、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能力。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不仅会改变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对其他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三是呈现普惠性的特征。普惠金融亦被称为包容性金融,力求让每个群体、每个个体都能公平享受到有效的、相对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满足社会各群体的金融需求,为用户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关注小额的、分散的金融服务需求。数字金融借助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培育发展出移动支付、电子银行、网络借贷、用户画像等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大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比如,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借款主体的偿还能力进行跟踪分析和判断预估,快速筛选出具有还款能力的主体,从而减少了人工审核的时间成本和信息调查成本,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金融借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四是呈现合规和风险管理的特征。由于金融具有资金流动性、产品多样性、资本逐利性等特点,经营风险比较大,面临的合规性要求也比较高。金融机构对于传统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一般采用高杠杆经营,且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借贷关系,极易造成风险蔓延传播。各国普遍对金融合规性监管比较重视,金融机构内部的合规管理框架也日趋完善。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合规和风险管理成为数字金融的重要议题。数字金融面临着诸多传统金融没有遇到的风险,包括网络安全风险、数据隐私风险、模型偏见风险、资产合规风险等,各类风险之间还存在着交叉和叠加效应,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的潜在危害性。目前,金融机构已普遍将数字化转型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面向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评估和试错容错等机制,以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
发展数字金融的积极因素
一是数字金融发展基础比较坚实。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和发达的移动支付系统,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4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7.5%。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跨越地理屏障,覆盖更广大的人群。比如,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开展转账、支付、理财等金融行为。此外,支付宝、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面部识别支付等数字支付系统也嵌入各种消费场景中,极大地方便了支付行为,降低了支付的难度和成本。据统计,2022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超过1万亿笔,其中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占比近六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各类金融机构云平台建设,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算力支持和数据支持。
二是数字金融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引导和促进数字金融的创新和发展。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行业普惠金融业务数字化模式规范》等相关规定和标准,引导数字金融健康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对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数字金融新事物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使用,支持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旅游、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试点使用,在发挥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扩内需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持续推动运营商降低移动网络使用成本,间接推动数字金融的普及。主动适应数字金融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沙盒监管、协同监管、差异化监管等创新性的监管方式。加强数字金融行业自律,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互联网信用评估中心等行业组织,不断建立健全有关标准规范。
三是数字金融市场需求越来越高。数字金融由于具有普惠、创新、协同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我国数字金融市场规模达到41.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数字金融市场规模的15.6%,位居全球第一;数字金融用户规模达9.6亿人,占总人口的68.6%。网络借贷、网络保险、网络基金、网络信托等细分领域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互联网支付、二维码支付、NFC近场支付等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支付工具快速发展,人们的支付习惯从现金支付、刷卡支付转向电子支付,中国消费者对相关数字金融产品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有效地促进了数字金融快速发展。
推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是加强数字金融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是承载金融业务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石,是关乎金融安全、金融创新、金融活力的关键设施和战略资源。加快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科技等演化形成的新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金融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等,注重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为金融数字化发展提供可靠基础支撑。加快基于科技金融而规划建设或升级改造的数字金融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国家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中央银行法定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经营主体征信基础设施等,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数字金融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满足通用性公共服务和差异化个性服务需求。加快基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制定的数字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有关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推动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的创新研发。
二是促进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要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依托数字金融打造特色化、个性化金融产品,吸引长尾端客户,激发市场内需活力。整合各类普惠性金融服务资源,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引导金融资源与社会资本、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注重提升数字金融资源配置精准度,尽量避免出现大企业“授信过度”和中小微企业“授信不足”的情况。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数字金融在制造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数字金融适老化工作,创新针对老年人等群体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打造适老、易用的移动金融产品,提升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数字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聚焦数字技术的应用。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落地,从通用能力、安全合规、业务需求等维度加强金融行业大模型能力体系建设,激活金融业海量数据资源的价值,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合规监管、服务提升、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注重隐私计算的应用场景设计与相关平台建设,推动数据在多主体之间共享与交换时“可用不可见”,确保数据安全。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等技术路线,有效解决预付式资金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注重数据价值的释放。加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和利用,引导经营主体愿意将数据作为产品投入市场。建立健全数据资源资产化、数据资产资本化的制度机制,推动数据从可计量资源向货币性资产、可增值金融资产的转化,进一步放大数据资源的规模和价值。
四是加强数字金融风险管理和国际合作。一方面,金融安全是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加强和完善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金融监管规则是筑牢金融安全防线的必经之路。由于数字技术具有快速传播、路径隐蔽等特点,风险防范难度更大,因此更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数字金融的安全性和可信度。积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数字金融市场的监测力度,提高监管的穿透力和持续性,以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提升风险预警、监测和化解能力。完善有关征信机构信用评级、信息公开等制度机制,确保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转。加强对数字金融的宣传教育,增强利益攸关方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个人数据泄露而造成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便捷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金交易变得更便利,中国也亟须积极参与国际数字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国际金融科技的合作。比如,优先做好区域性数字金融制度和规则对接,积极推动金砖国家等区域性金融交易系统和数据交易规则的互联互通,构建区域内数字金融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域内金融机构向符合标准的企业提供贷款,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金融数据安全流动规则的制定,在保证数据隐私安全基础上促进数据治理。■
(责任编辑 许小萍)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