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体化:培植区域高质量发展“满园春色”

科技一体化:培植区域高质量发展“满园春色”
2023年06月20日 14:09 江苏经济报

作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承载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的重大使命任务。放眼如今的长三角,创新因子自由流动,新动能不断培育,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科技一体化正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满园春色”。

徐矿集团加强与长三角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合作,重点就CO2捕集与综合利用、新型储能技术开展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盛虹集团在连云港和上海建设研究院,瞄准高端烯烃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电池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力争在关键技术难题上取得技术突破;舍弗勒集团开设40余条跨越上海,江苏太仓、昆山等区域的班车,最大限度保障高技术人才的跨区域互通;比亚迪产业布局涵盖三省一市的十多个城市,实现新能源乘用车、客车、卡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布局,助力长三角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行走长三角,“同圈”快速发展正化作点滴现实。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在这里不断交流与协同。不久前,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档案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路上扬,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1年的247.11分。

在去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共有22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长三角地区占到4个。与去年相比,变化最明显的是,上海科技集群变为了“上海-苏州”科技集群,且排名提升2位,位列第6。

区域联动愈发紧密,离不开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近年来,三省一市聚焦资源共享,在优势互补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共用,联合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有2377家服务机构、44671台套大型科学仪器、3180家科研基地等纳入平台资源池中,创新的需求和供给平台上无缝对接。围绕创新人才合作,从《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到建立科技创新共同体专家库共建共享机制,《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才流动总数超过165万人,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05%。围绕成果转移转化,去年,江苏牵头举办了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论坛,与沪浙皖共同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2022年,江苏向沪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超9300项,成交额超307亿元;吸纳沪浙皖的技术合同超8700项,成交额超830亿元。

携手攻关刷新创新高度

近日,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发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成果。其中显示,截至目前,九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3.4%,占全国总量的1/9,占全球总量的2.85%,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占全国的16.2%,九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协同攻关、优势互补,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长三角正携手不断刷新创新的高度。科技部会同三省一市人民政府共同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试点启动实施首批攻关项目,初步实现部省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打造“两心共创”,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联合攻关。张江实验室、合肥国家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等各大载体平台多点开花,共同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为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引擎,2021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核心力量参与该中心建设,和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行一体化运行管理。如今,在产研院的“试验田”上,创新资源实现着更大范围流动,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落地实施为长三角这片科技“高原”竖起越来越多的“高峰”。比如,引进来自世界顶级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团队,成立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氮化镓的研发及制备,成功开发并量产4英寸碳化硅基氮化镓射频外延片;助力常州海力工具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了金刚石微纳复合涂层精密刀具,打破我国高端硬质复合材料加工刀具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半导体封装技术所(无锡)引进上海技术带头人黄占超博士团队,成功开发国内首台半导体先进封装专用设备等等。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下一步,该院将继续构建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今年力争新增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10家,新建研发载体3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不少于50家,新聘请项目经理35位,以“拨投结合”方式实施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10项。同时,继续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建设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集成创新平台。

勇担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军”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1%,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10.7%和6.2%;江苏锂离子电池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31.8%、36%、59.2%;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装备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7%和8.1%,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3.0%;安徽光伏和汽车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倍和34.8%。科技一体化之下,长三角经济发展质与量齐飞。但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要以更大力度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看来,随着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链整体向高附加值攀升,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放眼未来,长三角应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同时,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形成长三角梯次有序的产业布局。

“长三角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在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也应起到先行军的作用,争取建设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区。”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表示,从更深层次科技一体化来看,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等一般性的发展指标已经不太够,需要更加聚焦战略科技力量的打造。目前,三省一市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还没有进行统一的谋划,协调还不够。为此,长三角在科技创新布局中需要更加统筹推进,进一步探索协调机制,更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打造一些在学科上具有特色、在产业上具有方向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长三角的独特优势。具体到江苏,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迫切任务,需要及时研究出台制度、路径来保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一体化、科技自立自强,最终依靠的是人,要能够激发科研人员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坐得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目前,上海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建设基础研究特区等。类似这样的制度创新能否实现再突破,并成好的制度的扩散机制,从而使得长三角能够在相互学习中深入推进一体化。”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长三角 上海市 研究院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7 恒工精密 301261 --
  • 06-27 海科新源 301292 --
  • 06-26 朗威股份 301202 --
  • 06-26 华信永道 837592 10.38
  • 06-20 豪恩汽电 301488 39.7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