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抑郁更喜欢对“好”学生下手

林紫:抑郁更喜欢对“好”学生下手
2023年04月22日 10:19 市场资讯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53期演讲2023年4月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林紫心理机构 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林紫出席,并以《抑郁更喜欢对“好”学生下手》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林紫。很高兴与大家在春天里相遇。然而,春天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尤其恰逢开学,青少年抑郁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杀危机更是此起彼伏、令人揪心。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在⻘少年抑郁里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好”学生们。

  我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能够听见并同样有所触动,然后一起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做一些真正“好”的事情。

  可能你会纳闷,“好”学生的身份常常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他们学习好、听话又懂事,一路顺风顺水、令人羡慕,开心都来不及,怎么会跟抑郁联系在一起呢? 事实恰恰相反,“好”学生 不仅与抑郁相关,而且还是抑郁的高发人群。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总结说:“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这句话,同样也是孩子们的写照。林紫心理机构25年来,接待了数万名⻘少年来访者,90%以上都来自国内外知名学校,90%以上都是或曾经是学霸,而其中至少一半的孩子,有过自杀念头,8%左右有过自杀行为。这个数据,与《2020年中国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所发布的数据基本一致。

  ⻘少年抑郁发病率为24.6%,其中重度为7.4%。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普通人高出20倍,而自杀成功率在15%-25%。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统计,自杀已经成为⻘少年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仅次于道路伤害、结核和人际暴力。

  这些数据令人心痛,也发人深省:是什么让花朵般的孩子们饱受抑郁折磨,甚至选择自杀?又是什么让“好” 学生成为了抑郁和自杀危机的重灾区呢?

  十多年前,我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小K。来自山区小镇的他,承担着改变家族命运的众望,好不容易考上了国内一所顶尖院校。但拿到通知书那一刻,他不但没有喜悦,反而发现一直藏在心底的“想死” 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了。父母偶然发现了他压在通知书下的遗书,紧急带他来咨询,他才终于袒露心声说,以前高考是他唯一的目标,现在拼尽全力实现了,接下去的人生不知道意义在哪里;而且,大学里肯定都是优秀的人,自己什么都不算,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还不如早点死了,帮父母省点钱好好养弟弟。

  我问他:“你希望父母怎么做才叫做’好好养弟弟’呢?”他哭了,然后卸下了好孩子的盔甲,一股脑地将从小到大积压的委屈和伤痛全部倾吐了出来。

  他说,小学时每次听到父母说“我们辛苦挣钱都是为了你”,他就会有罪恶感,觉得自己必须要门门功课争第一才对得起他们,做不到他就会偷偷掐自己;初中时和一个成绩中等的同学比较要好,父母当着同学的面说“我家小K以后是要考大学的,你不要影响他”,他从此再也没交到朋友;高中时,他情绪低落、经常失眠、不想住校,父母却说:“你那么优秀,这点困难还克服不了?”青春期的他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却不敢照镜子,因为爸爸有一次把家里所有的镜子都砸了,破碎声伴着“娘娘腔”的指责声,至今都在他耳边回响,让他羞愧难当……

  小K说,如果自己死了,父母就没那么大压力了,这些事也就不会发生在弟弟身上了。父母在一旁陪着他落泪,一边说:“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们呢?我们那么爱你,完全不知道以前那些做法对你有那么大的伤害啊!”

  小K说:“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不跟你们说话,我周日不想返校......这些都是在告诉你们我抑郁了,是你们听不懂!”

  父母委屈地说:“我们以为那都是你⻘春期的叛逆啊......”

  小K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见许多“好学生抑郁”的共性,比如:

  在认知层面: 和小K一样的“好学生”们,往往并不觉得自己真的好,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的“好” 是被家⻓、学校及社会的单一评价标准所裹挟和压制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他们真实的自我评价。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把成绩等同于自己的生命,缺乏真实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外界发生变化,或者他们的努力不再能换来原有的认可时,就会觉得生命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情绪情感层面: 小K们常常感到“累、孤独和害怕”。累,是过度追求知识性学习而身心耗竭的信号;孤独,则是缺乏同伴友谊的信号; 害怕,是因为活在“好学生”光环之下的孩子们,习惯了用乖巧服从、避免失误来赢得外界的赞美,唯恐别人看⻅自己的不完美; 甚至连负面情绪,也会被他们当作缺点,不敢真实表达出来。他们比大人想象的更爱父母、也更渴望父母的爱,他们害怕自己不够好而失去爱,所以才不断努力上进,直到身心超负荷陷入枯竭;

  在行为层面: 小K们往往表现出超乎年龄的自律和努力,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拥有“喜欢挑战和自我超越、取得成就就会开心愉悦”的“高成就动机” 人格特质,也并非都有很强的内驱力,而仅仅是因为习惯性讨好的行为模式,或者在家庭中过度担责、为学习赋予了太多额外的含义,以至于既感受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又没有时间探索和培养自己真实的兴趣爱好,甚至都失去了玩的能力,所以一旦实现了升学目标,就体会不到活着的乐趣和方向了;

  另外,⻘春期的孩子本身正处在身心巨变的生命动荡阶段,即使是一向乖巧 的“好”学生也不例外。可是同学、家⻓和老师们常会认为:学习好的人应该处处都好,不用大人操心。所以,孩子们一方面也这样要求自己,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身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当看上去完美的他们有一天终于承受不住时,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哪个层面,如果家⻓、学校和社会能早一点了解到孩子们的真实处境和身心需求,早做调整,都有可能降低⻘春期抑郁的高发、预防重大危机和遗憾伤痛的发生。

  反过来说, 家⻓、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反思的是:  过往哪些做法在制造着“好学生”抑郁的发生? 哪些做法不仅不能帮到抑郁的孩子、反而可能使他们的问题加剧?

  以家⻓为例:

  对于“好学生抑郁”,家⻓往往会有两方面的集中表现——

  一部分家⻓会表现出“一叶障目”,不自知。他们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会被好学生光环所掩盖,以至于大人们常常忽略他们优异成绩和微笑外表下的痛苦和迷惘,认为他们应该好上加好,结果最后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看起来阳光、完美、从不袒露负面情绪的“微笑型抑郁”乖孩子们,这样的孩子是最危险的。这个类型的家⻓,数量庞大、是需要格外警醒的重点人群。

  还有一部分家⻓则表现出“掩耳盗铃”,否认问题的存在。他们生怕承认孩子生病会破坏了他们的完美。大人越否认,孩子越痛苦,越会产生强烈的病耻感。家⻓把抑郁看成是孩子的污点,拒绝咨询和治疗,本来早发现早干预会更好地帮到孩子,却非要等到无法控制才后悔莫及。

  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 不要担心确诊抑郁症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只有当父母去除病耻感、坦然与孩子一起直面疾病时,孩子才会得到真实的支持,才会知道: 是自己生病了、而不是自己不好。与此同时,父母要记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相信并配合医生和心理老师的专业意⻅,按时按量服药、多运动多晒太阳、同时采取相应的心理应对措施,必要时还需要住院治疗。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专业帮助下缓解自己的焦虑,为孩子的康复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尤其要注意的是,许多父母因为不愿给孩子用药而延误了病情,而中到重度抑郁的治疗,其实需要先用药物调节脑部神经递质的分泌、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理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的功能。

  除了小K这样的“好学生”,还有一些孩子,虽然在父母眼里不算“好”,但却同样受到“好学生心态”的影响。

  比如,14岁的小D,有一个常被当作“别人家孩子”的表哥,但他自己却一直成绩平平。父母常拿他和表哥对比,他心里很难过,也想像表哥一样优秀,但无论怎么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虽然他很有运动天赋,还拿了不少奖,但仍然感到很自卑。有一天,他起床晚了,爸爸随口说了 句“你哥这样的好学生都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偷懒”,小D突然彻底崩溃了,冲着爸爸大喊:“我不是好学生,我该死!求求你打死我算了!”爸爸也被激怒了,真的一巴掌就挥了过去,小D一转身就打开窗户,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幸运的是,楼层不高,小D最终只是摔断了尾椎⻣。住院期间,爸妈再也不提表哥了,但他仍然每天噩梦不断,每次都梦⻅自己眼看要拿到“好学生”奖杯了,却突然从高高的领奖台上摔了下去,奖杯也在自己身边碎了一地......

  网上,有一个“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是一群正在觉醒和自救的年轻人组建的。他们说:“好学生心态包括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等等。”

  其实,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不只是好学生们,也包括小D这样想要努力成为大人眼中“好学生”的孩子们。他们潜意识中接受了大人们的评价标准,认为只有成为好学生才配活着,才配得到大人的爱,至于自己擅⻓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当这样的想法遇到⻘春期的大脑,悲剧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

  为了更好地预防悲剧的发生,我在《生命教育7堂课》这本书里,建立了生命教育的心相模型,分别从习性、物性、心性和慧性四个层面来指导大家如何将危机干预前置,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大家可以在书中学到具体方法,我今天着重想要分享的,是第一个层面“习性”。

  所谓习性,是指我们生而为人共同具备的一些与生俱来的特性,比如:贪心。这个层面的练习简单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觉察自我、改善亲子关系、预防“好”学生抑郁。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反思一下自己这一天都对孩子产生过哪些不满情绪,检查这些不满分别对应着自己的哪些贪心,然后慢慢放下贪心执念。

  事实上,无论学习好坏,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得到认可。和大人一样,他们各有各的难处。既然生活已经够难了,我们就不要再为难孩子们。作为家⻓,我们只有放下贪心,才可以成为孩子的贵人,成全他们不同的好,而不是给孩子额外增加负担和心理压力。

  当然,对于抑郁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有几个重要提醒,我想给到爸爸妈妈。

  首先,要学会分辨⻘春期叛逆和抑郁症的区别。如果看起来的某种“叛逆”状态持续两周以上、孩子的睡眠质量和⻝欲持续下降、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失去了兴趣、有自残自伤等等行为表现、经常提到 “死”或“不想活了”时,那他就不再只是单纯的叛逆了,一定要尽快带孩子就医。化危机为转机的关键在于: 牢记一个原则——不是问题、是需要。意思是:当孩子持续出现某种父母以为的“叛逆”行为时,不要把它定义成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将它看做孩子的求救信号,明白孩子已经迫切需要心理援助了。

  其次,要了解抑郁症的常⻅特征之一“晨重夕轻”,也就是说早晨往往是最危险、最容易出现自杀行为的,所以父母们要特别当心,一定要随时有人陪伴着孩子。

  对于⻘春期来说,还特别需要预防冲动性自杀。父母们最需要立刻⻢上学习并使用的“技术”之一 是:闭上嘴巴,少说多听,尤其是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拥抱比争辩对错更重要。父母一定要记住的是:人类大脑的前额叶要到20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有的还会更晚,而前额叶是情绪刹⻋,影响着情绪调节能力的强弱。

  还有一个提醒是:如果孩子生了抑郁症,父母也一定要共同接受心理辅导。因为,生病的不只是孩子,还包括整个家庭系统。

  小D休养期间,他的父母走进了咨询室,第一次开始正视他们自己的问题,开始明白:成绩不好不等于孩子不好;

  小K的父母,也陪伴儿子一同接受了⻓程的心理辅导。我们一起完成家庭心理作业,通过⻆色互换体会各自的情绪情感,一起完成“家歌”创作,编写家庭文化手册,重新探索活着、尤其是一家人一起活着的意义。

  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小K还打来电话,跟我讨论如何帮助室友们化解焦虑。通话结束后,他发来一张照片,附言是:老师,跟您分享我现在的状态。照片上,是这个从危机中重生的大男孩、养在宿舍窗前的一盆花。

  这盆花,让我想起10多年前收到过的另外一张花的照片。照片来自林紫心理机构成都分中心的一位咨询师,发照片时,她刚刚结束了一位来访者的⻓程咨询,她说,就在结束的那一刻,咨询室桌上的花在她和来访者的眼前静静地开放了,让她俩都感动不已,来访者眼中闪着光说,那就是她的生命之花。而我的咨询师伙伴,则想起了林紫机构25年来不变的信念: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如花开放。

  在我看来,生命就像花朵,每朵花有每朵花的美,所以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样,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好,所以也可以“各好其好、好好与共

  ”。当越来越多的成人愿意放下过往应试教育模式下单一的“好学生”执念,修正和丰富“好”的定义与标准,懂得人格完整和身心健康比好成绩更重要,孩子们就有了更多机会去顺应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开出各自独一无二的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今天我们所谈的“好”学生是打引号的。如果单一的“好学生”标准不改变,青少年抑郁和自杀问题就将愈演愈烈,而这,是最令人心痛的。

  在⻘少年抑郁和自杀事件高发的当下,虽然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丰富的危机干预经验,但也常有无力感,迫切想要呼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学点心理学,掌握一些基本的危机预防和援助技能,共同为我们所爱的孩子们保驾护航,陪伴更多的孩子活出生命的真实意义。这,正是我今天站在这里的原因, 也是我写作《生命教育7堂课》这本书的初衷。

  我在书中写到一个心愿:用这本书的稿酬,成立一个父母志愿者组织,让更多父母有机会聆听孩子们内心真实的声音,让更多孩子在危机时刻增添一份信心。

  世间美好,因为你在,我在,大家在。

  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专题: 2023年CC讲坛专题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7 海科新源 301292 --
  • 06-27 恒工精密 301261 --
  • 06-26 华信永道 837592 10.38
  • 06-26 朗威股份 301202 --
  • 06-20 豪恩汽电 301488 39.7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