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别人剁手你赚钱,飞天茅台等你拿!更有七大投资工具限时低价优惠,不容错过,[点击进入活动页面]
“北交所面对成千上万家有待成熟的中小企业。”
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之后,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三足鼎立”格局。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错位发展,资本市场结构更加完善。
2022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迎来开市一周年。一年来,北交所制度基础不断夯实,投资者规模持续扩大,吸引了超过120家企业上市,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成效逐步显现。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迈向全面注册制,全方位的基础制度改革和配套规则完善持续推进。在北交所开市一周年之际,第一财经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针对北交所一年来的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效、下一步扩容方向等进行深入交流,并围绕中国资本市场如何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吴晓求认为,近一年来北交所在制度建设,扩大市场规模和投资者队伍以及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也需要看到,北交所目前规模还相对较小,在保证企业质量的前提下,持续扩容,壮大规模,是北交所的首要任务。北交所面对成千上万家有待成熟的中小企业,应逐步发展成未来中国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当前,科创板定位“硬科技”,创业板定位“三创四新”,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核心都是鼓励创新。
“资本市场的逻辑起点是金融脱媒,而真正的成长来源于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迭代升级。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都和科技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吴晓求认为,这也是为何注册制改革要让那些有成长性的资产进入市场,同时进行合理定价。
在他看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承担起推动创新、产业升级的任务,又要促进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投资和财富管理需求,两个方面共同组成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层含义。而这都要求,中国资本市场要有更多成长性资产。
“壮大规模,是首要任务”
第一财经:你如何评价北交所开市一年的整体表现?
吴晓求:可以看到,一年来,北交所非常努力地在做制度建设,扩大市场规模和投资者队伍,管控风险,在促进和增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北交所的成立有重要意义。北交所设立后,中国资本市场格局以及交易所结构都有了新变化。并且,北交所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服务于相对来说偏中小型的企业,同时也是科技型企业,这个定位符合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迭代升级目标,所以定位也是恰当的。
因此,我认为应该肯定北交所在一年来的探索。但也需要看到,它还处在一个艰难探索的阶段。一年的发展时间对一家交易所来说还是很短的。在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中,北交所毕竟是刚刚发展起来的,规模还相对小,还处在探索阶段。
在制度和规则设计方面,需要更加与“专精特新”企业性质相匹配,需要符合资本市场的一般要求,又不能照搬沪深交易所的发展路径。
北交所还需要去挖掘和培育有潜质的企业。如果未来有三到五家企业,成长速度非常快,起到一种很好的示范作用,对北交所未来的发展能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
第一财经:北交所目前合格投资者数量超过518万户,社保、保险、QFII均已入市,公募基金加速布局,开市以来已有9家公募基金参与18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战略投资。你如何评价目前北交所的投资者规模和结构?
吴晓求:500多万的投资者数量还是挺多的。因为新三板和北交所有较高的投资人门槛限制,这个门槛把很多零星的投资者就挡在外面了。这500多万户都是在满足“门槛”的基础上开户的,所以也不少。
但目前北交所的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所以大规模的机构资金进入的比例相对低一点。相比而言,机构会更多地考虑流动性问题。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北交所目前的相对小型化也是一个优点,因为未来的成长性会非常好。
第一财经:“高质量扩容”是北交所现阶段的重点工作。你认为,哪类企业是主要的被扩容对象?北交所应逐渐形成怎样的体量?
吴晓求:北交所目前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太小了,几千亿的市值,100多家上市公司面对中国现在80多万亿的市值来说,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上市企业数量也相对偏少。
对北交所来说,扩容这样的一个任务远比沪深交易所的任务要重得多。沪深交易所继续扩大规模当然也很重要,但现阶段同等重要的是它们的优化和淘汰机制,比如退市机制。
所以,扩容、壮大规模是北交所的首要任务。但是,扩容也要在保证企业质量、符合上市标准的前提下推进。扩容对象上,北交所不仅要在“专精特新”企业范围内去找,新三板本身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哪类企业应该成为高质量扩容吸纳的企业?我认为,首先是技术创新类的企业,技术创新要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解决的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痛点难点。这类企业可能目前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对整个经济发展、供应链完整却可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创新应该更多地放在科技创新这个角度去理解。
其次,营销模式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但相对来说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创新,我认为就很难构成它作为上市企业的新内涵了。
三足鼎立格局中,发挥后发优势
第一财经: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的一个特点是依托新三扳,层次联动更加密切。在你看来,这个特点有何特殊效果?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吴晓求:一方面,新三板会提供一些潜在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度依赖新三板的一些资源。就是说,北交所不能变成新三板的一个“控股子公司”。
北交所的发展不能拘泥于新三板,北交所面对的是成千上万家有待成熟的中小企业,面对的是更广阔的市场。
北交所设立之后,对新三板的流动性有一定的帮助提升,对未来也会有一些潜在的影响。因为大家会觉得新三板里面一些排在其头部的企业,未来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客观上起到活跃新三板的作用。但这不是北交所的目标。北交所应该是未来中国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第一财经:北交所在设立之初就强调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承上启下的功能。如何理解这种错位发展?
吴晓求:在北交所之前,沪深交易所率先进行了注册制改革,这使得北交所也面临了竞争。退一步讲,如果沪深交易所还是核准制,北交所是注册制,那北交所的空间就更大了。在三个板块都是注册制的情况下,北交所寻找优质上市资源,就是一项很重的任务。
规模上,沪深交易所规模已经很大,面对这么两个庞大的市场,如何壮大发展起来?北交所面临着很大压力。
对上市企业的分寸把握是一大难题。企业规模太小,要成为上市公司不现实。公司如果还处在一个高风险阶段,我们比喻为“婴儿阶段”,让它上市是不可能也不负责任的。如果企业规模很大也很成熟了,成为一家中大型的高科技企业,可能又去另外两个交易所上市了。
所以,对于北交所市场,这一年来把制度规则都建起来,再慢慢地成熟起来,逐步稳定发展。同时,北交所可以借鉴沪深交易所的经验,避免走很多弯路,这是它的后发优势。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引入更多成长性资产
第一财经:自2019年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至今已三年多时间。目前,注册制正在推向全市场。在你看来,我们目前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吴晓求: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了。上交所科创板已经三年多了,创业板注册制也两年了,北交所一年。全面注册制就是在主板以及存量市场展开,包括增发这些都要过渡,这个不会引起多大的混乱。
主板的企业偏传统,体量大,要符合相应的定价原则,可能定价就更低。不能说一个传统产业和一个芯片产业的定价是一样的,它们对未来的风险定价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全方位改革,除了在发行环节,也包括发行之后的交易、并购重组、信息披露、退市,甚至监管,都面临全方位改革。
有时候我们理解注册制只理解了发行定价和审批环节,这是它的标志。实际上,把好入口关是起步,后面不改革的话,这个路是要被堵死的。
注册制改革是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例如要重视重组对上市公司发展的作用。我们过去一个时期以来对并购重组是有防范心理的,觉得它存在炒作,可能存在内幕交易,对并购重组的约束也是非常严格的,这可能和注册制是不相匹配的。另外,注册制还要加大退市、信息披露的力度。
第一财经:目前科创板定位硬科技,创业板定位三创四新,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核心都是鼓励创新。在你看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能力如何?
吴晓求:资金,从它的基因来说,就和创新、高科技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它们之间是高度匹配的。
资金基本上不对过于传统的产业提供支持。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资产一定要有成长性。未来或许有很大不确定性,如果太确定了可能也就没成长性,比如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举个例子,为什么商业银行定价这么低?因为它创新的空间非常有限。
我们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逻辑起点是金融的脱媒,而真正的成长来源于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迭代升级。这也是为什么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都和科技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
第一财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之下,资本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你看来,中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方面,成效如何?
吴晓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两层含义,我们很多人只理解了第一层,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与它的风险、成长周期相适应的融资需求,无论是债务融资还是资本权益性融资。
而另外一层含义是,金融要满足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和财富管理需求。中国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收入社会群体在增加,他们在消费支出之外的剩余部分收入需要转化成资本,需要实现保值增值,而不是把钱都放在银行变为储蓄存款。存款本质上不是投资,是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金融市场要提供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资产组合类型,这是它的重要任务。其中,资本市场要发挥重要作用。资本市场一头要推动产业升级、技术革命,另一头就是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否则的话,就会容易形成畸形的资产结构。
具体来说,首先市场上的资产是要有成长性的,成长性所带来的收益是要超过无风险收益的,这在成熟市场是非常明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注册制改革要让那些有成长性的资产进来,同时要做一个合适的定价。
当然,我们现在还在探索期,定价机制是不是符合收益和风险的匹配性,要在市场的均衡中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李墨轩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