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12日讯(记者 田箫)近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中国人寿、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投资者(各方均作为有限合伙人,)拟与广州金扬(作为普通合伙人)及广州鑫荣(作为特殊有限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成立广州鑫成二期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最终名称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
合伙企业全体合伙人认缴出资总额不超过人民币70.01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认缴出资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国寿金石将作为合伙企业的管理人。
据悉,该基金将主要投资于中国境内具有良好现金流回报的普惠金融领域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等公开市场发行的以小微企业融资和零售类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或类证券化的权益层资产,交易对手包括银行及其他机构(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优质国企等)。
国寿领跑险资LP
受限于风险偏好与监管限制,国内险资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布局并不算多。然而,中国人寿却是行业内出手最频繁的险资LP之一。
据研究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保险、投资公司作为 LP 对外出资基金数量约 40 余支,出资金额合计超过 2000 亿元。从出资主体来看,负责集团寿险业务的国寿保险,参投私募基金最为活跃,达到中国人寿集团出资总额的八成。
中国人寿作为 LP 参与股权投资的投资策略也较为明显,如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76亿元,投资国电投基金旗下电投清能一期碳中和股权投资(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出资1.2亿元投资湖北高投集团旗下国寿美丽乡村(丹江口)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则出资105亿元,是远洋资本、元禾控股、广州基金、国发创投等机构的LP。
险资LP暴发
自2020年11月银保监会取消对险资在财务性股权投资的限制以来,险资LP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暴发。
在母基金方面,2020年12月,泰康乾亨股权母基金成立,是国内首支由险资自主发起、进行财务性股权投资的母基金; 2021年7月,规模达100亿元的苏州高新阳光汇利股权投资母基金签约落地,由苏州高新区、阳光保险集团、阳光融汇资本和纽尔利资本联合组建,这是人民币市场第一支由保险公司大额出资的百亿规模市场化母基金;2021年12月,第二支险资发起的市场化母基金——太平医疗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
2021年12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保险资金设立支持科技发展母基金的可行性,进一步放宽险资设立的市场化母基金的限制。12月17日,银保监会再次发文,大幅放宽险资投资VC的要求,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由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实际控制的股权投资基金,取消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限制,支持保险机构加强与专业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丰富创业企业长期资金来源。
于是,今年3月,险资LP开始井喷式出资。据统计,仅3月内,共有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安保险销售有限公司、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安邦旗下母基金嘉兴锦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1位险资LP,进行了对外出资,共计出资12笔,披露的出资规模已超百亿,投向7只基金,涉及君联资本、智路资产、国投创合等机构。
然而,相对资本总量而言,股权投资仍然不是险资配置的主流。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2020-2021年综合调研数据》显示,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投资资产总计20.1286万亿元;其中股权投资类资产占比约为8%,对应金额1.61万亿元。根据光尘顾问团队测算,股权投资基金(非保险系)在股权投资类资产中占比约为23%,涉及存量保险资金额约3,703亿元。
近日,在“第16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投中信息CEO杨晓磊指出,虽然股权投资在保险资金配置过去三年增加了两个百分点,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占比,只占股权投资领域的3成。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也在同一会议上提及,保险公司虽然政策上有所放宽,但是进入创投行业的意愿还不够强烈,配套的考核要求还有待修订。
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投资内卷、募资寒冬等标签,已经成为近期一级市场的关键词。在全球经济环境仍将持续波动的当下,有研究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国内新募基金数量为2701支,同比下滑7.2%,披露募集金额7724.55亿元,同比下降10.3%。
近年来,不少投资人都公开呼吁尽快完善相关法规,推动险资入局私募基金,为创投行业带来“源头活水”。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对股权投资的力度将加大,这是大势所趋与行业转型的需要,但短期内险资能否为创投行业的当下“救急”,业内则有不同的声音。
长城人寿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胡坤曾表示,对于险资来说,固收像吃米饭,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股票是大菜,要提高一点营养,但又不能吃太多,而私募股权有点像精品甜品,要获得比二级市场更高的回报,就要牺牲流动性。
正是出于对风险的严格把控,险资对GP的要求极高。
以中国人寿为例,首先,其过半资金都投向了集团旗下投资平台,外部机构复投率低。截至 2020 年,除了中保投资、国科嘉和、广州基金等外部机构获投规模超过100 亿元,其他机构获得中国人寿出资金额均在 100 亿元以下。
其次,中国人寿作为 LP选择外部基金时对管理机构有明显偏好,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机构具备国资背景,基金类型以基础设施基金、FOF 基金或扶贫产业基金为主。如中国人寿与中国中铁在京携手发起设立国寿铁工基础设施专项投资基金,签约总规模300亿元;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寿险、资产、财险、养老险、国寿投资等5家公司,以自有资金共同设立的国内保险企业最大规模精准扶贫产业基金,规模为5亿元。
第二,头部 VC/PE 机构,管理资本量均在百亿以上。据统计,这类机构占比近三成,获得投资规模合计约 180 亿元。
第三,基金由实体企业或旗下投资机构发起设立,投资领域涉及商业地产、养老产业、物联网或新能源,与保险机构的联动性较强。如华润置地联合中国人寿等设立150亿商业地产投资基金;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聚焦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国寿健康产业投资公司设立的200亿国寿大养老基金。
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险资看中的GP,可能本身就不缺钱,只能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募资更加困难的腰尾部机构,险资的支持力度有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