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三年前的7月22日,一声铜锣敲响,首批25家公司同时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科创板正式启航。随后一路高歌猛进,目前有超过800家企业申报,近六成拿下入场券,其中437家企业已叩开科创板大门。
科创板为科创属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资本动能。截至7月20日,437家科创板上市通过IPO募集资金达6200亿元,科创板总市值接近6万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上市,科创板产业集群效应越发凸显,在软件信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集聚了一批企业,彰显硬科技成色。科创板也诞生了包括中芯国际等在内的5家超过千亿市值的企业,超过70%的企业自上市以来股价总体上涨,表现最猛的超过12倍。
通过资本助力,科创板企业经营质量稳步向上,最近三年总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8%,净利润增幅则接近70%,超过90%的企业实现盈利。科创板对盈利要求的放宽也使得尚处于投入期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三年内这些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
募资总额超6200亿元,底色很“硬”
科创板开闸三年来,在注册制下进展迅速。据上交所官网,截至7月20日(以下有关数据均为此计),科创板共有818家企业进行申报,获得注册生效的有479家,占比近59%;其中有437家已在科创板上市交易,另外42家则在等待发行。
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打造中国硬核科技,三年过去硬科技成色愈加显现。从行业分布来看,437家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信息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包括智能制造、交通轨道和航天装备等)和电子产业(包括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等)等四大领域,分别有92、89、73和72家企业,合计占比近75%。
科创板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此外,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也分别有57家、27家和22家。整体来看,科创板硬科技属性突出,其中还有12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在地域分布上,上海和北京作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两大核心城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分别有63家和57家;其后依次是苏州、深圳和杭州,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些城市的科创实力。初步统计,共有16座城市拥有5家及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除成都和西安以外,其余均为东部城市,且大多为省会城市。
拥有5家及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的16座城市(文中表格数据来源均为东方choice)
此外,还有华润微、中芯国际、九号公司、百济神州、格科微等5家注册在境外的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2020年2月上市的华润微是科创板红筹第一股,也是科创板第一家引入“绿鞋机制”的企业,中芯国际则创下科创板募资规模之最。
九号公司则是科创板第一家存在协议控制架构(VIE)、同股不同权并申请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企业,目前仍是唯一的CDR股。百济神州则是国内首个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和纳斯达克同时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表示,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板,科创板聚焦硬科技企业上市,加快了企业上市排队速度,上市定价更加公允,为优质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募资情况来看,科创板437家上市企业(其中从北交所转板的观典防务未募资)最近三年合计募资达6254亿元,而同期A股整体募资规模约1.9万亿元,科创板则占到三分之一。
按此计算,科创板平均每家募资超过14亿元,有125家企业募资规模超过这一平均值,其中中芯国际、百济神州、中国通号、晶科能源这四家企业募资均超过百亿元,中芯国际更是募资达到462.87亿元,系目前所有申报科创板募资最多的企业。
科创板上市企业募资规模排名前20的企业
当然,科创板也有着严格和明确的门槛,也有不少企业上市梦断。数据显示,科创板三年来共有162家企业终止发行,占比接近20%。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主动撤回上市申请,如曾备受争议的联想集团,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以及吉利汽车、柔宇科技等企业,另有10多家企业最终被上市委否决。
这些企业终止科创板IPO的原因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不符合科创属性、财务方面存在重大问题无法提供合理解释、法律方面存在可能不符合发行条件的情形等,其中持续经营能力、技术先进性与科创能力、科创板定位、会计处理和生产经营合规、关联交易、股权归属、业务独立和完整性等是这些企业止步科创板背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市值近6万亿元,股价普涨
在市值表现方面,目前科创板总市值约为6万亿元,占上交所总市值不到13%,相较创业板总市值的一半左右,而同样强调科技属性的纳斯达克总市值约为20万亿美元。
具体从个股来看,科创板超过百亿市值的企业有152家,占比不到35%,而在百亿以下的则有285家,可见科创板以中小企业为多。而超过千亿市值的企业仅有5家,包括中芯国际、天合光能、百济神州、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其中中芯国际市值最高,超过3300亿元。
科创板市值最高的20家企业情况
从企业股价表现来看,有317家企业自上市以来保持上涨,占比接近73%,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市场对科创企业的看好;其中更有超过150家企业累计涨幅翻倍,表现最为突出的则是奥特维和东威科技,累计涨幅分别达到1241%、1134%。
奥特维是光伏、锂电和半导体领域的智能设备制造商,2020年5月在科创板上市。伴随着下游光伏和新能源等“双碳”热潮,奥特维上市后业绩表现突出,最近两年净利均翻倍,股价也加速增长,不断刷出新高,最新市值超过310亿元。
东威科技是国内镀膜设备核心供应商,公司设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核心产品VCP(垂直电镀)设备市占率在50%以上,且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核心客户为锂电池企业。受新能源汽车行情带动,东威科技自去年6月上市以来也受到市场追捧。
自上市以来累计涨幅最高和跌幅最高的10家企业
但也有不少企业遭到市场“抛弃”,120家企业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出现破发。这其中最惨的企业是日常公办经常用到的PDF开发商福昕软件,累计跌幅达到71%;其次分别为紫晶存储和翱捷科技,跌幅分别约有65%、60%。
这些企业破发有整体市场的因素,比如自身发行价过高等,但不少企业在上市后出现业绩变脸或亏损进一步加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预期。如福昕软件去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近60%,优刻得去年则同比增亏75%。
值得注意的是,紫晶存储还是科创板唯二出现“披星戴帽”(*ST,另一家是恒誉环保)来到退市边缘的企业,其因信披违规(包括违规担保、财务追溯、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今年遭证监会立案调查,上市两年多便有可能遭到强制退市。
对于科创板三年以来的市场表现,中金公司分析指出,整体表现平稳,维持相对较好的交易活跃度,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对科创板的关注程度及配置比例也在持续抬升。该机构也表示,科创板双向开放仍有较大空间,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九成企业实现盈利,普遍“重”研发
在业务经营上,科创板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据同花顺数据,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总计营收分别为5175亿元、6159亿元、8440亿元,平均每家为12.15亿元、14.42亿元、19.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8%。
在规模上,有14家企业营收超过百亿元,“非洲之王”传音控股以494亿元(2021年营收)居于榜首;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也均超过400亿元,分别为445亿元、406亿元,这两家企业市值也超过千亿。
科创板上市企业最近三年营收和盈利情况(亿元)
从盈利情况来看,最近三年,科创板上市企业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5亿元、537亿元、955亿元,平均每家为0.78亿元、1.26亿元、2.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70%,显示科创板整体盈利能力呈现高速增长。
具体到企业来看,有394家企业(占比超90%)去年实现盈利,其中20家企业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科创板市值最高的中芯国际赚得最多,去年净利达到107亿元,是科创板唯一一家过百亿的企业;其次为大全能源和东方生物,净利润分别约为57亿元、49亿元。可见,科创板三年来业绩增速持续保持整体较高水平,高成长属性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是科创板的一大特色。统计发现,目前有43家企业去年呈现亏损状态(其中27家系成立以来从未实现盈利,其余是由盈转亏或续亏),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是营收76亿元的百济神州,亏损额达97亿元,最近三年累亏高达280亿元;其次是孚能科技、和辉光电,亏损额分别达到9.53亿元、9.45亿元。
对于高投入、长周期的企业来说,比如生物医药、半导体企业等,其产品从研发到最终上市往往需要持续的投入,以及长时间的打磨和市场导入。科创板放宽对非盈利要求的放宽,极大地支撑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让市场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成长,享受发展红利。
科创板研发投入靠前的10家企业(以2021年计)
研发投入则是衡量企业科创实力的核心要素。百济神州、中芯国际、君实生物则是研发支出最多的企业,去年分别达到95亿元、41亿元、21亿元,超过40%的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
整体来看,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527亿元、668亿元及873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2000亿元,去年占营收比重已超10%。对比来看,2021年近4700家A股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投入共1.36万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仅为2.06%,可见科创板公司整体非常看重研发。
随着科创板制度体系日趋完备,其将成为科创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孵化器,并将继续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未来科创板有望在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鼓励长期投资者入市、引导科创板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向上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