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解读|科威尔营收同比增长56.38% 但需警惕这三大信号

半年报解读|科威尔营收同比增长56.38% 但需警惕这三大信号
2021年08月24日 19:23 财联社

原标题:半年报解读|科威尔营收同比增长56.38% 但需警惕这三大信号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曾乐)讯,8月23日晚间,科威尔(688551.SH)披露了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2亿元,同比增长56.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31.39万元,同比增长31.64%;基本每股收益0.38元/股。

科威尔方面表示,由于下游产业发展,带动收入增长;而报告期内,收入大幅增加、本期利息收入和政府补助增加使得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测试电源占其总营业收入的74.01%。报告期内,该产品线营收7506.09万元,同比增长59.65%。

与此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存在营收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背离、近三年上半年毛利率近三年持续下降、产品交付周期延长的情况。截至8月24日收盘,科威尔股价下跌12.39%,报收于60.10元/股,总市值为48.08亿元。

信号一:营收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背离

报告期内,科威尔实现营业收入为1.02亿元,同比增长56.3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3.25万元,同比减少76.38%。

对此,科威尔方面解释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减少主要系本期订单量增加,对关键原材料进行战略备货及采购金额增加所致。”

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近三年来持续下降。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科威尔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429.12万元,同比下降30.78%。而在2020年上半年,科威尔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064.62万元,同比下降7.02%;2019年上半年,科威尔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220.43万元,同比增速并未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此外,科威尔应收账款余额呈现上升趋势。

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应收账款为1.01亿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该公司应收账款为7602.75万元。

来源:科威尔2021年半年报

科威尔方面曾在其招股书中坦言:“随着收入规模的增加,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如果不能持续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及时收回账款,特别是账龄相对较长的应收账款,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坏账风险,并对公司的资金使用和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信号二:近三年上半年毛利率持续下降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科威尔毛利率为51.37%,同比下降22.74%。

《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梳理科威尔近三年的半年报发现,其毛利率持续下降,分别为:70.35%、66.49%、51.37%,且呈现出持续下滑的发展趋势。

此外,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该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7.87%、68.69%、65.13%。2019年度,该公司综合毛利率出现下降。

科威尔方面解释道:“公司毛利率水平受产品销售价格、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原材料价格、员工薪酬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市场竞争加剧成为影响科威尔毛利率持续降低的另一原因所在。

“公司多个下游行业快速增长,需求和政策的持续加码,将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加速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加剧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科威尔方面说道。

此外,科威尔在财报中表示,自2017年进入燃料电池行业以来,其产品逐步由测试电源单品向测试系统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形式转换。尤其是后续计划在功率半导体行业,向客户销售自动化系统生产线,其中包含了部分外购产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信号三:产品交付周期延长

财报显示,科威尔测试电源(含大功率测试电源、小功率测试电源、ATE产品)主要客户包括:阳光电源、华为、SMA、台达、锦浪科技固德威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集团、长城汽车小康股份东风汽车、蔚来、小鹏汽车、宁德时代国轩高科、采埃孚等。

燃料电池测试装备(含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系统、电解槽测试系统、BOP及子系统测试等产品)主要客户包括:宇通客车亿华通、捷氢科技、重塑集团、广东国鸿、潍柴动力、国家电投等。

功率半导体测试及智能制造装备(含IGBT 动态测试系统、IGBT静态测试系统、功率器件热特性测试系统、IGBT动静态测试自动化产线等产品)主要客户包括:中车时代电气、中恒微、丽晶美能、斯力微、翠展微等。

不过,《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查询其招股书、2020年年度报告发现,其或面临无稳定客户的问题。其中,2020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科威尔的前五大客户较上年同期变化了三家,且销售额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科威尔方面在财报中提及,随着该公司规模的增长,在部分行业对外销售的产品,已从测试电源单品向系统及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财报显示,其系统复杂度提升同时,产品制造周期也从之前的3个月左右增长至6个月以上;随着产品线不断延伸,后续可能会涉及的自动化产线类产品,交付周期可能延至一年以上。

今年以来,由于部分核心原材料的采购周期增加,该公司还启动了应急备货等手段,“仍无法完全对冲原材料交期对设备交付的影响”。

对此,科威尔方面坦言道:“受到系统级产品制造周期长和原材料采购周期的影响,公司部分在手订单向收入的转化周期延长。 ”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6 千味央厨 001215 --
  • 08-26 时代电气 688187 --
  • 08-26 卓然股份 688121 --
  • 08-25 森赫股份 301056 3.93
  • 08-24 张小泉 301055 6.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