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岛的“斯坦福大学”

寻找青岛的“斯坦福大学”
2021年06月23日 10:17 界面新闻

原标题:寻找青岛的“斯坦福大学”

这段时间,隐秘独角兽SheIn引爆VC/PE圈的同时,也让创始人许仰天的母校青岛科技大学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紧接着,6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已核准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泰科)的首发申请。

这意味着,由青岛科技大学老师创业的海泰科即将登陆创业板。

既不是“985”,也不是“211”,论综合排名,进不了山东高校前五,甚至坊间对它印象最深的评价是“吃在科大”……

但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省属高校,却以366件的专利转让数量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第52位(全国),连年稳居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

而“青科大现象”一直是青岛教育及产业领域津津乐道的话题。

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培育7家上市公司,为全省创造了近1100亿元的产值。

它创造的“青科大模式”甚至被写入国务院研究室的《决策参考》。

毋庸置疑,青岛科技大学的“隐形”实力,并没有体现在录取分数上。

在当前愈发重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之下,高校科研机构如何跟城市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这座城市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

青科大创业圈

SheIn是谁?

它被投资圈誉为“中国最神秘的百亿美金公司”,如此低的知名度和这家公司庞大的体量似乎难以匹配。

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SheIn 不仅连续第八年营收实现超过100%的增长,并已经开始筹备IPO,近期有望在美提交上市招股书。

从2008年创立至今,总部位于江苏南京的SheIn已经完成了E轮融资,估值超过150亿美元。它的身后集结了包括集富亚洲、IDG资本、景林投资、红杉中国、Tiger Global、顺为资本等知名VC/PE机构。

站在SheIn背后,神秘低调的80后掌门人许仰天,尤为吸引大家的关注。

互联网上零星的资料显示,许仰天出生于1984年,2007年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次年便南下至南京开始创业。

2009年前后,中国跨境电商行业正处启动期,许仰天做起了婚纱跨境的生意。直至2012年才以SheInside.com为主体,专攻快时尚跨境女装。2015年,许仰天正式把SheInside更名为SheIn,神秘的境外狂奔之旅也由此开始。

与即将赴美上市的SheIn相似,即将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的青岛海泰科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泰科”)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神秘的青科大”的身影。

公开资料显示,海泰科的股东和高管主要来自青岛科技大学。

董事长孙文强,曾在2000年7月至2015年6月,在青岛科技大学担任教师;独立董事丁乃秀,从2014年12月开始,一直担任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教授。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管的专业背景赋予了公司技术上的优势。

海泰科并不是青岛科技大学“技术赋能”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自2011年开始,青岛科技大学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为山东创造了近1100亿产值。“青科大模式”“青科大现象”一直被社会广为赞誉。

山东第一家市值超2000亿元的万华化学,也是青科大技术赋能的成果。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生,也是青科大83级化工专业的毕业生。

2020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青岛科技大学技术赋能的校友企业。公司董事长王仁鸿,系青科大99级化工工艺专业毕业生。

青科大现象

“青科大系”没有资本纽带,而是通过技术纽带源源不断地支持企业把科研成果变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岛科技大学就大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找项目”“找经费”“不找校长找市场”,从那时起,便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主动将科研成果对接转让给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获得成果转让费用,进而反哺教学科研。”

这种“放水养鱼”的模式,为青科大日后在产学研以及资本市场方面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赛轮集团董事长袁仲雪和几十个青科大的老师,就是在那时在学校旁边的厂房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作为青科大85级首届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袁仲雪,毕业后选择留校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

2000年,袁仲雪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橡胶工业技术研发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青岛高校软控有限公司,就是现在的青岛软控。2006年10月18日,青岛高校软控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上市交易。

软控股份是由青科大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而来。

如今它已成为全球轮胎装备制造业中产品链最完整的公司,橡胶机械行业的引领者。

后来,软控股份又衍生了赛轮轮胎这家上市公司和橡胶轮胎产业链上的158家科技型企业。

青科大一直坚持“项目孵化,推动转移”,“技术入股,共同经营”。

先后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培育7家上市公司,成立了10余家以科研成果为主体的学科公司,为全省创造了近1100亿元的产值。

它创造的“青科大模式”,被写入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一直是青岛教育及经济领域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什么是青科大?

硅谷是创新的代名词,是全球很多地方追寻的神话。

斯坦福大学,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培养出硅谷这个世界科技中心城市。

它是如何做到的?

一是在学校内提倡创新,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硅谷的成型,得益于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建成。

1959年,斯坦福大学将土地低价售予或者出租给各个企业,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各类研究项目,学校被科技集团与企业重重包围。

斯坦福在影响硅谷,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

硅谷已然成了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斯坦福大学也凭借其优良的地理位置第一时间享受了硅谷进步的成果,学生们也仍是硅谷公司招聘人才时的首选。

Google,就是最好的范例。

Google是两位创始人就读斯坦福大学时发明的,而在Google创办后,有成百上千人从斯坦福加入Google,这些人才是Google崛起的关键。

同样的创业教育理念,青科大也在默默坚守着。

青科大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国橡胶谷,与青科大(市北校区)只有“一墙之隔”。

至此,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可以自由使用学校实验室,或者加入学校科研团队;教师则可以去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与此同时,青科大从资金、政策、场地等多方面支持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创业。

早在2015年,就率先在驻青高校中实行了弹性学制,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毕业于青科大中德学院机械专业的05级学生葛茂旭,凭借与学院老师共同研发的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这一核心技术,与同学创办了青岛清科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承接了韩国、德国等重要项目,年营业额突破了500万元。

青科大媒体艺术专业19级学生宋昊澎,在学校创业政策的扶持下,先后成立了3家小微企业,与合伙人联手完成了创业步伐中的“三级跳”。并与学校及企业共同推进合作项目,专家团队负责提供研究的技术专利,合作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宋昊澎的公司则主要负责产品的包装、营销与策划。

他的愿景是利用10年的时间,打造一家青岛的“独角兽”企业。

创业九死一生,独角兽依然是梦想,但可以看出,在青科大,重在培养创业意识和营造创业氛围,让创业成为一种文化。

如今,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会53家,正处于孵化期内的企业32家。

高校与城市的关系

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谈到合肥历史上“最持久”的投资时明确表示,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与中国科大相亲相爱、相伴相随,而且历久弥新。没有中科大,合肥难有今天这样出彩。中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的新阶段,科教力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方面,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已经打通;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单位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相关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海思重点布局西安,是因为西安的高校人才优势。西安提出打造硬科技之城,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自身的高校科研优势。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跟上世纪50年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息息相关。

集成电路产业大省江苏2020年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

关于城市与高校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有一个概括:

“一方面紧密匹配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大做强做优城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又合理配置有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资源,统筹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回到青岛,青岛已经明确了实体经济布局,要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

从长远来看,这些产业要想真正成为一流产业集群,离不开优质的科教资源支持。

在海洋经济领域,青岛优势和短板同样明显,海洋工程类科研资源严重缺乏,导致青岛海洋经济实际上一直没有培育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和山东能源研究院是三位一体的布局,加上中国石油大学,科研和人才储备有一定基础,但同样缺乏领军企业。

生物医药领域,正在筹建的康复大学承担着为山东万亿医养健康产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包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这一领域青岛有明月海藻、聚大洋、正大制药等,但在行业内规模一般。

在全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背景下成立的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落户青科大,后续进展缓慢。

在芯片领域,2018年,张汝京与青岛大学联合成立微纳技术学院,并出任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终身名誉院长,希望培养更多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可以看出,青岛已经努力在自身优势产业和科研资源之间找寻更好的组合,但在力度上需要更大一点,青岛对科技创新、对科教资源的重视程度还应该加大,这是一个关乎未来竞争优势的大事。

所以,青岛需要站在城市发展更长远的角度好好思考,到底谁来为青岛未来的高端产业集群输送人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斯坦福大学 山东省 青岛市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4 威腾电气 688226 6.42
  • 06-24 英诺激光 301021 9.46
  • 06-24 申菱环境 301018 8.29
  • 06-24 德才股份 605287 31.56
  • 06-23 航宇科技 688239 11.4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