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进行“需求侧改革”?

为何要进行“需求侧改革”?
2020年12月15日 06:57 深圳商报

原标题:为何要进行“需求侧改革”?

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宋华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引发市场热议的“需求侧改革”,该如何理解?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自2015年末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和降成本、补短板成为改革的具体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制度供给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然而,今年以来核心CPI的不断回落及PPI的持续为负,反映我国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两边都需要调整,过去侧重用供给侧改革,如今,对需求侧也要进行改革。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对需求侧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表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最快复苏,但也要看到经济复苏中的不平衡。他分析,首先是第三产业复苏滞后,受限于疫情导致的社交距离要求、服务消费中的弹性需求减少及服务业为非贸易品的属性,“我国GDP到三季度累计已经转正,工业8月份累计已经转正,服务业到10月份为止累计还是负的”。同时,居民收入恢复和消费恢复还相对滞后。综合以上三项复苏相对滞后,需求侧的恢复相对于供给侧也有滞后表现。要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问题、相互促进问题,就要回到中央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上来,这既是长期发展战略,也是疫后复苏的一个指导方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认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意义包括几个方面。首先,“需求牵引供给”,即消费需求结构的现代化趋势是需求引领供给的驱动力,其目的是制造的需求要能引致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达成改善潜在增长率。如劳动者可以在高效率部门获得更高的报酬,资本也会集中在高效率部门获得资本收益,产业结构随之变化。当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时,大量农业就业人口就会转入制造业;同样,当服务消费需求增加,而且服务业效率超过了制造业,也会引起资源再配置,服务业特别是高劳动效率的现代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其实是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分工高度深化的结果,很多原属于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东西按照价值链结构分立出来,成为新业态新产业

刘煜辉指出,客观上看,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在上半场的确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效率提高起到极其明显的贡献。但下半场由于互联网经济的规制和治理没有跟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所制造的需求不仅起不到引领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甚至很多商业模式的所谓创新反过来扭曲了供给,成为抑制生产率提高的力量。一些商业模式创新体现的纯粹是资本对利润原始、野蛮的动物精神。如现在普遍存在的策略是,依仗着互联网因素在资本市场筹资的天然超级溢价优势,先大量烧钱搞低价补贴,‘烧草开荒’,彻底破坏和解构原有领域的商业生态,最后形成颠覆性的主宰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四个环节的平台垄断力量,最终将从根本上破坏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专题: 需求侧改革专题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6 天秦装备 300922 16.05
  • 12-16 一鸣食品 605179 9.21
  • 12-15 吉大正元 003029 11.27
  • 12-15 振邦智能 003028 21.75
  • 12-15 润阳科技 300920 26.9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