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用:国债、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

国家信用:国债、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
2020年05月18日 17:25 《财经》新媒体

原标题:国家信用:国债、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即使是二战后的“长和平”时期,美苏冷战也仍然是理解主要大国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创新政策的大背景。

历史上,战争塑造的不仅是一国在地域或世界版图中的地位,也是国王获取统治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另一重要目的就是积累财富。但是,只有当国王能够筹集战争所需要的钱财时,战争才有可能爆发。

中世纪的意大利城邦处于频繁的战争之中。所以,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专为政府融资而设立的市场就已经诞生,交易的工具就包括所谓的“国债”。战争是政府积累债务的主要动因,而堆积如山的债务能否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争的输赢。输的一方,可能出现朝代更替。新君主不还旧账并非罕见。

所以,与现代社会不同的是,政府借债的成本往往高于商业。那么,如何降低成本,拓展融资渠道,一直都是困扰君主的大事。筹资能力的强弱,方式的多样性和成本的高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这又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债务是否有未来的税收做担保。

债券市场对君主形成了一种威慑力,“它每天都对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做出评判……(还)能够通过较高的借贷成本对政府施加影响。”(弗格森,2018,p.60)这就是市场和价格信号的作用,对于那些公信力较差的政府,市场往往会要求一个更高的风险溢价和利率,如果低于市场要求的利率,债券发行就可能出现认购不足的情况,从而无法支付战争开支,致使战争失败和朝代更迭。

对大英帝国来说,有两场战争至关重要:一是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较量,英国获胜,取得制海权;二是19世纪初与拿破仑的较量,法国战败,英国获胜,前者逐渐失去了其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后者得以维持欧陆均势,顺利进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黄金发展时期,也是大英帝国最为辉煌的时期。

对于拿破仑为什么战败,更多是从政治或军事角度的分析,实际上,金融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罗斯柴尔德家族建立的情报和资金网络遍布世界,这使其拥有了统治全球金融市场和左右战局的力量。著名诗人海涅将罗斯柴尔德、黎塞留和罗伯斯庇尔并列为“推翻旧规则统治的三大恐怖人物”。为罗斯柴尔德赢得此称谓的就是其协助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打败了君主专制的法国。

1808年8月开始,英国远征军都在欧洲大陆与法国作战,故需要不断地向军队运送物资和人员,这都需要花钱。此时,英镑还不具备“世界货币”的属性,故需要将其换成金币。但是,长途运输金币的成本和风险都较高。

1814年1月,英国财政大臣授权首席代表赫雷斯雇佣内森•罗斯柴尔德来完成此项任务——在德国、法国和荷兰秘密收购法国的金币和银币,并将其转运给已经进入法国境内的威灵顿公爵,以支付士兵津贴和购买战争物资。在今天的语境下来看,其实就是银行转账业务。当然,罗斯柴尔德获利的方式,还包括收购金币过程中的套汇和佣金,但使其获利最多的可能还是债券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有其身影,内森也因此而被称为“债券交易之王”。

据估计,1815-1859年,在一级市场,罗斯柴尔德伦敦分行发行了14个国家的国债,面值总额约4,300万英镑,占在伦敦发行的所有国债的一半,以英国国债为主,1830年,独家承销了比利时的国债,赚取了大量的佣金。

滑铁卢战役预示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来说并非好消息,因为只有战争能刺激政府借款的需求。即使如此,内森仍然可以凭借其快捷的情报系统提前获知消息,并因此在债券二级市场套利,最为著名的就是滑铁卢战役中的对赌。

至1815年6月滑铁卢战役,英国统一公债的市场价格已跌至55英镑左右(图1,面值100英镑)。内森提前知道了拿破仑战败的结果,比英国官方信使至少快48小时。据称,内森借助于其控制的媒体传播假消息称英国战败并抛售国债,引发市场跟风抛售,实际上,内森却大量买入。等到英国战胜的消息传到英国境内,并得知内森在买入时,惊慌失措的投资者空翻多,统一公债价格也由跌转涨。两年多的时间,价格涨幅超40%。按照购买力计算,相当于2008年的6亿英镑。从图1可以看出,内森还分别在1815年10月和1816年10月两次补仓。1817年11月卖出时,价格正处在高位。

图1:拿破仑战争期间,内森在英国统一公债二级市场上的套利

资料来源:弗格森,《货币崛起》,p.74;东方证券整理

滑铁卢战役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与英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在伦敦金融市场也取得了绝对垄断地位,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自1818年之后,他们要求其他国家在伦敦发行国债时都需要用英镑标价,这极大地增强了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属性,奠定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也赋予了英国以发行国际货币的特权,是大英帝国开疆拓土的有力支撑。

拿破仑战争的背后,是英法两种不同政治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政府融资模式的较量(马西,2016;富田俊基,2015)。

英国早在1215年《大宪章》之后便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并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议会的权力,其中就包括对国王或政府预算的管理,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实施的君主专制。虽然拿破仑掌权后进行了财政改革,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通货膨胀令人记忆犹新,致使法国国债利率始终高于英国(图2,左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政府有更高的公信力,其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更低。英国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发行国债,而法国则依赖于税收、卖官鬻爵、或税收征管人的预售税款等。

图2:英国、荷兰与法国国债利率

资料来源:富田俊基,2015;东方证券整理

与其说拿破仑是主动控制国债的发行,还不如说是因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而致使其没有能力通过国债融资。所以,财力不足成为拿破仑战败的一个关键要素。当然,英国政府的公信力也不是一日建成的,直到1720年后,英国国债的利率才降至与荷兰公债同等的水平,在此之前均高于荷兰公债(图2,右图)。

英国建立国债公信力的两个标志性事件是1688年光荣革命和1717年实施金本位制度。因为,光荣革命扩大了议会审议政府征税和发债的权力,要求发行国债之前必须设立新的税种以保障债务具有可清偿性;金本位制有助于整肃财政纪律,因为财政赤字扩大预示着更高的通货膨胀和汇率贬值,从而导致资本流出,从而减少国内的可贷资金数量,增加政府融资的难度和成本。

1688年光荣革命被认为是英国现代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有政治体制的含义,也意味着金融上的特权。议会对政府税收和预算的制衡,金本位制度对财政赤字的约束都有助于建立英国国债和英镑的公信力。逐渐地,英国国债收益率成为其他国债的定价基础,英镑成为其他货币的锚。这是一种特权,是大英帝国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这一切都建构于财政纪律之上。

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达飞为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本文为“财政纪律、货币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专题第一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货币制度史比较研究”(18ZDA089)的阶段性成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罗斯柴尔德 国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1 三峰环境 601827 --
  • 05-20 中泰证券 600918 4.38
  • 05-20 凯迪股份 605288 92.59
  • 05-18 佰奥智能 300836 28.18
  • 05-18 三人行 605168 60.6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