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股过会率仅60% 2019年IPO回暖可期

2018年A股过会率仅60% 2019年IPO回暖可期
2019年01月01日 20:42 第一财经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biz@sina.com

  去年过会率仅60%,2019年IPO回暖可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这句话来描述现在资本市场众多人士的心情十分贴切。

  2018年已经落下帷幕,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过去的一年充满着磨练和考验。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过去这一年均遭遇了股价的折戟,包括在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的不少新股也“惨遇破发”。从2018年下半年起,股权质押、爆雷、纾困这些关键词便充斥着整个资本市场。

  然而,2019年已经到来,那些向往资本市场已久的公司并未停下脚步,截至2018年12月27日,正常排队IPO的企业仍有264家。

  在解决了堰塞湖问题的同时,IPO也迎来了新的阶段。

  总体来看,2018年共有185家公司踏进了发审会的“考场”,其中仅111家顺利过会,过会率约60%。相比2017年全年479家“批量审核”的数量,2018年IPO审核数量剧减,过会率相比2017年下降了约20%。

  一家大型券商非银分析师称,“和以往相比,2018年IPO发行审核明显趋严,过会率低于往年;发行节奏较2016~2017年有所放缓,每周下发批文数量明显减少;发行项目除了富士康和中国人保以外整体以中小企业为主。预计2019年这样的发行趋势将延续。”

  与此同时,IPO中介机构也在2018年经历了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季。

  2018年,随着堰塞湖问题的解决,IPO审核趋严且发行逐步进入稳定区间,各类中介机构业绩也出现分化。

  相比往年的数据,头部券商的投行业务越发显现优势,而2018年中小券商在投行业务上几乎“颗粒无收”。不少大型券商人士也感受到了来自IPO业务的压力,“以后项目不能再以多取胜,而要胜在‘质量’。”一位来自华南地区的投行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未在2018年承办IPO项目的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对于IPO,心有余而力不足,过会率的下降导致自家券商内部在2017年就开始出现业务重心的调整,并购业务和发债业务逐渐转为核心业务。

  撤回企业数量超过上会企业数量

  2018年,IPO过会数量及发行新股数量均创新低。

  德勤发布的《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2018年回顾与2019年前景展望》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A股共有106只新股发行,融资总额为1402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7年436只新股发行数量和2304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总额,呈现76%和39%的大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18年12月27日,已有199家企业撤回IPO申请,数量超过了全年发审会审核的企业总数。而在2017年,撤回企业数量约在146家,这两年间撤回IPO的企业共有345家。在2018年,更有不少企业“前夜出逃”,在发审会前一天临时撤回申请,终止IPO。不难看出,大批的撤回企业也是堰塞湖得以疏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堰塞湖的解决和大批企业撤材料的现象与盈利标准提高、审核标准从严、现场检查等因素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关于企业主动撤材料,我认为这是公司和中介机构基于对未来的预判共同作出的理性选择。” 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的陈旭光律师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堰塞湖的疏通效果十分明显,过去IPO企业排队平均周期为3年左右,而目前已经缩短至1年左右。

  德勤预计2019年A股市场将有110~150家企业上市,融资金额约1400亿~1700亿元人民币。

  对于2019年IPO的走势,记者采访的多方业内人士均认为,2019年新股发行将持续匀速、低速状态。来自新时代证券的分析师孙金钜认为,预计发审委在 2019 年将继续严格把控首发审核的上会节奏,与 IPO 受理端的低流量供给保持一致,待审核企业库存将保持在 250~300 家左右的均衡水平。而2019年新股在传统IPO渠道发行数量则大约在100家,合计募资规模大约在1000亿元。

  马太效应加剧

  IPO“堰塞湖”的解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主动撤回,新报企业减少。这对券商的投行业务必定有一些影响。

  尤其从2018年券商承销情况来看,马太效应已经愈发明显。

  早在2018年9月就有一名大型券商的投行业务负责人表示,大券商手里的项目无论从质量还是体量方面,都要优于中小券商的项目。

  在他看来,目前在国内,券商的IPO业务面对的是强监管,在此环境下,券商的中台和后台直接决定了券商收割产品的质量,“建立强大的中后台对于小券商来说,成本过于沉重。所以就直接导致了大券商在项目质量要求上越来越高,项目质量高,通过率也就更高,优质的企业也更愿意把项目交给大券商,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2017年,证监会出台的关于券商内控的指引,其中对于中后台的内核和风控的人员比例和薪酬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小券商很多都无法满足。”

  前述非银分析师称,大小投行业务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主要系大券商在优质项目储备方面更具竞争优势,在会项目明显多于中小券商,并且,较为严格的内核标准确保其过会率能够得以维持,同时前端PE类业务的良好布局可以实现客户开发的前置,更有利于获取企业客户。

  除了券商外,其他中介机构对IPO业务看法各有不同。

  陈旭光认为,未来的IPO市场前景还是光明的,还会有一段发展期。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随着A股审核从严的持续,企业的规范程度相较之前也应该会更高。

  但是根据上述会计师的说法,IPO业务并不是一个“肥差”,“说实话,我也不愿意去做IPO项目。首先,我认识的一些会计师对于IPO态度都挺消极的,还有人做IPO项目一半就离职的。因为IPO项目周期太长,几年就盯在一个项目上,工作繁杂,相比工作量回报率并不高。不过这其实也和事务所业务好坏有关,四大相对就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创投机构目前的整体压力也不小。

  此前,达晨财智董事总经理李永林曾在参会时表示,其内部探讨的一个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的A股公司,到现在满一年,估值倒挂的比例也不低。

  考虑到A股有一年的锁定期,所以创投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创投经理对记者表示,创投机构近两年的退出压力剧增。事实上,港股、美股市场中,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对于中国企业不了解,导致行情并不十分理想。而在A股市场,尽管目前不用再担心之前A股堰塞湖造成的时间成本,但项目如果被否,对于创投机构的打击也很大。

  科创板是否能打破僵局?

  科创板的出现无疑是给创投机构和券商投行的“雪中送炭”。

  上述创投人士表示,对于创投行业来说,科创板的到来就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募资难和退出难的情况都将有所缓解。但是更值得期待的是科创板的规则,“2018年出海美股、港股的项目很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科创板能够取代港股和美股,那对于我们来说两全其美,一是企业无需出海,二是机构不需再动用美元基金。”

  券商方面,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小型券商渴望在科创板中寻求机会,打破僵局。其中不少已在和企业对接和洽谈,也有部分券商为了在科创板分一杯羹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科创板“黑马”。

  但是,投行的马太效应或将延续到科创板,上述分析师认为,科创板的落地将对于投行的新兴产业客户储备、资产定价能力、客户销售渠道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券商在以上方面更加具备竞争优势,科创板将会推动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

  前述来自华南地区的投行总经理表示,相比中小券商,大型券商的经验相对丰富,经手的项目多,能接触到各行各业公司,以创业板为例,2018年创业板的过会率相比主板和中小板较低,而其中过会率较高的皆是大型券商的项目。

  科创板是否能带来资本市场的“春天”,2019年即将揭晓答案。

  责编:黄向东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本文来自于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张海营

IPO 过会 科创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9 青岛港 601298 --
  • 01-08 华林证券 002945 3.62
  • 01-04 苏州龙杰 603332 --
  • 01-04 青岛银行 002948 4.52
  • 01-03 蔚蓝生物 603739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