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冷静地聊聊最近的“悲观数据”

我想和你冷静地聊聊最近的“悲观数据”
2022年05月19日 19:10 格上理财

作者:温和的强硬派

上周五,4月的金融数据发布后,一片哗然。

你不需要知道社融、居民中长期贷款是何方神圣。

但从媒体和朋友圈的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中,你也能清晰读到不安的气氛。

从业者唉声叹气,旁观者云里雾里。

被疫情支配的我们本就情绪不高,看到这样的数据心理不免徒增悲观。

我是应该相信自媒体的骇人标题,还是冷静地选择继续观望?

1

找到数据下滑背后的真实原因,比为数据恐慌更重要

大家把今年宏观经济和A股的持续走低归罪于四个因素:

1,以房地产紧缩政策为代表的经济调控政策,在经济尚未完全转型的背景下,压低了宏观经济,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简单说,为了长期更合理的发展,我们自己主动的调整,短期必须要付出代价)

2,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引发全球范围的流动性收缩,股市承压。

(美元加息+美元走强,导致资金回流美元资产,新兴市场的资金被抽回,钱少了)

3,俄乌冲突激化了大家对于地缘政治冲突的担忧,连带的副产品是通货膨胀,使得央行不得不加息。

(发生这种事,谁都不想的!)

4,对于疫情的严控,让许多地区正常的经济生活受到影响,经济的活力下降。

(在家禁足,没人上班了,经济自然就下来了)

这四个事件中,只有第一个属于长期影响,过去我们靠房地产发展经济,未来要搞专精特新,两年就调整过来?不现实。

其他的,无论是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还是疫情严控,都是短期冲击。

5月初美联储已经“鹰中带鸽”,加息的力度和预期都在降低,别以为美元加息是对全球流动性的冲击,美国自己也难受。

俄乌冲突还在打呢?我们看下号称“恐慌指数”的VIX,并没有像2008和2020年那样出现巨幅波动,近期虽有上升,但维持在过去2年的箱体区间内,风险偏好并没有显著变化。

还有不少“懂王”把中国的CPI和乌克兰的玉米播种联系在一起,但是:

你要知道中国的玉米自足率达到94%么?

你知道为了防止中国“粮贱伤农”,中国农产品的收购价一直远高于国际价格么?

你知道即便粮食价格涨到天上,对CPI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么?

疫情严控?这个更好理解,只要控制住了,为什么还要管控呢?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这四个冲击看着来势汹汹。

但,到底是某个问题在4月出现了急遽恶化导致金融数据走低,还是说四个问题都全方位爆发导致经济和金融陷入困局?

如果只是短期因素导致金融数据出现“跳水”,而经济结构转型这个长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并不大时,是不是我们就可以放下心中的纠结与不安,选择更加耐心地等待呢?

2

谁才是那只看不见的手?驱动着金融数据的走弱?

就从周五晚上最骇人的那个标题开始说起吧。

不得不说,这个标题确实非常具有煽动性,无论是“全面”、“根本没有”还是“裁员”,亦或是“居民也不买房”,都非常贴合当下许多人的悲观心理,容易造成恐慌从而形成“恶性”传播。

他想表达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很差,而且是那种倾覆性的差;

2,紧缩房地产带动经济走低;

3,实体企业也不行了,要裁员。

我们仔细观察上周五公布的金融数据细节,却能发现这些危言耸听的观点并不牢靠。

1,我们先看看预示着“居民买不买房”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受到房地产紧缩政策的影响,1-3月份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相比于过去5年(2017-2021年)确实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但1-3月份的数据虽有下滑,但基本和过去5年的趋势下同,无论是1月份的开门红,还是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的自然下滑,亦或是3月复工后的反弹。

也就是说,今年4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下滑并非2022年金融数据的整体基调,而只是4月份的一个个例。

居民买房的基础逻辑并没有坏掉,调控力度反应在数据上不过是自然下滑,这并不值得恐慌。

那么为啥4月份居民就不买房了?

原因很简单,许多地区的疫情严控让居民出行困难,疫情严控下的上海、吉林自不必待言。

对于疫情敏感的北京海淀群众们甚至自发抵制中介带客户看房……

2,我们再看看企业贷款层面

同居民中长期贷款一样,4月份的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相较于3月也出现大幅回落。

结合往年数据看,4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数据并没有创下最近几年的历史新低,但如果观察今年4月份相对3月份的下滑幅度,这个幅度却是非常惊人的,显著超越了往年4月的自然回落。(季节性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力量了)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印证。

也说明在疫情的控制措施下,企业的运行相比于居民日常得到了更加有利的保证。

以上海为例,即便居民生活并没有完全解禁,但特斯拉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复工却早早开始了。

从说明从一开始,政府对于疫情的调控就是有选择性的,哪些是底线,哪些数据下滑又是可以被容忍的,这并非是简单的“一刀切”。

我们用工业生产领域的其他数字相互印证下,就可以看出更清晰的逻辑。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247家钢铁企业的高炉开工率)(图片来源:海通证券,247家钢铁企业的高炉开工率)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沿海八省日均耗煤量)(图片来源:海通证券,沿海八省日均耗煤量)

结论很清晰了,疫情对于工业生产并非没有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更小。

但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都有着一样的共性,这些经济数据在进入到4月(13-16周)这个维度,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回落!

双重印证之下,“元凶”找到了。

导致4月金融数据乃至PMI数据剧烈下滑的根本还是对于疫情的管控,而非其他扰动因素。

但这恰恰是我们对于短期经济数据回升抱有乐观的最大理由。

当新增疫情不断回落,短期的冲击终将过去,经济和金融数据完全触底,6月份乃至三季度的经济表现是不是更值得期待呢?

这恰恰也解释了在5月13日的晚上,以博眼球出位的自媒体都在“大肆”看空,反过来券商研究所们表达得会更为克制,甚至对未来展现了更多乐观的情绪。

有时候,乐观和悲观,并不取决于你看到的东西,而在于你分析问题的方法。

3

阳光总在风雨后?

上一周,有一则关于“四十大盗”集团的裁员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据不靠谱消息,裁员比例在20%左右。

流年不利的“四十大盗”集团,谣传许久的消息终于靴子落地,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引发轩然大波。

一方面是消息已然被消化,另一方面却真真实实反映了大家对于宏观经济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悲观预期,“心有戚戚然”。

大家对于“刺激”、“震惊”的消息感到麻木的时候,这恰恰就是经济触底的一种正常表现。

对于疫情的严控带来了经济数据的下滑。

也正因为此,有人会关心,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实现常态化管理?

这可能是当下经济最大的制约项,却也是反弹中最大的催化剂。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我想,这绝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更多是一个“能否负担”的问题的。

在责怪疫情严控导致我们与春色无缘时,我们却没有考虑到,每一次核酸、抗原都要有成本的,即便是政府层面的集中采购,依然是开支巨大,而由此带来的GDP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图片来源:东吴证券)

到底未来政策如何演化,我没有能力猜测也不敢妄言,但我想讲一个段子。

苦命人对禅师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禅师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放不下的。”

苦命人却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

禅师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

苦命人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

禅师说:“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4

写在最后:“有为转变”,积极的信号已经显现

4月金融数据出台那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类群体在遭遇恐慌后的群盲现象。

许多号称资深的金融从业者,被一个记者所撰写的悲观标题所感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自媒体文章瞬间就突破了10万+阅读。

这就是人性,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只能表达更多的理解。

我只想克制地呼吁,不要盲目乐观,更不应盲目悲观。

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怀,使得自己在压抑之时寻找到一个最佳出口,这从人性的角度,并没有错。

但请不要忘记,放眼人类世界有记载的历史,人类社会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长期的向上性。

历史的车轮终将无情地向前走去,即便我们要走的路布满了荆棘与泥泞。

这恰恰也是我们当期的最佳写照,短期的阵痛和长期的理性出清将会在较长时间里共存。

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固化于悲观的“信息茧房”中,而无视了正在变化的积极因素。

那无论是对于我们去做投资、去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去处理我们和未来世界的关系,无疑都将是一个更大的错误选择。

佛语有云:“有为转变”,即有为的诸法会起生灭变化,经常移转变迁,又有人引伸为世事变化多端、荣枯盛衰激烈之意。

新的一个周期往往开始于无人问津之时。

有人说,股市真正见底的时候,人们会试图删掉手机里每一个和投资有关的APP。

绝望之时,才是希望重生之际。

上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新闻值得关注,过去几年间公募领域的顶流董承非“奔私”后的第一只私募基金首发了。

以董的过往业绩和行业地位,首发募集固然是万众瞩目,个人自掏腰包认购4000万份额以示和投资者同进退,更是诚意满满。

董和他所在的睿郡资产对第一批合作渠道定了不低的准入标准,不低于5亿的募集额。

诚然,这个数字在熊市里不是一个小数字,折射出来的是董对自己号召力满满的自信。

但募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首日半天只有3亿,最终收官也只有45亿。相比于过去高毅、和谐汇一、睿远在过去2年间动辄百亿的募集规模,再对照董承非的行业地位,这个数字实在让人跌破眼镜。

这是不是市场见底的景象?

我想讲一个我工作第二年亲身经历的事情:

2008年10月底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上证指数俯冲直下,跌破1800点。

彼时华夏基金的头牌,公募基金领域难以超越的顶流王亚伟终于要发行自己第二只基金“华夏策略精选”。

即便有诸多名牌加持,即便传奇的华夏大盘一直没有开放,华夏策略精选在一天的时间里也仅仅完成了不足16亿的募集。

这距离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在2007年10月创下的一天1100亿的认购量(末日比例配售,最终只确认了300亿的份额),才过去1年的时间。

一年的时间不短,但在A股的记忆里却又显得如此短暂。

光影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闪烁,正与反的力量变化又是何其之快。

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在建设,一轮轮的变化何其相似,却总会以不同的角度一遍遍展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疫情 加息 中长期贷款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4 灿能电力 870299 5.8
  • 05-24 铖昌科技 001270 --
  • 05-23 翔楼新材 301160 --
  • 05-23 荣亿精密 873223 3.21
  • 05-19 邦德股份 838171 7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