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策略的两点误解

关于策略的两点误解
2020年09月26日 19:57 格上理财

作者:凌鹏

来源:凌鹏的策略随笔(ID:lingpeng_80)

我发现很多人对策略存在两点误解。误解一:策略靠猜市场走向来投资;误解二,策略只看宏观,不看行业和公司。

关于第一点,我在《不能指望发227》、《研究的意义》等文章反复提及:没有任何人、任何方法可以稳定预测短期(1—3个月)甚至中期(半年)股市的走势,我们也不靠猜未来发什么牌来下注。策略要做的事情是根据数据、案例等因素分析当前的胜败概率,再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性质下注。就我自己的操作而言,亦是如此。2018年,我们躲过了九个半月的下跌,在9月中旬我认为1350点的创业板指数具备战略价值,因此大举加仓。结果10月大跌,并且在底部煎熬持仓近四个月才收获!同样,今年3月,我们认为2300点的创业板指数已经太高,具体逻辑参见《钟摆可能要回摆了》那知市场经过短暂调整迎来更疯狂的一波!但由于我们的框架和风险偏好不支持剔除温氏近100倍的创业板指数、50倍的茅台、100倍的海天和4000亿的立讯,所以我们也只能在旁边看。因此,策略并不能帮助我们猜测中短期市场的走势,而只能分析市场当前的温度,规划自身的行为准则!

关于第二点,我在《什么是自上而下?》、《大类配置的微观基础》等文章中提及:缺乏微观基础的大类配置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可能也只在哲学第一性的时候才有区别。策略之所以给人宏观导向的印象源于两点:第一,宏观比较容易入手。我在《经典案例之12年12月》中提出策略分宏观、中观和微观,分别对应大势判断、行业选择和主题投资。草根和游资更容易从微观策略入手、学院派新手更容易从宏观策略入手,而中观策略需要比较深厚的行业知识积累,比较困难。因此,卖方的策略大多以宏观策略为主。第二,05年到11年投资时钟的年代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那个年代,经济和通胀大起大落,所有的问题都宏观化。而04—05年恰恰是正规研究的起点,无论是行业公司、还是宏观、策略,因此那个起点对后续若干年的研究有深远影响。但那个大起大落的年代已经过去,2012年以后,经济波动逐步收敛,宏观对策略的影响也在收敛,产业、资金、投资惯性等影响越来越大,大类配置和行业轮动依然。我在本公众号开篇之作《当美林投资时钟被玩成了电风扇,你该怎么办?》就提及:不是所有的大类波动都能用投资时钟去解释,正如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一样。事实上,2012年以后、当我离开卖方以后,我把90%的时间花在行业和公司上,只用10%的时间跟踪在申万已经建立起来的宏观及中观体系。

从我入行第一天至今,一直在研究策略,远远超过格拉德·威尔在《异类》所说的“一万小时定律”。在申万的时候,希望建立一个体系;离开申万以后,希望能够将这个体系运用到实战,取得不错的业绩。关于策略,不断探索、时感时新,我已经写了一本书《策略投资方法论》和近百篇公众号文章。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凌鹏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09 澳弘电子 605058 --
  • 09-30 北元集团 601568 --
  • 09-29 东鹏控股 003012 --
  • 09-29 泛亚微透 688386 --
  • 09-29 熊猫乳品 300898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