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健康保”在京横空出世!“低价短期”为何这么香?

“普惠健康保”在京横空出世!“低价短期”为何这么香?
2021年07月25日 17:03 A智慧保

  原标题:周评 | “普惠健康保”在京横空出世!“低价短期”为何这么香?

  7月26日,由北京医保局和金融局“指导”、五大险企承保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将开放投保。

  这五大公司包括太保寿险、人保财险、泰康养老、平安财险、国寿财险。中国银保信提供技术支持。

  来势汹汹。

  “北京普惠健康保”,胜过绝大多数同类“惠民保”产品,甚至是商业保险。但作为2.0版惠民保,它依然面临着内卷的陷阱。

  低价保险产品,真是保险的方向吗?

  惠民保2.0来袭

  2020年,可谓“惠民保”的元年。全国遍地开花,风头一时掩盖了百万医疗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23省、82个地区、179个地市推出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即“惠民保”),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超50亿元。

  北京2020年也推出了“京惠保”,一年保费79元,对应最高200万元的保障,百万人投保。

  相比2020年的“京惠保”,作为同城竞品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对前者形成了“碾压”。仅仅195元的保费,就撬动了高达300万的保额,而且将医保内、医保外和特定药品全覆盖,投保门槛低到没有门槛,只要是北京医保的参保人群即可。

  比如,“京惠保”不能保障医保外费用,特药只有区区17种,而“北京普惠健康保”达到了100种。还有,“京惠保”对既往症不赔,“北京普惠健康保”则可保可赔。

  花开两朵,另表一枝。

  4月,上海强力落地的“沪惠保”,参保人数达到739万人,参保率达到38.49%。只要一年115元,不限既往病史、不限户籍、不限年龄、医保卡余额直接缴纳保费,累计保额超过200多万元。

  “沪惠保”的保障范围不如“北京普惠健康保”,但前者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动用医保个人账户。这是一个强相关,在更早时候的“深圳版惠民保”,也是半强制地从医保个人账户划拨。

  “北京普惠健康保”和“沪惠保”,可以视为“惠民保2.0”,相比2020年同质化严重的“惠民保”产品,脱颖而出,尤其是前者,更是让业内发出了要干掉百万医疗险的惊呼。

  逼宫“百万医疗险”?

  像“北京普惠健康保”这样的“惠民保2.0”产品,会把百万医疗险逼到市场角落吗?

  有难度,但既然问题提出来了,说明两种产品的交集在增加。

  “惠民保1.0”与“百万医疗险”差距明显,前者虽然保费极低,但保障范围也有限。而“百万医疗险”,医保内外都是100%报销,更低的免赔额,而且医疗的增值服务多。

  但2.0版的“北京普惠健康保”,确实摸到了“百万医疗险”的下沿。关键是投保门槛低,这会分流走一部分既有的百万医疗险客户,因为性价比对短期健康险用户影响很大。这个产品定位更加清晰,覆盖更加广泛,目标客户更加精准,是个很好的alternative。

  “北京普惠健康保”与“百万医疗险”相较,前者的优势在于前端开口宽松,后者的优势在于后端保障更全。身体健康、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更适合买“百万医疗险”,因为后者毕竟保障更全面。毕竟,只有贵这么一个缺点。

  购买商业保险困难的带病体人群,“北京普惠健康保”不啻于天上掉下的馅饼。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激情过后,产品进入长期精细化运营阶段,压力就会浮现。

  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万能公式。保险市场也是如此。想着一个产品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保险需求,说到底还是不了解保险。

  因此,“京惠保”也好,“北京普惠健康保”也好,始终面临着产品如何长期经营的问题。

  内卷背后的思考

  “惠民保”的特点,就是低保费和高保额,以及低投保门槛,将下沉市场、或长尾人群、或五环外流量激活。

  这部分人群,医保(含大病医保)并不能对冲他们对未来医疗支出的焦虑,但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为商业保险支付更高的费用,所以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惠民保”,就一飞冲天了。

  但从“惠民保”走红开始,争议也就不断。惠民保的商业逻辑,是否可靠?如果将时间拉长,形成带病体驱逐健康体的“柠檬市场”的风险始终存在。当然,“惠民保”提高了免赔额,另一方面,提供“惠民保”的保险公司,看重对接医保的数据增值,愿意不赚钱甚至接受赔钱。

  银保监会一直担忧惠民保的可持续性,为此专门发文规范,强调保险公司按照商业保险经营规律和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保障方案。

  无论是“惠民保”还是“百万医疗险”,都是低价的短期健康险,短险需要长期做,费率与财险看齐,以此来吸引下沉市场。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性价比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不会同时满足价格、功能和可持续性,因为这三者彼此之间有张力,价格便宜,功能就会减配,甚至不可持续。反之亦然。

  保费上涨和理赔争议,是“惠民保”的大概率事件。野蛮生长的“百万医疗险”,也没能逃过这一窠臼。

  低价保险产品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市场需求相呼应的。医保对大病覆盖有限,高杠杆、高性价比的医疗险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是很不错的选择。不过,低价保险产品,护城河只是低价,则必然要面对内卷的纠缠。

  如果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形成更细分服务和增值服务,只是靠补贴抢占市场,要么涨价,要么崩溃。

  2021年,保险业遭遇“至暗时刻”,保险不好卖了,成为人们讨论的核心话题。事实上,高价值的个险不好卖,低价保险如“沪惠保”,却是卖疯了。低价保险产品造成“挤压效应”,但低价本身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倒逼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压力。

  “惠民保”这种简单划一的产品,终究是保险市场供给不足、不够细分的权宜之计。保险,需要更丰富的产品,而不是更简单的产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嘉辉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7 厦钨新能 688778 24.5
  • 07-27 绿岛风 301043 26.75
  • 07-27 本川智能 300964 32.12
  • 07-26 双枪科技 001211 26.4
  • 07-26 安联锐视 301042 41.9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